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1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三卷 (12)

1. 貝母

(《本經》中品)

【釋名】莔(《爾雅》,音萌)、勤母(《別錄》)、苦菜(《別錄》)、苦花(《別錄》)、空草(《本經》)、藥實。弘景曰: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時珍曰:《詩》云言採其𦯶,即此。一作虻,謂根狀如虻也。苦菜、藥實,與野苦蕒、黃藥子同名。

【集解】《別錄》曰:貝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

頌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採根,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此有數種。陸璣《詩疏》云:𦯶,貝母也。葉如栝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

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言:白花葉似韭,此種罕復見之。斅曰:貝母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藥用。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惟以黃精、小藍汁服之,立解。

【修治】斅曰: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黃,擘破,去內口鼻中有米許大者心一顆,後拌糯米於𨫼上同炒,待米黃,去米用。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苦,微寒。恭曰:味甘、苦,不辛。之才曰: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反烏頭。

【主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本經》)。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別錄》)。服之不飢斷谷(弘景)。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燒灰油調,敷人畜惡瘡,斂瘡口(大明)。

主胸脅逆氣,時疾黃疸。研末點目,去膚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與連翹同服,主項下瘤癭疾(甄權)。

【發明】承曰: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故《詩》云言:採其莔,是也。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好古曰:貝母乃肺經氣分藥也。仲景治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成無己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機曰: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以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嚮導,猶可代也;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昏憒僵仆蹇澀諸證,生死旦夕,亦豈貝母可代乎?頌曰:貝母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

商人戲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則膊內肉脹起。或不食,則一臂痹焉。有名醫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無所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本經》言主金瘡,此豈金瘡之類歟?

【附方】新二十一。

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服七十丸,徵士鎖甲煎湯下。(《集效方》)化痰降氣,止咳解鬱,消食除脹,有奇效。用貝母(去心)一兩,薑製厚朴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筆峰方》)小兒晬嗽,百日內咳嗽痰壅。貝母五錢,甘草(半生半炙)二錢。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飲化下一丸。(《全幼心鑑》)

孕婦咳嗽:貝母去心,麩炒黃為末,沙糖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救急易方》)妊娠尿難,飲食如故。用貝母、苦參、當歸各四兩。為末,蜜丸小豆大,每飲服三丸至十丸。(《金匱要略》)乳汁不下:二母散:貝母、知母、牡蠣粉等分。為細末。每豬蹄湯調服二錢,此祖傳方也。

(王海藏《湯液本草》)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方)目生弩肉:《肘後》:用貝母、真丹等分為末,日點。《摘玄方》:用貝母、丁香等分,為末。乳汁調點。吐血不止:貝母炮研,溫漿水服二錢。(《聖惠方》)

衄血不止:貝母(炮)研末,漿水服二錢,良久再服。(《普濟方》)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吹奶作痛:貝母末,吹鼻中,大效。(危氏《得效方》)

乳癰初腫:貝母末,酒服二錢,仍令人吮之,即通。(《仁齋直指方》)

便癰腫痛:貝母、白芷等分為末,酒調服或酒煎服,以滓貼之。(《永類鈐方》)

紫白癜斑:貝母、南星等分為末生薑帶汁擦之。《德生堂方》:用貝母、乾薑等分,為末,如澡豆,入密室中浴擦,得汗為妙。《談野翁方》:以生薑擦動,醋磨貝母塗之。《聖惠方》:用貝母、百部等分為末,自然薑汁調搽。蜘蛛咬毒:縛定咬處,勿使毒行。以貝母末酒服半兩,至醉。良久酒化為水,自瘡口出,水盡,仍塞瘡口,甚妙。(《仁齋直指方》)

蛇蠍咬傷:方同上。

白話文:

【貝母】

[名稱由來]

古時候又稱作莔、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名醫弘景說,因為貝母的形狀像聚集在一起的貝殼,所以稱為貝母。李時珍說,《詩經》裡提到的「採其莔」,指的就是貝母。還有人把它寫成「虻」,認為它的根像虻蟲。苦菜、藥實這些名稱,也同時用來指野苦蕒和黃藥子。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貝母產於晉地,十月採挖根部,曬乾。陶弘景說,它的葉子像大蒜。四月蒜成熟時採摘的貝母品質最好。如果等到十月,植株枯萎,根的品質也不好。產於潤州、荊州、襄州的貝母品質最好,江南各地也有出產。

蘇頌說,現在河中、江陵府、郢州、壽州、隨州、鄭州、蔡州、潤州、滁州等地都有貝母。二月發芽,莖細,呈青色。葉子也是青色,像蕎麥葉,隨著嫩芽一起長出。七月開花,呈碧綠色,形狀像鼓槌花。八月採挖根部,根部有瓣狀物,呈黃白色,像聚集在一起的貝殼。貝母有好幾種。陸璣的《詩疏》說:「莔」就是貝母,葉子像栝蔞但較細小。果實長在根的下方,像芋頭,呈純白色,四方連接在一起,可以剝開。

現在近郊出產的貝母,形狀就如同上面所描述的。郭璞注解《爾雅》時說,有一種貝母開白花,葉子像韭菜,但這種很少見了。斅說,貝母中有獨顆圓潤,沒有分成兩瓣或有皺褶的,叫做「丹龍精」,不能入藥。誤服會使人筋脈永遠無法收縮,只有用黃精或小藍汁服用才能立即解毒。

[根部處理]

斅說:使用貝母時,要先在柳木灰中炒黃,掰開,去除裡面像米粒大小的心。然後拌上糯米在鍋中一起炒,等到糯米變黃,就取出貝母,丟棄糯米。

[性味]

味辛,性平,無毒。《別錄》說:味苦,性微寒。陶弘景說:味甘、苦,不辛。之才說:厚朴、白薇是貝母的使藥,貝母忌桃花,畏懼秦艽、莽草、礜石,反烏頭。

[功效]

主治傷寒引起的煩熱,小便淋漓不盡,邪氣入侵,疝氣,喉嚨腫痛,產婦乳汁不下,金瘡引起的風痙。《別錄》說,貝母能治療腹中硬塊,胸悶,怕風寒,頭暈,脖子僵硬,咳嗽氣喘,止煩熱口渴,止汗,安五臟,有利於骨髓。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不用吃飯。能化痰,潤肺。磨成粉末與砂糖混合含在口中,可以止咳。燒成灰,用油調和塗抹在人或動物的惡瘡上,能使瘡口癒合。

還能治療胸脅氣逆,時疫黃疸。磨成粉點在眼睛裡,能去除眼翳。用七枚貝母磨成粉,用酒送服,可以治療難產和胎衣不下。與連翹一起服用,可以治療脖子下的瘤子。

[藥理分析]

承曰:貝母能疏散心胸鬱結之氣,所以《詩經》說「採其莔」,作者本來是用來表達不得志的情緒。現在用來治療心中不快、多愁善感的人,效果非常好。好古說:貝母是肺經氣分藥。張仲景治療寒實結胸、外無熱證的,用三物小陷胸湯,或是白散,因為裡面都含有貝母。成無己說:貝母味辛能散,味苦能泄,桔梗、貝母的苦辛之味,可以使氣下降。

機說:一般人認為半夏有毒,所以用貝母代替。但貝母是太陰肺經的藥,半夏是太陰脾經、陽明胃經的藥,怎麼可以代替呢?如果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萎、肺癰、婦女乳癰、癰疽以及各種鬱結的症狀,半夏是禁忌藥,這時用貝母作為引導藥,還可以代替;但如果是脾胃濕熱,產生痰液,久了就會生火,痰火上攻,引起昏迷、僵硬、行走困難等危急症狀,貝母就不能代替半夏了。

蘇頌說:貝母可以治療惡瘡。唐朝人記載了一件事:江左有個商人,左肩上有個瘡像人臉,沒有其他不適。商人開玩笑地往瘡口滴酒,瘡面就會變成紅色,用東西餵它,它也能吃,吃多了肩膊內的肉就會脹起來。如果不餵,手臂就會麻痺。有位名醫教他試用各種藥,金屬、石頭、草木類的都沒用,直到用了貝母,瘡口才皺眉閉嘴。商人很高興,於是就用小蘆管破開它的嘴,灌入貝母,幾天後結痂就痊癒了。但不知道是什麼病。《本經》說貝母可以治療金瘡,難道這也算是金瘡的一種嗎?

[附方]

以下列出二十一種相關藥方:

  1. 憂鬱不舒,胸悶不暢: 貝母去心,用薑汁炒後研成粉末,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徵士鎖甲煎湯送服。(《集效方》)
  2. 化痰降氣,止咳解鬱,消食除脹,效果顯著: 用貝母(去心)一兩,薑製厚朴半兩。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五十丸。(《筆峰方》)
  3. 小兒滿月咳嗽,百日內咳嗽痰多: 貝母五錢,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炙用)二錢。磨成粉末,用砂糖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用米湯化開送服一丸。(《全幼心鑑》)
  4. 孕婦咳嗽: 貝母去心,用麩皮炒黃磨成粉末,用砂糖拌勻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含服一丸,效果顯著。(《救急易方》)
  5. 妊娠小便困難,飲食正常: 用貝母、苦參、當歸各四兩,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用開水送服三到十丸。(《金匱要略》)
  6. 產後乳汁不下: 二母散:貝母、知母、牡蠣粉等量,磨成細粉。每次用豬蹄湯調服二錢,這是祖傳秘方。(王海藏《湯液本草》)
  7. 冷淚目昏: 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磨成粉點在眼睛裡。(《儒門事親》方)
  8. 眼睛長出弩肉: 《肘後方》:用貝母、真丹等量磨成粉末,每天點眼。《摘玄方》:用貝母、丁香等量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點眼。
  9. 吐血不止: 貝母炮製後磨成粉,用溫開水送服二錢。(《聖惠方》)
  10. 鼻出血不止: 貝母(炮製過)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錢,效果很好,過一會兒再服一次。(《普濟方》)
  11. 小兒鵝口瘡,滿口潰爛: 貝母(去心磨成粉末)半錢,用水五分,加少許蜂蜜,煎煮三次,用乾淨的布擦拭患處,每天四到五次。(《聖惠方》)
  12. 吹奶作痛: 貝母粉末,吹入鼻中,效果顯著。(危氏《得效方》)
  13. 乳癰初起腫脹: 貝母粉末,用酒送服二錢,並讓人吸吮患處,就能疏通。(《仁齋直指方》)
  14. 便癰腫痛: 貝母、白芷等量磨成粉末,用酒調服或用酒煎服,用藥渣敷在患處。(《永類鈐方》)
  15. 紫白癜斑: 貝母、南星等量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擦拭患處。《德生堂方》:用貝母、乾薑等量磨成粉末,像澡豆一樣,在密室中沐浴擦拭,出汗效果最好。《談野翁方》:用生薑擦拭患處,用醋磨貝母塗在上面。《聖惠方》:用貝母、百部等量磨成粉末,用自然薑汁調和塗抹。
  16. 被蜘蛛咬傷: 綁住咬傷部位,防止毒素擴散。用貝母粉末用酒送服半兩,直到醉酒。過一會兒酒會變成水從傷口流出,水流盡後堵住傷口,效果很好。(《仁齋直指方》)
  17. 被蛇蠍咬傷: 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