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主治第四卷 (73)

回本書目錄

主治第四卷 (73)

1. 跌僕折傷

),龜血(酒服,搗肉封之。),蟹(擂酒,連飲數碗,以滓封之,半日骨內有聲,即接。乾者,燒研酒服。),鶚骨(燒研,同煅過古錢等分,每酒服一錢,接骨極效。),雕骨(燒末,酒服二錢,隨病上下。),鷹骨(同上。),人骨(同乳香、紅絹灰,酒服。),少婦發(一團,包乳香一塊,燒過,酒服一字,妙。

【外治散瘀接骨】大黃(薑汁調塗,一夜變色。),鳳仙花葉(搗塗頻上,一夜即平。),半夏(水調塗,一夜即消。),附子(煎豬脂、醋塗。),糯米(寒食浸,至小滿曬研,如用,水調塗之。),白楊皮(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雜五木,煎湯服之。),黃土(瘀血凝痛欲死,蒸熱布裹,更互熨之,死者亦活也。

),白礬(泡湯熨之,止痛。閃出骨竅,同綠豆、蠶砂炒敷。),烏雞(一切折傷,獸觸胸腹者,連毛搗爛,醋和,隔布拓之,待振寒欲吐,徐取下,再上。),牛馬血(折傷垂死,破牛或馬腹納入,浸熱血中,愈。),苧葉(和石灰搗收。),地黃(炒熱,杵泥。),燈芯(嚼。

),牛膝,旋花根,紫蘇,三七,莨菪子,蛇床,栝蔞根,白蘞,土瓜根,茜根,地錦,骨碎補,水萍,威靈仙,何首烏,稻瓤,黍米(燒。),麥麩(醋炒。),麥面(水和,並服。),稗草,綠豆粉(炒紫。),豆黃,豆腐(貼,頻易。),酒糟,蔥白(煨。),蘿蔔,生薑(同蔥白、麵炒。

汁,同酒調面。),桃仁,李核仁,肥皂(醋調。),鹽楊梅(和核研。),桑白皮(煎膏。),降真香,騏驎竭,水桐皮,乳香,沒藥,落雁木,質汗,桑葉,梔子(同面搗。),蜜栗子,石青,故緋,炊單布,蛤蚧,吊脂,海螵蛸,鰾膠(水煮。),鱉肉(生搗。),龜肉,攝龜(並生搗。

),熊肉(貼。),羊脂,野駝脂,犛牛酥,牛髓,豬髓(並摩。),黃牛屎(炒罯。),白馬屎(炒罯。),諸朽骨(唾磨塗。),豬肉(炙貼。),牛肉(炙貼。),烏氈(鹽、醋煮熱,裹。並消瘀血青腫。),紫荊皮(傷眼青腫,童尿浸研,和薑、芐汁,塗之。),釜底墨(塗手搔瘡腫。

),母豬蹄(煮,洗傷撻諸敗瘡。),栗子(筋骨斷碎,瘀血腫痛,生嚼塗之,有效。),蟹肉(筋骨折傷斷絕,連黃搗泥,微納罯,筋即連也。),五靈脂(骨折腫痛,同白芨、乳、沒,油調塗;接骨,同茴香,先敷乳香,次塗小米粥,乃上藥,帛裹木夾,三、五日效。),狗頭骨(接骨,燒研,熱醋調塗。

),牛蹄甲(接骨,同乳、沒燒研,黃米糊和敷。),蕓薹子(同黃米、龍骨,接骨。),鞋底灰(同面和。)

【腸出】熱雞血(金瘡腸出,幹人屎末抹之,桑白皮縫合,以血塗之。),磁石(金瘡腸出,納入,同滑石末,米飲,日服二錢。),人參(脅腹腸出,急抹油內入,人參、枸杞汁淋之,吃羊腎粥,十日愈。),小麥(金瘡腸出,煮汁噀面。),大麥(煮汁,洗腸推入,但飲米糜。),冷水(墜損腸出,噴其身面則入。)

白話文:

跌僕折傷

內服藥方:

龜血:用酒送服,搗碎後敷在傷處。 螃蟹:將螃蟹磨碎和酒一起服用,連喝幾碗,用剩下的蟹渣敷在傷處。半天後,如果聽到骨頭內有響聲,就可以接骨。如果是曬乾的螃蟹,則燒成灰末,用酒送服。 鶚骨:燒成灰末,和煅燒過的古錢等量混合,每次用酒送服一錢,接骨效果極佳。 雕骨:燒成灰末,用酒送服二錢,用量可根據病情調整。 鷹骨:用法同雕骨。 人骨:和乳香、紅絹灰一起,用酒送服。 少婦頭髮:取一團少婦頭髮,包住一塊乳香,燒過後,用酒送服,效果神奇。

外治藥方:

大黃:用薑汁調勻後塗抹在傷處,一夜後顏色會發生變化。 鳳仙花葉:搗碎後塗抹,頻頻塗抹,一夜後腫痛就會消退。 半夏:用水調勻後塗抹,一夜後腫痛就會消退。 附子:煎煮豬油和醋後塗抹。 糯米:寒食節浸泡,到小滿節氣曬乾研磨,使用時用水調勻後塗抹。 白楊皮:如果血液滲入骨肉之間,疼痛難忍,可以將白楊皮與其他五種木頭一起煎湯服用。 黃土:如果瘀血凝結,疼痛難以忍受,快要死了,可以將黃土用熱布包裹後反覆熱敷,即使快要死的人也能救活。 白礬:泡在熱水中熱敷,止痛。如果骨頭突出骨骼,可以和綠豆、蠶砂一起炒熱後敷在傷處。 烏雞:一切骨折,以及被動物撞傷胸腹的傷患,將烏雞連毛搗碎,用醋調勻,隔著布敷在傷處,直到感到寒冷想嘔吐,然後取下,再重新敷上。 牛馬血:骨折垂死的人,可以剖開牛或馬的肚子,將傷患放入浸泡在熱血中,可以治癒。 苧葉:和石灰一起搗碎後敷上。 地黃:炒熱後搗碎成泥狀。 燈芯:嚼碎後敷上。 牛膝、旋花根、紫蘇、三七、莨菪子、蛇床子、栝蔞根、白蘞、土瓜根、茜根、地錦、骨碎補、水萍、威靈仙、何首烏、稻穰、黍米:燒成灰末。 麥麩:用醋炒。 麥面:用水和勻,內服。 稗草、綠豆粉:炒至紫黑色。 豆黃、豆腐:敷在傷處,勤加更換。 酒糟、蔥白:煨熱後敷用。 蘿蔔、生薑:和蔥白、麵粉一起炒。 蘿蔔汁:和酒一起調勻麵粉。 桃仁、李核仁、肥皂:用醋調勻。 鹽楊梅:和核一起研磨。 桑白皮:煎成膏狀。 降真香、騏驎竭、水桐皮、乳香、沒藥、落雁木、質汗、桑葉、梔子:和麵粉一起搗碎。 蜜栗子、石青、故緋、炊單布、蛤蚧、吊脂、海螵蛸、鰾膠:水煮。 鱉肉、龜肉、攝龜:生搗碎。 熊肉:敷在傷處。 羊脂、野駝脂、犛牛酥、牛髓、豬髓:塗抹。 黃牛屎、白馬屎:炒熱後敷用。 諸朽骨:用唾液磨碎後塗抹。 豬肉、牛肉:炙烤後敷用。 烏氈:用鹽、醋煮熱後包裹。以上藥物都具有消腫散瘀的作用。 紫荊皮:傷口青腫,用童尿浸泡研磨,和薑汁、蔥汁一起塗抹。 釜底墨:塗抹在手部搔抓腫脹的地方。 母豬蹄:煮熟後,清洗傷口和潰爛瘡瘍。 栗子:筋骨斷裂,瘀血腫痛,生嚼後塗抹,有效。 蟹肉:筋骨斷裂,將蟹肉和蟹黃一起搗碎成泥狀,少量敷在傷處,筋骨就會連接起來。 五靈脂:骨折腫痛,和白芨、乳香、沒藥一起,用油調勻後塗抹;接骨時,和茴香一起使用,先敷乳香,然後塗抹小米粥,再上藥,用布包裹,用木板夾住,三到五天見效。 狗頭骨:接骨,燒成灰末,用熱醋調勻後塗抹。 牛蹄甲:接骨,和乳香、沒藥一起燒成灰末,用黃米糊調勻後敷上。 蕓薹子:和黃米、龍骨一起接骨。 鞋底灰:和麵粉一起使用。

腸出:

熱雞血:金瘡腸出,用幹人屎末塗抹,用桑白皮縫合,再塗抹雞血。 磁石:金瘡腸出,將腸子塞回去,和滑石粉一起,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二錢。 人參:脅腹腸出,迅速塗抹油脂後塞回,用人參、枸杞汁淋在傷處,食用羊腎粥,十天痊癒。 小麥:金瘡腸出,煮汁後含在嘴裡,然後吐在傷口上。 大麥:煮汁後清洗腸子,然後將腸子推回去,只喝米粥。 冷水:墜損腸出,噴灑在身體和臉上,腸子就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