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三卷 (5)

1. 茈胡

(《本經》上品)

【釋名】地熏(《本經》)、芸蒿(《別錄》)、山菜(《吳普》)、茹草(《吳普》)。

白話文:

【名稱】 《本經》稱地燻,《別錄》稱芸蒿,吳普稱山菜、茹草。

恭曰:茈,是古柴字。《上林賦》云茈薑,及《爾雅》云茈草,並作此茈字。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又以木代系,相承呼為柴胡。且檢諸本草無名此者。

白話文:

恭謹地說,茈,是古代的柴字。《上林賦》中說茈薑,《爾雅》中說茈草,都作此茈字。這種草的根部呈現紫色,現在太常用的柴胡就是它。又用木字來代替系字,相沿相承地稱呼為柴胡。而且,檢閱諸多本草書,都沒有命名為這個字的。

時珍曰:茈字,有柴、紫二音。茈薑、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則可茹,老則採而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蘇恭之說殊欠明。古本張仲景《傷寒論》,尚作茈字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茈」字,有「柴」、「紫」兩音。「茈薑」、「茈草」的「茈」,都讀作「紫」;「茈胡」的「茈」,讀作「柴」。茈胡生長在山中,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以後可以採摘做柴火,所以它的嫩苗有「芸蒿」、「山菜」、「茹草」等名稱,而它的根則叫「柴胡」。蘇恭的說法顯然不夠清楚。古本張仲景的《傷寒論》,還用「茈」字。

【集解】《別錄》曰:茈胡,葉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弘農川穀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弘景曰:今出近道,狀如前胡而強。《博物志》云: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並有之。恭曰:傷寒大小柴胡湯,為痰氣之要。若以芸蒿根為之,大謬矣。

白話文:

【解釋】《別錄》中記載:茈胡,葉子叫做芸蒿,味道辛香可以食用。生長在弘農川穀和冤句地區。在二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根,曬乾。陶弘景說:現在出產的茈胡,形狀和前胡相似,但更粗壯。《博物志》中說:芸蒿的葉子像邪蒿,春秋季節有白色的嫩莖,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和河內都有。雷公說:傷寒的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是治療痰氣的要藥。如果用芸蒿根來代替茈胡根,那就大錯特錯了。

頌曰: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堅硬,微有細線。葉似竹葉而稍緊小,亦有似斜蒿者,亦有似麥門冬葉而短者。七月開黃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強。生丹州者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其根似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斅曰:茈胡,出在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

白話文:

解説:人們稱讚說:現在關陝、江湖地區附近都有茈胡,以銀州產的為最好。於二月生成,苗很香。莖呈青紫色,堅硬,有細小的紋路。葉子像竹葉,但較緊湊、較小,也有像斜蒿葉的,還有像麥冬葉但較短的。七月開黃花。根呈淡紅色,像前胡但較堅硬。生長在丹州的茈胡會結青色的果子,與其他地方的茈胡不同。它的根像蘆筍頭,有像老鼠尾巴一樣的紅色毛,獨自生長在一土穴中的最好。斅曰:茈胡,出產在平州的平縣,也就是現在的銀州的銀縣。

西畔生處,多有白鶴、綠鶴於此飛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間,若有過往聞者,皆氣爽也。承曰:柴胡以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味甚佳。今《圖經》所載,俗不識其真,市人以同、華者代之。然亦勝於他處者,蓋銀、夏地方多沙,同、華亦沙苑所出也。機曰:解散用北柴胡,虛熱用海陽軟柴胡為良。

白話文:

在西邊產生的茈胡,有許多白鶴與綠鶴在此飛翔。這是因為,茈胡散出的香氣筆直地往上直達天際。如果有經過這裡的人聞到,都會覺得神清氣爽。承承進一步說:柴胡以出產在銀川和夏州的最好,其根部像老鼠尾巴,長一、二尺,香味十分好聞。現在《圖經》所記載的,一般人其實無法辨別它的真假,市面上的商人因此用同州和華州的柴胡來代替。但它們的質量仍勝於其他地方產出的柴胡,因為銀川和夏州的土地多沙,同州和華州也是沙地。機翁說:如果用柴胡來祛風散寒,以北方的柴胡為佳;如果是虛火鬱結的症狀,則用海陽的軟柴胡較好。

時珍曰:銀州,即今延安府神木縣,五原城是其廢跡。所產柴胡長尺余而微白且軟,不易得也。北地所產者,亦如前胡而軟,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入藥亦良。南土所產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強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葉者、竹葉者,以竹葉者為勝。其如邪蒿者最下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銀州,就是現在延安府的神木縣,五原城是它的廢墟。那裡產生的柴胡長一尺多,顏色微白而柔軟,不易得到。北地所產的柴胡,也像前胡一樣柔軟,現在人們稱之為北柴胡,也是很好的藥材。南方所產的柴胡,不像前胡,就像蒿根一樣,堅硬不堪使用。它的苗有像韭菜葉的,有像竹葉的,以竹葉的為最好。像邪蒿的柴胡最下等。

按:《夏小正月令》云:仲春芸始生。《倉頡解詁》云:芸,蒿也。似邪蒿,可食。亦柴胡之類,入藥不甚良,故蘇恭以為非柴胡云。近時有一種,根似桔梗、沙參,白色而大,市人以偽充銀柴胡,殊無氣味,不可不辨。

白話文:

《夏小正月令》中說:仲春時節,芸草開始生長。《倉頡解詁》中說:芸草,又名蒿草。它看起來像邪蒿,可以食用。它也是柴胡的一種,但藥效不太好,所以蘇恭認為它不是柴胡。最近有一種芸草,根部像桔梗、沙參,呈白色且個頭較大,市場上有些人把它偽裝成銀柴胡出售,但這種芸草完全沒有氣味,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別。

古代文字:

繁體中文:

植物的地下部分,用來吸收水分和養分,並固定植物於土壤中。

【修治】斅曰:凡採得銀州柴胡,去須及頭,用銀刀削去赤薄皮少許,以粗布拭淨,銼用。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

白話文:

【炮製】斅說:凡採得銀州柴胡,去掉鬚和頭,用銀刀削掉薄薄的紅皮,用粗布擦拭乾淨,用銼切成碎末使用。不要讓它接觸到火,否則立刻失效。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大明曰:甘。元素曰: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藥,引胃氣上升。苦寒以發散表熱。杲曰:升也,陰中之陽,手足少陽、厥陰四經引經藥也。在臟主血,在經主氣。欲上升,則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用梢。

白話文:

【氣味】藥用部分有苦味,性平,無毒。《別錄》說:藥性微寒。普說:神農、岐伯、雷公等人都說它味苦,無毒。大明說:味道甘甜。元素說:藥草的氣味都很輕,是陽氣,有昇發的作用,是少陽經的藥物,能引導胃氣向上昇發。藥草苦味寒涼,可以發散表面的熱氣。杲說:藥草有昇發的作用,是陰中之陽,是手足少陽、厥陰四經的引經藥物。在臟腑裡主血,在經絡裡主氣。想要藥物上升,就使用藥物的根部,用酒浸泡;想要藥物作用在中間或下降,就使用藥物的梢部。

之才曰: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時珍曰:行手、足少陽,以黃芩為佐;行手、足厥陰,以黃連為佐。

白話文:

蘇之才說:半夏是用來治療痢疾的藥物,惡皁莢,畏女菀、藜蘆。李時珍說:運行手、足少陽經的藥物,以黃芩為輔佐;運行手、足厥陰經的藥物,以黃連為輔佐。

【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本經》)。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別錄》)。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之良(甄權)。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髓,健忘(大明)。

白話文:

【主治】治療心腹的疾病,去除腸胃中的結氣,治療飲食積聚、寒熱邪氣,使身體恢復正常。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眼睛明亮、增強精力(《本經》)。治療傷寒引起的胸腹煩熱,各種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之間遊走的不正之氣,大腸停止排便,腹部脹滿,以及濕痹引起的拘攣,也可以用來做洗澡的湯劑(《別錄》)。治療熱勞引起的骨節疼痛,熱氣引起的肩背疼痛,勞累引起的消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治療時令疫病引起的內外熱不解,單獨煮來服用效果很好(甄權)。補益五勞七傷,去除煩惱,止驚,增強氣力,消痰止咳,滋潤心肺,增強精髓,治療健忘(大明)。

除虛勞,散肌熱,去早晨潮熱,寒熱往來,膽癉,婦人產前、產後諸熱,心下痞,胸脅痛(元素)。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運,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時珍)。

白話文:

能補虛勞,散肌熱,去早上潮熱的症狀,寒熱交替的症狀,膽囊疼痛,婦人產前產後的各種熱症,心下腹痞悶,胸脅疼痛(元素)。能治療陽氣下降,肝膽三焦包絡虛火,以及頭痛、眩暈、眼昏澀、眼赤疼痛、翳障、耳聾耳鳴,各種瘧疾,肥胖人士的寒熱症,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時珍)。

【發明】之才曰:茈胡,得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療傷寒寒熱頭痛,心下煩滿。

白話文:

藥物發明(配製)的方子是:茈胡、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枝。用一斗水煎煮,取四升的藥液,加入三方寸匕的硝石,可以治療傷寒、寒熱、頭痛、心下煩悶。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龍骨、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後人治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白話文:

頌曰:張仲景治療傷寒症,有大、小柴胡湯,還有柴胡加龍骨湯、柴胡加芒硝湯等藥方,因此後人治療寒熱症,這類藥方是最重要的藥物。

杲曰: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加也。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者,宜加之。又凡諸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在經分,佐以引經之藥。十二經瘡疽中,須用柴胡以散諸經血結氣聚,功與連翹同也。

白話文:

杲說:能引發清氣而運行陽經,傷寒病在外,如有熱症,就加入柴胡,沒有熱症,就不要加入。柴胡還能引發胃氣向上運行,升騰而運行於春令,也宜加入。另外,所有瘧疾,都以柴胡為主藥,根據病發時的經絡部位,佐以引經的藥物。十二經絡中的瘡疽,需要用柴胡來分散各經絡中的血結和氣聚,其功效與連翹相同。

好古曰:柴胡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在經主氣,在臟主血。證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惟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若佐以三稜、廣朮、巴豆之類,則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為調經之劑。又言婦人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

白話文:

好古說:柴胡可以除去臟腑內外所有的乏弱,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從陽道,又能入足少陽經。在經絡中主導氣,在臟器中主導血。證侯向前發展則惡熱,向後退縮則惡寒。柴胡只有微寒之氣、薄弱之味,所以能夠在經絡中運行。如果輔以三稜、廣朮、巴豆之類的藥物,則能夠消除堅積,這是主導血的緣故。婦人經水剛來就斷了,傷寒雜病、容易衰老的人都用小柴胡湯,再加上四物之類(當歸、地黃、白芍、川芎)的藥物,以及秦艽、牡丹皮一類的藥物,作為調經的方劑。還有人說婦人產後血熱也一定用柴胡。

宗奭曰: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其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爾,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止。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

白話文:

宗奭說:柴胡在《本經》中並沒有任何治勞的記載,而今天的人們卻在治療勞疾的處方中經常使用它。唉呀!凡是這種誤導世人的做法實在是太多了。我曾經探究勞疾的病因,發現病患有兩種情況:一是臟腑虛損,同時又受到邪熱的侵襲,因而虛弱而致勞疾,所以說勞疾是牢固的。這種情況下,應該斟酌使用柴胡。比如,《經驗方》中治療勞疾的青蒿煎,使用了柴胡,這就十分合適,服用後沒有不有效的。勞疾的熱証消除後,就必須立即停止使用。如果病患沒有邪熱,誤用了柴胡,就會病情加重,甚至會因此死亡。這種情況我已經見過很多次了,目擊者也很多。

《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註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可不謹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也。

白話文:

《日華子》記載又說利用(柴胡)來補益五勞七傷,《藥性論》也提到(柴胡)可以治療勞乏瘦弱的疾病。假如有上述這些疾病,只要沒有實熱的證候,醫生使用柴胡,不死纔怪呢!註釋《本草經》,一個字也不能忽視。因為萬世之後所造成的錯誤數不勝數,能不謹慎嗎?例如張仲景治療寒熱往來如同瘧疾一樣的證狀,使用柴胡湯,正好適合這種情況。

時珍曰:勞有五勞,病在五臟。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垣李氏言諸有熱者,宜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之瘧,皆以柴胡為君。

白話文:

李時珍說:勞累有五種,疾病在五臟。如果勞累在肝、膽、心,以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那麼柴胡就是手足厥陰、少陽經必用的藥物;如果勞累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那麼柴胡就是引清氣、退熱必用的藥物;只有勞累在肺、腎的,纔不需要柴胡。但是,東垣李氏說,凡是有熱的,都應該加入柴胡;沒有熱的,就不要加。又說,諸經的瘧疾,都以柴胡為君藥。

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臟腑經絡、有熱無熱,乃謂柴胡不治勞乏,一概擯斥,殊非通論。如《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用銀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

白話文:

十二經脈的瘡毒,需要用柴胡來分散和消散毒氣的積聚。肺瘧、腎瘧以及十二經脈的瘡毒,只要有熱症的都可以用柴胡來治療。但是需要用柴胡的時候,必須要仔細分析病因,可以酌情加減佐使藥物。寇氏不分臟腑經絡,也不區分有熱症還是無熱症,就說柴胡不能治療勞乏,一概排斥,這種說法非常片面。例如在《和劑局方》中治療上下諸血的龍腦雞蘇丸,就用了銀柴胡浸汁熬膏的方法,可惜知道這種用法的人很少。

按:龐元英《談藪》云:張知閤久病瘧,熱時如火,年餘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帖,熱減十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剛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只須一服;南方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

觀此,則得用藥之妙的矣。寇氏之說,可盡憑乎?

【附方】舊一,新五。

白話文:

龐元英在《談藪》中記載:張知閤長久患有瘧疾,高燒時如火,一年多來骨瘦如柴。醫生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治療,熱度反而更嚴重。於是召來醫官孫琳診治。孫琳開出小柴胡湯一帖,熱度就減輕了十分之九,三服藥後病就痊癒了。孫琳說:這種瘧疾叫做勞瘧,熱度從骨髓中產生,加上使用剛烈的藥劑,氣血更加虧損,怎麼能不消瘦呢?根據病情的變化,有熱度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用柴胡是必須的。如果得到銀柴胡,只需一服藥就會見效;南方產的柴胡藥力較弱,所以需要三服纔有效。

仔細觀察這個,就能明白用藥的奧妙。寇氏的說法,是可以完全信賴的嗎?

【附方】舊方一個,新方五個。

傷寒餘熱:傷寒之後,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氣伏暑,倉卒並治,不論長幼。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用三錢,水一盞,煎服。(許學士《本事方》)小兒骨熱:十五歲以下,遍身如火,日漸黃瘦,盜汗,咳嗽煩渴。柴胡四兩,丹砂三兩。為末,豶豬膽汁拌和,飯上蒸熟,丸綠豆大。

白話文:

傷寒餘熱:傷寒痊癒後,邪氣侵入經絡,身體消瘦肌肉發熱,讓新陳代謝恢復正常,解決並治療傷寒期間的時氣伏暑,在倉促的同時並治,不論年紀大小。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次用三錢,加一盞水,煎服。(許學士《本事方》)

小兒骨熱:十五歲以下,全身像著了火一樣,白天漸漸變得黃瘦,盜汗、咳嗽煩渴。柴胡四兩,丹砂三兩。碾成粉末,用豬膽汁拌和,放在飯上蒸熟,丸成綠豆大小。

每服一丸,桃仁、烏梅湯下,日三服。(《聖濟總錄》)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服三錢,薑、棗同水煎服。(《澹寮方》)濕熱黃疸:柴胡一兩,甘草二錢半。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時時服,一日盡。(孫尚藥《秘寶方》)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粒藥丸,用桃仁、烏梅湯送服,每天三次。(《聖濟總錄》)虛弱而發熱的癥狀:柴胡、人參等份,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一起用清水煎服。(《澹寮方》)濕熱導致的黃疸:柴胡一兩,甘草二錢半,製作一劑藥方,用一碗清水,加一把白茅根,煎至藥液只剩下十分之七,可以隨意服用,一天服用完。(孫尚藥《祕寶方》)

眼目昏暗:柴胡六銖,決明子十八銖。治篩,人乳汁和敷目上,久久夜見五色。(《千金方》)

白話文:

眼睛昏暗:柴胡六克,決明子十八克。治療篩眵(眼瞼糜爛),將人乳汁調和在眼上,久而久之,夜晚可以看到五色。

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濟急方》)

【主治】猝聾,搗汁頻滴之(《千金》)。

白話文:

積熱下痢

【藥方】柴胡、黃芩各等分

【用法】將藥材用一半酒一半水煎煮,煎至剩七分之一。放涼後,空腹服用。(出自《濟急方》)

【主治】突然失聰,將_苗_搗爛取汁,頻頻滴入耳中。(出自《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