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3)
草部第十三卷 (3)
1. 黃芩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人參 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久服輕身延年。
白朮 性溫,甘苦,溫中燥濕,健脾益氣。治泄痢,補中益氣,利小便,除風濕。
茯苓 性平,甘淡,利水滲濕,補脾固脫。治霍亂吐利,淋病,小便不利。
石斛 性寒,甘鹹,滋陰清熱,益胃生津。治腎虛,口渴,胃陰不足。
麥冬 性寒,甘平,滋陰潤肺,清熱生津。治肺燥,咳嗽,口渴。
黃連 性寒,苦,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熱病,痢疾,瘡瘍。
鱉甲 性寒,鹹冷,滋陰清熱,補骨髓。治骨蒸潮熱,陰虛骨痿。
附子 性熱,辛甘,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治虛寒,中風,厥症。
地黃 性寒,甘苦,滋陰補血,涼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崩漏,陰虛發熱。
當歸 性溫,辛甘,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治月經不調,血虛,跌打損傷。
【釋名】腐腸(《本經》)、空腸(《別錄》)、內虛(《別錄》)、妒婦(《吳普》)、經芩(《別錄》)、黃文(《別錄》)、印頭(《吳普》)、苦督郵(《記事》),內實者名子芩(弘景)、條芩(《綱目》)、㹠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曰: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
白話文:
【釋名】腐腸(《本經》)、空腸(《別錄》)、內虛(《別錄》)、妒婦(《吳普》)、經芩(《別錄》)、黃文(《別錄》)、印頭(《吳普》)、苦督郵(《記事》),裡面充滿種子的稱為子芩(弘景)、條芩(《綱目》)、㹠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說:圓潤完整的叫子芩;破裂的叫宿芩,因為它的裡面都爛掉了,所以叫腐腸。
時珍曰:芩,《說文》作菳,謂其色黃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妒婦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
【集解】《別錄》曰:黃芩,生秭歸川穀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芩,在《說文》中寫作菳,是因為它的顏色是黃色的。或者有人說芩,是黔的意思,黔是黃黑色的意思。宿芩是老的根,大多是中間空心的,外面是黃色的,裡面是黑色的,就是現在所說的片芩,因此又有腐腸、妒婦等別名。妒婦心腸惡毒,所以用它來比喻芩。子芩是新的根,大多是裡面是實心的,就是現在所說的條芩。或者有人說西芩大多是中間空心而顏色是黑色的,北芩大多是裡面是實心的而顏色是深黃色的。
【集解】《別錄》記載:地黃(一種中藥材),生長在秭歸、川穀和冤句等地。在三月三日採挖根部,陰乾後備用。
弘景曰: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齣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堅實者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須。恭曰:今出宜州、鄜州、涇州者,佳。兗州大實亦好,名㹠尾芩。
白話文:
弘景說:秭歸,屬於建平郡。當代品質第一的出彭城,鬱州也有,只有深色堅實的纔好。一般偏方多用,道家不用。恭說:當代宜州、鄜州、涇州生產的品質好。兗州生產的大果實的也很好,叫做㹠尾芩。
頌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吳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其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
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採,與今所說有小異也。
根
白話文:
頌曰:現在川蜀、河東、陝西附近的郡縣,都有木耳生長。木耳苗長一尺多,莖幹粗細如同筷子,葉子從地面四面生長出來,成叢生狀,形狀像紫草,高約一尺左右。也有獨莖生長的木耳,葉子細長,呈青色,兩葉相對生長。木耳在六月時開紫色的花,根部像知母一樣粗細,長四、五寸,在二月和八月採集根部,曬乾保存。《吳普本草》中記載:木耳在二月生長,葉子呈赤黃色,葉子兩兩或四四相對生長。木耳的莖幹中空,形狀或方或圓,高三、四尺。
四月花紫紅色,五月果實成熟變黑,根部呈現黃色。採集時間為二月至九月,與現在所說有略微不同。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大寒。普曰:神農、桐君、雷公:苦,無毒;李當之:小溫。杲曰:可升可降,陰也。好古曰:氣寒,味微苦而甘,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血分。元素曰:氣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中陰也,入手少陽、陽明經。酒炒則上行。
白話文:
氣味:苦,性平,無毒。《別錄》說:大寒。普濟方說:神農、桐君和雷公說:苦,無毒;李當之說:小溫。(陳)杲說:此藥能升能降,是陰性藥物。好古說:性涼,味微苦而甘,性屬陰中微陽,歸心經血分。元素說:藥性寒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升,是陽中陰,歸小腸、大腸經。用酒炒則上行。
之才曰: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
白話文:
之才說:山茱萸、龍骨作為它的使藥,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配伍厚朴、黃連,可以止腹痛;配伍五味子、牡蒙、牡蠣,可以使人懷孕生子;配伍黃耆、白蘞、赤小豆,可以治療鼠瘻。
時珍曰: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白話文:
李時珍說:酒能上行,可通經脈;豬膽汁能清肝膽之火;柴胡能退除寒熱;芍藥能治療下痢;桑白皮能瀉肺火;白朮能安胎。
【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本經》)。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別錄》)。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甄權)。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大明)。
白話文:
【主治】各種熱症引起的黃疸,腸胃積聚導致的腹瀉痢疾,促進水分代謝,降低血壓,治療惡瘡、久治不癒的瘡、火災燒傷等。《本經》記載。治療痰熱在胃部引起的胃炎,小腹絞痛,促進消化、通利小腸,治療女性閉經,排尿疼痛出血,小兒腹痛。《別錄》記載。治療骨頭熱毒引起的骨痛,寒熱往來,腸胃不舒服,破壞堆積的毒氣,治療五淋,讓人爽快,消除關節煩悶,解熱止渴。甄權記載。降低血壓,主治天行熱疾,瘡毒排出膿液,治療乳癰和背部瘡。《大明》記載。
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元素)。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時珍)。
白話文:
涼心:治療肺中的濕熱、瀉肺火上逆,治療上熱、眼睛紅腫、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治療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各種失血(時珍)。
【發明】杲曰:黃芩之中枯而飄者,瀉肺火,利氣,消痰,除風熱,清肌表之熱;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補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
白話文:
【解釋】董杲說:黃芩表面像灰燼一般粗糙卻是空洞的,它可以瀉肺火、促進氣血運行、消痰、去除風熱、清涼肌表的熱;那些緊實細密的,可以瀉大腸火、滋陰降陽、補腎水,潤澤水液的來源。它們的功效區分與枳實、枳殼是類似的。
元素曰:黃芩之用有九:瀉肺熱,一也;上焦皮膚風熱風濕,二也;去諸熱,三也;利胸中氣,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經諸濕,六也;夏月須用,七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與芍藥、甘草同用之。
凡諸瘡痛不可忍者,宜芩、連苦寒之藥,詳上下,分身、梢及引經藥用之。
白話文:
元素說:黃芩的功效有九種:第一,清瀉肺熱;第二,治療上焦皮膚風熱、風濕;第三,清解各種熱症;第四,理氣化痰,寬胸理氣;第五,消痰化濁,消除膈熱;第六,除濕健脾,能改善脾經的濕熱證狀;第七,適宜夏季使用;第八,幫助產後婦女滋陰退熱;第九,安胎。黃芩炒焦後,藥性上行,主要治療上焦鬱血,非此不能治癒。治療腹瀉膿血,腹痛後重,以及發燒時間長不能退的病症時,黃芩可以與芍藥、甘草一起服用。
凡遇疼痛難忍的瘡傷,宜用黃芩、黃連等苦寒的中藥。詳細辨別上、下、身、梢,以及引經藥的用處。
震亨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
白話文:
祝震亨說:黃芩能降痰,是藉助它降火的作用。凡是祛除上焦濕熱,都必須用酒洗過後才能使用。片芩瀉肺火,必須用桑白皮佐助。肺虛的人不可多用,否則會損傷肺,一定要先用天冬來保護肺氣,然後才能使用黃芩。黃芩、白朮是安胎的聖藥,一般人以為黃芩性寒而不願使用,其實他們不知道,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才能養胎。黃芩是上、中二焦的藥物,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
羅天益曰:肺主氣,熱傷氣,故身體麻木。又五臭入肺為腥,故黃芩之苦寒,能瀉火、補氣而利肺,治喉中腥臭。頌曰: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凡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
白話文:
羅天益說:肺臟主管氣,熱氣會損傷肺氣,因此身體才會麻木。另外,五種氣味進入肺臟後,會形成腥味,因此黃芩的苦寒之性,能夠瀉火、補氣、利肺,治療喉嚨中的腥臭味。經典中記載:張仲景治療傷寒時,如果患者出現心下痞滿的症狀,就會使用瀉心湯。在所有的湯劑中,都會使用黃芩,這是因為黃芩可以治療各種熱症,並且利於小腸。另外,如果太陽病患者出現腹瀉不止、喘息且出汗的症狀,就會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及主治妊娠安胎散,這兩種湯劑中也都會使用大量黃芩。
時珍曰: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 潔古張氏說: 黃芩能夠瀉肺火、治療脾濕;東垣李氏說: 片芩能夠治療肺火、條芩能夠治療大腸火;丹溪朱氏說: 黃芩能夠治療上中二焦火;張仲景治療少陽證用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用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使用瀉心湯,都用到了黃芩;成無己說: 黃芩味苦能夠入心,發泄痞熱。所以黃芩能夠入到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蓋黃芩氣寒味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少陽之證,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嘔,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雖曰病在半表半裡,而胸脅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
白話文:
黃芩的性質是寒冷的,味道是苦的,顏色是黃中帶綠的,苦味可以入心,寒冷可以勝過熱氣,可以瀉除心火,治療脾臟的濕熱,一方面可以使肺臟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胃火流入肺臟,這就是救肺的作用。如果肺臟虛弱就不適合服用黃芩,因為苦寒的性質會損傷脾胃,損害其母。少陽症的證狀是寒熱交替,胸脅部位痞滿,不想吃飯,心煩嘔吐,有時口渴,有時痞滿,有時小便不利。雖然說這種疾病在表裡之間,但胸脅痞滿的症狀,實際上是心肺上焦的邪氣所致。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成無己《注傷寒論》,但云柴胡、黃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芍藥、黃芩之苦,以堅斂腸胃之氣,殊昧其治火之妙。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
白話文:
心煩嘔吐,不愛吃東西,還有脾胃中焦的症狀。因此使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也是少陽本經藥。成無己在《注傷寒論》中只說柴胡、黃芩的苦味可以發散傳到邪氣的熱性;芍藥、黃芩的苦味可以堅固收斂腸胃之氣,卻不知道它們治火的妙處。楊士瀛在《直指方》中說:柴胡退熱,不如黃芩。大概也是不知道柴胡的退熱,是藉由苦味發散,是分散火氣的表象;黃芩的退熱,是藉由寒能勝熱,是折斷火氣的根本。
仲景又云:少陽證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似與《別錄》治少腹絞痛、利小腸之文不合。成氏言黃芩寒中,苦能堅腎,故去之,蓋亦不然。至此當以意逆之,辨以脈證可也。若因飲寒受寒,腹中痛,及飲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脈不數者,是里無熱證,則黃芩不可用也。若熱厥腹痛,肺熱而小便不利者,黃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觀書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
白話文:
張仲景也說:少陽證的病人如果腹痛,應該去掉黃芩,加上芍藥。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應該去掉黃芩,加上茯苓。這似乎與《別錄》中治療少腹絞痛、利小腸的記載不符。成氏認為黃芩性寒,苦味能固腎,所以去掉它,這也不完全正確。到了這個地步,就應該逆向思考,根據脈象和病證來判斷。如果病人是因為飲用寒涼之物或受寒而導致腹痛,以及喝水後心下悸動、小便不利,而脈搏又不快,這就表示內臟沒有熱證,所以黃芩就不可用。如果病人是熱厥導致腹痛,或者肺熱而小便不利,那麼黃芩怎麼能不用呢?所以善於讀書的人,應該先從道理入手,不要只拘泥於文字。
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虛服附子藥多,病小便秘,服芩、連藥而愈。此皆熱厥之痛也,學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
白話文:
過去有位患者,嗜酒成性,患有小腹絞痛,劇痛難忍,小便灼熱刺痛像淋病一樣,各種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偶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藥煎服,疼痛就止住了。王海藏說,有人因為虛弱服用附子藥太多,導致小便不通暢,服用黃芩、連翹藥後痊癒。這些都是熱厥引起的疼痛,難道學者們能拘泥於此嗎?我二十歲那年,感冒咳嗽很長時間,而且犯了戒,得了骨蒸發熱的病,皮膚像火燒一樣,每天吐痰一碗多,暑天煩渴不安,寢食近乎廢止,六脈浮洪。服用各種柴胡、麥門冬、荊瀝等藥物數月病情加重,大家都認為我必死無疑。
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鍾,煎一鍾,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附方】舊三,新一十四。
白話文:
我的先君偶然想到李東垣治療肺熱像火燒一樣,煩躁想喝水,而且白天症狀更嚴重的,是氣分熱。應該使用一味黃芩湯,來瀉肺經氣分的火。於是按照方子用黃芩一片,水兩鍾,煎成一鍾,一次服完。第二天身上發熱的症狀全部消退,痰和咳嗽也都好了。藥物作用精到,就像鼓槌敲擊鼓面一樣默契,這就是醫術的奧妙吧。
【方劑】古方三則,新方十四則。
三黃丸:孫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癆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瀉五臟火。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三物隨時合搗下篩,蜜丸烏豆大。
白話文:
三黃丸:依據孫思邈《千金方》中的記載,巴郡太守上疏奏請:加減三黃丸,可以治療男子的五種癆傷,消渴症,以及肌肉消瘦;婦女的帶下症,手足發熱發冷;還可以瀉除五臟之火。在春天的三月,使用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在夏天的三月,使用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在秋天的三月,使用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在冬天的三月,使用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將三種藥材依照時令,共同搗碎,過篩後,加入蜂蜜製成烏豆大小的丸藥。
米飲每服五丸,日三。不知,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馬,人用有驗。禁食豬肉。(《圖經本草》)
白話文:
米飲每次服用五丸,一天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增加到七丸,服用一個月後疾病就會痊癒。長期服用米飲,可以讓身體變得像奔馳的馬一樣敏捷,很多人用過都有效。但是服用米飲期間,禁止食用豬肉。(《圖經本草》)
三補丸:治上焦積熱,瀉五臟火。黃芩、黃連、黃柏等分,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二、三十丸。(《丹溪纂要》)肺中有火:清金丸:用片芩(炒)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同上)膚熱如燎:方見發明下。小兒驚啼:黃芩、人參等分,為末。
白話文:
三補丸:治療上焦的積熱,排除五臟的火氣。黃芩、黃連、黃柏等分,研成細粉末,加入蒸餅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用溫開水送服二、三十丸。(《丹溪纂要》)
肺中有火:清金丸:使用炒過的片芩研成細粉,用加入水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二、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同上)
膚熱如燎:可以參考發明下的方子。
小兒驚啼:黃芩、人參等分,研成細粉末。
每服一字,水飲下。(《普濟方》)肝熱生翳,不拘大人小兒。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吃,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少陽頭痛,亦治太陽頭痛,不拘偏正。小清空膏:用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
白話文:
每次一個字,以水送服。(《普濟方》)肝臟有熱,引起視覺障礙。不分大人小孩。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煮熟的豬肝包好後,以溫水送服,一日服用二次。不可飲酒、吃麵食。(《衛生家寶方》)少陽引起的頭痛,也可以治療太陽引起的頭痛,不論是偏頭痛或是正頭痛。小清空膏:用切片後曬乾的黃芩(浸泡過酒水),研成細末。每次服一錢,可配茶或酒服用。
(東垣《蘭室秘藏》)眉眶作痛,風熱有痰。黃芩(酒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下。(《潔古家珍》)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中心黑朽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和滓溫服。(《聖惠方》)
白話文:
- 東垣《蘭室祕藏》:眉毛和眼眶疼痛,是由於風熱和痰液引起的。可以用黃芩(用酒浸泡過)、白芷等分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
- 《潔古家珍》:吐血和鼻血,有時發作有時停止,這是由於體內積熱引起的。可以用一兩黃芩(去掉中心黑色的朽壞部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一盞水,煎煮到剩六分,連同藥渣一起溫服。
- 《聖惠方》:眉毛和眼眶疼痛,是由於風熱和痰液引起的。可以用黃芩(用酒浸泡過)、白芷等分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
吐衄下血:黃芩三兩。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服一盞。亦治婦人漏下血。(龐安時《總病論》)
血淋熱痛:黃芩一兩。水煎熱服。(《千金方》)
白話文:
-
《潔古家珍》:吐血及鼻血,有時發作、有時停止,是因為身體內有熱氣積聚引起的。可用一兩黃芩(去除中間腐爛的黑部分),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加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連同藥渣一起溫熱服用。
-
《聖惠方》:眉毛和眼眶疼痛,是因為風熱和痰液引起的。可用浸過酒的黃芩和白芷,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
-
吐血、衄血、下血:用黃芩三兩,水三升,煎至剩一升半,每次溫服一碗。也可用於治療婦女漏下血。(龐安時《總病論》)
-
血淋(小便帶血)、熱痛:用黃芩一兩,煎水後熱服。(《千金方》)
經水不斷:芩心丸:治婦人四十九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用條芩心二兩(米醋浸七日,炙乾又浸,如此七次)。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日二次。(《瑞竹堂方》)
白話文:
經水不斷:芩心丸:用於治療婦女在四十九歲以後,天癸本該停止,但每月仍來月經,或經血過多不止。
製作方法:
-
將條芩心的藥材取二兩,用米醋浸泡七天,然後烘乾,再浸泡。如此重複七次。
-
將浸泡好的條芩心藥材研磨成粉末。
-
用醋和麵粉做糊,將藥粉加入麵糊中,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霹靂酒下,以秤錘燒赤,淬酒中也。
許學士云:崩中,多用止血及補血藥。此方乃治陽乘於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者也。(《本事方》)
白話文:
黃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霹靂酒送服。霹靂酒的做法是用秤砣燒紅後,淬入酒中。
許學士說:崩中,大多使用止血和補血的藥物。這個方子是治療陽氣凌駕於陰氣之上,也就是天熱地熱,導致經血沸騰的狀況。(出自《本事方》)
安胎清熱:條芩、白朮等分。炒為末,米飲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或加神麯。凡妊娠調理,以四物去地黃,加白朮、黃芩為末,常服甚良。(《丹溪纂要》)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麥門冬等分。水煎溫服,無時。(《楊氏家藏方》)
白話文:
安胎清熱:條芩、白朮等分。炒熟研成細末,用米湯和丸成梧子那麼大。每次服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或者加入神麴。凡妊娠期間調理身體,可以用四物湯除去熟地黃,加入白朮、黃芩研成細末,長期服用效果非常好。(《丹溪纂要》)
產後血渴,喝水不止。黃芩、麥門冬等分。水煎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楊氏家藏方》)
灸瘡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壯,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絕。以酒炒黃芩二錢為末,酒服即止。(李樓《怪證奇方》)
老小火丹:黃芩末,水調塗之。(《梅師方》)
子
【主治】腸澼膿血(《別錄》)。
白話文:
艾灸後血出不止:有一個人艾灸到五壯,血流不止像小便一樣,手腳冰冷,快要不行了。用炒過的黃芩二錢磨成粉末,用酒送服血即止。(李樓《怪證奇方》)
老小火丹
將黃芩研成細末,用清水調和後塗抹患處。(出自《梅師方》)
主治
腸中發炎,排膿帶血(出自《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