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6)
草部第十二卷 (26)
1. 白芨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別錄》白給。
【釋名】連及草(《本經》)、甘根(《本經》)、白給。
時珍曰: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吳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經》謂之罔達羅喝悉多。又《別錄》有名未用白給,即白芨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白芨,生北山川穀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給生山谷,葉如藜蘆,根白相連,九月採。普曰:莖葉如生薑、藜蘆。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連。二月、八月、九月採。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似杜若,形根似菱米,節間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保升曰:今出申州。葉似初生棕苗葉及藜蘆。三、四月抽出一苔,開紫花。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頭生芽。八月採根用。頌曰: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長一尺許。葉似棕櫚,兩指大,青色。夏開紫花。二月、七月採根。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形狀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臍,如鳧茈之臍,又如扁扁螺旋紋。性難乾。
根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微寒。白給:辛,平,無毒。普曰:神農:苦;黃帝:辛;李當之:大寒;雷公:辛,無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澀,陽中之陰也。
之才曰: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本經》)。除白癬疥蟲(《別錄》)。結熱不消,陰下痿,面上皯皰,令人肌滑(甄權)。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痹,赤眼癥結,溫熱瘧疾,發背瘰癧,腸風痔瘻,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給:主伏蟲白癬腫痛(《別錄》)。
【發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皸拆者,嚼以塗之,有效。為其性黏也。
頌曰:今醫家治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時珍曰:白芨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按洪邁《夷堅志》云:台州獄吏憫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訊拷,肺皆損傷,至於嘔血。人傳一方:只用白芨為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後其囚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芨填補,色猶不變也。
洪貫之聞其說,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附方】舊一,新八。鼻衄不止:津調白芨末,塗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錢,立止。(《經驗方》)心氣疼痛:白芨、石榴皮各二錢。為末,煉蜜丸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下。(《生生編》)重舌鵝口:白芨末,乳汁調塗足心。(《聖惠方》)
婦人陰脫:白芨、川烏頭等分。為末,絹裹一錢,納陰中,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用一次。(《廣濟方》)疔瘡腫毒:白芨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袖珍方》)打跌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其功不減自然銅、古銖錢也。(《永類方》)刀斧傷損:白芨、石膏(煅)等分。
為末。摻之,亦可收口。(《濟急方》)手足皸裂:白芨末水調塞之。勿犯水。(《濟急方》)湯火傷灼:白芨末,油調敷之。(《趙真人方》)
白話文:
白芨
別名:連及草、甘根、白給。
名稱由來:因為它的根是白色的,而且連在一起生長,所以叫做白芨。雖然味道是苦的,但又被稱為甘根,這是一種反向的說法。古時候也有人稱它為白根,可能是因為它的根是白色的,意思相通。《金光明經》稱它為罔達羅喝悉多。另外,《別錄》中記載的白給,其實就是白芨,它們的性味和功效都相同,所以這裡把它們合併為一個條目。
產地與外觀: 古書記載,白芨生長在北方的山谷和低窪地,以及冤句和越山一帶。它的葉子像藜蘆,根是白色連在一起的,通常在九月採收。也有人說它的莖葉像生薑或藜蘆,十月開花,花朵直立向上,呈紫紅色。根是白色的,連在一起。採收時間有二月、八月和九月等說法。也有記載說它在各地都有,葉子像杜若,根像菱角米,根莖間有毛。以前很少被用在藥方中,主要是用來做糊狀物。
現在的白芨主要產於申州一帶,葉子像剛長出來的棕櫚幼苗或藜蘆。三、四月會長出花梗,開紫色的花。七月果實成熟,顏色為黃黑色,冬天葉子會枯萎。根像菱角,有三角,白色,角頭長芽。通常在八月採收根部使用。現在江淮、河陝、漢、黔等地都有白芨,生長在石頭山上。春天長出苗,大約一尺高,葉子像棕櫚葉,有兩指寬,青色。夏天開紫花。採收根部的時間有二月和七月。
白芨一科植物只會抽出一根莖,開花時花朵長約一寸,呈紅紫色,中心像舌頭一樣。根部像菱角米,有肚臍,像鳧茈的肚臍,也像扁扁的螺旋紋。白芨的根不容易乾燥。
藥性與味道: 味道是苦的,性平,沒有毒。《別錄》記載是辛味,稍微偏寒。白給則是辛味,性平,無毒。有人說神農認為白芨是苦的,黃帝認為是辛的,李當之認為是大寒,雷公認為是辛味無毒。大明認為是甘辛味。還有人認為是苦甘味,稍微偏寒,性澀,屬於陽中之陰。
配伍禁忌: 紫石英可以增強白芨的藥效,但它和理石相剋,害怕李子核和杏仁,並且會反制烏頭的藥效。
主要功效: 可以治療癰腫、惡瘡、潰爛的傷口、損傷陰部導致的肌肉壞死、胃中的邪氣、以及像中邪一樣的疾病,還有手腳麻痺不能收縮的病症。可以去除白癬和疥蟲。還能消散體內結成的熱氣,治療陰部痿軟、臉上的黑斑粉刺,使皮膚光滑。能止住驚邪、血痢、癲癇、風濕痹痛、紅眼、溫熱瘧疾、背瘡、瘰癧、腸風、痔瘡、跌打損傷、刀箭傷、燙傷,促進肌肉生長,止痛。另外還可以止住肺部的出血。
白給也可以治療伏蟲、白癬和腫痛。
其他記載: 有人說,山野的人如果手腳凍裂,可以嚼碎白芨塗在患處,很有效,這是因為它具有黏性。
現在的醫生多用白芨來治療金瘡不癒合和癰疽。
如果吐血不止,應該加入白芨來治療。
白芨的藥性是收澀的,它符合秋季的屬性,所以能進入肺部止血,促進肌肉生長,治療瘡瘍。古代有一則記載,台州監獄的一個獄吏很同情一個死囚,這個囚犯告訴他,自己因為多次被拷打,肺部受損,經常吐血。有人告訴他一個偏方,就是用白芨磨成粉,用米湯送服,效果很好。後來這個囚犯被處以凌遲,劊子手剖開他的胸膛,發現肺部有很多孔洞,都被白芨填補了,顏色還沒有改變。
另一個故事說,洪貫之聽說這個故事後,到洋州上任,有一個士兵突然咯血,情況危急,就用白芨來救治,一天就好了。還有醫書上說,可以用水來測試血的來源,如果吐出的血浮在水上,就是肺血;如果沉下去,就是肝血;如果半浮半沉,就是心血。然後根據血的來源,用羊肺、羊肝或羊心煮熟,蘸上白芨粉,每天服用。
附方:
- 鼻出血不止:用津液調和白芨粉,塗在鼻根,然後用水送服一錢,立刻止血。
- 心氣疼痛:用白芨和石榴皮各二錢,磨成粉,用煉好的蜂蜜做成黃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用艾葉醋湯送服。
- 重舌鵝口瘡:用白芨粉,用乳汁調和,塗在腳心。
- 婦女陰脫:用白芨和川烏頭等份,磨成粉,用絹布包上一錢,放入陰道內三寸,感覺到腹內發熱就停止,每天用一次。
- 疔瘡腫毒:用白芨粉半錢,用水澄清後,去掉水,敷在厚紙上貼在患處。
- 跌打骨折:用酒調和白芨粉二錢服用,效果不亞於自然銅和古錢。
- 刀斧傷:用白芨和煅燒過的石膏等份,磨成粉,灑在傷口上,也能幫助傷口癒合。
- 手腳凍裂:用白芨粉用水調和,塗抹在裂口處,不要碰水。
- 湯火燙傷:用白芨粉,用油調和後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