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26)

1. 白芨

(《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別錄》白給。

【釋名】連及草(《本經》)、甘根(《本經》)、白給。

白話文:

校正

合併於《別錄》,白給。

釋名

連及草(《本經》)、甘根(《本經》)、白給。

時珍曰: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吳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經》謂之罔達羅喝悉多。又《別錄》有名未用白給,即白芨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併為一。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及的根部是白色的,一片片相連而生長,因此將他稱為白及。它的味道是苦的,卻被稱為甘根,是反過來說的。《吳普》的白根,它的根是白色的,而也是通用的。《金光明經》稱為罔達羅喝悉多。另外還有《別錄》有名未用的白給,其實就是白及,它的性味和功用都一樣,所以是重覆的,現在將它合併成一個。

【集解】《別錄》曰:白芨,生北山川穀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給生山谷,葉如藜蘆,根白相連,九月採。普曰:莖葉如生薑、藜蘆。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連。二月、八月、九月採。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似杜若,形根似菱米,節間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白芨生長在北方山川溝谷中,以及冤句和越山地區。又記載:白芨生長在山谷中,葉子像藜蘆,根鬚呈白色相互連接,九月採收。普記載:白芨的莖葉像生薑和藜蘆,十月開花,花朵直立向上生長,呈紫紅色。根鬚為白色,相互連接。二月、八月、九月採收。弘景記載:白芨在附近的田野中處處都有生長。葉子像杜若,根莖形狀像菱米,節間有毛。方書中很少用到白芨,但可以用來製作糊。

保升曰:今出申州。葉似初生棕苗葉及藜蘆。三、四月抽出一苔,開紫花。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頭生芽。八月採根用。頌曰: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長一尺許。葉似棕櫚,兩指大,青色。夏開紫花。二月、七月採根。

白話文:

保升說:現在申州出產的一種藥草,葉子像剛長出的棕櫚葉和蘆葦葉。三、四月的時候抽出一種苔蘚,開紫色花。七月果實成熟,果實呈黃黑色。冬天枯萎。根部像菱角,有三個角,呈白色,角頭上長出芽。八月採收根部使用。詩歌中說:現在江淮、河、陝、漢、黔等州都有這種藥草,生長在石山上。春天長出幼苗,長到一尺左右。葉子像棕櫚葉,寬兩指,呈青色。夏天開出紫色花。二月、七月採收根部。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形狀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臍,如鳧茈之臍,又如扁扁螺旋紋。性難乾。

白話文:

李時珍說:韓保升描述的形狀正確,但一株只抽出一個莖。花開長約一寸,花色為紅紫色,中心像舌頭。其根像菱角的米粒,有臍,像鳧茈的臍,又像扁螺旋紋。性味難以乾燥。

古代文字:

昔者聖人,以微見著,究根窮源。

繁體中文:

昔者聖人,以細微之處而觀察到明顯之事,探究事物的根源。

古代聖人,從細微處觀察到顯著的事物,追根究底探究事物的根源。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辛,微寒。白給:辛,平,無毒。普曰:神農:苦;黃帝:辛;李當之:大寒;雷公:辛,無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澀,陽中之陰也。

白話文:

【氣味】苦味,性平,沒有毒性。《別錄》說:辛味,微寒。白給:辛味,性平,沒有毒性。普曰:神農嘗百草,認為是苦味;黃帝嘗百草,認為是辛味;李當之認為是大寒;雷公嘗百草,認為是辛味,沒有毒性。大明嘗百草,認為是甘、辛味。杲曰:苦、甘,微寒,有收斂的性質,是陽中之陰。

之才曰: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白話文:

藥材之才說:紫石英可作為它的引導藥,石這樣的藥物會妨礙它,李子核、杏仁等藥物令它畏懼,它還會與烏頭發生副作用。

【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本經》)。除白癬疥蟲(《別錄》)。結熱不消,陰下痿,面上皯皰,令人肌滑(甄權)。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痹,赤眼癥結,溫熱瘧疾,發背瘰癧,腸風痔瘻,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話文:

【主治】毒瘡腫瘤、潰爛的瘡瘍、壞死的肉、胃中的邪氣、風邪的侵襲、痱子緩和不收斂(《本經》)。去除白癬和疥蟲(《別錄》)。聚集的熱氣不消除,下陰萎縮、面部痤瘡、令人肌膚光滑(甄權)。止驚邪和血痢、癲癇症和風濕痹症、赤眼癥結、溫熱性瘧疾、發背瘰癧、腸風痔瘻、跌打損傷、刀箭瘡、熱水燙傷,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給:主伏蟲白癬腫痛(《別錄》)。

【發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皸拆者,嚼以塗之,有效。為其性黏也。

頌曰:今醫家治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白話文:

主要治療皮膚潰爛、白癬、腫痛(《別錄》)。

具體用法:

恭曰:山野間患手足裂傷的人,將白及嚼碎塗抹在傷口上,有效果。因為白及性質黏稠。

頌曰:現在的醫生用來治療金瘡不愈及癰疽的藥方,大多會加入白及。

震亨曰:凡是吐血不止的人,應加入白及。

時珍曰:白芨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按洪邁《夷堅志》云:台州獄吏憫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訊拷,肺皆損傷,至於嘔血。人傳一方:只用白芨為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後其囚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芨填補,色猶不變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芨性質澀而收斂,有秋季金氣的肅殺之氣,所以可以入肺止血,生肌治療瘡口。根據洪邁的《夷堅志》記載:台州監獄的獄吏可憐一個被判死刑的犯人。犯人感激獄吏,就對他說:「我七次觸犯死罪,經過審訊和拷打,肺都受了損傷,以至於嘔血。有人傳授給我一個方子:只用白芨研成細末,用米湯送服,效果非常好。」後來這個犯人被凌遲處死,劊子手剖開他的胸膛,看到肺上有幾十個窟窿,都被白芨填補了起來,顏色還沒有改變。

洪貫之聞其說,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白話文:

洪貫之聽說了這個方法,準備前往洋州任職,突然有一名士卒咯血,病情危急,他便用這個方法來救治,一天之後血就止住了。《摘玄》中提到:測試血的種類方法是:把吐出的血吐在水碗中,浮在水面的血是肺血;沉在水底的血是肝血;半浮半沉的血是心血。根據所見,把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上白芨粉,每天服用。

【附方】舊一,新八。鼻衄不止:津調白芨末,塗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錢,立止。(《經驗方》)心氣疼痛:白芨、石榴皮各二錢。為末,煉蜜丸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下。(《生生編》)重舌鵝口:白芨末,乳汁調塗足心。(《聖惠方》)

白話文:

【附方】

舊方一則,新方八則。

鼻子出血不止:取津調白芨粉末,塗抹在鼻樑根部,然後再用水服用一錢(約3克)白芨粉末,立馬就能止血。(《經驗方》)

心臟疼痛:取白芨、石榴皮各二錢(約6克)。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製成黃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丸,用艾葉醋湯送服。(《生生編》)

重舌鵝口:取白芨粉末,用母乳調和後塗抹在腳掌心。(《聖惠方》)

婦人陰脫:白芨、川烏頭等分。為末,絹裹一錢,納陰中,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用一次。(《廣濟方》)疔瘡腫毒:白芨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袖珍方》)打跌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其功不減自然銅、古銖錢也。(《永類方》)刀斧傷損:白芨、石膏(煅)等分。

白話文:

婦人陰脫:

**成分:**白芨、川烏頭,等分。

**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絹布包裹一錢,將藥包塞入陰道中,深度約三寸。當腹內熱症狀緩解時,即可停止使用。每天使用一次。

**功效:**治療婦人陰脫。

疔瘡腫毒:

**成分:**白芨末半錢。

**使用方法:**將白芨末用清水澄清,去除水份後,攤在厚紙上,貼敷於患處。

**功效:**治療疔瘡腫毒。

打跌骨折:

**成分:**白芨末二錢。

**使用方法:**將白芨末用酒調勻服用。

**功效:**治療打跌骨折。其療效不亞於自然銅、古銖錢。

刀斧傷損:

**成分:**白芨、石膏(煅),等分。

**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敷於傷口處。

**功效:**治療刀斧傷損。

為末。摻之,亦可收口。(《濟急方》)手足皸裂:白芨末水調塞之。勿犯水。(《濟急方》)湯火傷灼:白芨末,油調敷之。(《趙真人方》)

白話文:

將茯苓由莖部一點一點地削去硬衣,再搗成粉末。調入藥物中,亦可閉合瘡口。(《濟急方》)手腳皮膚皸裂:白芨末用清水調塗抹。不要沾水。(《濟急方》)被沸水、火燙傷:用白芨末,加豬油調均勻,塗敷於患處。(《趙真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