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24)

1. 王孫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拾遺》旱藕。

白話文:

【校正說明】將《拾遺》中所載的旱藕併入《本經》的中品藥物。

【釋名】牡蒙(弘景)、黃孫(《別錄》)、黃昏(《別錄》)、旱藕。普曰:楚名王孫。齊名長孫,又名海孫。吳名白功章,又名蔓延。時珍曰:紫參一名牡蒙,木部合歡一名黃昏,皆與此名同物異。

白話文:

【釋名】在弘景看來,它的名稱叫牡蒙;在《別錄》中,它的名稱叫黃孫;而同樣是在《別錄》中,它又叫黃昏;在民間,為了方便,也叫它旱藕。相傳在楚地它被稱為王孫。齊地則稱其為長孫,又或者被稱為海孫。而在吳地,名稱有所不同,它被稱為白功章,而人們同時也叫它蔓延。時珍解釋說,紫參又名牡蒙,而木部的合歡又名黃昏,這些不同的名稱,其實都是指的同一種東西。

【集解】《別錄》曰:王孫,生海西川穀,及汝南城郭垣下。普曰:蔓延赤文,莖葉相當。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王孫草生長在海西川的谷地以及汝南城牆腳下。普濟方氏本草說:王孫草蔓延生長,葉脈清晰可見,呈現赤紅色。莖葉相對生長。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黃昏,云牡蒙,市人少識者。恭曰:按:陳延之《小品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徐之才《藥對》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牡蒙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余,皮肉皆紫色。藏器曰:旱藕生太行山中,狀如藕。時珍曰:王孫葉生顛頂,似紫河車葉。

白話文:

弘景說:現在的醫生都將其稱為黃昏,說它是牡蒙,市井小民很少有人知道。恭說:根據陳延之的《小品方》記載,本草中的牡蒙又名王孫。徐之才的《藥對》中有牡蒙,沒有王孫。所以這是同一樣東西。牡蒙的葉子像及己但更大,根長一尺多,皮肉都是紫色的。藏器說:旱藕生長在太行山中,形狀像藕。時珍說:王孫的葉子生長在最頂端,像紫河車的葉子。

按神農及《吳普本草》,紫參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參為牡蒙。其王孫並無牡蒙之名,而陶氏於王孫下乃云:又名牡蒙,且無形狀。唐蘇恭始以紫參、牡蒙為二物,謂紫參葉似羊蹄,王孫葉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為紫參;後人所用牡蒙,乃王孫非紫參也。

白話文:

根據神農和《吳普本草》記載,紫參的別名是牡蒙。陶弘景也說,現在的醫師都稱紫參為牡蒙。但是,王孫並沒有牡蒙這個名稱,而陶弘景在王孫的條目下說:又名牡蒙,而且沒有描述它的形狀。到了唐朝,蘇恭才開始將紫參和牡蒙視為兩種不同的藥材,他說紫參的葉子像羊蹄,王孫的葉子像及己。但是,古方中所使用的牡蒙,都是指紫參;而後人所使用的牡蒙,纔是指王孫,而不是紫參。

不可不辨。唐玄宗時隱民姜撫上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爾。據此牡蒙乃王孫也。蓋紫參止治血證積聚瘧痢;而王孫主五臟邪氣痹痛,療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蘇恭引《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證,乃紫參,非王孫,故今移附紫參之下。

白話文:

不可不辨別。唐玄宗時期,隱士姜撫上奏說:終南山有一種旱藕,吃了可以延年益壽,樣子像葛粉。唐玄宗取來做成湯餅,賜給大臣們。右驍騎將軍甘守誠說:旱藕就是牡蒙,方士們很久以前就不用了,姜撫只是改了個名字來迷惑大家罷了。據此,牡蒙就是王孫。紫參只能治血證、積聚、瘧疾、痢疾;而王孫主治五臟邪氣、痹痛,療百病的記載,是可以推斷出來的。蘇恭引用《小品方》中牡蒙所主治的證狀,那就是紫參,不是王孫,所以現在把牡蒙移附到紫參下面。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黃帝:甘。藏器曰:旱藕:甘,平,無毒。

白話文:

味道與性質:

  • 苦味
  • 平和的性質
  • 無毒

古代醫家記載:

  • 神農本草經與雷公炮製藥性解:苦味,無毒
  • 黃帝內經:甘味
  • 藏器相關記載:旱藕:甘味,平和的性質,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經》)。療百病,益氣(《別錄》)。旱藕:主長生不飢,黑毛髮(藏器)。

白話文:

【主治】五臟有邪氣,寒濕痹症,四肢疼痛痠麻,膝蓋寒冷疼痛(根據《本經》記載)。治百病,增強體力(根據《別錄》記載)。旱藕:主治長生不飢餓,讓頭髮烏黑(根據《藏器》記載)。

2. 紫草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大戟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除寒濕痹痛, 逐惡血結聚, 止咳, 下水。

甘遂

Geschmack: 苦, 寒。主治: 除水腫, 下水, 利關節。

芫花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除風寒濕痹, 利關節, 止齒痛。

天雄

Geschmack: 苦, 寒。主治: 除寒積, 破痰積, 殺蟲, 活血。

馬兜鈴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除寒濕痹痛, 除風寒感冒, 利水。

商陸

Geschmack: 甘, 溫。主治: 除寒濕痹痛, 利水, 逐瘀血。

白芷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除風寒, 通鼻竅, 消癰腫。

烏頭

Geschmack: 辛, 熱。主治: 除寒濕痹痛, 殺蟲, 止痛。

附子

Geschmack: 辛, 熱。主治: 除寒積, 回陽救逆, 止痛。

乾姜

Geschmack: 辛, 熱。主治: 除寒積, 溫脾胃, 止嘔。

肉桂

Geschmack: 辛, 熱。主治: 除寒濕痹痛, 溫經脈, 止痛。

細辛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除風寒濕痹, 通鼻竅, 止咳。

川芎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除風寒濕痹, 活血, 止痛。

蒼朮

Geschmack: 苦, 溫。主治: 除寒濕, 利水, 健脾胃。

白芍

Geschmack: 酸, 寒。主治: 除血熱, 和營陰, 止痛。

丹參

Geschmack: 苦, 微寒。主治: 除血瘀, 活血, 止痛。

當歸

Geschmack: 辛, 溫。主治: 補血活血, 調經止痛。

生地黃

Geschmack: 甘, 寒。主治: 補血, 滋陰, 涼血。

熟地黃

Geschmack: 甘, 溫。主治: 補血, 滋陰, 養氣。

黃芪

Geschmack: 甘, 微溫。主治: 補氣, 增強免疫力。

人蔘

Geschmack: 甘, 溫。主治: 補氣, 補血, 扶正固本。

阿膠

Geschmack: 甘, 平。主治: 補血, 止血。

龜板

Geschmack: 甘, 寒。主治: 補腎, 強筋骨。

牡蠣

Geschmack: 鹹, 寒。主治: 補腎, 滋陰, 平喘。

【釋名】紫丹(《別錄》)、紫芺(音襖)、茈䓞(《廣雅》,音紫戾)、藐(《爾雅》,音邈)、地血(《吳普》)、鴉銜草。

白話文:

【釋名】紫丹(《別錄》)、紫芺(音襖)、茈蒬(《廣雅》,音紫戾)、藐(《爾雅》,音邈)、地血(《吳普》)、鴉銜草。

翻譯:

  1. 紫丹:《別錄》中記載的藥物名稱。

  2. 紫芺:[音襖] 發音同「襖」,《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一種藥物名稱,又稱紫芺草或紫芺花。

  3. 茈䓞:[音紫戾] 發音同「紫戾」,《廣雅》中記載的一種藥物名稱,又稱茈芺或茈芺草。

  4. 藐:[音邈] 發音同「邈」,《爾雅》中記載的一種藥物名稱,又稱藐草或藐花。

  5. 地血:《吳普》中記載的一種藥物名稱,又稱地血草或地血花。

  6. 鴉銜草:一種民間常用的藥物名稱,因其外形類似烏鴉銜著的草而得名。

時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爾雅》作茈草。瑤、侗人呼為鴉銜草。

【集解】《別錄》曰: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草的花朵根部是紫色的,可以用來染布,因此取名為「紫草」。《爾雅》將它記載為「茈草」。瑤族和侗族的人稱它為「鴉銜草」。

【集解】《別錄》記載:「紫草」生長在有岩石的山谷和楚地。在三月採收根部,放在陰涼處曬乾。

弘景曰: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都不復用。《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者,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之,色小淺於北者。

白話文:

弘景說:現在襄陽所產的紫草,大多來自南陽新野,當地人種植紫草,是用來染色的,不再用於藥物。《博物志》也有提到:平氏陽山所產的紫草品質最好,而魏國所產的紫草染色效果特別好。近年來,東山一帶也開始種植紫草,但其顏色比北方的略淺。

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種之。苗似蘭香,莖赤節青。二月開花紫白色。結實白色,秋月熟。

白話文:

恭曰:各地都有,人們常種植。苗莖似蘭花,莖部為紅色,節點為青色。二月開花,顏色為紫色或白色。結的果實是白色,於秋季成熟。

時珍曰:種紫草,三月逐壟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春社前後採根陰乾,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採,則根色鮮明;花過時採,則根色黯惡。採時,以石壓扁,曝乾;收時,忌人溺及驢馬糞並煙氣,皆令草黃色。

白話文:

李時珍說:種植紫草時,在三月順著壟溝播種,九月果實成熟後就可以收割植株,在春社前後挖出根莖,晾乾後備用。紫草根莖的頂部有白色絨毛。在紫草開花前採收根莖,根莖的顏色會較鮮明;如果在紫草花後採收,根莖的顏色會較暗淡不討喜。採收時,會先用石頭將根莖壓扁,再曬乾。收穫時,要注意避免人畜排泄物,及勿讓煙霧接觸紫草,這些都會使紫草變黃。

【修治】斅曰:凡使,每一斤,用蠟三兩溶水,拌蒸之,待水乾,取去頭並兩畔髭,細銼用。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完素曰:苦,溫。

時珍曰:甘、咸,寒。入手、足厥陰經。

白話文:

[修治] 斅氏說:每使用一斤,用三兩蠟溶於水中,拌勻蒸熟,待水乾了,去除根頭和兩側的鬚,細細研銼使用。

[氣味] 味道苦,性寒,無毒。權氏說:味甘,性平。完素說:味苦,性溫。

李時珍說:味甘、鹹,性寒。歸入手足厥陰經。

【主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本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別錄》)。治惡瘡瘑癬(甄權)。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時珍)。

白話文:

【主治項目】治療心腹部位的邪氣、五疸病、補充中氣,增強元氣、暢通九竅、疏通水道(《本經》)。治療腹部腫脹、脹滿疼痛。用油脂調和敷在皮膚上,治療小兒瘡、瘡面乾裂(《別錄》)。治療惡瘡、皮膚瘑癬(甄權)。治療斑疹、麻痘毒素、活血涼血、通利大腸(時珍)。

【發明】頌曰:紫草古方稀用。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時珍曰:紫草味甘鹹而氣寒,入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宜用之。

白話文:

【發明】頌曰:紫草是古方中很少使用的一味藥。現在的醫生多用來治療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的時候,把它當藥使用,促進瘡疹發出。《韋宙獨行方》用它來治療豌豆瘡,煮紫草湯飲用,後人相承沿襲使用,效果顯著。李時珍說:紫草味甘鹹而性寒,歸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它的功效擅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所以痘疹想要出來還沒出來,血熱毒盛,大便閉結不通暢的人,適合使用紫草。

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故楊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導大便,使發出亦輕。得木香白朮佐之,尤為有益。又曾世榮《活幼心書》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猶可用;脾氣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所以用發痘瘡。

白話文:

即使已經發出膿瘡且顏色紫黑並已經癒合的患者,也可以使用紫草。如果已經發出膿瘡且膿瘡呈現紅色且活躍,以及出現白色膿陷和大便通暢的情況,就一定要忌用紫草。因此,楊士瀛在《直指方》中說:紫草可以治療痘瘡,能夠使大便通暢,痘瘡發出的症狀也會較輕微。如果加入木香、白朮作為輔助藥物,效果會更好。另外,曾世榮在《活幼心書》中說:紫草性寒,脾氣實證的小兒還可以服用;但對於脾氣虛證的患者反而會造成腹瀉。古方中只使用紫草的根鬚,取其初次獲得的陽氣,以類觸類,因此用於發痘瘡。

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白話文:

現代人不瞭解這個道理,一概而論使用這些(中醫療法),那是錯誤的。

【附方】舊三,新六。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指方》)嬰童疹痘三、四日,隱隱將出未出,色赤便閉者。紫草二兩(銼)。以百沸湯一盞泡,封勿泄氣,待溫時服半合,則瘡雖出亦輕。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經驗後方》)痘毒黑疔:紫草三錢,雄黃一錢。

白話文:

【附方】舊有三種,新的有六種。

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用新汲取的水煎服。(《直指方》)

嬰兒在出疹痘三、四天時,隱隱約約要出未出,顏色發赤,大便不通。紫草二兩(切碎)。用一百沸騰的湯水一盞浸泡,封閉不使其跑氣,待溫熱時喝半杯,這樣即使瘡痘出來也較輕微。大便通暢的人,不要用。煎服也可以。(《經驗後方》)

痘毒黑疔:紫草三錢,雄黃一錢。

為末,以胭脂汁調,銀簪挑破,點之極妙。(《集簡方》)

癰疽便閉:紫草、栝蔞實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小兒白禿:紫草煎汁塗之。(《聖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兩,為散,每食前用井華水服二錢。(《聖惠方》)

產後淋瀝:方同上。(《產寶》)

白話文:

末,以胭脂汁調,銀簪挑破,點之極妙。(《集簡方》) 翻譯:將藥末調和在胭脂汁中,用銀簪挑破膿包,再將藥點上去,效果極佳。

癰疽便閉:紫草、栝蔞實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翻譯:癰疽便祕:紫草、栝蔞實等量,用乾淨的水煎服。

小兒白禿:紫草煎汁塗之。(《聖惠方》) 翻譯:小兒白禿:用紫草煎出的汁液塗抹患處。

小便卒淋:紫草一兩,為散,每食前用井華水服二錢。(《聖惠方》) 翻譯:小便急迫淋漓:紫草一兩,研成粉末,每次在餐前用井水送服二錢。

產後淋瀝:方同上。(《產寶》) 翻譯:產後淋瀝:方子與小便卒淋相同。

惡蟲咬人:紫草煎油塗之。(《聖惠方》)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有赤點,如生黑點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

白話文:

**蟲咬傷:**用紫草煎油塗抹患處。(出自《聖惠方》)

**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上有赤點,如同生黑點者,不可治癒。**應該烙燙手足心、背心、百會穴、下廉穴。

內服紫草湯:紫草、吳藍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服。(《三十六黃方》)

白話文:

口服紫草湯:紫草、吳藍各 30 克,木香、黃連各 15 克。將藥材搗碎篩過,每次服用 15 克,用沸水煎服。(《三十六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