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3)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23)

1. 紫參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神農本草經

中品

味辛,寒。主中風,心痛,寒熱,破癥瘕,出水氣,除百疾,殺蟲,甘草湯煮服之。一名錫石。

水銀 味甘,微寒。主驚癇,益人益精,消毒,殺蟲,壯陽,通八脈。久服令人聰明,輕身不老。

雄黃 味辛,溫。主消癥瘕,破積聚,殺蟲,殺鬼毒,溫中,止泄痢,驅風,堅筋骨,補虛損。

雌黃 味辛,溫。主癥瘕,瘀血,殺蟲,破癥積,風病,止癮,除腹中水氣。

硃砂 味甘,微寒。主驚癇,益人益精,安神,定魄,止驚悸,益顏色,耐寒暑。久服令人輕身。

丹砂 味辛,溫。主驚癇,益人益精,辟邪,殺鬼,久服輕身不老。

白石英 味甘酸,寒。主積聚癥瘕,臌脹,寒熱,破積聚,止渴,通淋,殺蛔蟲。

黑石英 味酸,寒。主調中,消積,通淋,殺蟲,止渴,破積聚,用酒服之。

洮石 味澀,平。主下痢,破癥瘕,出水氣,殺蟲,破積聚。

崆峒石 味甘,寒。主破積聚,心痛,寒熱,下痢,出水氣,殺蟲,通淋,利竅。

雞舌石 味苦,寒。主驚癇,心痛,寒熱,積塊,腫滿,下痢,殺蟲,除水氣,破積聚。

黑礬 味酸,寒。主積聚癥瘕,破積聚,止渴,通淋,殺蟲,下痢,用酒服之。

白礬 味酸,平。主破癥瘕,下痢,殺蟲,用酒服之。

赤石脂 味辛,寒。主破癥瘕,積聚,殺蟲,出水氣,除百疾,一名代赭石。

附子 味辛,熱。主惡瘡腫痛,殺蟲,止泄痢,破癥瘕,逐水氣,通八脈,堅筋骨,益顏色。

桂枝 味辛,溫。主風寒濕痹,頭目眩痛,溫中下氣,消脹滿,止渴,破冷氣。

丁香 味辛,溫。主嘔吐,殺蟲,止泄痢,溫中,逐水氣,除百疾。

豆蔻 味辛,溫。主嘔吐,殺蟲,止泄痢,溫中,逐水氣,除百疾。

蒼朮 味苦,微溫。主濕痹,水腫,下痢,虛損,久服輕身益氣。

甘遂 味苦,微寒。主癥瘕,積聚,水腫,下痢。久服令人虛損。

大戟 味辛,溫。主風寒濕痹,腳腫,白痢,破癥瘕,逐水氣,殺蟲。

澤瀉 味甘,寒。主水腫,下痢,破積聚,通淋,殺蟲,利竅。

馬兜鈴 味苦,微寒。主水腫,消腫滿,下痢,殺蟲,止泄痢。久服令人虛損。

天門冬 味苦,微寒。主燥渴,消腫滿,下痢,殺蟲,止泄痢。久服令人虛損。

生地黃 味甘,微寒。主消渴,潤肺燥,益氣血。久服令人輕身。

蟮豆 味苦,微寒。主消渴,潤肺燥,益氣血。久服令人輕身。

【釋名】牡蒙(《本經》)、童腸(《別錄》)、馬行(《別錄》)、眾戎(《別錄》)、五鳥花(《綱目》)。

白話文:

【釋名】牡蒙:《本經》記載的別名。童腸:《別錄》記載的別名。馬行:《別錄》記載的別名。眾戎:《別錄》記載的別名。五鳥花:《綱目》記載的別名。

時珍曰:紫參王孫,並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參也。按:《錢起詩集》云:紫參,幽芳也。五葩連萼,狀如飛禽羽舉。故俗名五鳥花。

白話文:

李時珍說:紫參、王孫,都具有牡蒙的名稱。古方所使用的牡蒙,大多是紫參。根據《錢起詩集》記載:紫參,幽雅的芳香。五瓣花朵連在一起,形狀像飛禽的羽毛豎立。所以俗名叫五鳥花。

【集解】《別錄》曰:紫參,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採根,火炙使紫色。

普曰:紫參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圓聚生根,黃赤有紋,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實黑大如豆。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牡蒙,用之亦少。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紫參,生長在河西和冤句的山谷中。三月採收根部,用火炙烤使其變成紫色。

普濟方說:紫參又名牡蒙,生長在河西或商山。它的根部緊密相連,呈黃色或紅色且有紋路,表皮黑色帶紫色,五月開花,花朵呈紫紅色,果實黑色大如豆子。

陶弘景說:現在的主方家都稱呼為牡蒙,使用它的情況較少。

恭曰:紫參葉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紅白,肉淺皮深。所在有之。長安見用者,出蒲州。牡蒙乃王孫也,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余,皮肉亦紫色,根苗不相似。

白話文:

紫參:葉子像羊蹄,花朵紫色,穗狀花序青綠色,根皮紫黑色,根肉紅白色,肉淺皮深,各地都有分佈。長安使用的紫參來自蒲州。

牡蒙是王孫的別稱,葉子像及己草,但比較大。根長約一尺餘,皮肉也為紫色。根和苗的形態不同。

頌曰:今河中、晉、解、齊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長一、二尺,莖青而細。其葉青似槐葉,亦有似羊蹄者。五月開花白色,似蔥花,亦有紅紫而似水葒者。根淡紫,根皮紫黑色,如地黃狀,肉紅白色,肉淺而皮深。三月採根,火炙紫色。又云:六月採,曬乾用。

白話文:

頌詞說:現在河中、晉、解、齊,以及淮、蜀等州郡都有蒲公英。蒲公英的幼苗長有一、二尺高,莖是青色而且細長。蒲公英的葉子是青色的,形狀像槐樹的葉子,也有像羊蹄的。蒲公英在五月開花,花是白色的,形狀像蔥花,也有紅紫色像葒菜花的一樣。蒲公英的根是淡紫色的,根皮是紫黑色,狀如地黃,根的肉是紅白色的,肉薄而皮厚。蒲公英的根在三月採挖,用火烤成紫色。又說:蒲公英在六月採挖,曬乾後即可使用。

時珍曰:紫參根乾紫黑色,肉帶紅白,狀如小紫草。《範子計然》云:紫參出三輔,有三色,以青赤色為善。

白話文:

李時珍說:紫參的根是乾紫黑色,肉帶紅白,形狀像小紫草。《範子計然》中記載:紫參產於三輔,有青、赤、黑三種顏色,其中以青赤色為佳。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根主五臟,包裹營衛,榮榮華華。

根部主宰五臟,包裹著營氣和衛氣,使它們榮盛鮮活。

【氣味】苦,辛,寒,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牡蒙:神農、黃帝:苦。李當之:小寒。之才曰:畏辛夷。

白話文:

【氣味】具有苦澀、辛辣、寒冷的性質,沒有毒性。《別錄》說:性微寒。普說:牡蒙:神農、黃帝:苦。李當之:小寒。之才說:畏懼辛夷。

【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本經》)。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別錄》)。治心腹堅脹,散瘀血,治婦人血閉不通(甄權)。主狂瘧瘟瘧,鼽血汗出(好古)。治血痢(好古)。牡蒙: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益氣,除腳腫,發陰瘍(蘇恭)。

白話文:

【主治】

  • 心腹積聚

  • 寒熱邪氣

  • 通達九竅

  • 利小便、大便(《本經》)

  • 治療腸胃大熱

  • 唾血、衄血(吐血、流鼻血)

  • 腸中聚血

  • 癰腫、各種瘡瘍

  • 止渴、益精(《別錄》)

  • 治療心腹堅脹

  • 散瘀血

  • 治療婦女血閉不通(甄權)

  • 主治瘋狂瘧疾、瘟瘧

  • 陰虛盜汗(好古)

  • 治療血痢(好古)

牡蒙:

  • 治療金瘡
  • 破血
  • 生肌肉
  • 止痛
  • 赤白痢疾
  • 補虛益氣
  • 消除腳腫
  • 發出陰疽(蘇恭)

【發明】時珍曰:紫參色紫黑,氣味俱厚,陰也,沉也。入足厥陰之經,肝臟血分藥也。故治諸血病,及寒熱瘧痢、癰腫積塊之屬厥陰者。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所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蘇恭注王孫,引陳延之《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證,正是紫參;若王孫則止治風濕痹證,不治血病。故今移附於此。

白話文:

【解說】李時珍說:紫參的顏色是紫黑色,氣味都很濃鬱,屬陰,往下沉。它能進入足厥陰經,是肝臟和血液的藥物。所以,它能治療各種血病,以及寒熱瘧疾、痢疾、癰腫積塊等屬於厥陰經的疾病。古方中治療婦女腸覃病的烏啄丸,所使用的牡蒙,就是這種藥物。唐朝的蘇恭在註解王孫時,引用了陳延之的《小品方》中牡蒙所主治的證狀,正是紫參;而王孫則只治療風濕痹證,不治療血病。所以,現在把它移附到這裡。

【附方】舊一,新三。

白話文:

附方:舊一,新三。

紫參湯:治痢下。紫參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兩,煎取半升,分三服。(張仲景《金匱玉函》)

白話文:

紫參湯:治療腹瀉。紫參半斤。水五升,煎成二升,放入甘草二兩,再煎成半升,分三次服用。(張仲景《金匱玉函》)

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炒)等分。為末。烏梅湯服一錢。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糯米湯服。(《聖惠方》)

白話文:

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先炒過)按照等分比例,磨成粉末。用烏梅湯送服一錢。另一種方法是去除人參,加入甘草,用糯米湯送服。 (出自《聖惠方》)

面上酒刺:五參丸: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普濟》)

白話文:

臉上酒刺:五參丸: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取一兩。搗碎成粉末,加入胡桃仁搗碎混合,製成梧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茶送服。(出自《普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