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22)

1. 丹參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人參

味甘微苦,溫。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石斛

味甘微寒,無毒。主骨蒸勞熱,喉痹口瘡,小便淋瀝,消渴。

鹿角膠

味甘鹹,溫。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止崩漏,安胎。

地黃

味甘苦,寒。主五勞七傷,骨蒸勞熱,虛羸喘咳,女子血崩,大便燥結,小便淋瀝。

苦參

味苦寒。主大熱毒瘡,消癰腫,燥濕殺蟲。

黃連

味苦寒。主熱病,除煩止渴,瀉火通利,解肌毒。

黃芩

味苦寒。主肺熱咳嗽,消渴,黃疸,濕熱瘡瘍。

麥冬

味甘微寒。主心肺熱渴,胃中熱,消渴,肺痿咳嗽。

黃精

味甘平。主肺虛氣喘,益脾胃,利竅,除風。

天門冬

味甘寒。主肺熱咳嗽,消渴,心煩,胃中實熱。

枸杞子

味甘平。主補腎益精,平肝明目,潤肺止咳,出汗。

玉竹

味甘微苦,寒。主肺虛氣喘,滋陰潤燥,除熱止渴。

麥門冬

味甘微苦,寒。主心肺氣分熱,消渴,肺痿咳嗽。

黃耆

味甘微苦,溫。主補脾益氣,退熱託瘡,除煩潟痛。

當歸

味甘溫。主補血活血,養顏,調經。

川芎

味辛溫。主頭痛風眩,經脈不通,血寒痛經。

丹參

味苦微寒。主心脾肺熱,血瘀痛經,調經。

白芍

味酸微寒。主益氣陰,調經,止痛。

山梔

味苦寒。主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止血,調經。

茯苓

味甘淡,平。主利水滲濕,益脾健胃,除煩消渴。

澤瀉

味苦寒。主利水滲濕,瀉熱,通淋,消腫。

白朮

味苦溫。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

山藥

味甘平。主補脾益腎,益精固氣,止瀉痢。

蓮子

味甘微苦,涼。主益心脾,養神,調經安胎。

【釋名】赤參(《別錄》)、山參(《日華》)、郄蟬草(《本經》)、木羊乳(《吳普》)、逐馬(弘景)、奔馬草。

白話文:

【釋名】赤參(《別錄》):一種紅色的參。

山參(《日華》):一種生長在山上的參。

郄蟬草(《本經》):一種可以治療腹瀉的草。

木羊乳(《吳普》):一種類似於羊奶的草。

逐馬(弘景):一種可以追逐馬匹的草。

奔馬草:一種可以讓馬奔跑的草。

時珍曰: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參入肺,曰白參;玄參入腎,曰黑參;牡蒙入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命門之藥也。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未達此義爾。炳曰: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實有效。

【集解】《別錄》曰:丹參,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李時珍說:五種參配對五臟。所以人參對應脾臟,稱之為黃參;沙參對應肺臟,稱之為白參;玄參對應腎臟,稱之為黑參;牡蒙對應肝臟,稱之為紫參;丹參對應心臟,稱之為赤參。至於苦參,則是對應右側腎臟的藥物。古人不稱紫參而稱苦參,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黃炳說:丹參可以治療風軟腳,可以追逐奔馬,所以稱為奔馬草。曾經服用丹參,確實有效。

集解

《別錄》上說:丹參,生長在桐柏山的山谷和太山。五月採收根莖,晾乾。

弘景曰:此桐柏山在義陽,是淮水發源之山,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之。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

普曰:莖葉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開紫花。二月、五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弘景說:桐柏山在義陽,是淮水發源的山,不是江東臨海的桐柏山。現在各地路邊到處都有桐柏。它的莖是方形的,有絨毛,花是紫色的,當時的人把它叫做逐馬。

莖葉上的小房狀如荏胡麻,有毛,根部為紅色,四月時開出紫色花朵。二月、五月採收根部,陰乾保存。

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方有稜,青色。葉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似蘇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長尺余,一苗數根。

白話文:

解釋:頌揚說:如今陝西、河東各州郡以及隨州都有這種植物。二月生出幼苗,高一尺左右。莖呈方形有棱角,顏色青綠。葉子對生,像薄荷但有絨毛。三月到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像蘇花。根是紅色,大的有手指般粗,長一尺多,一棵苗有數個根。

恭曰:冬採者,良;夏採者,虛惡。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白話文:

恭曰:冬天採集到的,品質好;夏天採集到的,品質差。

李時珍說:各地山區都有生長。一枝五片葉,葉子像野蘇但更尖,顏色為青色並帶有皺紋。小花形成穗狀,狀如飛蛾,花蕊中有細小的種子。根皮為丹紅色,裡面為紫色。

【氣味】苦,微寒,無毒。

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咸。李當之:大寒。

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謬也。

權曰:平。

之才曰:畏鹹水,反藜蘆。

白話文:

【氣味】苦味,微寒,無毒。

一般說法(根據神農、桐君、黃帝、雷公的說法):味道苦,無毒;岐伯說:味道鹹。李當之說:大寒。

陶弘景說:服用久了會眼睛發紅,所以應該是性熱,如今說微寒,恐怕是錯的。

權仲景說:平性。

許之才說:畏鹹水,可以解藜蘆的毒性。

【主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本經》)。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別錄》)。漬酒飲,療風痹足軟(弘景)。主中惡及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甄權)。

白話文:

【主治】治療心腹邪氣,腸中鳴叫,如水流,寒熱積聚,破除癥瘕(症和瘕為婦科疾病的總稱),止除煩滿的癥狀,增益元氣(《本經》)。滋養血液,祛除心腹中結聚的慢性疾病,治療腰脊痠痛、腳氣病,祛除風邪,留有熱氣的癥狀,(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別錄》)。用藥酒浸泡,飲用,可以治療風痹病和腳軟(弘景)。治療中惡及各種邪鬼魅怪,腹痛,有氣體產生,聲音嘶啞,並且能安定精神(甄權)。

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頭痛赤眼,熱溫狂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大明)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時珍)。

白話文:

保持精神穩定,打通經脈,治療寒熱勞熱,骨節疼痛,四肢麻痺,頭痛紅眼,發熱、溫熱、狂躁、悶熱,清除陳年積血,生長新血,安保活胎,墮死胎,止血崩帶下,調節婦女經脈不勻,血邪引起的心煩,惡瘡疥癬,癭贅瘡毒丹毒,排出膿液止痛,生長肌肉。(大明)活血,疏通心包絡,治療疝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陰中之陽也。入手少陰、厥陰之經,心與包絡血分藥也。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藭、芍藥故也。

【附方】舊三,新四。

白話文:

發現

李時珍說:丹參是赤色的,味道苦,藥性平和而下降,是陰中的陽。它歸入手少陰、厥陰經,是治療心和包絡血分的藥物。

《婦人明理論》上說:四物湯可以治療婦女病,不論是產前、產後,經水多少,都可以通用。只有丹參散一種藥有與四物湯相同的療效。

這是因為丹參可以化解瘀血,補益新血,保胎安胎,滑利墜死胎,止崩漏帶下,調和經脈,它的功效與當歸、生地黃、川芎、芍藥很相似。

【附方】舊方三帖,新方四帖。

丹參散: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用丹參冼淨,切曬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婦人明理方》)

白話文:

丹參散:治療婦女經脈不調,有時提前有時延後,有時經血多有時經血少,產前胎兒不安,產後惡露不下,同時治療寒熱勞累,腰脊疼痛,骨節痠痛。使用丹參洗淨,切碎曬乾研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婦人明理方》)

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聖惠方》)小兒身熱,汗出拘急,因中風起。丹參半兩,鼠屎(炒)三十枚。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下。(《聖濟總錄》)

白話文:

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流產後出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也可以用水煮。

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聖惠方》)

寒性疝氣腹痛:小腹陰中相互牽引疼痛,白汗直冒,感覺要死了一樣。用丹參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酒調服。

小兒身熱,汗出拘急,因中風起。丹參半兩,鼠屎(炒)三十枚。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下。(《聖濟總錄》)

小兒發熱,汗出拘急,因中風引起。丹參半兩,炒過的鼠屎三十枚。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

驚癇發熱:丹參摩膏: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豬膏二兩。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滓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千金方》)

白話文:

驚癇發熱:丹參摩膏: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豬油二兩。一起煎七次,將藥渣濾掉即可。每天三次,用藥膏塗抹在小孩子的身上。(《千金方》)

婦人乳癰: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㕮咀,以醋醃一夜,豬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敷之。(孟詵《必效方》)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

白話文:

婦人乳癰:

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切碎並用醋醃過一夜後,加入豬脂半斤,以小火煎製成的膏藥,去渣後外敷。(孟詵《必效方》)熱油灼燒,止痛生肌。

丹參八兩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