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21)

1. 地榆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酸赭。

【釋名】玉豉、酸赭。

弘景曰: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時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今蘄州俚人呼地榆為酸赭,又訛赭為棗,則地榆、酸赭為一物甚明,其主治之功亦同,因並《別錄》有名未用酸赭為一云。

【集解】《別錄》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又曰:酸赭生昌陽山。採無時。頌曰:今處處平原川澤皆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葉而稍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裡紅,似柳根。

弘景曰:其根亦入釀酒。道方燒作灰,能爛石,故煮石方用之。其葉,山人乏茗時,採作飲亦好,又可炸茹。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甘、酸。權曰:苦,平。元素曰:氣微寒,味微苦,氣味俱薄,其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主下焦血。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沉也,陰也。之才曰:得發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主治】婦人乳產,痓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本經》)。止膿血,諸瘻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別錄》)。止冷熱痢疳痢,極效(《開寶》)。止吐血鼻衄腸風,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並水瀉(大明)。

治膽氣不足(李杲)。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時珍)。酸赭:味酸。主內漏,止血不足(《別錄》)。

【發明】頌曰:古者斷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奭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時珍曰: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云: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附方】舊八,新七。

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聖惠方》)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方同上。

血痢不止:地榆曬研。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一方:以地榆煮汁作飲,每服三合。(《聖濟》)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久病腸風:痛癢不止。

地榆五錢,蒼朮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若不斷,以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肘後方》)結陰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縮砂仁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

(《宣明方》)小兒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飴糖,與服便已。(《肘後方》)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搗汁飲,兼以漬瘡。(《肘後方》)

虎犬咬傷:地榆煮汁飲,併為末敷之。亦可為末,白湯服,日三。忌酒。(《梅師方》)

代指腫痛:地榆煮汁漬之,半日愈。(《千金翼》)

小兒濕瘡:地榆煮濃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小兒面瘡,焮赤腫痛。地榆八兩。水一斗,煎五升,溫洗之。(《衛生總微方》)

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陰乾,百日燒為灰。復取生者,與灰合搗萬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過三寸,以藥入水攪之,煮至石爛可食乃已。(臞仙《神隱書》)

【主治】作飲代茶,甚解熱(蘇恭)。

白話文:

[地榆]

[校正] 把《別錄》中提到的「酸赭」這個名字,但實際上沒被使用的藥材,併入地榆一起討論。

[釋名] 又叫做玉豉、酸赭。

弘景說:它的葉子像榆樹葉但比較長,剛長出來時是鋪在地上的,所以叫「地榆」。它的花和種子是紫黑色的,像豆豉,所以又叫做「玉豉」。時珍說:根據外丹術的說法,「地榆」也叫「酸赭」,因為它味道酸、顏色像赭石,所以得名。現在蘄州一帶的鄉下人也把地榆叫做酸赭,又因為發音的關係把「赭」讀成「棗」,這樣就更清楚地榆和酸赭是同一種東西,它們的功效也相同,所以把《別錄》中記載但沒有被使用的「酸赭」併入地榆一起說明。

[產地和形態] 《別錄》說:地榆生長在桐柏山和冤句山的山谷中。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備用。《別錄》又說:酸赭生長在昌陽山,隨時都可以採挖。頌說:現在各地的平原和水澤都有地榆。它的宿根會在三月長出新苗,剛長出來時會鋪在地上,然後長出直立的莖,大約三、四尺高,葉子是對生的。葉子像榆樹葉但稍微狹長,邊緣有鋸齒,是青色的。七月開花,花像桑葚,是紫黑色的。根部外面是黑色的,裡面是紅色的,像柳樹根。

弘景說:它的根也可以用來釀酒。道家煉丹會將它燒成灰,這種灰可以腐蝕石頭,所以煮石的配方會用到它。它的葉子,山裡的人如果沒有茶葉時,可以採來當茶喝,味道也不錯,也可以炸來吃。

[味道和屬性] 味苦,性微寒,無毒。《別錄》說:味甘、酸。權說:味苦,性平。元素說:氣味微寒,味微苦,氣味都比較薄弱,藥性是沉降的,屬於陰中帶陽,主要針對下焦的血症。杲說:味苦、酸,性微寒,藥性沉降,屬於陰性。之才說:它能與發良(一種藥材)搭配使用,但忌與麥門冬同用,也忌與伏丹砂、雄黃、硫黃一起用。

[主治] 治療婦女乳產疾病、痙攣疼痛、外傷出血、帶下病、五漏(指婦女五種常見漏血疾病),可以止痛止汗、去除壞死的肌肉、治療外傷(《本經》)。可以止住膿血、各種瘻管、惡性瘡瘍、熱瘡,可以治療斷骨、產後腹內阻塞,可以製作金瘡膏,還能解酒、止渴、明目(《別錄》)。能有效止住冷痢、熱痢、疳痢(《開寶》)。可以止住吐血、流鼻血、腸風下血、月經不止、血崩、產前產後的各種出血疾病,以及水瀉(大明)。

可以治療膽氣不足(李杲)。用它的汁釀酒可以治療風痹,並有補腦的作用。將它搗碎取汁塗抹被虎、狗、蛇、蟲咬傷的地方(時珍)。酸赭:味酸,可以治療體內出血、止血不足(《別錄》)。

[功效闡述] 頌說:古人治療下部出血疾病大多會使用地榆。炳說:它和樗樹皮搭配可以治療赤白痢。

宗奭說:它的藥性沉降寒涼,屬於入下焦的藥。如果是有熱的血痢可以使用。但如果是虛寒體質的人,或是水瀉白痢,就不適合輕易使用。

時珍說:地榆能清除下焦的熱,治療大小便出血。止血要用上部的切片炒過使用。它的莖梢則能活血,這個要知道。楊士瀛說:各種瘡瘍,如果疼痛,要加地榆;如果搔癢,要加黃芩。

[附方] 以前記載的有八個方子,現在新增七個。

男女吐血:用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沸十幾次,去除藥渣,飯前稍微加熱服用一合。(《聖惠方》) 婦女漏血,赤白不止,導致身體黃瘦:用上面的方子。

血痢不止:用地榆曬乾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摻在羊血上,烤熟吃,用捻頭湯送服。另一個方子:用地榆煮汁當茶飲,每次服用三合。(《聖濟》) 赤白痢嚴重到骨瘦如柴:用地榆一斤。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除藥渣,再熬成濃稠的糖漿狀,過濾,空腹服用三合,一天服用兩次。(崔元亮《海上方》) 久病腸風:疼痛搔癢不止。用地榆五錢,蒼朮一兩。用水兩碗煎成一碗,空腹服用,每天一次。(《活法機要》) 下血不止二十年:用地榆、鼠尾草各二兩。用水兩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果還沒止住,就用水泡屋簷上的灰塵喝一小杯。(《肘後方》) 陰部出血:腹痛不止。用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三碗,加入縮砂仁七枚,煎成一碗半,分兩次服用。(《宣明方》) 小兒疳痢:用地榆煮汁,熬成糖漿狀,給小孩服用即可。(《肘後方》) 毒蛇咬傷:用新鮮的地榆根搗爛取汁喝,並用汁液塗抹傷口。(《肘後方》)

被虎或狗咬傷:用地榆煮汁喝,並將地榆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也可以磨成粉,用白開水送服,一天三次,禁酒。(《梅師方》) 手指腫痛:用地榆煮汁浸泡,半天就會好。(《千金翼》) 小兒濕疹:用地榆煮濃汁,一天洗兩次。(《千金方》) 小兒臉上生瘡,紅腫疼痛:用地榆八兩。用水一斗,煎成五升,溫熱洗臉。(《衛生總微方》)

煮石頭的方法:在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論多少陰乾,一百天後燒成灰。再取新鮮的地榆,和灰混合搗一萬下。灰佔三分,新鮮地榆磨成的粉佔一分,混合。如果石頭有兩、三斗,用水浸泡超過三寸,把藥放進水裡攪拌,煮到石頭爛了可以吃就可以了。(臞仙《神隱書》)

[主治] 可以當茶泡來喝,很能解熱(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