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18)

1. 百脈根

(《唐本》)

白話文:

《唐本》

虛勞證 虛勞證,乃元氣虛弱,不能榮養經脈,津液枯竭,不能濡潤肌膚所致。

證候 形體消瘦,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腰膝痠軟,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 補氣養陰,益氣攝汗。

方藥 人蔘養榮湯:人蔘、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麥冬、五味子。

辨證 **氣陰兩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乏力懶言,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陽虛陰盛:**面色蒼白,手足不溫,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陰虛陽亢:**面色潮紅,口乾咽燥,盜汗失眠,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藥加減

  • 氣陰兩虛,加補氣養血藥,如黨蔘、黃芪、當歸;
  • 陽虛陰盛,加溫補腎陽藥,如附子、肉桂;
  • 陰虛陽亢,加滋陰清熱藥,如生地、麥冬、五味子。

【集解】恭曰:出肅州、巴西。葉似苜蓿,花黃,根如遠志。二月、三月採根,曬乾。

白話文:

【集解】恭說:出產在肅州、巴西等地。葉子像苜蓿,花是黃色的,根像遠志。二月、三月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

時珍曰:按:《唐書》作柏脈根,肅州歲貢之。《千金》、《外臺》大方中亦時用之。今不復聞此,或者名稱又不同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據《唐書》記載,柏脈根是肅州年年進貢的藥材。《千金方》、《外臺祕要》中也時常採用它。現在已經聽不到這個名稱了,可能名稱已經不同了。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酒浸或水煮,丸散兼用。(《唐本》)

白話文:

**氣味:**甜、苦,略微寒冷,沒有毒性。

**主治:**幫助消化、止渴、清熱、補虛弱、補充不足。可浸泡於酒中或水煮,製成丸劑或散劑使用。(《唐本草經》)

2. 淫羊藿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黃芩 味苦,性寒。主心腹熱,邪熱黃疸,二便不通。

白芍 味酸,性微寒。主脾胃痛,婦人血熱,月經不調。

當歸 味甘,性溫。主婦人經閉,產後諸疾,面色憔悴。

芍藥 味酸,性微寒。主心腹煩痛,婦人月經不調。

丹參 味苦,性寒。主心腹脹痛,血熱經閉。

川芎 味辛,性溫。主頭痛,血虛崩漏,風寒痺痛。

地黃 味甘,性微寒。主腎虛腰痛,虛癆咳嗽,骨蒸潮熱。

黃柏 味苦,性寒。主大腸濕熱,赤白痢疾。

山茱萸 味酸,性微溫。主肝腎不足,腰膝痠軟,遺精滑泄。

生地黃 味甘,性微寒。主滋陰降火,清心除熱。

續斷 味甘,性平。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杜仲 味甘,性溫。主腰膝痠痛,筋骨痿弱。

枸杞子 味甘,性平。主滋陰補血,明目強身。

女貞子 味甘酸,性溫。主滋陰補血,烏髮潤膚。

巴戟天 味甘,性溫。主陽痿不舉,腰膝痠軟。

【釋名】仙靈脾(《唐本》)、放杖草(《日華》)、棄杖草(《日華》)、千兩金(《日華》)、乾雞筋(《日華》)、黃連祖(《日華》)、三枝九葉草(《圖經》)、剛前(《本經》)。

白話文:

【釋名】仙靈脾(《唐本》)、放杖草(《日華》)、棄杖草(《日華》)、千兩金(《日華》)、乾雞筋(《日華》)、黃連祖(《日華》)、三枝九葉草(《圖經》)、剛前(《本經》)。

仙靈脾(《唐本》)、放杖草(《日華》)、棄杖草(《日華》)、千兩金(《日華》)、乾雞筋(《日華》)、黃連祖(《日華》)、三枝九葉草(《圖經》)、剛前(《本經》)。

白話文:

仙靈脾(《唐本》): 仙靈脾

放杖草(《日華》): 柺杖草

棄杖草(《日華》): 柺杖草

千兩金(《日華》): 千兩金

乾雞筋(《日華》): 乾燥的雞筋

黃連祖(《日華》): 黃連根

三枝九葉草(《圖經》): 車前草

剛前(《本經》): 石斛

弘景曰:服之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白話文:

弘景說:服用淫羊藿會使人好做一些男女之間的事情。西川北部有淫羊,一天可以交配一百次,這都是因為吃了淫羊藿才導致的,所以才取名為淫羊藿。

時珍曰:豆葉曰藿,此葉似之,故亦名藿。仙靈脾、千兩金、放杖、剛前,皆言其功力也。雞筋、黃連祖,皆因其根形也。柳子厚文作仙靈毗,入臍曰毗,此物補下,於理尤通。

白話文:

李時珍說:豆葉又叫藿,這種葉子像藿,所以也叫藿。仙靈脾、千兩金、放杖、剛前這些別稱都說的是它的功效。雞筋、黃連祖這些別稱則都是因為它的根形。柳宗元在文章裡曾將它寫成仙靈毗,說到肚臍就叫做毗,這種藥補下,從道理上來說特別通暢。

【集解】《別錄》曰:淫羊藿生上郡陽山山谷。

恭曰:所在皆有。葉形似小豆而圓薄,莖細亦堅,俗名仙靈脾是也。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淫羊藿生長在郡陽山的山谷中。

恭氏說:它到處都有分佈。葉子形狀像小豆子,但圓形且薄,莖細但堅韌,民間俗名為仙靈脾。

頌曰: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之。莖如粟稈。葉青似杏,葉上有刺。根紫色有須。四月開白花,亦有紫花者,碎小,獨頭子。五月採葉,曬乾。湖湘出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關中呼為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俱堪用。《蜀本草》言生處不聞水聲者,良。

白話文:

頌曰:在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地區,都有三枝九葉草。它莖像粟稈,葉子青翠像杏葉,葉子上帶有刺。根呈紫色,有須狀的根系。四月時開白色或紫色小花,花很小,獨自長在枝葉上。五月的時候採摘葉子,曬乾保存。產自湖湘地區的三枝九葉草,葉子像小豆,枝和莖比較緊密細長,經過冬天也不會凋謝,根莖像黃連。關中地區稱之為三枝九葉草,植株高約一至二尺,根和葉都可以用來入藥。《蜀本草》記載,生長在沒有水聲的地方的三枝九葉草藥性更好。

時珍曰:生大山中。一根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三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如杏葉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細齒,有微刺。

根葉

白話文:

李時珍說:當歸生長在大山中。一株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三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形狀如杏葉及豆藿,葉面光滑,葉背面淡色,葉子薄而有細齒,有微刺。

根葉

  • 根:植物之本,藏於地下,吸取水分與養分。
  • 主:固本培元,滋補強身,扶正祛邪。
  • 用於:體虛乏力、氣血虧損、久病不癒等症。

  • 葉:植物之華,展於空中,進行光合作用。
  • 主: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行氣健脾。
  • 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消化不良等症。

【修治】斅曰:凡使時呼仙靈脾,以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兩拌炒,待脂盡為度。

白話文:

修復藥方說:凡是用時呼仙靈脾,用夾刀夾去葉子周圍的花枝,每斤用羊脂四兩拌炒,直到脂油全部消失為止。

【氣味】辛,寒,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辛;李當之:小寒。權曰:甘,平。可單用。保升曰:性溫。

時珍曰:甘、香、微辛,溫。

之才曰:薯蕷、紫芝為之使,得酒良。

白話文:

**氣味:**辛,寒,無毒。

古代醫家論述:

  • 神農、雷公:辛
  • 李當之:小寒
  • 權:甘,平,可單獨使用
  • 保升:性溫

**李時珍《本草綱目》:**甘、香、微辛,溫

**之才:**薯蕷、紫芝為其引子,用酒服用較好。

【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經》)。堅筋骨,消瘰癧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別錄》。機曰:無子字誤,當作有子。)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大明)。

白話文:

【主治】陽痿,莖中疼痛,利於小便,增強體力,增強意志力(《本經》)。增強筋骨,消散瘰癧和赤癰,下部有瘡,清洗出蟲。男子長期服用,會令人沒有兒子(《別錄》王機說:「無子」兩字是錯誤的,應寫作「有子」)。男子沒有陽氣,沒有兒子;女子失去機能,沒有兒子;老人昏迷健忘,中年健忘,所有由風寒引起的勞累,筋骨痙攣,四肢麻木,補腎膝,強壯心力(大明)。

【發明】時珍曰: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真陽不足者,宜之。

【附方】舊三,新五。

白話文:

李時珍說:淫羊藿,味道甘美,氣味芳香,性溫不寒,能夠增益精氣,是手足陽明經、三焦經、命門經的藥物。缺少真正陽氣的人,適合服用。

【附方】舊方有三個,新方有五個。

仙靈脾酒:益丈夫興陽,理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三日,逐時飲之。(《食醫心鏡》)偏風不遂、皮膚不仁,宜服。仙靈脾酒:仙靈脾一斤,細銼,生絹袋盛,於不津器中,用無灰酒二斗浸之,重封,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每日暖飲,常令醺然,不得大醉,酒盡再合,無不效驗。合時,切忌雞、犬、見。

白話文:

仙靈脾酒:用於男性陽痿、腰膝酸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泡三天,隨時飲用。(《食醫心鏡》)偏風不遂、皮膚麻痺不仁,宜服。仙靈脾酒:仙靈脾一斤,細銼,用生絹袋盛裝,在不漏水的器具中,用無灰酒二斗浸泡,密封,春秋三、冬五天後,每天溫飲,經常讓自己微醺,不要大醉,酒盡再合,無不效驗。合藥時,切忌雞、犬見。

(《聖惠方》)三焦咳嗽,腹滿不飲食,氣不順。仙靈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薑茶下二十丸。(《聖濟錄》)

白話文:

(《聖惠方》)三焦咳嗽,腹滿不願意吃飯,氣息運行不順暢。使用仙靈脾、覆盆子、五味子(炒熟的)各一兩,磨成粉末,拌入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以薑茶送服二十丸。(《聖濟錄》)

目昏生翳:仙靈脾,生王瓜(即小栝蔞紅色者)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茶下,日二服。(《聖濟總錄》)病後青盲,日近者可治。仙靈脾一兩,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一碗,頓服即瘳。(《百一選方》)

白話文:

眼睛昏花長翳膜:仙靈脾、生王瓜(即小栝蔞紅色者)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茶水送服,每天服用兩次。(出自《聖濟總錄》)眼睛失明,患青光眼,病情較新的,可以治癒。用仙靈脾一兩,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成一碗,一次服完,立刻痊癒。(出自《百一選方》)

小兒雀目:仙靈脾根、晚蠶蛾各半兩,炙甘草、射干各二錢半,為末。用羊子肝一枚,切開摻藥二錢,扎定,以黑豆一合,米泔一盞,煮熟,分二次食,以汁送之。(《普濟方》)

白話文:

小兒雀目:仙靈脾根、晚蠶蛾各10克,炙甘草、射干各5克,研成細末。用羊肝1片,切開後加入6克藥末,把它紮定,再用120克黑豆、1杯米湯煮熟。把煮好的羊肝分成2次吃掉,湯汁也要喝掉。(《普濟方》)

痘疹入目:仙靈脾、威靈仙等分,為末。每服五分,米湯下。(《痘疹便覽》)牙齒虛痛:仙靈脾為粗末,煎湯頻漱,大效。(《奇效方》)

白話文:

痘疹侵害眼睛:將仙靈脾、威靈仙等分量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米湯送服。(出自《痘疹便覽》)

牙齒虛痛:將仙靈脾研成粗末,煎湯頻頻漱口,療效顯著。(出自《奇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