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2)
草部第十二卷 (12)
1. 列當
(宋《開寶》)
【釋名】慄當(《開寶》)、草蓯蓉(《開寶》)、花蓯蓉(《日華》)。
【集解】志曰:列當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乾。
保升曰:原州、秦州、渭州、靈州皆有之。暮春抽苗,四月中旬採取,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採取壓扁,日乾。
頌曰:草蓯蓉根與肉蓯蓉極相類,刮去花,壓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當也。
根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去風血,煮酒、浸酒服之(《開寶》)。
【附方】舊一。
陽事不興:慄當(好者)二斤(即列當)。搗篩畢,以好酒一斗浸之經宿,隨性日飲之。(昝殷《食醫心鏡》)
白話文:
【名稱】又名慄當、草蓯蓉、花蓯蓉。
【產地與採集】這種植物生長在山南的岩石上,外形像藕根。剛長出來時挖取,然後在陰涼處曬乾。原州、秦州、渭州、靈州等地都有產出。在暮春時節長出苗,四月中旬採收,長度約五、六寸到一尺左右,莖呈圓形紫色。採收後壓扁,再曬乾。
【說明】草蓯蓉的根與肉蓯蓉非常相似,但如果刮去花,壓扁後代替肉蓯蓉使用,效果會差很多。這種就是列當。
【性味】味甘,性溫,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男子因過度勞累或疾病引起的腰膝痠軟等症狀,能夠補益腰腎,幫助男性生育,祛除風邪和瘀血。可以煮酒或浸泡在酒中飲用。
【附方】
治療陽痿:用質量好的列當二斤,搗碎篩過後,用一斗好酒浸泡一晚,然後每天根據個人情況飲用。(出自《食醫心鏡》)
2. 鎖陽
(《補遺》)
【集解】時珍曰:鎖陽出肅州。按:陶九成《輟耕錄》云:鎖陽,生韃靼田地,野馬或與蛟龍遺精入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絕類男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里之淫婦,就而合之,一得陰氣,勃然怒長。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曬乾,以充藥貨,功力百倍於蓯蓉也。時珍疑此自有種類,如肉蓯蓉、列當,亦未必盡是遺精所生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虛人大便燥結者,啖之可代蓯蓉,煮粥彌佳。不燥結者勿用(震亨)。潤燥養筋,治痿弱(時珍)。
白話文:
鎖陽這種藥材產於肅州。據說,鎖陽生長在韃靼地區的田地裡,是野馬或蛟龍的精液遺留在地裡,經過一段時間後長出來的,外形像竹筍,上粗下細,有鱗片狀的紋路,筋脈相連,很像男性的陽具,和肉蓯蓉類似。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地的淫婦和它交合,吸收陰氣後,鎖陽就會快速生長。當地人挖出來洗乾淨,去皮切片曬乾,當作藥材販賣,藥效比肉蓯蓉強很多。李時珍認為鎖陽應該有它自己的種類,就像肉蓯蓉和列當一樣,未必都是由精液產生的。
鎖陽的味道是甘甜的,藥性溫和,沒有毒性。
鎖陽的主要功效是大補陰氣,補充精血,潤腸通便。對於體虛導致大便乾燥的人,可以吃鎖陽來代替肉蓯蓉,用來煮粥效果更好。如果不是大便乾燥的人就不要使用(朱震亨的觀點)。另外,鎖陽還能滋潤乾燥、滋養筋骨,治療筋骨痿弱無力的症狀(李時珍的觀點)。
3. 天麻
(宋《開寶》)
【校正】天麻,系宋本重出,今併為一。
【釋名】赤箭芝(《藥性》)、獨搖芝(《抱朴子》)、定風草(《藥性》)、離母(《本經》)、合離草(《抱朴子》)、神草(《吳普》)、鬼督郵(《本經》)。
弘景曰:赤箭,亦是芝類。其莖如箭桿,赤色,葉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為衛。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如此,亦非俗所見。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又有鬼箭,莖有羽,其主療並相似,而益大乖異,並非此赤箭也。
頌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離草,一名獨搖芝,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數尺,皆有細根如白髮,雖相須而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爾。如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則絲不得上,亦不相屬也。
然則赤箭之異,陶隱居已云非俗所見,菟絲之下有伏菟,亦不聞有見者,殆其種類,時有神異者而如此爾。
時珍曰:赤箭,以狀而名;獨搖、定風,以性異而名;離母、合離,以根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開寶本草》重出一條,詳後集解下。
【集解】《別錄》曰:赤箭生陳倉川穀、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陳倉,今屬雍州扶風郡。
志曰:天麻,生鄆州、利州、太山、嶗山諸處,五月採根曝乾。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桿。莖端結實,狀若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鄆州者佳。
恭曰:赤箭,是芝類。莖似箭桿,赤色。端有花,葉赤色,遠看如箭有羽。四月開花,結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稜,中有肉如面,日曝則枯萎。其根皮肉汁,大類天門冬,惟無心脈爾。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衛之,似芋,可生啖之,無干服之法。頌曰: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
其苗如蘇恭所說,但《本經》云三月、四月、八月採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採苗,七月、八月、九月採根,與《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著,故但從今法。又曰:天麻,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桿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芝。
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曰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採。初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曝乾收之。
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宗奭曰:赤箭,天麻苗也。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分為二條。承曰: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赤箭根。《開寶本草》又於中品出天麻一條,云出鄆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齊、鄆而來者為上。蘇頌《圖經》所載天麻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也。
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返從杆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識其外內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嘗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則天麻、赤箭本為一物明矣。機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經分為二,以根與苗主治不同也。
產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時珍曰:《本經》止有赤箭,後人稱為天麻。甄權《藥性論》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辯如此。沈括《筆談》云:《神農本草》明言赤箭採根,後人謂其根如箭,疑當用莖,蓋不然也。譬如鳶尾、牛膝,皆因莖葉相似,則用其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惑於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
沈公此說雖是,但根、莖並皆可用。天麻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其根曝乾,肉色堅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過黃皺如干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種形尖而空,薄如玄參狀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獨搖芝,生高山深谷之處,所生左右無草。其莖大如手指,赤如丹素。
葉似小莧。根有大魁如斗,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種神異者,如人參中之神參也。斅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風草,二物相似,只是葉、莖不同。御風草根莖斑,葉背白有青點。使御風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腸結之患。
【正誤】藏器曰: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飲去熱氣。莖葉搗敷癰腫。承曰:藏器所說,與赤箭不相干,乃別一物也。時珍曰:陳氏所說,乃一種天麻草,是益母草之類是也。《嘉祐本草》誤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誤。
【修治】斅曰:修事天麻十兩,銼,安於瓶中。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蓋於天麻上,以三重紙封系,從巳至未取出,蒺藜炒過,蓋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氣汗,刀劈焙乾,單搗用。若用御風草,亦同此法。時珍曰:此乃治風痹藥,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經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白話文:
【天麻】
天麻這個名稱,是宋朝《開寶本草》重複收錄,現在合併為一條。
【別名】它也被稱為赤箭芝、獨搖芝、定風草、離母、合離草、神草、鬼督郵。
陶弘景說:赤箭,也屬於靈芝的一種。它的莖像箭桿,是紅色的,葉子長在莖的頂端。根像人的腳,也有人說像芋頭,周圍有十二個小塊像在保護它。有風的時候不動,沒有風的時候卻自己搖晃。這種情況,並不是一般人常見的。徐長卿也叫做鬼督郵。還有一種叫鬼箭的,莖上有羽毛,主要療效和赤箭相似,但差別很大,不是這裡說的赤箭。
蘇頌說:《抱朴子》記載,仙方裡有一種合離草,也叫獨搖芝,也叫離母。之所以叫合離、離母,是因為這種草的根像芋頭,周圍有十二個小塊圍繞著它,像是模仿十二個時辰。距離大根幾尺的地方,都有像白髮一樣細小的根,雖然相互依靠,但實際上不相連,只是靠氣相連。就像菟絲子的草,下面有伏菟的根,沒有這個根,菟絲子就無法向上生長,兩者之間也不相連。
那麼赤箭這種植物的奇特之處,陶隱居已經說過不是一般人能見到的,菟絲子下面有伏菟的根,也沒聽說有人見過。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種類,有時會出現一些神異的現象。
李時珍說:赤箭,是根據它的形狀而命名的;獨搖、定風,是根據它特殊的性質而命名的;離母、合離,是根據它根的形狀而命名的;神草、鬼督郵,是根據它的功效而命名的。天麻就是赤箭的根,《開寶本草》重複收錄了一條,詳細的說明在後面的集解部分。
【集解】《別錄》記載:赤箭生長在陳倉川穀、雍州以及泰山少室山一帶。三月、四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
陶弘景說:陳倉,現在屬於雍州扶風郡。
寇宗奭說:天麻,生長在鄆州、利州、泰山、嶗山等地,五月採挖根部曬乾。葉子像芍藥但較小,中間抽出一根莖,直立向上像箭桿。莖的頂端結出果實,形狀像續隨子。到葉子枯萎的時候,果實就會變黃成熟。它的根部連著一、二十個,像天門冬那樣。形狀像黃瓜,也像蘿蔔,大小不一。當地人大多生吃,或者蒸煮後食用。現在大多用鄆州產的品質最好。
蘇恭說:赤箭,屬於靈芝的一種。莖像箭桿,是紅色的。頂端有花,葉子是紅色的,遠看像帶著羽毛的箭。四月開花,結出的果實像苦楝子,果核有五六個稜角,中間有像麵一樣的肉,曬乾後會枯萎。它的根皮和肉汁,很像天門冬,只是沒有心脈。根部往下五六寸的地方,有十幾個小塊圍繞著它,像芋頭,可以生吃,沒有乾著服用的方法。蘇頌說:赤箭,現在在江湖一帶也有,但是不能作為藥用。
它的苗就像蘇恭說的那樣,但是《本經》上說三月、四月、八月採挖根部,沒有提到用苗。而現在醫家卻在三月、四月採苗,七月、八月、九月採根,和《本經》的說法不一致,難以同時採用,所以還是按照現在的方法。又說:天麻,現在汴京東西、湖南、淮南等地都有。春天長出苗,剛長出來的時候像芍藥,單獨抽出一根莖直立向上,高三、四尺,像箭桿一樣,青紅色,所以叫赤箭芝。
莖是空心的,一半以上的地方,緊貼著莖長著小小的尖葉子。頂端長出花穗,開花結出像豆粒一樣大的果實。果實到夏天也不會掉落,而是會鑽入莖中,潛入土中生長。它的根部形狀像黃瓜,連生一、二十個,大的有半斤重,或者五、六兩重。它的外皮是黃白色的,叫做龍皮。肉叫做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採挖。剛挖出來要趁著濕潤刮去外皮,用開水稍微煮一下,曬乾後收起來。
嵩山、衡山的人,有時會取生的天麻,用蜂蜜煎過後當果子吃,非常珍貴。寇宗奭說:赤箭,就是天麻的苗。和天麻的治療功效不同,所以後人把它們分開記載。陳承說:現在醫生使用的天麻,就是赤箭的根。《開寶本草》又在中品中單獨列出天麻一條,說產於鄆州。現在的赤箭根苗,都以齊、鄆一帶產的為最好。蘇頌《圖經》中記載的天麻的形狀,就是赤箭苗還沒長大的樣子。
赤箭用苗,有從外向內治療的作用;天麻用根,有從內向外治療的作用;根部會抽出苗直立向上,苗會結出果實成熟後掉落,又從莖中向下,到土中生長,這大概可以看出它們在治療上的內外主次之分。現在翰林沈括學識最廣博,他說: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那麼天麻、赤箭本來就是同一種東西就很清楚了。朱機說:赤箭、天麻,本來就是同一樣東西,只是因為根和苗的治療功效不同,所以才分開記載。
不同產地的天麻,各有其適宜的用途。李時珍說:《本經》中只有赤箭,後人才稱為天麻。甄權的《藥性論》說:赤箭芝又名天麻,本來就很明白。宋朝的馬志《重修本草》中重複收錄天麻,才導致了這樣的爭議。沈括《筆談》中說:《神農本草》明明說赤箭是採挖根部,後人以為它的根像箭,就懷疑應該用莖,其實不是這樣的。就像鳶尾、牛膝,都是因為莖葉相似,才用它們的根,這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在五種靈芝之上,具有補益作用的上等藥材,赤箭是第一位的。世人被天麻的說法迷惑,只用它來治療風症,實在可惜。
沈括的說法雖然正確,但是根和莖都可以使用。天麻的果實從莖中落下,俗稱還筒子。它的根曬乾後,肉色堅硬潔白,像羊角一樣的,叫做羊角天麻;蒸過後黃色皺巴巴的像乾瓜的,俗稱醬瓜天麻,都是可以用的。有一種形狀尖而空,薄得像玄參的,就不能用了。《抱朴子》記載:獨搖芝,生長在高山深谷之處,生長的地方周圍沒有其他草。它的莖有手指頭那麼粗,紅得像丹砂。
葉子像小莧菜。根部大的像斗,小的像雞蛋,有十二個圍繞著它。人得到大的,服用後可以延年益壽。據說,這是一種天麻中比較神奇的品種,就像人參中的神參一樣。許斅說:凡是使用天麻,不要用御風草,這兩種東西很相似,只是葉子和莖不同。御風草的根莖有斑點,葉子背面是白色帶有青色點。如果使用御風草,就不要使用天麻。如果同時使用,會導致腸道阻塞的疾病。
【辨誤】陳藏器說:天麻,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像馬鞭草,一節一節地長出紫色的花。花中有子,像青葙子。果實的性質是寒性的,可以煮水喝來去除熱氣。莖葉搗碎後可以敷在癰腫處。陳承說:陳藏器所說的,和赤箭沒有關係,是另一種東西。李時珍說:陳藏器所說的,是一種天麻草,是益母草之類的。《嘉祐本草》錯誤地把它列入天麻項下。現在糾正這個錯誤。
【炮製】許斅說:炮製天麻十兩,切成小塊,放在瓶子裡。用蒺藜子一鎰,用文火炒焦,蓋在天麻上,用三層紙封好,從巳時到未時取出,蒺藜炒過,蓋好後和前面一樣,這樣做七次。用布擦去上面的水汽,用刀劈開焙乾,單獨搗成粉末使用。如果使用御風草,也用同樣的方法。李時珍說:這是一種治療風痹的藥,所以這樣炮製。如果要治療肝經風虛,只需要洗乾淨,用濕紙包好,在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用酒浸泡一宿,焙乾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