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主治第四卷 (49)
主治第四卷 (49)
1. 癰、疽
),人乳(癰膿不出,和麵敷之,即日即出。),人牙(陰疽頭凹沉黯,不痛不熱,服內補藥不發,必用人牙〈煅〉、穿山甲〈炙〉各二錢半,分作二服,當歸、麻黃煎湯服,外以薑汁,和麵塗之;又方:人牙〈煅〉、川烏頭、硫黃末等分,酒服。),人髭鬚(燒敷。),月經衣(洗水,調藥。
)
【代針】茅針(酒煮服,一針一孔。),冬葵子(水吞百粒。),蜀葵子,惡實,瞿麥(並敷之。),苘實,薏苡仁(併吞一枚。),苦蕒汁(滴之。),百合(同鹽搗塗。),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發背不潰,同甘草、黃耆末服。),白棘刺(燒灰一錢,水服之。),巴豆(點頭。
),箔經繩(燒敷。),白瓷器(末敷。),石膽(同雀屎點。),硇砂(點。),雀屎(點。),白雞翅下第一毛(燒灰,水服。),人齒垽(點。)
【潰瘍】〔草部〕黃耆(癰疽久敗,排膿止痛,生肌內補,為瘡家聖藥。),人參(熬膏。),術,蒼朮,遠志,當歸,黃芩,藁本,芎藭(並排膿、止痛生肌。),白芷(蝕膿。),牛膝(插瘡口,去惡血。),地黃(熬膏,貼癰癤惡血。),地榆,蘆葉灰,蒴藋灰,蒿灰,䕡,茹(並蝕惡血死肌。
),木香(癰疽不斂,臭敗,同黃連、檳榔敷。),芭蕉油(抹瘡口不合。),附子(癰疽弩肉,濃醋煎洗;瘡口久冷不合,作餅灸之,數日即生肉。隔蒜灸亦可。),薔薇根,白蘞,白芨,丹參,紫參,木通,毛蓼,赤地利,石斛,何首烏)〔谷菜〕胡麻(炒黑。),青大麥(炒。
),絲瓜汁(抹,並斂瘡口。),爛茄(酒服。),〔果木〕烏梅(蝕惡瘡弩肉,燒點甚良。),荷蒂(洗。),槲白皮(洗敗瘡。燒服,治附骨疽。),櫟木灰(淋汁熬膏,蝕癰腫。),巴豆(炒焦,塗腫瘍,解毒;塗瘀肉,自化;作捻,導膿。)松脂,楓香,蘇枋木(排膿止痛生肌。
),沒藥,血竭,乳香(並消腫,止痛生肌。癰疽頭顫,熟水研服。),番降真(同楓、乳香,熏癰疽惡氣。),丁香(敷惡肉。),地骨皮(洗爛癰。),合歡皮(煎膏。),柳枝(煎膏。實,逐膿血。),槐白皮(煎膏,止痛長肉。),楸葉(蝕膿血。白皮,煎膏貼。),桐葉(醋蒸,貼疽,退熱止痛秘方。
),梧桐葉(炙研,貼發背。),桐子(油敷。燃燈,熏腫毒初起。),白楊皮(敷骨疽。),山白竹灰(蝕肉。),故甑蔽(燒敷骨疽。),黃柏,桑柴,蒲席灰(並斂瘡口。),松木皮(燒敷。),木蘭皮,〔金石〕礬石(蝕惡肉,生好肉。凡癰疽發揹人,以黃蠟丸服,能防毒護膜,托裡化膿,止痛生肌。
),麥飯石(一切癰疽發背,火煅醋淬,同燒過鹿角末、生白蘞末,醋熬膏,圍貼。未成即消;已成即潰,排膿生肌。),硫黃(諸瘡弩肉出數寸,塗之即消;不合,粉之即合。),磁石(同忍冬、黃丹熬膏,貼潰瘍。),銀硃(疽瘡發背,同礬湯洗,以桑柴火炙之。),食鹽(潰瘍作癢,摩其四圍。
白話文:
癰疽:
人乳:癰疽膿液無法排出時,可用人乳和麵粉敷在患處,膿液即可排出。
人牙:陰疽的患處凹陷、顏色暗沉,不痛不熱,服用補藥無效時,可用煅燒後的人牙和炙烤過的穿山甲各二錢半,分成兩次服用,用當歸、麻黃煎湯送服,同時用薑汁和麵粉外敷。另一方是用煅燒後的人牙、川烏頭、硫磺粉等量,用酒送服。
人髭鬚:燒成灰後敷於患處。
月經衣:用水洗淨後,調配藥物使用。
代針療法:
茅針:用酒煮後服用,一針扎一個孔。
冬葵子:用水送服一百粒。
蜀葵子、惡實、瞿麥:一起敷於患處。
苘實、薏苡仁:一起吞服一枚。
苦蕒汁:滴在患處。
百合:與鹽搗碎後外敷。
皂角刺:燒成灰後,用酒服用三錢;若發背未潰破,則與甘草、黃耆粉末一起服用。
白棘刺:燒成灰後,服用一錢。
巴豆:點在患處。
箔經繩:燒成灰後敷於患處。
白瓷器:磨成粉末後敷於患處。
石膽:與雀屎一起點在患處。
硇砂:點在患處。
雀屎:點在患處。
白雞翅下第一根毛:燒成灰後,用水服用。
人齒垢:點在患處。
潰瘍:
草部藥物:
黃耆:癰疽久治不愈,能排出膿液、止痛、生肌,內服可補益身體,是治療瘡瘍的良藥。
人參:熬成膏狀使用。
術、蒼朮、遠志、當歸、黃芩、藁本、芎藭:都能排出膿液、止痛、生肌。
白芷:腐蝕膿液。
牛膝:插進瘡口,排出瘀血。
地黃:熬成膏狀,敷在癰疽、癤腫處,排出瘀血。
地榆、蘆葉灰、蒴藋灰、蒿灰、䕡、茹:都能腐蝕瘀血和壞死的組織。
木香:癰疽久治不愈、臭氣熏人時,與黃連、檳榔一起外敷。
芭蕉油:塗抹在瘡口癒合處。
附子:癰疽壞死組織脫落時,用濃醋煎煮後清洗;若瘡口久冷不癒合,可製成餅狀灸之,數日即可長出新肉。用隔蒜灸法亦可。
薔薇根、白蘞、白芨、丹參、紫參、木通、毛蓼、赤地利、石斛、何首烏:
谷菜類藥物:
胡麻:炒黑後使用。
青大麥:炒後使用。
絲瓜汁:塗抹,能使瘡口癒合。
爛茄:用酒送服。
果木類藥物:
烏梅:腐蝕惡性瘡瘍的壞死組織,燒成灰後點在患處效果甚佳。
荷蒂:清洗患處。
槲白皮:清洗久治不愈的瘡瘍。燒成灰後服用,可治療附骨疽。
櫟木灰:用患處的汁液熬成膏狀,腐蝕癰腫。
巴豆:炒焦後,塗抹在腫瘍處,解毒;塗抹在瘀肉處,能自行化解;製成藥捻,引導膿液排出。
松脂、楓香、蘇枋木:排出膿液、止痛、生肌。
沒藥、血竭、乳香:都能消腫、止痛、生肌。癰疽患處震顫時,研磨後用溫水送服。
番降真:與楓香、乳香一起,熏蒸癰疽的惡臭。
丁香:敷在壞死組織處。
地骨皮:清洗久治不愈的癰疽。
合歡皮:煎成膏狀使用。
柳枝:煎成膏狀使用,能排出膿血。
槐白皮:煎成膏狀,止痛、生肌。
楸葉:腐蝕膿血。白皮煎成膏狀外敷。
桐葉:用醋蒸後,敷在疽瘡處,能退熱止痛(秘方)。
梧桐葉:炙烤後研磨,敷在發背處。
桐子油:外敷。點燃燈火,熏蒸腫毒初期。
白楊皮:敷在骨疽處。
山白竹灰:腐蝕壞死組織。
故甑蔽:燒成灰後,敷在骨疽處。
黃柏、桑柴、蒲席灰:都能使瘡口癒合。
松木皮:燒成灰後外敷。
木蘭皮:
金石類藥物:
礬石:腐蝕壞死組織,長出新肉。凡是患有癰疽發背的人,服用黃蠟丸,能預防中毒、保護創面、促進膿液排出、止痛、生肌。
麥飯石:一切癰疽發背,用火煅燒後用醋淬火,與燒過的鹿角末、生白蘞末一起,用醋熬成膏狀,圍繞患處外敷。若未成膿,則能消腫;已成膿,則能排出膿液、生肌。
硫黃:各種瘡瘍壞死組織突出數寸時,塗抹即可消退;若不癒合,研成粉末敷上即可癒合。
磁石:與忍冬、黃丹一起熬成膏狀,敷在潰瘍處。
銀硃:疽瘡發背,用礬石湯清洗後,用桑柴火炙烤。
食鹽:潰瘍處發癢時,摩擦患處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