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22)
序例第一卷上 (22)
1. 《神農本經》名例
時珍曰: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爾。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宗奭曰:凡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且如白鵝脂性冷,不可言氣冷也。四氣則是香、臭、腥、臊。如蒜、阿魏、鮑魚、汗襪,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狐貍、白馬莖、人中白,則其氣臊;沉、檀、龍、麝,則其氣香是也。則氣字當改為性字,於義方允。
時珍曰: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臊是氣,其說與《禮記》文合。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卒難改易,姑從舊爾。
好古曰:味有五,氣有四。五味之中,各有四氣。如辛則有石膏之寒,桂、附之熱,半夏之溫,薄荷之涼是也。氣者,天也;味者,地也。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辛、甘者,地之陽,咸、苦者,地之陰。本草五味不言淡,四氣不言涼;只言溫、大溫、熱、大熱、寒、大寒、微寒、平、小毒、大毒、有毒、無毒,何也?淡附於甘,微寒即涼也。
及有毒無毒。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又曰:耐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
王冰云:藥氣有偏勝,則臟氣有偏絕,故十分去其六、七、八、九而止也。
陰乾曝乾,採造時月生熟,弘景曰:凡採藥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採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也。大抵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花、實、莖、葉,各隨其成熟爾。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所謂陰乾者,就六甲陰中干之也。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陰中在癸酉,以藥著酉地也。實不必然,但露暴於陰影處干之爾。若可兩用,益當為善。
孫思邈曰:古之醫者,自解採取,陰乾、曝乾皆如法,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醫者,不知採取時節,至於出產土地,新、陳、虛、實,一皆不悉,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
馬志曰:今按法陰乾者,多惡。如鹿茸陰乾悉爛,火干且良。草木根苗,九月以前採者,悉宜日乾;十月以後採者,陰乾乃好。
白話文:
《神農本經》名例
李時珍說:藥物有七種特性:單行藥,單獨使用,不需輔藥;相須藥,同類藥物不可分離,例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等;相使藥,一種藥物輔助另一種藥物發揮功效;相惡藥,一種藥物會削弱另一種藥物的功效;相畏藥,一種藥物受到另一種藥物的克制;相反藥,兩種藥物不相容;相殺藥,一種藥物能抑制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古代藥方中常使用相惡、相反的藥物。總體來說,相須、相使藥物同用是最高明的用藥方法;相畏、相殺藥物同用是有效的用藥方法;相惡、相反藥物同用則較為冒險。用藥方法要靈活運用,關鍵在於用藥者自身的理解和把握。
藥物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寇宗奭說:凡是稱作「氣」的,指的是藥物的香臭等氣味;而寒、熱、溫、涼指的是藥物的藥性。例如白鵝油性質寒涼,不能說它氣寒涼。四氣指的是香、臭、腥、臊。例如蒜、阿魏、鮑魚、汗襪等氣味臭;雞、魚、鴨、蛇等氣味腥;狐狸、白馬陰莖、人中白等氣味臊;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等氣味香。因此,「氣」字應改為「性」字,這樣更符合藥理。
李時珍說:寇氏認為寒、熱、溫、涼是藥性,香、臭、腥、臊是藥氣,這種說法與《禮記》一致。但是自《素問》以來,都以氣味來描述藥物,難以更改,姑且沿用舊說。
好古說:藥物有五味,有四氣。五味中,每種味都有四氣。例如辛味就有石膏的寒性,桂枝、附子的熱性,半夏的溫性,薄荷的涼性。氣是天的屬性,味是地的屬性。溫、熱是天的陽性,寒、涼是天的陰性;辛、甘是地的陽性,鹹、苦是地的陰性。本草書中五味不說「淡」,四氣不說「涼」,只說溫、大溫、熱、大熱、寒、大寒、微寒、平,以及小毒、大毒、有毒、無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淡味屬於甘味,微寒就等於涼。
藥物還有毒性和無毒之分。
岐伯說:疾病有久病和新病之分,藥方有大有小,藥物也有毒性和無毒之分,用藥必須謹慎。大毒藥物治療疾病,要減量到十分之四;常毒藥物治療疾病,要減量到十分之三;小毒藥物治療疾病,要減量到十分之二;無毒藥物治療疾病,要減量到十分之一。谷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要適量食用,不可過量,以免損傷正氣。
又說:耐受藥物毒性的人,可以用較濃的藥;不耐受藥物毒性的人,則要用較淡的藥。
王冰說:藥物的藥性如果過於偏盛,則臟腑的氣血就會過於虧虛,所以要減量到十分之六、七、八、九。
關於陰乾、曝乾以及採藥的時節,陶弘景說:凡是採藥的時節,大多在建寅歲首(即漢朝太初曆的正月),這是從漢朝太初曆之後的記載得來的。藥物的根莖多在二月和八月採摘,因為春天開始時,津液潤澤,藥物開始萌芽,還未長出枝葉,藥力充沛;秋天枝葉枯萎,津液回歸地下。總體來說,春天宜早採,秋天宜晚採。花、果、莖、葉等則要根據它們成熟的時節採摘。年份也有早晚之別,不必完全按照本文所述。
所謂陰乾,是指在六甲陰干的時辰進行乾燥。也可以按照遁甲法,在甲子旬的陰干癸酉日進行乾燥。這些並非絕對的,只要放在陰涼處乾燥即可。如果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那麼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更好。
孫思邈說:古代醫生自己採集藥材,陰乾、曝乾都做得很好,用藥也根據藥材生長的土地,所以治癒率很高。現代醫生不懂得採集藥材的時節,也不了解藥材產地、藥材的新舊、虛實等情況,所以治癒率很低。
馬志說:現在按照陰乾的方法乾燥藥材,大多效果不好。例如鹿茸陰乾都會腐爛,火乾反而效果好。草木的根莖,九月以前採摘的,都應該曬乾;十月以後採摘的,陰乾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