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5)
草部第十二卷 (5)
1. 蘆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吐虛勞痰飲(時珍)。
【發明】吳綬曰:人弱者,以人參蘆代瓜蒂。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蘆,則反能瀉太陰之陽。亦如麻黃,苗,能發汗;根,則止汗。谷屬金而糠之性熱,麥屬陽而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一太極,學者可不觸類而長之乎?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則舉身跳動,昏冒不知人。其形氣俱實,乃痰因怒郁,氣不得降,非吐不可。
遂以人參蘆半兩,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又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參蘆湯加竹瀝二服,湧出膠痰三塊,次與人參、黃耆、當歸煎服,半月乃安。
白話文:
【氣味】味道苦,性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可以治療虛勞引起的痰飲(李時珍說)。
【發明】吳綬說:身體虛弱的人,可以用人參蘆代替瓜蒂來催吐。
朱震亨說:人參進入手太陰肺經,能夠補養陽氣中的陰液;而人參蘆,反而能夠瀉掉太陰肺經的陽氣。這就像麻黃,麻黃的莖葉可以發汗,而麻黃的根則可以止汗。穀類屬於金,而穀糠的性質是熱的;麥類屬於陽,而麥麩的性質是涼的。前輩學者說每種事物都具備一個太極,學習的人難道不應該觸類旁通嗎?有一個女子性情急躁,脾氣暴躁,在夏天因為發怒而得了打嗝的毛病,每次發作都會全身跳動,昏迷不省人事。她的體質和氣色都屬於實證,這是因為痰因發怒鬱結,氣機不能下降,非用催吐的方法不可。
於是就用了半兩人參蘆,加上一碗半逆流水(流動方向和一般相反的水),煎成一大碗喝下,結果吐出了好幾碗頑痰,大汗淋漓地昏睡了一天才好。又有一個人因為勞累而得了瘧疾,吃了治療瘧疾的藥卻變成了熱病,出現舌頭短縮,痰多咳嗽的症狀,六脈洪大、數而滑,這是因為痰積聚在胸中,非催吐不能治好。就用人參蘆湯加上竹瀝,喝了兩次,吐出了三塊膠狀的痰,接著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煎成的藥,半個月才痊癒。
2. 沙參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部羊乳。
【釋名】白參(《吳普》)、知母(《別錄》)、羊乳(《別錄》)、羊婆奶(《綱目》)、鈴兒草(《別錄》)、虎鬚(《別錄》)、苦心(《別錄》,又名文希,一名識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乃牡蒙也。
時珍曰: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心味淡,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也。鈴兒草,象花形也。
【集解】《別錄》曰:沙參,生河內川穀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又名:羊乳,一名地黃,三月採,立夏後母死。
恭曰:出華山者,為善。普曰:二月生苗,如葵,葉青色,根白,實如芥,根大如蕪菁,三月採。
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
保升曰:其根若葵根,其花白色。
頌曰:今淄、齊、潞、隨、江、淮、荊、湖州郡皆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許,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採根。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此為小異。
藏器曰:羊乳根加薺苨而圓,大小如拳,上有角節,折之有白汁,人取根當薺苨。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時珍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並結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長尺余,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
根莖皆有白汁。八、九月採者,白而實;春月採者,微黃而虛。小人亦往往縶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鬆,味淡而短耳。
根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羊乳,溫,無毒。
普曰:沙參,岐伯:咸;神農、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大寒。好古曰:甘、微苦。之才曰:惡防己,反藜蘆。
【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本經》)。
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久服利人。又云:羊乳,主頭眩痛,益氣,長肌肉(《別錄》)。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甄權)。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大明)。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時珍)。
【發明】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好古曰:沙參味甘微苦,厥陰本經之藥,又為脾經氣分藥。微苦補陰,甘則補陽,故潔古取沙參代人參。
蓋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之可也。
時珍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之也。
【附方】舊一,新二。
肺熱咳嗽:沙參半兩。水煎服之。(《衛生易簡方》)猝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者。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後方》)婦人白帶: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所致。沙參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證治要訣》
白話文:
沙參
說明:
古代醫書《本經》將沙參列為上品藥材。
更正:
《別錄》中提到的「羊乳」其實指的就是沙參,但當時未被使用。
別名:
沙參又被稱為白參、知母、羊乳、羊婆奶、鈴兒草、虎鬚、苦心(又名文希、識美、志取)。
解釋:
名醫陶弘景說:沙參和人參、玄參、丹參、苦參被合稱為「五參」,它們的形狀雖然不太像,但主要療效相似,所以都有「參」這個名稱。另外還有紫參,指的是牡蒙。
名醫李時珍說:沙參是白色的,適合生長在沙地,因此得名。它的根部有很多白色汁液,民間稱之為羊婆奶。《別錄》提到的羊乳指的就是它。沙參本身味道清淡,但《別錄》卻說它又名苦心,並且和知母同名,令人不解。至於鈴兒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花朵形狀像鈴鐺。
生長環境與採集:
《別錄》記載:沙參生長在河內地區的川谷和冤句、般陽、續山一帶,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它又名羊乳,也叫地黃。在三月採集,立夏後母株會枯死。
名醫陶弘景說:現在各地都有沙參,多為叢生,葉子像枸杞,根部白而飽滿的最好。
名醫陳藏器說:羊乳的根部和薺苨的根部很像,圓圓的,大小像拳頭,表面有角狀的節,折斷後有白色汁液。人們會把沙參的根當成薺苨使用。它的莖是蔓生的,折斷後也有白色汁液。
名醫李時珍說:沙參在各地的山野都有生長。二月長出嫩苗,葉子像剛長出的小葵葉,但比較圓扁、不光滑。八、九月長出莖,高約一兩尺。莖上的葉子像枸杞葉,但更尖長,邊緣有細齒。秋季葉子間開出小小的紫色花朵,像鈴鐺,有五個花瓣,花蕊是白色的,也有開白花的。花謝後會結出果實,像冬青的果實,裡面有細小的種子。霜降後,莖葉枯萎。沙地生長的根部長達一尺多,大小像一個虎口;黃土生長的則比較短小。
沙參的根和莖都有白色汁液。八、九月採集的,根部是白色的,比較飽滿;春季採集的,則略黃且內部比較空虛。有些人會把沙參的根蒸煮後壓實,冒充人參販賣,但沙參比較輕,味道清淡且持續時間短。
根的特性:
味道:
沙參味苦,性微寒,無毒。《別錄》說羊乳味溫,無毒。
醫家吳普說,沙參味道鹹;神農、黃帝、扁鵲認為沙參無毒。醫家李當之認為沙參性大寒。醫家張元素認為沙參味甘、微苦。醫家甄權認為沙參與防己相剋,與藜蘆相剋。
功效:
沙參能治療體內淤血、驚嚇等症狀,可以去除體內寒熱,補益身體,增強肺氣。《別錄》說羊乳可以治療頭暈頭痛,增強氣力,生長肌肉。甄權認為沙參可以去除皮膚表面的風邪,治療疝氣下墜,也可以治療總是想睡覺的症狀,滋養肝氣,疏通五臟的氣機。名醫李杲認為沙參可以補虛、止驚煩,益心肺,治療各種惡瘡、疥癬、皮膚瘙癢,排膿消腫。李時珍認為沙參可以清除肺火,治療久咳和肺痿。
醫家觀點:
名醫張元素說:肺寒的人應該用人參,肺熱的人可以用沙參代替,因為沙參味甘。醫家李杲認為沙參味甘微苦,是足厥陰肝經的藥,也是脾經氣分的藥。味微苦能補陰,味甘則能補陽,所以醫家張潔古會用沙參代替人參。
總體來說,人參性溫,補益五臟的陽氣;沙參性寒,補益五臟的陰氣。雖然都說能補益五臟,但使用時需要配合各臟腑的藥物,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李時珍說:人參味甘苦性溫,藥性厚實,主要補益脾胃的元氣,進而補益肺和腎,適合體內元氣虧虛的人使用。沙參味甘淡性寒,藥性輕虛,主要補益肺氣,進而補益脾和腎,適合陰虛火旺的人使用。人參補陽而生陰,沙參補陰而制陽,兩者功效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附方:
(舊方一則,新增二則)
- **肺熱咳嗽:**用沙參半兩,加水煎服。(出自《衛生易簡方》)
- **突然疝氣:**小腹和陰部劇痛,像被絞住一樣,並且出汗,快要昏厥的人。將沙參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錢,能立即見效。(出自《肘後方》)
- **婦女白帶:**多因情緒內傷或下元虛冷所致。將沙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出自《證治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