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4)

1. 人參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石膏

味苦,寒,無毒。主煩熱口渴,寒熱,溫瘧,發汗,目赤腫痛,齒痛,大便不通,解一切熱毒。

甘草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筋脈寒熱,邪氣腹中痛,心腹脹滿,蠱毒,解百藥毒。

人參

味甘,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益氣,除邪,開胃,止渴,消穀。

地黃

味甘,寒,無毒。主補腎水,益陰血,寧心安神,止久瀉,熱利下重,消渴,小便頻數,目赤澀痛。

麥門冬

味甘,寒,無毒。主養胃氣,止渴,除煩熱,消渴。

百合

味甘,微寒,無毒。主補肺氣,益心陰,定驚安神。

山藥

味甘,平,無毒。主益腎氣,固精,滋陰,補虛勞,止瀉,痢。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補脾氣,利水,滲濕,安神。

白朮

味苦,甘,溫,無毒。主補脾氣,燥濕,健胃,益氣。

陳皮

味苦,辛,溫,無毒。主補脾氣,理氣,燥濕,化痰。

【釋名】人薓(音參。或省作薓)、黃參(《吳普》)、血參(《別錄》)、人銜(《本經》)、鬼蓋(《本經》)、神草(《別錄》)、土精(《別錄》)、地精(《廣雅》)、海腴、皺面還丹(《廣雅》)。

白話文:

【解釋名稱】人蔘、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皺面還丹。

時珍曰:人𣿯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薓、神草。薓字,從薓,亦浸漸之義。薓,即浸字,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然承誤日久,亦不能變矣,惟張仲景《傷寒論》尚作𣿯字。《別錄》一名人銜銜乃蓡字之訛也。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

白話文:

李時珍說:人蔘生長經過很長的時間,漸漸長成的,根像人的形狀,有靈氣,所以稱為「人蔘」或「神草」。「蔘」這個字,從「蔘」字旁,也有逐漸的意思。「蔘」,也就是「浸」字,後代因為字體繁雜,於是便用「參」字代替,為了簡便才這樣做。但是錯了很久,也不能改變了,只有張仲景的《傷寒論》還用「人蔘」兩個字。《別錄》中有一種草藥叫「人銜銜」,這是「蓡」字的誤寫。「人銜銜」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它生長有階段性。

其草背陽向陰,故曰鬼蓋。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廣五行記》云: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

白話文:

這種草藥背對陽光,面向陰影,因此被稱為「鬼蓋」。它屬於「五參」之一,顏色黃色,五行屬土,可以補益脾胃,生血養血,因此有「黃參」、「血參」之名。它吸收了大地的精氣,因此又有「土精」、「地精」之名。《廣五行記》中記載:隋文帝時期,上黨郡曾有人晚上在其房屋後經常聽到有人呼喊聲,但怎麼找也找不到人。後來往後方一里處,發現有人參枝葉異常,便挖開地面五尺深,找到了成人形狀的人參,四肢俱全,從此呼喊聲便消失了。

觀此,則土精之名,尤可證也。《禮斗威儀》云:下有人參,上有紫氣。《春秋運鬥樞》云:搖光星散而為人參。人君廢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觀此,則神草之名,又可證矣。

白話文:

根據這些論述,稱人參為土精草,更是有依據的。《禮鬥威儀》中說:地面上有棵人參,天空上有紫色的祥瑞之氣。《春秋運鬥樞》中說:搖光星散落於地面,就變成了人參。如果國家的君主不重視山林、水澤的利益,搖光星就會失去光彩,人參也就沒有辦法生長了。根據這些論述,稱人參為神草,也是有依據的。

【集解】《別錄》曰: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曝乾,無令見風。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或生邯鄲,三月生葉小銳,枝黑莖有毛。三月、九月採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

白話文:

【集解】:根據《別錄》記載,人參生長在上黨山谷和遼東的山區裡,每年的二月、四月和八月上旬是採挖人參的季節。人參的根部需要用竹刀刮乾淨,曬乾後不能讓它見風。如果人參的根部形狀像人的形狀,那它就具有靈性。

普曰:或生於邯鄲,三月生出葉子,葉子小而尖銳,枝幹呈黑色,莖上有毛。在三月和九月採集根部。根部上有手足、面目的,有神效。

弘景曰: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者。次用高麗者,高麗地近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並不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云:三椏五葉,背陽向陰。

白話文:

弘景說:上黨位在冀州西南,現今傳來的人參形狀長而黃,樣子像防風,果實柔軟多汁,且甘甜。當地的人只重視百濟的人參,其形狀細長,顏色堅白,氣味比上黨的人參淡薄。其次使用的是高麗的人參,高麗地臨近遼東,其形狀又大又鬆軟,不及百濟,更不及上黨的人參。這種草一莖直立向上生長,四、五片葉子相對生長,花呈紫色。高麗人寫了一篇《人參贊》說:三根莖,五片葉,背對陽光,面朝陰面。

欲來求我,椵樹相尋。椵,音賈,樹似桐,甚大,附廣則多生,採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人參見用多是高麗、百濟者,潞州太行紫團山所出者,謂之紫團參。

白話文:

若想向我求助,可以尋找椵樹。椵,發音為賈,樹形類似桐,長得很大,附著在其他樹木上時,會有多處生長點。採集它有一定的方法。現在山區也有這種樹,只是種植品質可能不佳。

恭說:人參在臨牀應用上,多使用於高麗和百濟產出的人參,潞州太行的紫團山產出的人參,則稱為紫團參。

保升曰:今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幷州並出人參,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白話文:

保升說:現在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幷州都出產人參,可能是因為這些山脈都與太行山脈相連接的緣故。

珣曰:新羅國所產者,有手足,狀如人形,長尺余,以杉木夾定,紅絲纏飾之。又沙州參,短小,不堪用。

白話文:

珣說:新羅國出產的人參,有手有腳,形狀像人,長一尺多,用杉木夾住,用紅絲纏繞裝飾。另外,沙州參,短小,不能用。

頌曰: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俱不及上黨者佳。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椵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杵。

白話文:

讚美說:現在河東諸州和泰山都有,還有河北榷場和閩中來的,名叫新羅人參,都比不上上黨的人參好。春天長出幼苗,多在深山背陰處,靠近椵漆下潮濕的地方。初生的小苗有三、四寸長,一個枝椏五片葉子;四、五年後長出兩個枝椏五片葉子,還沒有花莖;到十年後長出三個枝椏;年深日久的長出四個枝椏,各五片葉子。中心長出一根莖,俗名叫百尺杵。

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葉乾青,根白,殊別。江淮間出一種土人參,苗長一、二尺,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

白話文:

三月、四月開花,花朵細小如粟米,花蕊如絲,花色紫白。秋季結子,每一果實約有七、八枚果實,大小如大豆,生長時是青色的,成熟後轉為紅色,果實會自行脫落。人參根部形狀酷似人形,很神妙。泰山出產的人參,葉子乾燥後仍呈現青色,根部則呈白色,十分特別。江淮地區還有一種土人參,莖葉可長到一、二尺高,葉片形狀像匙子,但較小,與桔梗的葉片相似,葉片對生,生長出五、七個節點。根部也像桔梗的根,但質地較柔軟,味道極為甘美。秋天會長出紫色的花朵,花色還會帶有青色。

春秋採根,土人或用之。相傳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

白話文:

春秋季節採集人參根,當地人常會有一些方法來驗證其品質。相傳,想測試上黨參的真假,可以讓兩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個人嘴裡含著人參,另一個人空口。走上三、五里路後,那個沒有含人參的人,會開始氣喘吁吁;而含著人參的人,則呼吸平穩自如。這樣就能證明人參是真正的上黨參。

宗奭曰:上黨者,根頗纖長,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土人得一窠,則置板上,以新彩絨飾之。

白話文:

宗奭說:上黨人參的根很長但很細,而根部則往下垂,有超過一尺長的,也有分叉成十幾條的,它的價格跟銀子相等,所以比較難獲得。當地人如果得到一棵,就會把它放在桌子上,用新的彩色絨布裝飾它。

嘉謨曰:紫團參,紫大稍扁;百濟參,白堅且圓,名白條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潤纖長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肖人形者神;其類雞腿者,力洪。

白話文:

嘉謨說:紫團參,顏色紫黑,形狀像個小團;百濟參,顏色潔白,質地堅硬,形狀較圓,也叫白條參,俗稱羊角參;遼東參,顏色黃潤,形狀纖長,有須,俗稱黃參,品質最好;高麗參,顏色接近紫團參,但質地較虛;新羅參,顏色接近黃參,味道清淡。人參的形狀像人,藥效神奇;形狀像雞腿,藥力強大。

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秋冬採者,堅實;春夏採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偽者,皆以沙參、薺苨、桔梗採根造作亂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上黨,就是現在的潞州。人們都認為人參是地方上的害處,不再採摘。現在所使用的都是遼參。朝鮮附近的國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現在都歸屬於朝鮮。他們的人參,還是運往中國來互相交易。人參的種子也可以採集,在十月的時候播下,和種菜的方法一樣。秋冬採收的人參,質地堅實;春夏採收的人參,質地虛軟,並不是因為地域不同而有虛實的區別。遼參,帶皮的,黃潤色像防風;去皮的,堅白如粉;假的人參,都是用沙參、薺苨、桔梗的根莖加工製造而成的。

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苨,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金井玉闌也。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真人參也;其滁州者,乃沙參之苗葉;沁州、兗州者,皆薺苨之苗葉。其所云江淮土人參者,亦薺苨也。

白話文:

沙參,它的質地虛浮,沒有實心,味道寡淡;薺苨,它的質地虛浮,沒有實心;桔梗,它的質地堅硬,有實心,味道苦澀;人參,它的質地厚實,有實心,味道甘甜,略帶苦味,回味悠長,俗名叫做金井玉闌。形狀像人參的人參,叫做孩兒參,市面上有很多假冒的。北宋蘇頌所著的《圖經本草》中所繪製的潞州人參,三叉五片葉子,這是真正的人參;滁州人參,其實是沙參的幼苗和葉子;沁州、兗州的人參,都是薺苨的幼苗和葉子。蘇頌所說的江淮土人參,其實也是薺苨。

並失之詳審。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則他處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參先浸取汁自啜,乃曬乾復售,謂之湯參,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諱言聞,字子郁,銜太醫吏目。嘗著《人參傳》上、下卷甚詳,不能備錄,亦略節要語於下條云耳。

【修治】弘景曰:人參易蛀蚛,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

白話文:

那些無法詳加考證分析的人參,現在連潞州的都已經拿不到了,那麼其他地方的更不用相信了。最近還有些奸商用人參先浸取參汁自己服用,然後曬乾了再拿出來賣,稱為湯參,根本不具有任何功效,不得不加以注意。月池先生的名諱為言聞,字子鬱,官銜是太醫吏目。他曾經寫過《人參傳》上下卷,非常詳細,不能夠全部錄下,但是簡要的重點我會在下一條中提到。

養護

陶弘景說:人參容易生蟲蛀蝕,唯有放入新的器皿中密封,可以存放一年而不壞。

炳曰:人參頻見風日則易蛀,惟用盛過麻油瓦罐,泡淨焙乾。入華陰細辛與參相間收之,密封,可留經年。一法:用淋過灶灰,曬乾罐收亦可。李言聞曰:人參生時背陽,故不喜見風日。凡生用宜㕮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醇酒潤透㕮咀、焙熟用,並忌鐵器。

白話文:

炳醫師說:人參經常接觸風吹日曬容易生蟲蛀咬,所以要用盛滿麻油的瓦罐浸泡後,洗淨焙乾。再將華陰細辛和人參交疊起來收好,密封起來,可以保存一年。另外還有一種方法:用燒過的竈灰過濾一遍,曬乾後裝罐保存也可以。李言聞說:人參在生長的過程中背對陽光生長,所以不喜歡見到風吹日曬。凡是生用人參時要切成小塊咀嚼;熟用時要把人參放在紙上焙乾,或者用醇酒浸泡後切成小塊咀嚼,焙熟後服用,人參怕鐵器接觸。

【氣味】甘,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小寒;桐君、雷公:苦;黃帝、岐伯:甘,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又曰:陽中微陰。

白話文:

氣味

  • 味道:甘甜
  • 性質:稍寒,無毒
  • 《別錄》記載:稍溫
  • 普認為:神農:小寒;桐君、雷公:苦;黃帝、岐伯:甘,無毒

元素

元素認為:

  • 性質:溫和
  • 味道:甘甜、稍苦,氣味都淡薄
  • 向上浮升,是陽中之陽
  • 又認為:陽中帶有細微的陰

之才曰: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滷鹼,反藜蘆。一云: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白話文:

之才說:茯苓、馬藺是它的引導藥,惡劣的利尿劑、滷鹼,反藜蘆。還有一種說法是:畏五靈脂,惡皁莢、黑豆,會使紫石英起作用。

元素曰:人參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

白話文:

元素說:人參配升麻引用,可補上焦的元氣,瀉肺中的火;配茯苓引用,可補下焦的元氣,瀉腎中的火。配麥門冬則生脈;配乾薑,則補氣。

杲曰: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與藜蘆相反,服參一兩,入黎蘆一錢,其功盡廢也。

白話文:

杲說:得到黃耆、甘草,纔是甘平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的好藥,也是瘡家的聖藥。

震亨說:人蔘歸於肺經太陰。與藜蘆性質相反,服食一兩人蔘,如果加入一分藜蘆,其功效就會全部消失。

言聞曰:東垣李氏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以人參、黎蘆同用而取湧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奧,非達權衡者不能知。

白話文:

古人說:東垣李氏治療脾胃、瀉陰火時,交泰丸中使用人參、皁莢,看來似乎不相容,但實則不然。古方治療月經不調的四物湯中加入人參、五靈脂,也似乎互相矛盾,但實際上卻相輔相成。另外,治療痰在胸膈的藥方中,使用人參、黎蘆,可以起到發散的作用,激發人參的藥性。這些都是非常細微微妙的道理,不是通達權衡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主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本經》)。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別錄》)。主五勞七傷,虛損痰弱,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甄權)。

白話文:

【主治功效】補養五臟,安定精神,穩固魂魄,停止驚悸,去除邪氣,明亮眼睛,開心智益智。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年益壽(《本經》)。治療腸胃受寒,胸悶腹脹,胸脅脹滿,霍亂嘔吐,調節中氣,止消渴症,通血脈,破除堅硬積塊,使人增強記憶力(《別錄》)。主治各種勞累、損傷,虛弱痰多體弱,止嘔吐,補益五臟六腑,保護中氣,穩固精神。消除胸中的痰,治療肺癆及癇疾,寒氣逆流而上,傷寒不下食,凡是虛弱多夢紛紜的人服用此藥(甄權)。

止煩躁,變酸水(李珣)。消食開胃,調中治氣,殺金石藥毒(大明)。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時珍)。

【發明】弘景曰:人參為藥切要,與甘草同功。

白話文:

  • 止煩躁不安,改變酸性的水質(李珣)。

  • 消化食物、開胃,調理中焦和協調身體氣機,解毒,緩解金石藥物之毒性(大明)。

  • 治療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呼吸短促,氣短,補充和緩和身體,瀉出心、肺、脾、胃中的火熱之邪,止渴生津液(元素)。

  • 治療男女一切虛症,發熱盜汗,眩暈頭痛,胃氣上逆吐出食物,瘧疾,滑泄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咳嗽出血、大便出血,血尿、子宮出血,孕前、產後諸種疾病(時珍)。

**發明:**陶弘景說:人參作為藥材非常重要,與甘草具有相同的功效。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張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

白話文:

杲氏說:人參味甘而性溫,可以補充肺部的元氣,肺氣旺盛則四臟之氣皆旺盛,精氣自然產生而形體自然強盛,這是因為肺主導諸氣的緣故。張仲景說:病人汗後身熱、失血、脈搏沉緩而遲者,腹瀉身涼、脈搏微弱、血虛者,都應加入人參。古人認為,血氣脫漏的人要增補元氣,這是因為血不會自行產生,必須獲得生髮陽氣的藥物才能生髮,陽氣生髮則陰氣增長,血氣才能旺盛。如果只用補血的藥物,血氣就沒有來源而生髮了。

《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須用人參,血虛者亦須用之。本草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蓋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氣者,有無之象也。

白話文:

《素問》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存;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所以補氣必須用人參,血虛的人也必須使用。本草十劑說:補益可以消除虛弱,人參和羊肉之類的藥物就是如此。概括來說,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和氣,是有無的表現。

好古曰:潔古老人言:以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也。然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安得無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

白話文:

好古說:潔古老人說:用沙參代替人參,是因為它的味道甘甜。但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怎麼能沒有差別呢?即使說補五臟,也必須各自使用本臟的藥物作為佐使,引導藥效。

言聞曰: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呼天;味主成物,本呼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髮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陰也,其性沉。

白話文:

言聞說:人參生用時氣性涼爽,熟用時氣性溫熱;味甘補益陽氣,微苦補益陰氣。氣主宰生物的生成,本屬呼天;味主宰生物的生成和完成,本屬呼地。氣味生成,是陰陽造化的結果。涼性,是高秋清肅的氣象,也是天的陰氣,其性質是下降;溫性,是陽春生髮的氣象,也是天的陽氣,其性質是上升。甘味,是濕土化育而成的滋味,也是地的陽氣,其性質是浮升;微苦味,是火土相生而成的滋味,也是地的陰氣,其性質是沉降。

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參。

白話文:

人參的味道和氣味都很淡薄,氣味淡薄的東西,生服可以降火,煮熟服用可以昇陽助氣;味道淡薄的東西,生服可以昇陽助氣,煮熟服用可以降火。例如,當一個人患有陰虛火旺的疾病時,則宜服用生參,涼薄之氣,可以瀉火補陰,這是純用人參的氣。若一個人患有脾虛肺氣虛弱的疾病時,則宜服用熟參,甘溫之味,可以補脾生肺,這是純用人參的味道。東垣認為,當一個人患有相火乘脾,身體發熱煩躁,氣高而喘,頭痛口渴,脈搏洪大時,可以用黃柏輔佐人參。

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瘛瘲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白飛霞雲:人參煉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嗽者,並宜之。

白話文:

孫思邈先生治療夏季酷熱損傷元氣,導致人大量出汗,接近癱瘓或昏厥的病症,使用生脈散來清熱降火,並滋補金水。

生脈散中,人參味甘、性寒,可以清熱補元氣;麥門冬味苦、甘、寒,可以清肺滋陰;瘛瘲味酸、性溫,可以生腎精、收斂耗氣。這些藥物都是用來補充人體元氣的,而不是補充熱氣。

白飛霞說:人參煉製成膏狀服用,可以使元氣恢復到無極無邊的境界。凡是生病後氣虛,或肺虛導致咳嗽的人,都可以服用。

若氣虛有火者,合天門冬膏對服之。

【正誤】斆曰:夏月少使人參,發心痃之患。

好古曰:人參甘溫,補肺之陽,泄肺之陰。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則反傷肺,宜以沙參代之。

白話文:

如果氣虛有火的人,可以配合服用【天門冬膏】。

古代文字的註解:

  • 斆:可能是指古人王斆
  • 心痃:心臟疾病

王綸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咳血等證,勿用之。蓋人參入手太陰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誤服參、耆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藥,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耆為補,而死者多矣。

白話文:

王綸說:凡是酒色過度,損傷了肺腎的真陰,導致陰虛火旺的人,出現了勞嗽、吐血、咳血等症狀,不能用人參。因為人參入門太陰經,能補火邪,所以肺受到火邪侵犯的人不能服用。如果誤服人蔘、黃耆等甘溫之劑,那麼病情會日益加重;服用過多,則會導致死亡,無法治癒。這是因為甘溫之藥會助長陽氣,陽氣旺盛則陰氣更加衰弱;只有服用苦甘寒的藥物,才能生血降火。世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服用人參、黃耆作為補藥,結果死於藥石者很多。

言聞曰: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而雷斆反謂發心痃之患非矣。痃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人參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痃之理?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衝,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

白話文:

孫真人說:在夏天服用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就可以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李東垣也說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是三伏天瀉火益金的聖藥,但雷斆反而認為會引發心包絡疾病,這是錯誤的。心包絡疾病是指臍旁積氣,不是心臟疾病。人參可以補益正氣,破堅積,怎麼會有引發心包絡疾病的道理呢?看看張仲景治療腹中寒氣上衝,導致頭部、足部、上下疼痛,不能觸碰,嘔吐不能進食的疾病,他使用大建中湯,就可以知道人參的功效了。此外,海藏王好古說人參可以補陽泄陰,肺寒的人可以用,肺熱的人不宜使用。

節齋王綸因而和之,謂參、耆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說皆偏矣。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仲景張氏言:亡血血虛者,並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乾薑,無令氣壅。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

白話文:

節齋王綸於是替他辯解,說人參、黃耆能補肺火,對於陰虛火動導致失血等各種疾病,如果服用過多一定會死亡。兩家人的說法都太偏頗了。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這是東垣李氏的說法,很明顯。仲景張氏說:失血血虛的人,都可加入人參;又說:肺寒的人,去除人參,加入乾薑,不要讓氣壅塞。丹溪朱氏也說虛火可以補,人參、黃耆之類;實火可以瀉,黃芩、黃連之類。

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復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術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三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加蛇蠍,則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

白話文:

有二家人不瞭解古代醫書裏講的精微道理,而說人參是補火的,錯了。火和元氣是不能並存的,元氣勝過邪火,邪火就會退卻。而說人參既補元氣又補邪火的,簡直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怎麼能和甘草、茯苓、白術並稱為四君子呢?姑且不論,這三家的說法也不能完全廢除。只是他們的話語有不通暢之處,所以依循他們觀點的人,都拘泥於一種觀點,然後看待人參跟看待蛇蠍一樣。這樣是不可以的。凡是臉色蒼白、面黃、面黑、面青黑晦黯的人,都是脾、肺、腎氣不足,可以用人參。而面色紅潤,面色黑亮的人,氣勢壯實,精神強盛,不可用人參。

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鬆散、潤滑、空虛、洪大、遲緩無力,沉而遲緩、澀滯、微弱、細小、結聚、間歇而無力的,都是虛而不足的,可以用。如果脈搏弦細緊實、滑數而有力,都是火鬱內實的,不能用。古代醫家說喘嗽不可用生脈散,那是因為痰實氣壅的喘;如果是腎虛氣短喘促的,就一定要用。仲景說肺寒而咳不可用生脈散,那是因為寒邪束縛熱邪鬱滯在肺中的咳嗽;如果是自汗惡寒而咳嗽的,就一定要用。

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

白話文:

東垣認為,久病鬱熱在肺的人不要用參類,因為火鬱於內,應該發散不應該補益。但是,如果是肺虛火旺,氣短自汗的人,就一定要用參類。丹溪說,諸痛不能驟然用參類,因為邪氣正盛,應該散邪不宜補益;但是,如果是裡虛吐瀉、久病胃弱有虛痛,喜歡按壓的人,就一定要用參類。節齋認為,陰虛火旺的人不要用參類,因為血虛火旺,能吃,脈搏緊而快,服用涼藥會傷胃,服用溫藥會傷肺,不能接受補益;但如果是自汗氣短、四肢寒冷、脈搏虛弱的人,就一定要用參類。

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機曰:節齋、王綸之說,本於海藏王好古,但綸又過於矯激。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耆。又云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證,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云肺腎虛極者,獨參膏主之。

白話文:

經過如此詳審慎重的分析判斷,人參的可否使用,心中已經有答案了。機公說:節齋、王綸的說法,源於海藏王好古的喜好,但王綸的說法則過於偏激。丹溪說虛火可補,須用人參、黃耆。又說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症狀,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黃柏、知母來治療。又說好色的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可以用瓊玉膏來治療。又說肺腎虛極的人,可以用獨參膏來治療。

是知陰虛勞瘵之證,未嘗不用人參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凡遇前證,不問病之宜用不宜,輒舉以藉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上嘔下泄,去死不遠,亦不悟也。古今治勞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齋之說,誠未之深思也。楊起曰:人參功載本草,人所共知。

白話文:

可知陰虛勞瘵的證狀,沒有不使用人參的。節齋,私下佩服丹溪,但卻跟他相反。他的話一出,便影響了後代人的見解。每當遇到前面的證狀,不問病症是否適合不適合使用人參,就拿節齋的話當藉口。導致了良醫受到束縛,只求免除病人家屬的怨恨。病人家屬也被這些話矇蔽了,甘願忍受病苦,即使到了上吐下瀉,命不久矣的地步,也不明白。古往今來治療癆病沒有人能超過葛可久,他的獨參湯、保真湯,怎麼會廢棄人參而不使用呢?節齋的說法,確實沒有深思熟慮。楊起說:人參的功效載於本草,人所共知。

近因病者吝財薄醫,醫復算本惜費,不肯用參療病,以致輕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證,只宜散寒、消熱、消脹、補營,不用人參,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參在內,護持元氣,力助群藥,其功更捷。若曰氣無補法,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有人參在焉。

白話文:

最近因為生病的人,吝嗇錢財,輕視醫生,醫生也計算自己的本金,不願意使用人蔘治療疾病,導致輕微的病情變嚴重,嚴重的病情變得危險。然而肺寒、肺熱、中滿、血虛這四種病症,只宜散寒、消熱、消脹、補益營血,不用人蔘,這種說法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殊不知每種病症如果都加上人蔘,就可以保護元氣,加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治療效果會更好。如果說氣無補法,那是錯誤的。古方治療肺寒用溫肺湯,治療肺熱用清肺湯,治療中滿用分消湯,治療血虛用養營湯,這些方劑中都有人蔘。

所謂邪之所輳,其氣必虛。又曰養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在配合得宜爾。庸醫每謂人參不可輕用,誠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輕命薄醫,醫亦不可計利不用。書此奉勉,幸勿曰迂。

【附方】舊七,新六十。

白話文:

所謂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又有說法「養正氣邪氣自然祛除,陽氣旺盛則生陰血」,貴在配合得宜。庸醫經常說人參不可輕易使用,真是庸俗啊。仁慈的君子,不可輕視無能的醫生;醫生也不可為了利益而不用藥。寫這封信奉勸你,希望你不要說我迂腐。

【附方】舊有七種,新有六十種。

人參膏:用人參十兩細切,以活水二十盞浸透,入銀石器內,桑柴火緩緩煎取十盞,濾汁,再以水十盞,煎取五盞,與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隨病作湯使。丹溪云:多欲之人,腎氣衰憊,咳嗽不止,用生薑、橘皮煎湯,化膏服之。浦江鄭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發昏暈,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鳴如曳鋸聲,小便遺失,脈大無倫,此陰虧陽絕之證也。

白話文:

人參膏:取人參十兩,切碎,用二十盞清水浸泡,放入銀石器皿中,用桑柴火慢慢煎煮,取十盞汁液,過濾。再加十盞水,煎至五盞,與之前煎出的汁液混合,煎成膏狀,裝瓶保存。根據患者病情,加入湯中服用。丹溪說:縱慾過度的人,腎氣虛弱,咳嗽不止,可以用生薑和橘皮煎湯,化成膏服用。浦江的鄭兄,五月患痢,又縱慾過度,突然昏迷,神志不清,手腳發冷,眼睛昏暗,汗流浹背,喉嚨中有痰鳴,小便失禁,脈搏很大且無規律,這是陰虛陽絕的症狀。

予令急煎大料人參膏,仍與灸氣海十八壯,右手能動,再三壯,唇口微動,遂與膏服一盞,半夜後服三盞,眼能動,盡三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風治則誤矣。一人背疽,服內托十宣藥已多,膿出作嘔,發熱,六脈沉數有力,此潰瘍所忌也。遂與大料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參盡一十六斤,竹伐百餘竿,而安。

白話文:

我讓他趕快煎服大料人參膏,並在關元穴施以灸法十八壯,他的右手才能活動了。我再灸三次,他的嘴脣和嘴巴微微動了起來,於是給他服用一盞膏藥湯,到半夜以後又服了三盞。他的眼睛能動了,共服完三斤人參膏才能說話並索取稀飯,服完五斤人參膏腹瀉才停止,直到服完十斤人參膏才完全康復。如果用風寒治療的方法,就會誤診了。有一個人患了背上的癰瘡,服用內託十宣散藥已經很多,膿液流出使他作嘔,發熱,六脈沉細而有力,這是潰瘍所忌諱的。於是給他服用了大料人參膏,並且用竹瀝之水煎服。一共服完十六斤人參,砍伐了百餘根竹子,他才康復。

後經旬余,值大風拔木,瘡起有膿,中有紅線一道,過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參膏,以芎、歸、橘皮作湯,入竹瀝、薑汁飲之。盡三斤而瘡潰,調理乃安。若癰疽潰後,氣血俱虛,嘔逆不食,變證不一者,以參、耆、歸、術等分,煎膏服之,最妙。

白話文:

過了十多天,剛好遇上大風拔樹,瘡口裂開化膿,傷口中有一條紅線,從肩胛骨一直延伸到右肋。我說:趕快用人參膏來敷,用川芎、當歸、橘皮煎湯,加入竹瀝、薑汁內服。喝完三斤後,瘡口痊癒,身體逐漸恢復健康。如果瘡腫潰爛後,氣血兩虛,嘔吐不能進食,病情變化不定者,用人參、黨參、當歸、白術等分量,煎膏內服,效果最好。

治中湯:頌曰:張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之。即理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各三兩。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隨證加減。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病者,無不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為散,皆有奇效。

白話文:

「治中湯」

  • 頌曰:張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治。

  • 藥方:即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三兩。

  • 用法:四味藥加水八升,煮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日三次,隨證加減。

  • 療效: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病皆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為散,皆有奇效。

胡洽居士治霍亂,謂之溫中湯。陶隱居《百一方》云:霍亂余藥乃或難求,而治中方、四順湯、厚朴湯不可暫缺,常須預合自隨也。唐石泉公王方慶雲:數方不惟霍亂可醫,諸病皆療也。四順湯,用人參、甘草、乾薑、附子(炮)各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

白話文:

胡洽居士治療霍亂,稱之為溫中湯。陶隱居在《百一方》中說:霍亂的其他藥物可能很難找到,而治中方、四順湯、厚朴湯是不可暫時缺少的,必須經常預先配好以便隨身攜帶。唐朝的石泉公王方慶雲說:這些方劑不僅可以治療霍亂,其他疾病也可以治療。四順湯的做法是:人參、甘草、乾薑、附子(炮製)各二兩,水六升,煎煮到二升半,分四次服用。

四君子湯:治脾胃氣虛,不思飲食,諸病氣虛者,以此為主。人參一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隨證加減。(《和劑局方》)開胃化痰:不思飲食,不拘大人小兒。人參(焙)二兩,半夏(薑汁浸,焙)五錢。為末,飛羅面作糊,丸綠豆大。

白話文:

四君子湯:

治療脾胃氣虛、不思飲食、諸病氣虛的人,可用此方為主。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一枚。

將水二鍾煮成一鍾,在飯前溫熱服用。

可根據病情增減藥物。(出自《和劑局方》)

開胃化痰:

治療不思飲食,無論大人或小孩皆可服用。

人參(經過烘焙)二兩,半夏(浸泡薑汁,烘焙)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飛羅面做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

食後薑湯下三、五十丸,日三服。《聖惠方》:加陳橘皮五錢。(《經驗後方》)胃寒氣滿不能黑豆,易飢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二錢。水七合,煎二合,雞子清一枚,打轉空心服之。(《聖濟總錄》)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生薑半斤(取汁),白蜜十兩,人參(末)四兩。

白話文:

吃完飯後,用薑湯送服三、五十丸,每天服用三次。《聖惠方》:加入陳皮五錢。(《經驗後方》)胃寒氣滿,不能吃黑豆,容易飢餓不能吃東西。人參(研成粉末)二錢,生附子(研成粉末)半錢,生薑二錢。加入七杯水,煎成二杯,雞蛋清一枚,打散後空腹服用。(《聖濟總錄》)脾胃虛弱,不想吃東西:生薑半斤(取汁),白蜜十兩,人參(研成粉末)四兩。

銀鍋煎成膏。每米飲調服一匙。(《普濟方》)胃虛噁心,或嘔吐有痰:人參一兩。水二盞,煎一盞,入竹瀝一杯,薑汁三匙,食遠溫服,以知為度,老人尤宜。(《簡便方》)胃寒嘔惡不能腐熟水穀,食即嘔吐:人參、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橘皮五錢,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拔萃方》)反胃嘔吐,飲食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

白話文:

將銀鍋煎成膏。每次喝湯藥時,調入一湯匙服用。(《普濟方》)胃虛噁心,或嘔吐有痰:人參一兩。水二杯,煎成一杯,加入竹瀝一杯,薑汁三匙,飯後溫熱服用,以知道為度,老人尤為適合。(《簡便方》)胃寒嘔吐不能消化食物,吃東西就嘔吐:人參、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橘皮五錢,生薑三片,水二杯,煎成一杯,溫熱服用。(《拔萃方》)反胃嘔吐,飲食一入口就吐出來,身體虛弱無力,垂死者。

上黨人參三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服,日再。兼以人參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煮粥與啖。李直方司勳,於漢南患此,兩月餘,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後十餘日,遂入京師。絳每與名醫論此藥,難可為儔也。(李絳《兵部手集方》)食入即吐,人參半夏湯:用人參一兩,半夏一兩五錢,生薑十片。

白話文:

上黨人參三錢(打碎)。水一升,煮取四杯,趁熱喝,每天兩次。同時以人參汁加入粟米、雞蛋清、薤白,煮粥服用。李直方任司勳時,在漢南患此病,兩個多月,各方治療都無效。於是給他吃這個藥方,當時就見效了。十幾日後,他遂入京師。絳每與名醫討論此藥,難以找到能與之相提並論的藥物。(李絳《兵部手集方》)食物吃進去就吐,可以用人參半夏湯:用人參一兩,半夏一兩五錢,生薑十片。

水一斗,以杓揚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張仲景《金匱方》)霍亂嘔惡:人參二兩,水一盞半,煎汁一盞,入雞子白一枚,再煎溫服。一加丁香。(《衛生家寶方》)霍亂煩悶:人參五錢,桂心半錢。水二盞,煎服。(《聖惠方》)霍亂吐瀉、煩躁不止:人參二兩,橘皮三兩,生薑一兩。

白話文:

一斗水,用勺子舀起來二百四十次,取三升水,加入三合白蜜,煮成一升半,分多次服用。(張仲景《金匱方》)

霍亂嘔吐:人參二兩,水一盞半,煎成一盞汁,加入一個雞蛋清,再次煎熱後服用。再加入丁香。(《衛生家寶方》)

霍亂煩悶:人參五錢,桂心半錢。水二盞,煎服。(《聖惠方》)

霍亂吐瀉、煩躁不止:人參二兩,橘皮三兩,生薑一兩。

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聖濟總錄》)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飲食:人參、乾薑(炮)等分,為末,以生地黃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和劑局方》)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白話文:

水六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聖濟總錄》)懷孕期間嘔吐,胃酸過多,腹痛,不能飲食:人參、乾薑(炮製)各等份,研成粉末,用生地黃汁和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和劑局方》)陽氣虛弱,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用生薑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飯後溫服。

(《濟生方》)喘急欲絕,上氣鳴息者:人參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後方》)產後發喘,乃血入肺竅,危症也:人參(末)一兩,蘇木二兩。水二碗,煮汁一碗,調參末服,神效。(《聖惠方》)產後血暈:人參一兩,紫蘇半兩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

白話文:

  1. 《濟生方》:呼吸急促、快要窒息,呼吸時有鳴聲的人:人參末,用湯送服方寸匙,每天五、六次,有效。

  2. 《肘後方》:產後發喘,是血進入肺中,危症:人參(末)一兩,蘇木二兩。水二碗,煮汁一碗,調參末服,神效。

  3. 《聖惠方》:產後血暈:人參一兩,紫蘇半兩,用童尿、酒、水三合煎服。

(《醫方摘要》)產後不語:人參、石菖蒲、石蓮肉等分,每服五錢,水煎服。(《婦人良方》)產後諸虛,發熱自汗:人參、當歸等分。為末,用豬腰子一個,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煮米熟,取汁一盞,入藥煎至八分,食前溫服。(《永類方》),產後秘塞出血多:以人參、麻子仁、枳殼(麩炒)。

白話文:

(《醫方摘要》)產後不語:人參、石菖蒲、石蓮肉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水煎服。(《婦人良方》)產後諸虛,發熱自汗:人參、當歸等分,研磨成末。用一個豬腰子,去掉外膜,切成小片,加三升水,半合糯米,兩根蔥白,煮米煮熟後,取汁一盞,加入藥物煎至八分,飯前溫服。(《永類方》)產後便祕出血多:用人參、麻子仁、枳殼(用麩炒過)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濟生方》)橫生倒產:人參(末)、乳香(末)各一錢,丹砂(末)五分。研勻,雞子白一枚,入生薑自然汁三匙,攪勻,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漢卿方也。(《婦人良方》)開心益智:人參(末)一兩,煉成獖豬肥肪十兩。

白話文:

研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丸,用米湯送服。(《濟生方》)

橫生倒產:人參粉末和乳香粉末各一錢,丹砂粉末五分。將其研勻,加入一個雞蛋清和三匙生薑汁,攪拌均勻,於冷卻後服用。即可使母子平安,效用顯著。此方為施漢卿所創。(《婦人良方》)

開心益智:人參粉末一兩,與煉製的野豬油十兩混合。

以淳酒和勻。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聰明,骨髓充盈,肌膚潤澤,日記千言,兼去風熱痰病。(《千金方》)聞雷即昏: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以人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二升,合煎成膏。

白話文:

用純淨的酒均勻調和。每次服一杯,一天再服一次。服到一百天後,耳聰目明,骨髓飽滿,肌膚潤澤,一天能寫一千個字,而且能祛除風熱痰病。(《千金方》)

聽到雷聲就昏倒:一個七歲的小孩,聽到雷聲就暈倒,不省人事,這是因為膽氣虛弱。用人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加入一斗水,煎成五升汁;再加五升水,煎渣取汁二升,合在一起煎成膏。

每服三匙,白湯化下。服盡一斤,自後聞雷自若矣。(楊起《簡便方》)忽喘悶絕:方見大黃下。離魂異疾:有人臥則覺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曰離魂。用人參、龍齒、赤茯苓各一錢。水一盞,煎半盞,調飛過硃砂末一錢,睡時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匙,以白開水送服。一副藥服完一斤量,以後再聽到雷聲,就不會再害怕了。(楊起《簡便方》)

突然憋氣悶得要命:只要發現有大黃就可以服用。

離魂病:有人睡覺時會覺得身體外還有一個身體,與自己的身體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只是不說話。大概是由於人睡覺時,魂魄會回到肝臟,如果肝臟虛弱,邪氣入侵,魂魄不能歸位,就會得這種病,叫做離魂。用人參、龍齒、赤茯苓各一錢。加水一碗,煎成半碗,加入研磨好的硃砂末一錢,在睡覺時服用。

一夜一服,三夜後,真者氣爽,假者即化矣。(夏子益《怪證奇疾方》)怔忡自汗:心氣不足也。人參半兩,當歸半兩,用獖豬腰子二個,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細切,人參、當歸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乾為末,以山藥末作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不過兩服即愈。

白話文:

晚上吃一服藥,三天後,真的(病症)就會精神爽快,假的(病症)就會自行消失。(夏子益《怪證奇疾方》)怔忡自汗:是因為心臟氣血不足。人參半兩,當歸半兩,用獖豬腰子兩個,用兩碗水,煮到只剩下一碗半,把腰子切碎,人參、當歸一起煮到剩下八分,空腹吃腰子,用湯汁送服。把剩下的渣滓烘焙乾磨成粉末,用山藥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用遠棗湯送服,兩劑藥就能治好。

此崑山神濟大師方也,一加乳香二錢。(王璆《百一選方》)心下結氣:凡心下硬,按之則無,常覺膨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結滯,謂之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聖惠方》)房後困倦:人參七錢,陳皮一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日再服,千金不傳。(趙永庵方)虛勞發熱:愚魯湯:用上黨人參、銀州柴胡各三錢,大棗一枚,生薑三片。

白話文:

這是崑山神濟大師的方子,再加乳香二錢。(王璆《百一選方》)

心臟部位結氣:凡是心臟部位堅硬,按壓卻沒有,經常覺得脹滿,吃得多就會嘔吐,氣體在前後蠕動,呃逆老是沒完沒了,是因思慮過多,氣不在適當的時候運行而導致阻塞,稱為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色)四兩。研為粉末,用煉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那麼大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六十丸。(《聖惠方》)

房事後疲憊:人參七錢,陳皮一錢,水一盞半,煮到八分滿,飯前溫服,每天服用兩次,千金難買。(趙永庵的方子)

虛弱發熱:愚魯湯:用上黨人參、銀州柴胡各三錢,大棗一枚,生薑三片。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日再服,以愈為度。(《奇效良方》)肺熱聲啞:人參二兩,訶子一兩,為末噙咽。(《丹溪摘玄》)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口,甚佳。

白話文:

水一碗半,煎至七分,溫熱後慢慢飲用,每天服用兩次,服用至病癒為止。(《奇效良方》)肺熱聲啞:人參二兩,訶子一兩,研磨成粉末噙咽。(《丹溪摘玄》)肺虛久咳:人參(研磨成粉末)二兩,鹿角膠(炙烤研磨)一兩。每次服用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碗,蔥少許,放入銚子中煎煮一、二次,倒入碗中。遇咳嗽時,溫熱服用三到五口,效果很好。

(《食療本草》)止嗽化痰:人參(末)一兩,明礬二兩。以釅醋二升,熬礬成膏,入參末、煉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簡便方》)小兒喘咳:發熱自汗吐紅,脈虛無力者。人參、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瘥為度。(《經濟方》)喘咳嗽血:咳喘上氣,喘急,嗽血吐血,脈無力者。

白話文:

(《食療本草》)止咳化痰:人參(磨碎)一兩,明礬二兩。用濃醋二升,熬煉明礬成膏狀,加入人參末、蜂蜜和好收起。每次以豌豆大小做成一丸,放於舌下,咳嗽立即停止,痰液自然消除。(《簡便方》)小兒喘咳:發熱自汗吐紅色痰液,脈搏虛弱無力的人。人參、天花粉等分。每次服用半錢,用蜜水調和,以痊癒為度。(《經濟方》)喘咳嗽血:咳嗽喘息,上氣不接下氣,喘急,咳嗽吐血,脈搏無力的人。

人參末每服三錢,雞子清調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臥,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盡一兩甚好。一方以烏雞子水磨千遍,自然化作水,調藥尤妙。忌醋、咸、腥、醬,面酢、醉飽,將息乃佳。(沈存中《靈苑方》)咳嗽吐血: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百合五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 3 錢的人參粉,用雞蛋清調和,在凌晨 5 點初時服用完畢後,即可睡覺,取掉枕頭,仰臥入睡,服用一次即可痊癒。多年頑疾者,再次服用一次。咯血者,服用完 1 兩即可見效。另一種方法是用烏雞蛋的水研磨1000遍,自然變成水後,用來調藥尤為好。要忌口醋、鹹味、腥味、醬油,以及酸味和酒後,保持休息狀態,這樣身體會恢復良好。(沈存中《靈苑方》)咳嗽吐血:人參、黃耆、飛羅面各 1 兩,百合 5 錢。

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湯下。《朱氏集驗方》:用人參、乳香、辰砂等分。為末,烏梅肉和丸彈子大。每白湯化下一丸,日一服。虛勞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當補陽生陰,獨參湯主之。好人參一兩,肥棗五枚。水二鍾,煎一鍾服,熟睡一覺,即減五、六,繼服調理藥。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茅根湯送服。《朱氏集驗方》:使用人參、乳香、辰砂等分量的藥材。研成細末,用烏梅肉和成藥丸,做成彈子大小。每天用白開水化下一丸,連續服用。虛勞吐血嚴重的人,先用十灰散止血,這種人必定疲倦睏乏,治療方法應當是補陽生陰,獨參湯最為合適。上等的人參一兩,大棗五枚。水二碗,煎成一碗,服用後沉睡一覺,吐血即可減少五分之六,然後再繼續服用調理藥物。

(葛可久《十藥神書》)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破,血如湧泉,須臾不救。用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傾再啜,一服立止。(華佗《中藏經》)衄血不止:人參、柳枝(寒食採者)等分,為末。

白話文:

吐血下血:由於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運行異常,從口鼻一起流出,心肺脈絡破裂,血液像泉水一樣湧出,稍有不慎就沒救了。用人參(烘焙)、側柏葉(蒸、烘焙)、荊芥穗(燃燒後保存藥性)各五錢。研成細末。用二錢,加入飛羅麵粉二錢,用新汲取的水調成稀糊狀服用,稍等一會兒再喝一小口,服用一次立馬止血。(華佗《中藏經》)鼻血不止:人參、柳樹枝(寒食節採摘的)等分,研成細末。

每服一錢,東流水服,日三服。無柳枝,用蓮子心。(《聖濟總錄》)齒縫出血:人參、赤茯苓、麥門冬各二錢。水一鍾,煎七分,食前溫服,日再。蘇東坡得此,自謂神奇。後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試之,累如所言。(《談野翁試驗方》)陰虛尿血:人參(焙)、黃耆(鹽水炙)等分。

白話文:

每次一錢,用流動的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沒有柳樹枝,就用蓮子心代替。(《聖濟總錄》)

齒縫出血:人參、赤茯苓、麥門冬各二錢。水一碗,煎成七分之一,飯前溫服,每天兩次。蘇東坡得了這種病,自己覺得很神奇。後來的人多有這種病,我試驗多次,結果都像他說的。(《談野翁試驗方》)

陰虛尿血:人參(烘乾)、黃耆(用鹽水烤過)等分。

為末。用紅皮大蘿蔔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兩,將蘿蔔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以蜜盡為度。每用一片,蘸藥食之,仍以鹽湯送下以瘥為度。(《三因方》)沙淋石淋:方同上。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子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集驗》:用人參、栝蔞根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紅皮大蘿蔔一個,切成四片,用二兩蜂蜜將蘿蔔一片一片地蘸著烤,烤乾後再烤,不要烤焦,以蜂蜜用完為準。每次用一片,蘸著藥粉吃,再用鹽湯送服,以痊癒為標準。(《三因方》)沙淋石淋:方劑同上。消渴引飲:人參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服一錢,每天服用三、四次。《集驗》:用人參、栝蔞根等份。

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鄭氏家傳》消渴方:人參一兩,粉草二兩。以雄豬膽汁浸炙,腦子半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聖濟總錄》:用人參一兩,葛粉二兩。為末。發時以燖豬湯一升,入藥三錢,蜜二兩,慢火熬至三合,狀如黑餳,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過三服,取效也。虛瘧寒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

白話文:

  1. 將生研末加入煉製的蜂蜜丸中,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在飯前用麥門冬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直到治癒為止。此方劑名為玉壺丸。忌諱飲酒、吃麵、烤、爆的食物。《鄭氏家傳》消渴方:人參一兩,粉草二兩。用雄豬膽汁浸泡,再炙烤,加入腦子半錢。將藥材研末,用蜂蜜做成芡子大小的丸藥。每次嚼服一丸,用冷水送服。《聖濟總錄》:用人參一兩,葛粉二兩。將藥材研末。發病時,用一升燖豬湯,加入三錢藥粉、二兩蜂蜜,用小火熬至三合,狀如黑餳,用瓶子收好。每晚含服一匙,服用不超過三次,即可奏效。

  2. 虛瘧寒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

為末,端午日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立效。一方:加神麯等分。(《丹溪纂要》)冷痢厥逆、六脈沉細:人參、大附子各一兩半。每服半兩,生薑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盞,煎七分,空心溫服。(《經驗方》)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

白話文:

將藥搗碎成粉末,在端午節那天用糉葉搗成梧桐子那麼大的藥丸。發作的日子清晨,用井花水送服七粒藥丸,在發作前再次服用。忌食各種熱性食物,會立竿見影。另一種方法:加入等量的酒麴。(《丹溪纂要》)

冷痢厥逆,六脈沉細:人參、大附子各一兩半。每次服用半兩,加入生薑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加入兩杯水,煎煮至七分,空腹溫服。(《經驗方》)

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

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薑汁炒黃連三錢。(《經驗良方》)老人虛痢不止,不能飲食:上黨人參一兩,鹿角(去皮,炒研)五錢。為末。每服方寸匕,米湯調下,日三服。(《十便良方》)傷寒壞證:凡傷寒時疫,不問陰陽,老幼妊婦,誤服藥餌,困重垂死,脈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後,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奪命散,又名復脈湯。

白話文:

用井水兩碗,煎到一碗,慢慢地呷飲。也可以加上三錢薑汁炒黃連。(《經驗良方》)老人虛痢不止,無法飲食:上黨人參一兩,鹿角(去皮,炒研)五錢,打成粉末。每服一湯匙,用米湯調服,一天三次。(《十便良方》)傷寒危證:凡是傷寒時疫,不分陰陽,老少孕婦,誤服藥餌,危重垂死,脈搏沉伏,不省人事,七天以後,都可以服用,百例中無一失誤。此方名為「奪命散」,又名「復脈湯」。

人參一兩,水二鍾,緊火煎一鍾,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頃鼻梁有汗出,脈復立瘥。蘇韜光侍郎云:用此救數十人。予作清流宰,縣倅申屠行輔之子婦患時疫三十餘日,已成壤病,令服此藥而安。(王璆《百一選方》)傷寒厥逆:身有微熱,煩躁,六脈沉細微弱,此陰極發躁也。

白話文:

用一兩人參,放兩碗水,用大火熬煮成一碗,然後用井水浸泡冷後服用。不久後鼻樑就會出汗,脈搏也能恢復正常,病就能好了。蘇韜光侍郎說:用這個方法救治過幾十個人。我在清流當縣令時,助手申屠行輔的兒媳患時疫三十多天,已經成了不治之症,讓她服用了這個藥就好了。(出自王璆《百一選方》)

傷寒厥逆:身體微微發熱,煩躁不安,六脈沉細微弱,這是陰極發躁。

無憂散:用人參半兩。水一鍾,煎七分,調牛膽南星末二錢,熱服,立蘇。(《三因方》)夾陰傷寒:先因欲事,後感寒邪,陽衰陰盛,六脈沉伏,小腹絞痛,四肢逆冷,嘔吐清水,不假此藥,無以回陽。人參、乾薑(炮)各一兩,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頓服。

白話文:

無憂散

使用人參半兩。水一碗,煮沸後煮至剩下七成,加入牛膽南星粉末兩錢,趁熱服用,即可甦醒。(《三因方》)

夾陰傷寒:

先前因情慾過度,後感寒邪,陽氣衰退陰氣旺盛,脈搏沉細,小腹絞痛,四肢冰冷,嘔吐清水,若不使用此藥,陽氣無法回復。

人參、乾薑(炮製)各一兩,生附子一顆(切成八片)。加水四升半,煮沸後煮至剩下一升,一次服用。

脈出身溫,即愈。(吳綬《傷寒蘊要》)筋骨風痛:人參四兩(酒浸三日,曬乾),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米湯下。(《經驗方》)小兒風癇瘛瘲:用人參、蛤粉、辰砂等分。為末,以豭豬心血和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

白話文:

脈象溫熱,即可痊癒。(吳綬《傷寒蘊要》)治療筋骨風痛:人參四兩(以酒浸泡三日後曬乾),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前以米湯送服。(《經驗方》)治療小兒風癇瘛瘲:使用人參、蛤粉和辰砂適量。研磨成粉末,用豬心血調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金銀湯送服,每日服藥兩次,有顯著療效。

(《衛生寶鑑》)脾虛慢驚:黃耆湯,見黃耆發明下。痘疹險證:保元湯,見黃耆發明下。驚後瞳斜:小兒驚後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小兒脾風多困:人參、冬瓜仁各半兩,南星一兩。

白話文:

(《衛生寶鑑》)脾虛慢驚:方用黃耆湯,參閱黃耆發明下的條目。痘疹險證:方用保元湯,參閱黃耆發明下的條目。驚後瞳斜:小兒驚嚇後,兩眼瞳孔不端正,方用人參一錢、炒熟的阿膠一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每天服用兩次,見到好的才停止服用,有效。

(《直指方》)小兒脾風多困:方用人參、冬瓜仁各半兩,南星一兩。

漿水煮過,為末。每用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本事方》)酒毒目盲:一人形實,好飲熱酒,忽病目盲而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血死其中而然。以蘇木煎湯,調人參末一錢服。次日鼻及兩掌皆紫黑,此滯血行矣。再以四物湯,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

白話文:

將漿水煮過,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粉末,加入半杯水,煎煮至二、三分,溫服。(出自《本事方》)

酒毒導致眼睛失明:有一個人身材魁梧,喜歡喝熱酒,突然患上眼睛失明的疾病,脈搏澀滯,這都是熱酒所造成的傷害,胃氣混濁,血液在胃中凝固而導致。用蘇木煎煮湯汁,加入一錢人參粉末服用。第二天,鼻子和兩個手掌都變成紫黑色,這是瘀血在運行。再用四物湯,加入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入人參粉末服用,數日之後痊癒。

(《丹溪纂要》)酒毒生疽:一婦嗜酒,胸生一疽,脈緊而澀。用酒炒人參、酒炒大黃,等分為末,薑湯服一錢,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醫案》)狗咬風傷腫痛:人參置桑柴炭上燒存性,以碗覆定,少頃為末,摻之,立瘥。(《經驗後方》)蜈蚣咬傷:嚼人參塗之。(《醫學集成》)蜂蠆螫傷:人參末敷之。

白話文:

(《丹溪纂要》)因為酒毒而生的疽瘡:有位婦女嗜酒,胸前長了一個疽瘡,脈搏緊促而澀。用炒過的人參、炒過的黃連製成藥粉,各取等量,以薑湯送服一錢,患者睡後出汗,不久就痊癒了。(《丹溪醫案》)狗咬傷後引起了風疹腫痛:將人參放在桑柴炭上燒,保留藥性,用碗覆蓋,不久研磨成藥粉,敷在患處,立即痊癒。(《經驗後方》)蜈蚣咬傷:將人參嚼碎塗在患處。(《醫學集成》)蜜蜂毒針螫傷:將人參製成藥粉塗在患處。

(《證治要訣》)脅破腸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參、枸杞汁淋之,內吃羊腎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氣奔怪疾:方見虎杖。

白話文:

(《證治要訣》)腹部破裂腸子露出:趕快用香油塗抹腸子,煎好人參、枸杞的汁水澆在上面,內服羊腎粥,十天就可以痊癒。(危氏《得效方》)氣衝上來的怪病:方的奏效率如同老虎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