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9)
石部第十一卷 (9)
1. 硝石
(《本經》上品)
【釋名】芒硝(《別錄》)、苦硝(甄權)、焰硝(《土宿》)、火硝(《綱目》)、地霜(《蜀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志曰:以其消化諸石,故名消石。初煎煉時有細芒,而狀若朴硝,故有芒硝之號。不與朴硝及《別錄》芒硝同類。
宗奭曰:硝石是再煎煉時,取去芒硝凝結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藥功力亦緩,惟能發煙火。
權曰:芒硝,一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時珍曰:硝石,丹爐家用制五金八石,銀工家用化金銀,兵家用作烽燧火藥,得火即焰起,故有諸名。狐剛子《粉圖》謂之北帝玄珠。《開寶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併為一,並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採無時。
弘景曰:硝石療病與朴硝相似,《仙經》用此消化諸石,今無真識此者。或云與朴硝同出,所以朴硝一名硝石樸也。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並未核研其驗。有人得一種物,色與朴硝大同小異,胐胐如握鹽雪不冰,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以北諸山有鹼土處皆有之。
志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狀如釵腳,好者長五分以來。陶說多端,蓋由不的識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形塊大小不定,色青白,採無時。
時珍曰:硝石,諸鹵地皆產之,而河北慶陽諸縣及蜀中尤多。秋冬間遍地生白,掃取煎煉而成。貨者苟且,多不潔淨,須再以水煎化,傾盆中,一夜結成。澄在下者,狀如朴硝,又名生硝,謂煉過生出之硝也。結在上者,或有鋒芒如芒硝,或有圭稜如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與朴硝之芒、牙同稱,而水火之性則異也。崔昉《外丹本草》云:硝石,陰石也。
此非石類,乃鹼滷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懷、衛界,沿河人家,刮滷淋汁煉就,與朴硝小異,南地不產也。升玄子《伏汞圖》云:硝石生烏場,其色青白,用白石英炙熱點上,便消入石中者為真。其石出處,氣極穢惡,飛鳥不能過其上。人或單衣過之,身上諸蟲悉化為水。
能消金石,為水服之長生,以形若鵝管者佳。謹按升玄子所說,似與今之硝石不同,而姚寬《西溪叢語》以其說為真正硝石,豈外國所產與中國異耶?抑別一種耶?當俟博物者訂正。
【正誤】
弘景曰:《神農本經》無芒硝,只有硝石,一名芒硝。《名醫別錄》乃出芒硝,療與硝石同,疑即硝石也。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無朴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
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滿,三月採於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朴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穀,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湯淋汁煮之,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爾。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土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並出西戎鹵地,鹼水結成。
恭曰:朴硝有縱理、縵理二種,用之無別。其白軟者,朴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今煉粗惡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別錄》復出芒硝,誤矣。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頌曰:舊說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種。初採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為朴硝,一名硝石樸。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煉煎結成有細芒者,為芒硝。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亦別。然《本經》所載,疑是二種。今醫方所用,亦不能究。
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硝;煉成盆中、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為硝石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是?蘇恭言: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張仲景《傷寒論》,承氣、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亦多用芒硝,惟治食鱠不化云,無朴硝,用芒硝代之。
是晉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並云無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為證,是硝石當時已難得其真,故方書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方出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南方醫人著《硝說》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三種竟無斷決。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煉朴硝,經宿盆中有細芒為芒硝。或言馬牙硝自是一物。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
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以水合甘草、豬膽煮至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試竹上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
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朴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辨,然與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總名也。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朴硝;經火者,謂之芒硝、盆硝。
時珍曰:諸硝,自晉唐以來,諸家皆執名而猜,都無定見。惟馬志《開寶本草》,以硝石為地霜煉成,而芒硝、馬牙硝是朴硝煉出者,一言足破諸家之惑矣。諸家蓋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之名相混,遂致費辨不決。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種,形質雖同,性氣迥別也。
惟《神農本經》朴硝、硝石二條為正。其《別錄》芒硝、《嘉祐》馬牙硝、《開寶》生硝,俱系多出,今並歸併之。《神農》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為芒硝;結出馬牙者,為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朴硝,其氣味皆咸而寒。《神農》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出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其氣味皆辛苦而大溫。
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稱,故古方有相代之說。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醫所辨雖明,而以凝水石、豬膽煎成者為芒硝,則誤矣。今通正其誤。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見後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少,即加熱者,伏火即止。
斅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雞腸菜、柏子仁共二十五個,和作一處,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煅赤,投硝石四兩於瓶內,連投藥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為水。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時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內,即伏火。硝石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大寒,無毒。普曰:神農:苦;扁鵲:甘。權曰:咸,有小毒。
時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陰中之陽也。得陳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
【主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本經》)。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瘻蝕瘡。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種石(《別錄》)。破積散堅,治腹脹,破血,下瘰癧,瀉得根出(甄權)。含咽,治喉閉(大明)。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㽲痛,赤眼,頭痛,牙痛(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