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9)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9)

1. 硝石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石斛

  • 氣味:甘、寒,無毒。
  • 主治:除熱養陰,清胃生津,潤肺止咳,明目退翳。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天門冬

  • 氣味:甘、寒,無毒。
  • 主治:清熱生津,潤腸通便,利小便。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麥冬

  • 氣味:甘、寒,無毒。
  • 主治:養陰潤燥,清胃生津。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百合

  • 氣味:甘、微寒,無毒。
  • 主治:養陰清熱,潤燥止咳,益肺生津。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玉竹

  • 氣味:甘、寒,無毒。
  • 主治: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地黃

  • 氣味:甘、苦、寒,無毒。
  • 主治:清熱涼血,滋陰養血。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何首烏

  • 氣味:苦、溫,無毒。
  • 主治:養血益肝,烏髮強身,益精養神。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黃精

  • 氣味:甘、寒,無毒。
  • 主治:養陰益腎,健脾益氣。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阿膠

  • 氣味:甘、平,無毒。
  • 主治:補血止血,滋陰養血。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熟地黃

  • 氣味:甘、微溫,無毒。
  • 主治:補血養陰,強壯筋骨。
  • 用法:煮湯飲,或研末入丸服。

【釋名】芒硝(《別錄》)、苦硝(甄權)、焰硝(《土宿》)、火硝(《綱目》)、地霜(《蜀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白話文:

【釋名】

芒硝(《別錄》):芒硝的俗稱。

苦硝(甄權):甄權將芒硝稱為「苦硝」。

焰硝(《土宿》):《土宿》一書將芒硝稱為「焰硝」。

火硝(《綱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芒硝稱為「火硝」。

地霜(《蜀本》):《蜀本》一書將芒硝稱為「地霜」。

生硝(宋本):宋本中將芒硝稱為「生硝」。

北帝玄珠:芒硝的別稱,因其潔白晶瑩,形似珍珠,且產於北方,故稱「北帝玄珠」。

志曰:以其消化諸石,故名消石。初煎煉時有細芒,而狀若朴硝,故有芒硝之號。不與朴硝及《別錄》芒硝同類。

白話文:

記載說:因為它可以消化各種結石,所以取名為消石。初煎煉時有一些細小的芒刺,而且外形好像朴硝,所以有芒硝之稱。它不屬於《別錄》所載的芒硝之類。

宗奭曰:硝石是再煎煉時,取去芒硝凝結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藥功力亦緩,惟能發煙火。

權曰:芒硝,一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白話文:

宗奭說:硝石是再煎煉時,取去芒硝後凝結在下方的物質。精華部分已去除,剩下的只是像石頭一樣的殘渣。用於藥物時,效果緩慢,只能發出煙火。

權說:芒硝,又寫作苦硝,是因為它的味道很苦。

時珍曰:硝石,丹爐家用制五金八石,銀工家用化金銀,兵家用作烽燧火藥,得火即焰起,故有諸名。狐剛子《粉圖》謂之北帝玄珠。《開寶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併為一,並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採無時。

白話文:

李時珍說:硝石,是煉丹爐中用來配製金屬和礦石的,銀匠用來熔化金銀,軍隊用來製作烽火和火藥,遇到火就燃燒起來,所以有各種不同的名稱。狐剛子在《粉圖》中稱它為北帝玄珠。《開寶本草》分別記載了天然硝石和芒硝,現在把它們合並為一種,詳細的內容在下面。

【集解】《別錄》說:硝石,產於益州山谷以及武都、隴西、西羌等地。隨時都可以採集。

弘景曰:硝石療病與朴硝相似,《仙經》用此消化諸石,今無真識此者。或云與朴硝同出,所以朴硝一名硝石樸也。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並未核研其驗。有人得一種物,色與朴硝大同小異,胐胐如握鹽雪不冰,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以北諸山有鹼土處皆有之。

白話文:

弘景說:硝石治療疾病的功效與朴硝相似,《仙經》中用硝石來消化各種石頭,現在已經沒有人真正認識硝石了。有人說硝石和朴硝是同出一源的,所以朴硝又叫硝石樸。還有人說硝石又叫芒硝,但現在的芒硝是用朴硝提煉而成的。這些說法都沒有經過核實和驗證。有人得到一種東西,顏色和朴硝大同小異,鬆鬆軟軟的,就像握著鹽雪一樣,不像冰那麼堅硬,燒起來會冒出紫青色的煙,說這是真正的硝石。現在宕昌以北的羣山中,有鹼土的地方都有硝石。

志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狀如釵腳,好者長五分以來。陶說多端,蓋由不的識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形塊大小不定,色青白,採無時。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石霜就是地霜。每年冬季,石霜在山澤中形成,將它掃起來,用水淋出汁液,再煎煉而成,形狀像釵子腳。好的石霜長度五分以上。陶弘景等人對石霜的記載很多,但因為他們不認識石霜,所以說法不一。

生硝生長在茂州西山的岩石縫隙中,形狀和大小不一,顏色青白,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時珍曰:硝石,諸鹵地皆產之,而河北慶陽諸縣及蜀中尤多。秋冬間遍地生白,掃取煎煉而成。貨者苟且,多不潔淨,須再以水煎化,傾盆中,一夜結成。澄在下者,狀如朴硝,又名生硝,謂煉過生出之硝也。結在上者,或有鋒芒如芒硝,或有圭稜如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與朴硝之芒、牙同稱,而水火之性則異也。崔昉《外丹本草》云:硝石,陰石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硝石,各地含鹽鹼的地區都有出產,但河北省慶陽等縣和四川境內尤為多。秋冬之際,地上普遍生長白色結晶物,將其掃集起來經過煎煮提煉即可製成。那些急於牟利的商人,製作的硝石往往不夠乾淨,還需再加水煎煮融化,倒入盆中,經過一夜便會凝結成塊。沉澱在盆底的,形狀像朴硝,也叫生硝,就是指提煉過程中新產生的硝了。凝結在表面的,有的像芒硝一樣有尖角,有的像馬牙硝一樣有菱形晶體,所以硝石也有芒硝、牙硝之名,它們與朴硝的芒硝、牙硝名稱相同,但水和火的屬性卻不同。崔昉在《外丹本草》中說:硝石,屬於陰性之石。

此非石類,乃鹼滷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懷、衛界,沿河人家,刮滷淋汁煉就,與朴硝小異,南地不產也。升玄子《伏汞圖》云:硝石生烏場,其色青白,用石英炙熱點上,便消入石中者為真。其石出處,氣極穢惡,飛鳥不能過其上。人或單衣過之,身上諸蟲悉化為水。

白話文:

這不是石頭類,是用鹼滷煮成,現在稱為焰硝。河北商城以及懷慶、衛輝交界的附近,沿河人家把鹼滷刮下,淋去汁水,煉製而成,和朴硝稍有不同,南方不產。升玄子《伏汞圖》說:硝石產於烏場,顏色青白色,用石英燒熱點上,就會消失在石頭中,這纔是真正的硝石。它產生的地點,氣味極其臭穢,飛鳥無法飛過上面。人如果單衣經過那裡,身上的各種蟲子都會化成水。

能消金石,為水服之長生,以形若鵝管者佳。謹按升玄子所說,似與今之硝石不同,而姚寬《西溪叢語》以其說為真正硝石,豈外國所產與中國異耶?抑別一種耶?當俟博物者訂正。

【正誤】

白話文:

硝石能溶解金屬和石頭,是水中的長生不老藥,以形狀像鵝管的為佳。謹慎地按照升玄子所說的,似乎與現在的硝石不同,但姚寬的《西溪叢語》卻說硝石是真正的一種硝石。外國產的硝石和中國產的硝石是否不同?還是另有一種?應該等待博學之人訂正。

古代文字:

正:夫氣血俱虛,邪易於侵,所以不可盡奪其氣血。

誤:夫氣血具虛,邪於侵,所以不可盡奪其氣血。

**正:**如果氣血都虛弱,邪氣容易入侵,因此不能完全耗盡其氣血。

**誤:**如果氣血都虛弱,邪氣侵入,因此不能完全耗盡其氣血。

弘景曰:《神農本經》無芒硝,只有硝石,一名芒硝。《名醫別錄》乃出芒硝,療與硝石同,疑即硝石也。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無朴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

白話文:

弘景說:神農本草經中沒有芒硝,只有硝石,名字也叫芒硝。《名醫別錄》中才記載了芒硝,它的功效和硝石一樣,懷疑芒硝就是硝石。以前出產在寧州,黃色或白色,顆粒大,味道非常苦和辛。現在的醫家大多使用煮煉而成的芒硝,顏色完全白色,顆粒細小,味道不至於很強烈。皇甫士安說:沒有芒硝時可用硝石。硝石生長在山陰,是鹽的膽。用石脾和硝石一起用水煮,一斛得到三鬥,顏色潔白如雪,用水一放進去立即溶解,因此取名為消石。

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滿,三月採於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朴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穀,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湯淋汁煮之,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爾。

白話文:

芒硝,味道苦而無毒,主治消除口渴、內臟燥熱所致的症狀,減輕煩躁、消化不良等症狀,在三月採於赤山。朴硝也生長在山陰面,有鹹、苦味礦泉水的地方,朴硝就生長在其陽面。朴硝的味道苦,無毒,顏色黃白色,主治燥熱、肚子脹滿、養胃、消化食物、驅邪氣等功效。朴硝也可溶於水而消失,其療效與硝石略有不同。按照這樣的說法,是將芒硝和朴硝混合煮沸,就變成了真正的硝石,但是不知道石脾是什麼東西。用朴硝來製成芒硝,使用溫熱的湯水淋出汁液並煮沸,倒入木盆中,過了一夜就做好了。現在益州人又精煉礬石製成硝石,質地特別柔軟潔白,味道還是礬的滋味。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土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並出西戎鹵地,鹼水結成。

白話文:

另外說:朴硝,現在產於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兩縣的交界處,生長在山崖上,顏色多為青白色,也夾雜著黑色斑點。當地人選擇採集白色柔軟的,用來代替硝石使用,加熱後使其汁液沸騰溢出,狀如礬石。

藏器中記載:石脾、芒硝、硝石,這些東西都產自西域的鹹鹵地上,是由鹼水結晶而成的。

恭曰:朴硝有縱理、縵理二種,用之無別。其白軟者,朴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白話文:

恭敬地說道:朴硝分為縱理和縵理兩種,使用時並沒有分別。其中白色的柔軟的,是朴硝苗,質地虛軟,力量很小。將它提煉成硝石,得到的量很少;用它來替代硝石,效果則很差。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今煉粗惡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別錄》復出芒硝,誤矣。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白話文:

另外說:硝石就是芒硝,朴硝另一個名稱為硝石樸。現在提煉粗糙的朴硝,取汁液煎煮成芒硝,就是硝石。《別錄》又列出芒硝,是錯誤的。晉宋時期的古方,大多使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的諸多醫生,只使用芒硝,很少提到硝石。道理既明白,不應該重複列出。

頌曰:舊說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種。初採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為朴硝,一名硝石樸。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煉煎結成有細芒者,為芒硝。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亦別。然《本經》所載,疑是二種。今醫方所用,亦不能究。

白話文:

註解說:過去有人認為朴硝、芒硝、硝石是同種東西。初採得苗,以水淋汁煎成的是朴硝,也叫硝石樸。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的,是硝石,也叫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煉煎結成有細芒的,是芒硝。雖然三位藥物本體是一樣的,但修煉方法不同,因此主治的功效也不同。然而,《本經》記載的,疑似是兩種。現在醫方所用的,也無法考究。

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硝;煉成盆中、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為硝石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是?蘇恭言: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張仲景《傷寒論》,承氣、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亦多用芒硝,惟治食鱠不化云,無朴硝,用芒硝代之。

白話文:

但是沒有提煉成塊並有微青顏色的硝石叫做朴硝;提煉成盆中並有棱角的叫做芒硝,也被稱作盆硝;芒硝的底部澄澈凝固的,叫做硝石樸。硝石的藥力緊湊,芒硝次之,硝石更爲緩和。不知道哪一個纔是呢?蘇恭說:晉宋時期的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翻閱張仲景的《傷寒論》,承氣湯、陷胸湯全都是用芒硝的。葛洪的《肘後方》,傷寒時疫也多用芒硝,只有治療食物中毒不消化的方子裏提到,沒有朴硝,用芒硝來代替。

是晉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並云無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為證,是硝石當時已難得其真,故方書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白話文:

晉宋時期之前,人們普遍使用朴硝和芒硝。胡洽方在十棗湯中使用芒硝,在大五飲丸中使用硝石,並且說沒有硝石時可以使用芒硝。梁隋時期,人們普遍使用芒硝和硝石。由此可見,朴硝和硝石是精製的,而芒硝是粗糙的。所以陶氏引用了皇甫士安的話作為證據,說明硝石當時很難找到真正的,因此方書中普遍用芒硝代替硝石。另外,古方中的金石凌法,使用了朴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硝藥相互參雜,分次服用。

方出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南方醫人著《硝說》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三種竟無斷決。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煉朴硝,經宿盆中有細芒為芒硝。或言馬牙硝自是一物。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

白話文:

這個方劑出現在唐朝,不知道當時如何區分?又有南方醫生著《硝說》一書中說:本草中有朴硝、硝石、芒硝,但沒有馬牙硝。各家的註釋,三種硝都無法確定。有人說芒硝、硝石是同一種東西,不應該重複出現。有人說煎煉朴硝,在盆中過夜後,細小的芒狀物就是芒硝。有人說馬牙硝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現在各種硝的性質各不相同,道理也比較容易理解,但依然有如此多的疑惑。

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以水合甘草、豬膽煮至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試竹上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

白話文:

朴硝味道苦帶點鹹,產自蜀郡的朴硝,晶瑩剔透如冰雪,內地的朴硝則比較黑,都容易碎裂,風一吹就結霜,化成細粉,加熱熔化後,也能熔鑄。將朴硝加甘草、豬膽,一起煮到剩一半,倒入大盆中,再加入凝水石屑,一起浸泡一夜,就會凝結成像白水晶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叫芒硝。把掃地霜煎煉提純後,把它試塗在竹子上面,它會像鹽一樣融化,但味道苦,燃燒成灰後一點也不剩,這東西叫硝石,能融解某些金屬和石頭,但它又怕火,卻能讓石頭不會被火燒,也是天地間的神奇物品。牙硝就是芒硝。

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朴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辨,然與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總名也。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朴硝;經火者,謂之芒硝、盆硝。

白話文:

內容中提到生硝,它不是經過煮煉而成的,也是來自蜀道,類似朴硝但質地較堅硬。雖然這樣的論述有所區分,但與古人所說差異很大,因此也不能完全相信。

好古先生說:硝石是硝的總稱。但是沒有經過火煉的,稱為生硝或朴硝;經過火煉的,稱為芒硝或盆硝。

時珍曰:諸硝,自晉唐以來,諸家皆執名而猜,都無定見。惟馬志《開寶本草》,以硝石為地霜煉成,而芒硝、馬牙硝是朴硝煉出者,一言足破諸家之惑矣。諸家蓋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之名相混,遂致費辨不決。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種,形質雖同,性氣迥別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自晉唐以來,各個流派的醫生們都只是憑著名稱而臆測,都沒有確定的看法。只有馬志《開寶本草》一書,認為硝石是地霜煉成的,而芒硝和馬牙硝是用朴硝煉出來的。這句話就足以破除各個流派的疑惑了。各個流派因為硝石有芒硝的稱呼,朴硝有硝石樸的稱呼,名稱混淆,所以才導致費了很大的勁也爭論不出結果。而不懂得硝有水火兩種,雖然形態相似,但性質和氣味卻完全不同。

惟《神農本經》朴硝、硝石二條為正。其《別錄》芒硝、《嘉祐》馬牙硝、《開寶》生硝,俱系多出,今並歸併之。《神農》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為芒硝;結出馬牙者,為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朴硝,其氣味皆咸而寒。《神農》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出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其氣味皆辛苦而大溫。

白話文:

只有《神農本經》中朴硝、硝石兩條纔是正確的。而《別錄》中所提到的芒硝、《嘉祐》中所提到的馬牙硝、《開寶》中所提到的生硝,都是多出來的,現在都併入到朴硝和硝石中。《神農本經》中所提到的朴硝,也就是水硝,有兩種,熬煮之後凝結結晶出細芒的叫做芒硝;結晶出馬牙狀的就是牙硝;其凝結成塊狀的通稱為朴硝,它們的味道都是鹹的,性寒。《神農本經》中所提到的硝石,也就是火硝,也有兩種,熬煮之後凝結成細芒的也叫做芒硝;凝結成馬牙狀的也叫做牙硝,又叫做生硝;其凝結成塊狀的通稱為硝石。它們的味道都是辛苦的,性溫。

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稱,故古方有相代之說。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醫所辨雖明,而以凝水石、豬膽煎成者為芒硝,則誤矣。今通正其誤。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見後石脾下。

白話文:

芒硝和牙硝都曾被稱為「硝」,因此在古代的醫書中,它們可以互相替代。從唐朝和宋朝以後,人們所使用的芒硝和牙硝,其實都是水硝。南方的醫生雖然對它們有所區分,但他們認為芒硝是凝水石和豬膽煎熬而成的,這是一種誤解。現在就來糾正這個錯誤:石脾又稱硝石,它可以用來製造假硝石。有關石脾的詳細說明,請參閱「石脾」條目。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少,即加熱者,伏火即止。

白話文:

大明說:真正的硝石,用柳枝湯煎三週,如果湯汁少了,就加熱,用文火慢慢加熱即可。

斅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雞腸菜、柏子仁共二十五個,和作一處,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煅赤,投硝石四兩於瓶內,連投藥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白話文:

【回答】:所有的硝石,首先要研磨成粉末狀,接著使用雞腸菜與柏子仁,一共二十五個,一起混合。然後將這些混合物搓成像小帝王珠一樣的丸狀。接著,使用一個裝有五斤火的瓷瓶子,將瓶子燒至紅熱。在瓶子內加入四兩的硝石,再把剛才搓好的藥丸一起放入瓶中,這樣硝石的火性就會被抑制。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為水。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白話文:

《抱朴子》中說:能夠熔化柔らかい五金,將七十二種石頭變成水。製作藥劑時,需要使用地蓮子、豬牙皁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時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內,即伏火。硝石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大寒,無毒。普曰:神農:苦;扁鵲:甘。權曰:咸,有小毒。

時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陰中之陽也。得陳皮,性疏爽。

白話文:

時珍說:熔化,投入甘草,然後用弱火慢煮。硝石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記載:辛、大寒,無毒。普曰:神農嘗之:苦;扁鵲嘗之:甘。權曰:鹹,微毒。

時珍說:辛、苦、微鹹,有微毒,是陰中之陽氣。配伍陳皮,性質疏通,風味清爽。

之才曰: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

【主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本經》)。

白話文:

之才先生說:中醫理論認為,五行為相生相剋的關係,木可剋火。所以苦參、苦菜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杏仁、竹葉具有生津潤燥的功效,女菀具有清熱止痛的功效,這些藥物都具有剋火的作用。

主治:五臟內熱、胃氣脹阻,清除宿食積結,促進新陳代謝,去除邪氣。煉成膏狀後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盈(《本經》)。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瘻蝕瘡。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種石(《別錄》)。破積散堅,治腹脹,破血,下瘰癧,瀉得根出(甄權)。含咽,治喉閉(大明)。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㽲痛,赤眼,頭痛,牙痛(時珍)。

白話文:

本品可治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的120種疾病,如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以及瘻蝕瘡。它是天地間最神聖的物品,能化解72種石頭(《別錄》)。它能破積散堅,治療腹脹、破血、下瘰癧,瀉得根出(甄權)。含咽治喉閉(大明)。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㽲痛、赤眼、頭痛、牙痛(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