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4)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4)

1. 凝水石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丹砂

氣味辛寒,主治女子崩漏,身熱,煩滿,陽氣不足者,燒作灰服之。

雌黃

氣味辛溫,主治女子月事不調,產後惡血不下,燒作灰服之,能破血癥,散瘀血。

雄黃

氣味辛平,主治傷寒,肢冷,目痛,鼻塞,腹痛,燒作灰服之,能宣通經絡。

硃砂

氣味甘寒,主治驚癇風癲,心痛,下利,燒作灰服之,能安神定驚。

雌白石

氣味甘平,主治目赤腫痛,解諸毒,燒作灰外敷之。

雄白石

氣味鹹平,主治目赤痛,外傷止血,燒作灰外敷之。

曾青

氣味辛溫,主治瘰癧,發背,潰瘍,燒作灰敷之,能消腫散結。

礜石

氣味酸寒,主治男子遺精,女子崩漏,燒作灰服之,能固澀止泄。

石鐘乳

氣味鹹平,主治一切熱病,燒作灰服之,能清熱解毒。

寒水石

氣味甘寒,主治暑熱煩渴,燒作灰服之,能清熱止渴。

石膏

氣味辛寒,主治溫熱煩渴,傷寒,燒作灰服之,能清熱涼血。

滑石

氣味甘寒,主治暑熱傷津,目赤腫痛,燒作灰外敷之。

【釋名】白水石(《本經》)、寒水石、淩水石(《別錄》)、鹽精石、泥精、鹽枕(《綱目》)、鹽根。

本經:白水石。

別錄:寒水石、淩水石。

綱目:鹽精石、泥精、鹽枕、鹽根。

白話文:

【釋名】白水石(《本經》)、寒水石、淩水石(《別錄》)、鹽精石、泥精、鹽枕(《綱目》)、鹽根。

**本經:**白水石

**別錄:**寒水石、淩水石

**綱目:**鹽精石、泥精、鹽枕、鹽根

時珍曰:拆片投水中,與水同色,其水凝動;又可夏月研末,煮湯入瓶,倒懸井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白水、寒水、淩水諸名。生於積鹽之下,故有鹽精以下諸名。石膏亦有寒水之名,與此不同。

白話文:

李時珍說:把石膏研成碎片,扔進水中,水立刻變成白色,而且凝固起來;還可以把石膏研成粉末,在夏天煮成湯,裝入瓶中,倒掛在井底,就能變成冰塊,因此石膏又有「凝水」、「白水」、「寒水」、「淩水」等別名。石膏產於積鹽的地下,因此又有「鹽精」、「石精」等別名。石膏也有「寒水」之名,但與此石膏不同。

【集解】《別錄》曰:凝水石,色如雲母可析者,鹽之精也。生常山山谷、中水縣及邯鄲。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凝水石,顏色像可以剝離的雲母,是鹽的精華。在常山山谷、中水縣和邯鄲產生。

弘景曰:常山(即恆山)屬幷州。中水屬河間,邯鄲屬趙郡。此處地皆鹼滷,故云鹽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

時珍曰:《別錄》言凝水,鹽之精也。陶氏亦云鹵地所生,碎之似朴硝。《範子計然》云:出河東。

白話文:

弘景說:常山(也就是恆山)屬於幷州。中水屬於河間郡,邯鄲屬於趙郡。這些地方的土壤都屬於鹼滷,所以稱其為鹽精,將其搗碎後,看起來也很像朴硝。將這種石末放在水中,在夏季能結冰的,便是上品。

時珍曰:《神農本草經註》中記載凝水是鹽的精華。陶弘景也說凝水產於鹽滷之地,碎之似樸硝。《範子計然》記載凝水產於河東。

河東,鹵地也。獨孤滔《丹房鏡源》云:鹽精出鹽池,狀如水精。據此諸說,則凝水即鹽精石也,一名泥精,昔人謂之鹽枕,今人謂之鹽根。生於鹵地積鹽之下,精液滲入土中,年久至泉,結而成石,大塊有齒稜,如馬牙硝,清瑩如水精,亦有帶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潤,入水浸久亦化。陶氏注戎鹽,謂鹽池泥中自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而色青黑者,即此也。

白話文:

河東一帶,都是出產鹹鹽的地方。獨孤滔在《丹房鏡源》一書中說:鹽精產自鹽池,外形像水精一般。據此諸多說法,凝水其實就是鹽精石,又名泥精,古人稱之為鹽枕,而今人稱之為鹽根。鹽精石產於鹹地積鹽之下,精華滲入土壤中,歷經長久的歲月,直到匯聚成泉水,最後結成石頭。大塊的鹽精石上有齒狀稜角,外觀就像馬牙硝,清澈透亮如水精一般,也有帶青黑色的。所有的鹽精石在炎熱的夏季都會吸收濕氣,若將其浸泡在水中,不久就會融化。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註解戎鹽時說,在鹽池的泥濘之中,自然有凝結的鹽粒,就像石片一樣,打破後皆呈方形,而帶青黑色的,就是鹽精石。

蘇頌注玄精石,謂解池有鹽精石,味更鹹苦,乃玄精之類;又注食鹽,謂鹽枕作精塊,有孔竅,若蜂窠,可緘封為禮贄者,皆此物也。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為注,誤矣。今正之於下。

白話文:

蘇頌解釋了玄精石,認為解池有鹽精石,味道更鹹苦,是玄精之類;他還解釋了食鹽,認為鹽枕製成的精塊,有孔竅,像蜂窩,可以密封起來用作禮品,這都是指的這種物質。唐朝宋朝的諸多醫生都不認識這種石頭,而是以石膏、方解石來解釋,真是錯了。現在在此糾正一下。

【正誤】恭曰:凝水石有縱理、橫理兩種,色清明者為上。或云縱理為寒水石,橫理為凝水石。今出同州韓城,色青橫理如雲母為良;出澄州者,斜理紋色白為劣也。

白話文:

恭先生說:凝水石有縱理、橫理兩種,顏色清明的是上等貨。有人說縱理的是寒水石,橫理的是凝水石。現在出產在同州韓城的,青色橫理像雲母一樣的是好貨;出產在澄州的,斜理紋色白的是劣等貨。

頌曰:今河東汾、隰州及德順軍亦有之,三月採。又有一種冷油石,全與此相類,但投沸油鐺中,油即冷者,是也。此石性冷有毒,誤服令人腰以下不能舉。

白話文:

頌詞中提到,在河東汾州、隰州和德順軍也有這種石頭,三月可以採集。還有一種冷油石,與這種石頭非常相似,但把它投進沸騰的油鍋中,油就會變冷。這種石頭性寒有毒,誤食會讓人從腰部以下不能動彈。

宗奭曰:凝水石紋理通澈,人或磨刻為枕,以備暑月之用。入藥須燒過。或市人末入輕粉以亂真,不可不察。陶氏言夏月能為冰者佳,如此則舉世不能得矣。

閻孝忠曰:石膏,潔白堅硬,有牆壁。寒水石軟爛,可以手碎,外微青黑,中有細紋。

白話文:

宗奭說:凝水石的紋路通透,有人把它磨刻成枕頭,在炎熱的夏天使用。如果入藥的話,必須先燒過。或者市面上有人把凝水石研成粉末,混入鉛粉來充當凝水石,這一點不可不注意。陶弘景說夏季凝水石能化成冰的纔是上品,這樣的話全世界都沒有好的凝水石了。

閻孝忠說:石膏,潔白堅硬,有如牆壁。寒水石軟爛,可以徒手碎裂,外表微微青黑色,中間有細小的紋路。

王隱君曰:寒水石,堅白晶潔,狀若明礬、硼砂之質。或有碎之,粒粒大小皆四方,故又名方解石,今人謂之硬石膏者是也。

白話文:

王隱君說:寒水石,堅硬潔白晶瑩,外觀像明礬、硼砂的質地。有時把它搗碎,每顆大小都是方形的,所以又叫方解石,現在人把它稱為硬石膏。

時珍曰:寒水石有二:一是軟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與本文相合。蘇恭、蘇頌、寇宗奭、閻孝忠四家所說,皆是軟石膏之寒水石。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諸家不詳本文鹽精之說,不得其說,遂以石膏、方解石指為寒水石。唐宋以來相承其誤,通以二石為用,而鹽精之寒水,絕不知用,此千載之誤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寒水石有兩種:一種是軟石膏,一種是凝水石。只有陶弘景所註解的,是凝水之寒水石,與本文相一致。蘇恭、蘇頌、寇宗奭、閻孝忠四位所說,都是軟石膏之寒水石。而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諸位學者沒有詳細研究本文所說的鹽精之說,不得其說,就以石膏、方解石指為寒水石。自唐宋以來相沿著這個錯誤,普遍以兩種石頭一起使用,而鹽精之寒水,卻完全不知道使用,這是一千年來的錯誤。

石膏之誤近千載,朱震亨氏始明;凝水之誤,非時珍深察,恐終於絕響矣。

【修治】斆曰:凡使,須用生薑自然汁煮乾研粉用。每十兩,用生薑一鎰也。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白話文:

石膏的錯誤延續了近千年,直到朱震亨才將其釐清。凝水的錯誤,如果不是李時珍深思熟慮,恐怕終將失傳。

【處理方法】《本草衍義》說:凡用石膏,必須用生薑的自然汁液煮乾研磨成粉末使用。每十兩石膏,搭配一兩生薑。

【氣味】辛辣,寒性,無毒。《別錄》記載:甘甜,大寒。

普曰:神農:辛;岐伯、醫和、扁鵲:甘,無毒;李當之:大寒。時珍曰:辛、咸。之才曰:解巴豆毒,畏地榆。獨孤滔曰:制丹砂,伏玄精。

白話文:

  • 普說:神農說:辛;歧伯、醫和、扁鵲說:甘,無毒;李當之說:大寒。李時珍說:辛、鹹。

  • 之才說:解巴豆毒,忌諱地榆。

  • 獨孤滔說:可以制丹砂,剋制玄精的功能。

【主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久服不飢(《本經》)。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止渴,水腫,小腹痹(《別錄》)。壓丹石毒風,解傷寒勞復(甄權)。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目(時珍)。

白話文:

【主治】身體發熱,腹中積聚著邪氣,皮膚好像被火燒,煩躁不安,水腫,喝了就能治癒。長期服用不會感到飢餓(《本經》)。去除時令暑熱的影響,治療五臟伏熱,胃中發熱,止渴,水腫,小腹痹症(《別錄》)。可以治療服用丹石造成的中毒,解除傷寒勞復的症狀(甄權)。治療小便混濁,內臟痹症,清涼血液、降低火氣,止牙疼,堅固牙齒,使眼睛明亮(時珍)。

【發明】時珍曰:凝水石稟積陰之氣而成,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俱附各條之下,用者詳之。

【附方】舊二,新二。

白話文:

【發明】李時珍說:凝水石因吸收陰氣而形成,其性大寒,其味辛鹹,具有溫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效,與其他鹽類的作用相同。古書中所說的寒水石是指此石,唐朝和宋朝的藥方中所提到的寒水石是石膏,清朝的藥方寒水石是用長石、方解石,這些都附在各條記載的意思裡,使用者應仔細瞭解。

【附方】舊方有兩個,新方有兩個。

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斗,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方》)

白話文:

男女小便不通: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把藥搗成末,加入一斗水,煮至五升,分多次服用,小便就會通暢。(出自《永類方》)

牙齦出血有竅:寒水石粉三兩,硃砂二錢,甘草腦子一字。為末。

乾摻。(《普濟方》)

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牙齦出血的療法:取寒水石粉三兩、硃砂二錢、甘草腦子一字。將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

燙傷:寒水石研磨成粉末敷上患處。(《養生簡便方》)

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寒水石半兩,白土一分。為末。米醋調塗之。(《經驗方》)

白話文:

兒童患了丹毒,皮膚又紅又熱:重半兩寒水石,重一分白土。將兩味藥打成細末,用米醋調成糊狀,塗抹於患處。(出自《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