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3)
石部第十一卷 (3)
1. 光明鹽
(《唐本草》)
【釋名】石鹽(《唐本》)、聖石(《蜀本》)、水晶鹽(《綱目》)。
時珍曰:雷斆《炮炙論》序云: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則光明者,乃兼形色與功而名也。
【集解】恭曰:光明鹽,生鹽州五原,鹽池下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徹。
頌曰:今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
白話文:
釋名
石鹽(《唐本草》)、聖石(《蜀本》)、水晶鹽(《綱目》)。
集解
恭曰:光明鹽,產於鹽州五原,從鹽池中鑿取。大的像一斗,形狀方正透明。
頌曰:現在階州產出一種石鹽,生長在山石中,不用煎煉,自然形成鹽。顏色非常明亮晶瑩。當地人很珍視它,說這就是光明鹽。
時珍曰:石鹽有山產、水產二種。山產者即崖鹽也,一名生鹽,生山崖之間,狀如白礬,出於階、成、陵、鳳、永、康諸處。水產者,生池底,狀如水晶、石英,出西域諸處。《吳錄》云:天竺有新淘水,味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晶。又波斯出自然白鹽,如細石子。金幼孜《北征錄》云:北虜有鹽海子,出白鹽,瑩潔如水晶。
白話文:
李時珍說:「鹽類有山產、水產兩種」,山產的鹽,又叫崖鹽,又叫做生鹽,產於山崖之間,樣子像白礬,主要產於階州、成州、陵州、鳳州、永州、康州等地。水產鹽類,產於池底,樣子像水晶,像石英,主要產於西域一帶。《吳錄》書中寫道:天竺有新淘井水,味道甜美,下面有鹽類,並且是白色的,像水晶。在波斯有自然產生的白鹽,像細石子一樣。金幼孜在《北征錄》中寫道:北虜有鹽海子,那裡產出的白色的鹽,乾淨潔白,像水晶。
又有鹽池鹽,色或青或白,軍士採食之。此皆水產者也。《梁四公子傳》云:高昌國燒羊山出鹽,大者如斗,狀白如玉。月望收者,其紋理粗,明澈如水;非月望收者,其紋理密。金樓子云:胡中白鹽,產於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胡人以供國廚,名君王鹽,亦名玉華鹽。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鹽池鹽,顏色有青色或白色,軍士們經常採集食用。這些都是水產的鹽。《梁四公子傳》中說:高昌國的燒羊山出產鹽,大的像鬥,形狀潔白如玉。在月圓之夜採集的,紋理粗糙,明澈如水;非月圓之夜採集的,紋理緻密。金樓子中說:胡地中的白鹽,產於懸崖上,映著月光,光明洞徹,猶如水晶。胡人把它供奉給國君的廚房,稱為君王鹽,也叫玉華鹽。
此則山產者也。皆自然之鹽,所謂天成者也。《益州記》云:汶山有咸石,以水漬而煎之成鹽。此亦石鹽之類,而稍不同者。
白話文:
這些都是山裡生產的鹽,是天然生成的鹽,被稱為天生的鹽。《益州記》中提到,汶山有鹹石,加水潤濕,然後煎煮就可以製成食鹽。這也是石鹽的一種,和前兩種稍微有一點不同。
【氣味】咸、甘,平,無毒。
【主治】頭痛諸風,目赤痛,多眵淚(《唐本》)。
【發明】時珍曰:光明鹽得清明之氣,鹽之至精者也,故入頭風眼目諸藥尤良。其他功同戎鹽,而力差次之。
白話文:
【氣味】鹹、甘,性質平和,無毒。
【主治】頭痛、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眼睛紅腫疼痛,流淚不止(《唐本》)。
【發明】李時珍說:光明鹽吸收了清明的氣,是鹽中最精華的部分,所以它特別適合用於治療頭風、眼睛疾病等。它的其他功能和戎鹽相似,但力道較弱。
2. 滷鹼
(《本經》下品)
【釋名】滷鹽、寒石(《吳普》)、石鹼(《補遺》)。
白話文:
【名稱】滷鹽、寒石(《吳普》)、石鹼(《補遺》)。
時珍曰:鹼音有二: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土之名,後人作鹼,作鹼,是矣。許慎《說文》云:滷,西方鹼地也。故字從西省文,象鹽形。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河東謂之鹼。《傳》云:兌為澤,其於地也為剛滷,亦西方之義。
白話文:
李時珍說:「鹼」這個字有兩種讀音:讀「鹹」音時,是指具有潤下作用的藥物,讀作「減」音時,指的是鹽生長的土壤的名稱。後人寫作「硛」「鹼」,都是正確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滷,是西方鹼地的意思。所以「滷」字從「西方」的省文和「象徵鹽的形狀」這兩個部分組成。東方人稱這種土壤為「斥」;西方人稱之為「滷」;河東地區稱之為「鹼」。《周易》說,兌卦代表澤,在土地上具有剛滷的屬性,也是西方鹼地的意思。
【集解】《別錄》曰:滷鹼生河東池澤。
弘景曰:今俗不復見滷鹼,疑是黑鹽。又云:是煎鹽釜下凝滓。二說未詳。
白話文:
【解說】《別錄》說:滷鹼生長在河東的池澤中。
陶弘景說:現在一般都見不到滷鹼,懷疑是黑鹽。又有人說:是煎鹽時釜下凝結的渣滓。這兩種說法都不夠詳盡。
恭曰:滷鹼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又疑是黑鹽,皆不然。此是鹼土也,今人熟皮用之,於鹼地掘取。
頌曰:幷州人刮鹼煎煉,不甚佳,即滷鹼也。
機曰:滷鹼,即滷水也。
白話文:
恭謹地說:滷鹼出產在河東,而河東的鹽不是用鍋爐煎煮的,那麼它肯定不是鹽結成的沉澱物。而懷疑它是黑鹽,這個也不對。所謂的滷鹼,其實就是鹼土,現在人們在熟製皮革的時候會用到它,這種鹼土是從鹼性土地中挖出來的。
並州人刮取鹼礦煎煉,品質不佳,就是滷鹼。
並州地區的人們刮取鹼礦石進行煎煉,但得到的鹼品質不太好,這就是滷鹼。
機曰:
滷鹼就是滷水。
時珍曰:《說文》既言滷鹼皆斥地之名,則謂凝滓及滷水之說皆非矣。滷鹽與滷鹼不同。山西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滷,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土人刮而熬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滷鹽也。《爾雅》所謂天生曰滷、人生曰鹽者是矣。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滷水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說文》因稱呼鹼地為滷地,所以那些解釋滷是凝結沉澱的渣滓或滷水的說法,都是錯的。滷鹽跟滷鹼不一樣。山西各州的平原,以及太谷、榆次的高地,秋天都會產生滷,遠看像水,近看像積雪。當地人刮下來熬製成鹽,微有些黃棕色的,就是滷鹽。《爾雅》中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叫滷,人為製作的叫鹽,就是這個意思。凡是沒有經過滴去苦水的鹽,都不能食用,而苦水就是滷水。
滷水之下,澄鹽凝結如石者,即滷鹼也。丹溪所謂石鹼者,乃灰鹼也,見土類。《吳普本草》謂滷鹼一名滷鹽者,指滷水之鹽,非鹵地之鹽也,不妨同名。
白話文:
在鹽水中,澄清的鹽結晶呈石狀的,也就是滷鹼。丹溪所說的石鹼,是灰鹼,見於土類。《吳普本草》記載滷鹼,又稱滷鹽,是指鹽水中的鹽,而非鹵地中的鹽,並不妨礙同名。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苦、咸,寒。
獨狐滔曰:滷鹽制四黃,作焊藥。同硇砂罨鐵,一時即軟。
【主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本經》)。
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別錄》)。
【附方】新二。
白話文:
氣味:苦,寒性,無毒。
《別錄》:苦、鹹,寒性。
獨狐滔說:以滷鹽製作四黃,作為焊藥。與硇砂一起敷在鐵器上,能使其快速軟化。
主治:治療大熱、口渴煩躁、驅邪、中蠱以及軟化皮膚(《本經》)。
去除五臟腸胃內的積熱和氣結,治療心下堅硬、食後嘔吐、反胃、呼吸急促、眼睛疼痛(《別錄》)。
附方:兩個新的配方。
風熱赤眼,虛腫澀痛:滷鹼一升,青梅二十七個,古錢二十一文。新瓶盛,密封,湯中煮一炊時。三日後取點,日三、五度。(《聖惠方》)
白話文:
風熱導致的紅眼病,眼睛腫脹、澀痛:滷鹼一公升,青梅二十七顆,古錢二十一枚。用新瓶子盛裝,密封瓶口,放入熱水中煮一鍋飯的時間。三天後取出眼藥水,每天點眼三次或五次。(《聖惠方》)
齒腐齦爛,不拘大人小兒:用上好鹼土,熱湯淋取汁,石器熬干刮下,入麝香少許研,摻之。(《宣明方》)
白話文:
牙齒腐敗牙齦爛,不分大人小孩:使用上等的鹼土,用熱水淋出汁,用石器熬乾刮下,加入少許研磨過的麝香,混入使用。(《宣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