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3)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3)

1. 光明鹽

(《唐本草》)

【釋名】石鹽(《唐本》)、聖石(《蜀本》)、水晶鹽(《綱目》)。

時珍曰:雷斆《炮炙論》序云: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則光明者,乃兼形色與功而名也。

【集解】恭曰:光明鹽,生鹽州五原,鹽池下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徹。

頌曰:今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

時珍曰:石鹽有山產、水產二種。山產者即崖鹽也,一名生鹽,生山崖之間,狀如白礬,出於階、成、陵、鳳、永、康諸處。水產者,生池底,狀如水晶、石英,出西域諸處。《吳錄》云:天竺有新淘水,味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晶。又波斯出自然白鹽,如細石子。金幼孜《北征錄》云:北虜有鹽海子,出白鹽,瑩潔如水晶。

又有鹽池鹽,色或青或白,軍士採食之。此皆水產者也。《梁四公子傳》云:高昌國燒羊山出鹽,大者如斗,狀白如玉。月望收者,其紋理粗,明澈如水;非月望收者,其紋理密。金樓子云:胡中白鹽,產於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胡人以供國廚,名君王鹽,亦名玉華鹽。

此則山產者也。皆自然之鹽,所謂天成者也。《益州記》云:汶山有咸石,以水漬而煎之成鹽。此亦石鹽之類,而稍不同者。

【氣味】咸、甘,平,無毒。

【主治】頭痛諸風,目赤痛,多眵淚(《唐本》)。

【發明】時珍曰:光明鹽得清明之氣,鹽之至精者也,故入頭風眼目諸藥尤良。其他功同戎鹽,而力差次之。

白話文:

光明鹽

名稱釋義

這種鹽也被稱為石鹽、聖石、水晶鹽。

李時珍說,雷斆在《炮炙論》的序言中提到:「聖石能使盲人重見光明,使眼睛明亮,就像雲霧散去太陽出現一樣。」因此,被稱為光明鹽,是因為它兼具外觀和功效。

產地與形態

據說光明鹽產於鹽州五原的鹽池之下,需要開鑿才能取得。大的光明鹽像一升的容器那麼大,形狀是正方形,而且光亮透明。

現在階州也出產一種石鹽,它生長在山石之中,不需要煎煮提煉就能自然形成鹽。這種鹽的顏色非常明亮晶瑩,當地人非常看重,認為這就是光明鹽。

李時珍認為,石鹽有山產和水產兩種。山產的石鹽又稱為崖鹽或生鹽,生長在山崖之間,形狀像白礬。這種崖鹽產於階州、成州、陵州、鳳州、永州、康州等地。水產的石鹽生長在池底,形狀像水晶或石英,產於西域一帶。《吳錄》記載,天竺有種味道甘美的泉水,泉水底下有像水晶一樣潔白的石鹽。波斯也出產天然的白色鹽,形狀像細小的石子。金幼孜在《北征錄》中提到,北方的遊牧民族有鹽海子,出產的白鹽晶瑩透亮,像水晶一樣。

還有一種鹽池鹽,顏色有青色或白色,軍隊士兵會採集食用。這些都屬於水產的石鹽。《梁四公子傳》記載,高昌國的燒羊山出產的鹽,大的像斗一樣,顏色潔白如玉。在滿月時採收的鹽,紋理比較粗,清澈如水;不在滿月時採收的鹽,紋理就比較細密。《金樓子》記載,胡人地區出產的白鹽,生長在山崖上,在月光下會發出像水晶一樣的光芒。胡人把它進貢給國家的廚房使用,稱之為君王鹽或玉華鹽。

這些都屬於山產的石鹽,都是天然形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天成」之鹽。《益州記》記載,汶山有含鹽的石頭,用水浸泡後煎煮就可以製成鹽。這也屬於石鹽的一種,但稍微有些不同。

氣味與藥性

光明鹽的味道是鹹的,又帶點甘甜,性平,沒有毒性。

功效

主要可以治療各種頭痛,以及眼睛紅腫疼痛、眼屎多、容易流淚等症狀。

藥理闡述

李時珍認為,光明鹽吸取了清明之氣,是鹽中最精華的部分,因此在治療頭痛和眼疾方面效果特別好。它的其他功效和戎鹽相似,但藥力稍微差一些。

2. 滷鹼

(《本經》下品)

【釋名】滷鹽、寒石(《吳普》)、石鹼(《補遺》)。

時珍曰:鹼音有二: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土之名,後人作鹼,作鹼,是矣。許慎《說文》云:滷,西方鹼地也。故字從西省文,象鹽形。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河東謂之鹼。《傳》云:兌為澤,其於地也為剛滷,亦西方之義。

【集解】《別錄》曰:滷鹼生河東池澤。

弘景曰:今俗不復見滷鹼,疑是黑鹽。又云:是煎鹽釜下凝滓。二說未詳。

恭曰:滷鹼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又疑是黑鹽,皆不然。此是鹼土也,今人熟皮用之,於鹼地掘取。

頌曰:幷州人刮鹼煎煉,不甚佳,即滷鹼也。

機曰:滷鹼,即滷水也。

時珍曰:《說文》既言滷鹼皆斥地之名,則謂凝滓及滷水之說皆非矣。滷鹽與滷鹼不同。山西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滷,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土人刮而熬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滷鹽也。《爾雅》所謂天生曰滷、人生曰鹽者是矣。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滷水也。

滷水之下,澄鹽凝結如石者,即滷鹼也。丹溪所謂石鹼者,乃灰鹼也,見土類。《吳普本草》謂滷鹼一名滷鹽者,指滷水之鹽,非鹵地之鹽也,不妨同名。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苦、咸,寒。

獨狐滔曰:滷鹽制四黃,作焊藥。同硇砂罨鐵,一時即軟。

【主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本經》)。

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別錄》)。

【附方】新二。

風熱赤眼,虛腫澀痛:滷鹼一升,青梅二十七個,古錢二十一文。新瓶盛,密封,湯中煮一炊時。三日後取點,日三、五度。(《聖惠方》)

齒腐齦爛,不拘大人小兒:用上好鹼土,熱湯淋取汁,石器熬干刮下,入麝香少許研,摻之。(《宣明方》)

白話文:

[滷鹼]

解釋名稱: 也被稱為滷鹽、寒石、石鹼。

李時珍說:「鹼」字有兩種讀音:讀作「咸」時,指的是有潤下作用的味道;讀作「減」時,則指鹽土的名稱,後人寫作「鹼」、「鹼」,都是對的。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滷,是指西方鹹鹼的土地。」所以「滷」字從「西」字省略部分筆畫而來,像鹽的形狀。東方稱這種土地為「斥」,西方稱為「滷」,河東稱其為「鹼」。《春秋傳》說:「兌為澤,其在地則為堅硬的鹽鹼地」,也屬於西方的意思。

產地與採集:《名醫別錄》記載,滷鹼產於河東的池澤地帶。

陶弘景說:「現在民間已經看不到滷鹼了,懷疑它就是黑鹽。」他又說:「或是煎鹽時鍋底凝結的渣滓。」這兩種說法都無法確定。

陳藏器說:「滷鹼產於河東,而河東的鹽並非用鍋煎出來的,所以肯定不是凝結的渣滓。」他又懷疑它是黑鹽,但也不對。滷鹼實際上是鹼土,現在人們用它來處理皮革,從鹼性土地中挖掘出來。

蘇頌說:「并州人刮取鹼土煎煉,質量不是很好,那就是滷鹼。」

張機認為:「滷鹼就是滷水。」

李時珍說:「《說文解字》既然說滷和鹼都是鹽鹼地的名稱,那麼凝結的渣滓和滷水的說法都是不對的。滷鹽和滷鹼是不同的。山西各州的平原,以及太谷、榆次等高地上,秋天都會出現滷,遠看像水,近看像積雪。當地人刮取熬煮成鹽,顏色略帶蒼黃,那就是滷鹽。《爾雅》所說的『天然形成的叫滷,人工製成的叫鹽』就是這個意思。所有鹽如果沒有滴去苦水,就不能食用,苦水就是滷水。」

滷水下面,澄清的鹽凝結成石頭一樣的東西,那就是滷鹼。朱丹溪所說的石鹼,實際上是灰鹼,詳見土類藥材。《吳普本草》說滷鹼又名滷鹽,指的是滷水中的鹽,而不是鹽鹼地中的鹽,雖然名稱相同但並非同一種物質。

氣味與性質: 味苦,性寒,沒有毒性。

《名醫別錄》記載:味苦、鹹,性寒。

獨孤滔說:「滷鹽可以炮製四黃,也可以用來做焊接藥。與硇砂一起敷在鐵器上,鐵器立刻就會變軟。」

主治: 主治熱病引起的口渴、煩躁、狂躁,消除邪氣,治療蠱毒,使皮膚柔嫩。(《本經》)

還能去除五臟腸胃積熱、氣結,治療心下痞硬、吃東西後噁心嘔吐、氣喘胸悶,以及改善視力、治療眼睛疼痛。(《名醫別錄》)

附方: 收錄兩個相關藥方。

治療風熱引起的紅眼、虛腫、澀痛:滷鹼一升,青梅二十七個,古錢二十一文。放入新瓶中密封,放在熱水裡煮一頓飯的時間。三天後取出點眼,每天三到五次。(《聖惠方》)

治療牙齒腐爛、牙齦潰爛,無論大人小孩都可用:取上等鹼土,用熱水淋取汁液,放在石器中熬乾刮下,加入少許麝香研磨,塗抹患處。(《宣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