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1)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1)

1. 金石之五

滷石類二十種,附錄二十七種

白話文:

滷石類二十種

  • **赤石脂:**紅色石脂,為赤鐵礦的加工品。
  • **紫石英:**紫色石英,一種石英礦物。
  • **白石英:**白色石英,一種石英礦物。
  • **青石英:**青色石英,一種石英礦物。
  • **石膏:**白色或半透明的硫酸鈣礦物。
  • **石膽:**產於牛膽中的結石,呈米狀或豆狀。
  • **石蓮子:**產於蓮花中的一種黑色球形石。
  • **石決明:**產於決明子中的一種黑色堅硬塊狀物。
  • **石斛:**蘭科植物石斛的莖。
  • **白石脂:**白色石脂,產於海中。
  • **石灰石:**一種碳酸鈣礦物,用於製作石灰。
  • **石髓:**石英中透明或半透明的石頭,呈白色或淡黃色。
  • **石龍芮:**地衣植物龍芮的乾燥植物體。
  • **石韋:**石松科植物的乾燥孢子囊穗,呈褐色。
  • **石硫黃:**自然產生的硫磺礦物。
  • 石脂: 黑色或棕色的岩石狀物質,為石油的固態殘留物。
  • **石炭:**黑色或棕色的岩石狀物質,為煤礦的一種。
  • **石膏石:**白色或淡黃色的石膏塊。
  • **石灰岩:**白色或灰色的碳酸鈣岩石。
  • **石青:**藍色的人工礦物,主要成分為碳酸銅。

附錄二十七種

  • **赤石脂:**另名石脂。
  • **青石脂:**另名黑石脂。
  • **白石脂:**另名白石膏。
  • **綠石脂:**另一種石脂,呈綠色。
  • **石黃:**黃色的礦物顏料。
  • **石紅:**紅色的礦物顏料。
  • **石綠:**綠色的礦物顏料。
  • **石黑:**黑色的礦物顏料。
  • **石丹:**紅色的礦物顏料。
  • **石墨:**黑色的礦物,主要成分為碳。
  • **石鹽:**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
  • **石楠:**石楠科植物的乾燥根或莖。
  • **石首魚:**石首魚科魚類的通稱。
  • **石龜:**龜科動物的一種,甲殼呈褐色。
  • **石蠶:**一種生活在石頭縫隙中的蠕蟲。
  • **石蛾:**石蛾科昆蟲的通稱。
  • **石蒜:**石蒜科植物,花朵呈白色或紫色。
  • **石榴:**石榴科植物的果實,呈紅色。
  • **石桃:**泛指石榴和桃子。
  • **石榴皮:**石榴果實的外皮。
  • **石菖蒲:**鳶尾科植物菖蒲的根莖。
  • **石膏板:**用石膏製成的板狀材料。
  • **石棉:**一種纖維狀礦物,具有耐熱和耐腐蝕的特性。
  • **石灰漿:**用石灰與水製成的糊狀物質。
  • **石灰水:**用石灰溶解於水製成的溶液。
  • **石灰膏:**用石灰溶解於油製成的膏狀物質。

2. 食鹽

(宋《嘉祐》)

【校正】志曰:元在米部,今移入此。時珍曰:併入《本經》大鹽。

【釋名】鹺(音醝)。

白話文:

【校正】 宋朝《嘉祐本草》的記載中,元字原本屬於米部,後來移入了這一類。李時珍說:合併至《本經》的大鹽這個條目中。

【釋名】 讀音同「醝」。

時珍曰:鹽字,象器中煎滷之形。《禮記》:鹽,曰咸鹺。《爾雅》云:天生曰滷,人生曰鹽。許慎《說文》云:鹽,咸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河東謂之咸。黃帝之臣宿沙氏,初煮海水為鹽。《本經》大鹽,即今解池顆鹽也。《別錄》重出食鹽,今併為一。方士呼鹽為海砂。

【集解】《別錄》曰:大鹽出邯鄲及河東池澤。恭曰:大鹽,即河東印鹽也,人之常食者,形粗於食鹽。

白話文:

李時珍說:鹽的字形,象形為器皿中煎滷的樣子。《禮記》說:鹽,叫做鹹鹺。《爾雅》說:天然生成的叫滷,人工製造的叫鹽。《說文解字》說:鹽,是鹹味。東方稱它為斥,西方稱它為滷,河東稱它為鹹。黃帝的臣下宿沙氏,最早煎煮海水做成鹽。《本經》中所說的大鹽,就是現在解池所產的顆粒狀鹽。《別錄》中重複出現了食鹽,現在把它們合併為一類。方士稱鹽為海砂。

【集解】《別錄》中記載:大鹽產於邯鄲和河東的水池沼澤中。恭曰:大鹽,就是河東印製的鹽,一般人常見食用,形狀比食鹽粗。

弘景曰: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乃言北勝,而藏繭必用鹽官者。蜀中鹽小淡,廣州鹽鹹苦,不知其為療體復有優劣否?

藏器曰:四海之內何外無之,惟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

白話文:

弘景說: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顏色類別不同,以河東的鹽為最佳。東海鹽是官鹽,白色草粒細小;北海鹽是黃色草粒粗大。用來製作魚鮓和鹹菹,才說北海鹽勝出,但藏繭一定要用官鹽。蜀中的鹽比較淡,廣州的鹽比較鹹和苦,不知道它們在治療身體上的優劣。

藏器(中醫學上的重要理論)中記載: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有,只有西南方的少數民族較少,當地人都用燒灼竹子和木頭製成的鹽來代替食鹽。

頌曰:幷州末鹽,乃刮鹼煎煉者,不甚佳,所謂滷鹼是也。大鹽生河東池澤,粗於末鹽,即今解鹽也。解州安邑兩池取鹽、於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風急,則宿夕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最為精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臺、明、泉、福、廣、瓊、化諸州,煮海水作之,謂之澤鹽,醫方謂之海鹽。海邊掘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積沙於上。

白話文:

讚頌說:幷州的末鹽,是將鹼水刮取後煎煉而成,品質不太好,所謂的滷鹼就是這種鹽。大鹽產自河東的池澤,比末鹽更粗,就是現在的解鹽。解州安邑兩地的池水取鹽,在池水旁耕地,以池水澆灌,每當南風急勁時,一夜便生成滿畦的白鹽,當地人稱之為種鹽,是鹽中品質最精良的。東海、北海、南海的鹽,就是現在滄州、密州、楚州、秀州、溫州、臺州、明州、泉州、福州、廣州、瓊州、化州等地,將海水煮沸後製成的,稱為澤鹽,醫學上的方劑稱之為海鹽。海邊挖坑,上面鋪設竹木,蓋上蓬茅,堆積沙子於上。

每潮汐沖沙,則滷鹼淋於坑中。水退則以火炬照之,滷氣衝火皆滅。因取海滷貯盤中煎之,頃刻而就。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南海人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橫丈深尺,平底,置於灶背,謂之鹽盤。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四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法。

白話文:

每次潮汐沖刷沙子後,鹽滷就會流入坑中。當海水退去後,就用火把照著坑中的鹽滷,火碰上鹽滷蒸氣,就會熄滅。人們將這些鹽滷收集到器皿中煎煮,很快就會凝固成鹽。用來煮鹽的器皿,漢朝時稱作「牢盆」,現在有的用鐵鼓做的,南海地區用竹子編做的,上下週圍糊上蜃灰,寬一丈,深一尺,底部平坦,放在竈臺後邊,稱作「鹽盤」。四川地區的鹽井,現在歸州及四川諸郡都有鹽井,人們從鹽井中汲取鹽水來煎煮成鹽,方法與煮海水相同。

又濱州有土鹽,煎煉草土而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通、泰、海州並有停戶刮鹼煎鹽輸官,如幷州末鹽之類,而味更優,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

白話文:

濱州還有一種用土和鹽煎煉而成的鹽,這種鹽顏色粗黑,不能入藥。在通州、泰州、海州等地,都有刮鹼煎鹽供官府使用,就像晉州的末鹽一樣,味道也比較好,用於供應沿海地區人食用,數量很多。

時珍曰:鹽品甚多:海鹽取海滷煎煉而成,今遼冀、山東、兩淮、閩浙、廣南所出是也。井鹽取井滷煎煉而成,今四川、雲南所出是也。池鹽出河東安邑、西夏靈州,今惟解州種之。疏鹵地為畦隴,而塹圍之。引清水注入,久則色赤。待夏秋南風大起,則一夜結成,謂之鹽南風。

白話文:

李時珍說:鹽的種類很多:海鹽,取自海中的鹽滷煎煉而成。現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出產的海鹽。井鹽,取自井中的鹽滷煎煉而成。現在四川、雲南等地出產井鹽。池鹽,產於山西安邑、寧夏靈州。現在只有山西運城市種植池鹽。把疏鬆的土地整成畦隴,挖溝環繞著它,再引進清水,水久而變赤。等到夏秋季節南風大起的時候,池鹽就會在一夜之間結成,人們稱之為「鹽南風」。

如南風不起,則鹽失利。亦忌濁水淤澱鹽脈也。海豐、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曬成。幷州、河北所出,皆鹼鹽也,刮取鹼土,煎煉而成。階、成、鳳州所出,皆崖鹽也,生於土崖之間,狀如白礬,亦名生鹽。此五種皆食鹽也,上供國課,下濟民用。海鹽、井鹽、鹼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

白話文:

如果沒有南風,那麼鹽就不會凝固。也忌諱濁水淤積損壞鹽脈。海豐、深州等地的鹽,也是引海水入池曬成的。幷州、河北等地產出的,都是鹼鹽,刮取鹼土,煎熬煉製而成的。階、成、鳳州等地產出的,都是崖鹽,產於土崖之間,形狀像白礬,也叫生鹽。這五種都是食鹽,上貢朝廷,下供民間使用。海鹽、井鹽、鹼鹽三者來自人為,池鹽、崖鹽二者是天然產生的。

《周禮》云:鹽人掌鹽之政令。祭祀供其苦鹽、散鹽;賓客供其形鹽;王之膳羞,供其飴鹽。苦鹽,即顆鹽也,出於池,其鹽為顆,未煉治,其味鹹苦。散鹽,即末鹽,出於海及井,並煮鹼而成者,其鹽皆散末也。形鹽,即印鹽,或以鹽刻作虎形也;或云積滷所結,其形如虎也。

白話文:

《周禮》中說:鹽人掌管鹽政,祭祀時提供苦鹽、散鹽,招待客人提供形鹽,國王飲食,提供飴鹽。苦鹽就是乾燥的結晶鹽,產自鹽池,其外型是結晶顆粒,未經加工,味道鹹而苦。散鹽就是細末的鹽,產自海、鹽井,將鹽加以煎煮提煉而成,其外型是細末狀。形鹽就是印鹽,將鹽壓製成虎形;也有人說結晶的鹽積淤聚集在一起之後,形成似虎的形狀。

飴鹽,以飴拌成者;或云生於戎地,味甜而美也。此外又有崖鹽生於山崖,戎鹽生於土中,傘子鹽生於井,石鹽生於石,木鹽生於樹,蓬鹽生於草。造化生物之妙,誠難殫知也。

白話文:

飴鹽,是用飴糖拌和而成的;或者說它產於戎地,味道香甜可口。除此之外,還有崖鹽產於山崖,戎鹽產於土中,傘子鹽產於井中,石鹽產於石頭中,木鹽產於樹木中,蓬鹽產於草叢中。大自然的造化生物之妙,實在是難以完全瞭解的。

【修治】時珍曰:凡鹽,人多以礬、硝、灰、石之類雜之。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大鹽

【氣味】甘、咸,寒,無毒。

《別錄》曰:食鹽:咸,溫,無毒。多食傷肺,喜咳。

權曰:有小毒。

時珍曰:咸、微辛,寒,無毒。

保升曰: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

之才曰:漏蘆為之使。

斆曰:敝箅淡滷,烏賊骨亦淡滷。

白話文:

修治 李時珍說:一般鹽,很多人用明礬、硝石、灰、石頭等東西攙雜。用於藥物時必須用水融化沉澱後去掉腳渣,煎熬成白色纔好。

大鹽

氣味 甘甜、鹹,涼,無毒。

《別錄》記載:食鹽:鹹,溫熱,無毒。食用過多會損傷肺部,容易咳嗽。

權德輿說:有輕微毒性。

李時珍說:鹹、微辛,涼,無毒。

保升說:食用過多會使人失去光澤、膚色變黑,傷及筋骨力量。

史之才說:漏蘆草可以幫助吸收鹽分。

李斆說:從破舊蓆子上收集來的稀淡鹽滷和烏賊骨也是淡鹽滷。

【主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本經》)。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堅肌骨(《別錄》)。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去皮膚風毒,調和臟腑,消宿物,令人壯健(藏器)。助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瘡,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療疝氣,滋五味(大明)。空心揩齒,吐水洗目,夜見小字(甄權)。

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時珍)。

白話文:

【主治】腸胃燥熱引起的氣喘和嘔吐,胸中疾病,能使人嘔吐(《本經》)。治療傷寒寒熱,嘔吐胸中痰癖,停止心腹劇痛,殺死鬼蠱、邪氣、毒氣,治療下部毒瘡,增強筋骨(《別錄》)。消除風邪,嘔吐排泄有害物質,殺蟲,消除皮膚風毒,調和臟腑,消化積存的食物,使人身體強健(藏器)。幫助腎臟的運作,治療霍亂、心痛、金瘡、眼睛明亮,停止風、淚、邪氣,治療一切蟲傷、瘡腫、火灼瘡,生肉補皮膚,通大小便,治療疝氣,滋養五味(大明)。空腹時用它刷牙,用吐出的水洗眼睛,能使人晚上也能看見小字(甄權)。

解毒,涼血潤燥,止痛止癢,治療一切時令氣候熱病、痰飲阻塞等疾病(時珍)。

【發明】弘景曰: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西北方人食不耐咸,而多壽少病好顏色;東南方人食絕欲咸,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傷肺之效。然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各有所宜也。

白話文:

弘景說:在五味之中,只有鹹味是不可缺少的。西北地方的人不耐受鹹味,但壽命長、疾病少、面色好;東南地方的人不吃鹹味,壽命短、疾病多,這是因為損害了人體,傷害了肺臟。但是用鹹味來醃製魚肉,那麼魚肉就能長時間不變質;用鹹味來沾染布帛,那麼布帛就容易腐爛,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效果。

宗奭曰:《素問》云:咸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可知。病喘嗽人及水腫者,宜全禁之。北狄用以淹屍,取其不壞也。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大鹽為佳。

白話文:

宗奭說:《素問》中說:鹽走血。所以東方吃魚鹽的人大多是黑色的,這是鹽走血的證明。有哮喘、咳嗽以及水腫的人,應該全部禁止吃鹽。北方的人用鹽淹屍體,以防止屍體腐壞。用鹽燒銀器和金器以融化金汁來製藥,最好在解州用大鹽。

時珍曰:《洪範》:水曰潤下作咸。《素問》曰:水生咸。此鹽之根源也。夫水周流於天地之間,潤下之性無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結為鹽亦無所不在。在人則血脈應之。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從其類也。煎鹽者用皂角收之,故鹽之味微辛。

白話文:

李時珍說:《洪範》說:水往下流,味道是鹹的。《素問》說:水生出鹹味。這是鹽的根源。水在大地之間流動,滋潤向下流動的本性無處不在,它的味道是鹹的,凝結成鹽也無處不在。在人體中,血脈與它相應。鹽的味道是鹹腥的,人的血也是鹹腥的。鹹味可以流動血,血病多不食鹹,吃多了則經脈凝滯而不暢通,而且顏色會變,這是因為它們屬於同類。煎鹽時用皁角來收取,所以鹽的味道微辛。

辛走肺,咸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

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咸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

白話文:

辛味藥物走入肺臟,鹹味藥物走入腎臟。患有喘嗽、水腫、消渴症的人,鹽是不能吃的。是因為鹽會引發痰液更多,或吐血或哭泣,或加重水腫。但是,鹽是百病的主藥,所有的疾病都有服用鹽的。所以,服用補腎藥物時用鹽湯送服,鹹味歸腎,可以引導藥物的藥性進入腎臟。

使用炒鹽材為補心藥者,因為心臟苦虛,以鹹味補之。使用炒鹽材為補脾藥者,因脾虛而補其母,脾臟乃心臟之子。

治積聚結核用之者,咸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潤下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與此同義。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白話文:

用於治療積聚結核的藥物,都具有軟化堅硬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眼疾和血病的藥物,都具有行血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風熱病的藥物,都是通過寒勝熱來起效的。用於治療大小便疾病的藥物,都具有潤下通便的作用。用於治療骨病和齒病的藥物,都是因為腎主骨,鹹入骨的緣故。用於催吐的藥物,都具有引水聚的作用。能收豆腐的藥物與此同理。用於治療各種蠱毒和蟲傷的藥物,都是因為它們具有解毒的作用。

頌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方,入口即吐,絕氣復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

【附方】舊四十二,新二十七。

白話文:

頌曰:「唐朝柳宗元纂寫的《救三死方》中說:元和十一年十月,我得了霍亂,往上不能嘔吐,往下不能腹瀉,出了一大桶的冷汗,然後氣息就斷絶了。河南的房偉傳給我這個方子,我服用之後馬上就吐了,中斷的氣息又接續上了。這個方子的做法是:用一大匙鹽,煎熬成黃色,再加入一升童子小便,混合後溫服,不久吐下後,就治癒了。」

【附方】共計舊方四十二首,新方二十七首。

煉鹽黑丸: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末一升(納粗瓷瓶中,實築泥頭。初以糖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待凝,破瓶取出),豉一升(熬煎),桃仁一兩(和麩炒熟),巴豆二兩(去心膜,紙中炒令油出,須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搗勻,入蜜和丸梧子大。

白話文:

煉鹽黑丸:崔中丞煉鹽黑丸配方:鹽末一升(放入粗瓷瓶中,蓋緊泥頭。開始用糖火燒,逐漸增加炭火,不要讓瓶子破裂,等到燒成赤紅通透,鹽像水汁一樣,就撤火,等凝固後,打破瓶子取出),豉一升(熬煮),桃仁一兩(和麩炒熟),巴豆二兩(去除心膜,用紙包著炒出油來,要掌握好生熟程度,炒熟了就沒有效果了,炒生了又會傷人)。將四樣東西搗勻,加入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每服三丸,平旦時服。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後便止;鬼瘧,茶飲下;骨蒸,蜜湯下。忌久冷漿水。合藥久則稍加之。凡服藥後吐利,勿怪。吐利若多,服黃連汁止之。或遇殺藥人藥久不動者,更服一、兩丸。藥後忌口二、三日。

白話文:

每次服三丸,在清晨服藥。如果是在天氣流行疾病的時候服用,可以使用醬油或茶送服;如果心痛,可以使用酒送服,喝下去就會立即止痛;如果是血痢,可以使用水送服,剛開始會變成水痢,之後就止住了;如果是鬼瘧,可以喝茶送服;如果是骨蒸,可以使用蜂蜜水送服。忌諱長期喝冷的水。藥如果放得很久,就要稍微加量。服用藥物後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現象,不要覺得奇怪,如果嘔吐或腹瀉得很厲害,可以使用黃連汁來停止。或是遇到吃了這種藥物後,很長時間都沒有效果的情況,可以再吃一、兩丸。在服藥後要注意飲食,儘量不要吃一些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注意飲食二、三天。

其藥臘月合之,瓷瓶密封,勿令泄氣。一劑可救百人。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藥可求,但用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朴硝數兩,曾用有效。小兒、女子不可服,被攪作也。(劉禹錫《傳信方》)

白話文:

藥材要在十二月才採合,用瓷瓶密封保存,不要讓藥效散發出去。一劑藥可以救一百人。如果在途中或在鄉村,沒有藥物可以求取,只需用這種藥一刀尖,就能抵過大黃、朴硝幾兩的藥效,曾經使用過的人都很有效。但兒童、婦女不能服用,因本方有毒,否則會造成生命危險。(劉禹錫《傳信方》)

猝中屍遁,其狀腹脹氣急衝心,或塊起,或牽腰脊者是。服鹽湯取吐。(孫真人方)屍疰鬼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藥性論》)

鬼擊中惡:鹽一盞,水二盞,和服,以冷水噀之,即蘇。(《救急方》)

白話文:

猝中屍遁:就是突然中屍毒,其症狀是肚子脹大、呼吸急促,直衝到心臟,有時會腫塊突起,或牽連到腰脊。治療方法是服鹽湯來催吐。(出自孫真人方)

屍疰鬼疰:下腹部出現潰瘍:將炒過的鹽用布包起來,放在潰瘍處熨燙。(出自《藥性論》)

鬼擊中惡:鹽一湯匙,水二湯匙,攪拌均勻,用冷水沖灑病人,病人會立即甦醒。(《救急方》)

中惡心痛,或連腰臍:鹽如雞子大,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甄權《藥性論》)

白話文:

如果心腹作痛,並延伸至腰臍:用雞蛋大小的鹽,用青布包起來,燒熱後放入酒中,立即喝下。將會吐出惡物,即能痊癒。(甄權《藥性論》)

中風腹痛:鹽半斤,熬水乾,著口中,飲熱湯二升,得吐愈。(《肘後方》)

脫陽虛證: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緊痛,冷汗氣喘。炒鹽熨臍下氣海,取暖。(《救急方》)

心腹脹堅,痛悶欲死:鹽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梅師方》)

腹脹氣滿:黑鹽,酒服六銖。(《後魏書》)

酒肉過多,脹滿不快:用鹽花搽牙,溫水漱下二、三次,即如湯沃雪也。(《簡便方》)

乾霍亂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方見發明。

霍亂腹痛: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救急方》)

肝虛轉筋:肝臟氣虛,風冷摶於筋,遍體轉筋,入腹不可忍。熱湯三斗,入鹽半斤,稍熱漬之。(《聖惠方》)

白話文:

中風腹痛:半斤鹽,煎煮至水乾,含在口中,喝兩升熱湯,就能催吐而治癒。(出自《肘後方》)

脫陽虛證:四肢冰冷,昏迷不醒,或小腹劇痛,冷汗氣喘。用炒鹽敷在肚臍下的氣海穴,以取暖。(出自《救急方》)

心腹脹堅,痛悶欲死:五合鹽,一升水,煎煮後服用。催吐或瀉下後就能痊癒,若未吐瀉則再服一次。(出自《梅師方》)

腹脹氣滿:黑鹽六銖,用酒送服。(出自《後魏書》)

酒肉過多,脹滿不快:用鹽花擦牙,再用溫水漱口兩三次,就會像熱湯澆雪般暢快。(出自《簡便方》)

乾霍亂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請參閱發明。(原句中並沒有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法)

霍亂腹痛:炒鹽一包,敷在心腹部位,讓氣散開,再用一包敷在背部。(出自《救急方》)

霍亂轉筋:瀕臨死亡時,腹中有暖氣。將鹽填入肚臍中,在鹽上灸七壯,就能甦醒。(出自《救急方》)

肝虛轉筋:肝臟氣虛,風寒侵襲筋絡,導致全身抽筋,腹痛難忍。三鬥熱湯,放入半斤鹽,稍熱後將之浸泡。(出自《聖惠方》)

一切腳氣:鹽三升,蒸熱分裹,近壁,以腳踏之,令腳心熱。又和槐白皮蒸之,尤良。夜夜用之。(《食療本草》)

白話文:

一切腳氣:鹽三升,加熱蒸熱後,分成數份包裹起來,放在靠近牆壁的地方,用腳踩在上面,以使腳心發熱。還可以與槐白皮一起蒸,效果更好。每晚睡前使用。(《食療本草》)

腳氣疼痛:每夜用鹽擦腿膝至足甲,淹少時,以熱湯泡洗。有一人病此,曾用驗。(《救急方》)

胸中痰飲:傷寒熱病瘧疾須吐者,並以鹽湯吐之。(《外臺秘要》)

病後脅脹:天行病後,兩脅脹滿,熬鹽熨之。(《外臺秘要方》)

妊娠心痛不可忍:鹽燒赤,酒服一撮。(《產寶》)

妊婦逆生:鹽摩產婦腹,並塗兒足底,仍急爪搔之。(《千金方》)

婦人陰痛:青布裹鹽,熨之。(《藥性論》)

小兒疝氣,並內吊腎氣:以葛袋盛鹽,於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捻抖盡即愈。(《日華子本草》)

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藥性論》)

小便不通:濕紙包白鹽,燒過,吹少許入尿孔中,立通。(《普濟方》)

氣淋臍痛:鹽和醋服之。(《廣利方》)

二便不通:鹽和苦酒敷臍中,干即易。仍以鹽汁灌肛內;並內用紙裹鹽投水中飲之。(《家藏方》)

白話文:

腳氣疼痛:

每晚用鹽搓揉小腿,從膝蓋到腳趾甲,搓完後稍微停頓一會兒,再用熱水泡洗雙腳。曾經有一位病人就是用這個方法治好的。(《救急方》)

胸中痰飲:

患有傷寒、熱病、瘧疾等需要催吐的疾病時,都可用鹽湯催吐。(《外臺祕要》)

病後脅脹:

發病後兩側肋骨部位脹滿,可以用熬過的鹽敷在患處。(《外臺祕要方》)

妊娠心痛難忍:

把鹽燒紅,用酒送服一小撮。(《產寶》)

妊婦難產:

在產婦的腹部和嬰兒的腳底塗抹鹽,然後用指甲用力抓撓。(《千金方》)

婦人陰痛:

用青布包裹鹽,熱敷患處。(《藥性論》)

小兒疝氣,以及內吊腎氣:

用葛布袋裝鹽,懸掛在門檻上,父母用手捏著抖動袋子,直到鹽全部抖落就痊癒了。(《日華子本草》)

小兒不排尿:

將鹽放在肚臍中,用艾灸治療。(《藥性論》)

小便不通:

用濕紙包上白鹽,燒焦後,吹少許鹽粉進入尿道中,會立刻通暢。(《普濟方》)

氣淋臍痛:

把鹽和醋混合服用。(《廣利方》)

二便不通:

把鹽和苦酒敷在肚臍中,乾了就換新的。同時用鹽水灌入肛門內;並在水中投放用紙包裹的鹽,讓病人喝下去。(《家藏方》)

漏精白濁:雪白鹽一兩(並築緊固濟,煅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咸,脾腎兩得也。(《直指方》)

白話文:

遺精白濁:將雪白鹽一兩(用手緊緊地捏住纔算,煅燒一天,去除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棗肉和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棗湯送服三十丸。因為甘味能調節鹹味,脾腎都能得到滋養。(《直指方》)

下痢肛痛不可忍者:熬鹽包坐熨之。(《肘後方》)

血痢不止:白鹽,紙包燒研,調粥吃,三、四次即止也。(《救急方》)

中蠱吐血,或下血如肝:鹽一升,苦酒一升,煎化頓服,得吐即愈。乃支太醫方也。(《小品方》)

金瘡血出甚多,若血冷則殺人。宜炒鹽三撮,酒調服之。(《梅師方》)

金瘡中風:煎鹽令熱,以匙抄,瀝卻水,熱瀉瘡上。冷更著,一日勿住,取瘥,大效。(《肘後方》)

小兒撮口:鹽豉搗貼臍上,灸之。(《子母秘錄》)

白話文:

**下痢肛痛不可忍者:**煎熬鹽包,坐著熱敷它。

**血痢不止:**白鹽用紙包起來燒,燒成灰後磨成粉,拌入粥中食用,三次或四次即可止住。

**中蠱吐血,或下血如肝:**一升鹽,一升苦酒,煎煮溶化後一次服下,如果能嘔吐出來就立刻治癒。這是支太醫的方子。

**金瘡血出甚多,若血冷則殺人:**將三撮鹽炒熱,用酒調服。

**金瘡中風:**煎鹽至熱,用湯匙舀起,瀝掉水,趁熱敷在傷口上。冷了再敷,一天不要停,可以治癒,效果很好。

**小兒撮口:**將鹽豉搗碎貼在肚臍上,用艾灸。

病笑不休:滄鹽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熱痰數升,即愈。《素問》曰:神有餘,笑不休。神,心火也。火得風則焰,笑之象也。一婦病此半年,張子和用此方,遂愈。(《儒門事親》)

飲酒不醉:凡飲酒,先食鹽一匕,則後飲必倍。(《肘後方》)

白話文:

治療笑個不停的病症:將牡蠣煅燒成紅色,研成細粉,加入河水中煎煮沸騰,啜飲湯水,並催吐出熱痰數升,即可痊癒。《素問》中說:神氣有餘,就會笑個不停。神,是指心火。火藉助風勢就會燃燒旺盛,這就如同笑的表情。有一個婦女患了這種病已經半年了,張子和用這個方子給她治好了。(出自《儒門事親》)

凡是飲酒,先吃一湯匙的鹽,之後再喝酒,必定能多喝一倍。(《肘後方》)

明目堅齒去翳,大利老眼:海鹽,以百沸蝕瘡,清汁於銀石器內,熬取雪白鹽花,新瓦器盛。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點水洗目,閉坐良久,乃洗面。名洞視千里法,極神妙。(《永類鈐方》)

白話文:

明目堅齒去翳,大利老眼。做法:用海鹽,經過一百次沸水燙瘡,將清汁放在銀石器皿中,熬取雪白的鹽花,用新的瓦器盛裝。每天早上用鹽花擦牙漱口,用大拇指蘸水洗眼睛,閉目靜坐許久,然後洗臉。取名為「洞視千里法」,十分神奇妙用。(摘自《永類鈐方》)

風熱牙痛: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乾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瑤《經驗方》)

白話文:

風熱引起的牙痛:用槐枝煎濃汁二碗,加入一斤鹽,煮乾炒研成粉末,每天用來刷牙,並以鹽水洗眼。(唐瑤《經驗方》)

齒䘌齒動:鹽半兩,皂莢兩挺,同燒赤,研。夜夜揩齒,一月後並瘥,其齒牢固。(《食療本草》)

齒齦宣露:每旦噙鹽,熱水含百遍。五日後齒即牢。(《千金方》)

白話文:

牙齒鬆動疼痛:鹽半兩,皁莢兩挺,一起燒成黑色研磨成粉。晚上用它刷牙,一個月後牙齒就會恢復正常,而且變得堅固。(《食療本草》)

每天早晨含一口鹽,再用熱水漱口一百次。五天後,牙齒就會變牢固。(出自《千金方》)

齒疼出血:每夜鹽末厚封齦上,有汁瀝盡乃臥。其汁出時,叩齒勿住。不過十夜,疼血皆止。忌豬、魚、油菜等。極驗。(《肘後方》)

白話文:

牙齒疼痛出血:每天晚上在牙齦上塗上一層厚厚的鹽末,直到汁液瀝乾才睡覺。當汁液流出時,不要閉緊牙齒。不到十個晚上,疼痛和出血都會停止。忌食豬肉、魚、油菜等。非常有效。(《肘後方》)

喉中生肉:綿裹箸頭,拄鹽揩之,日五、六度。(孫真人方)

帝鍾喉風,垂長半寸:煅食鹽,頻點之,即消。(《聖惠方》)

風病耳鳴:鹽五升蒸熱,以耳枕之,冷復易之。(《肘後方》)

耳猝疼痛:方同上。

目中淚出:鹽點目中,冷水洗數次,瘥。(《範汪方》)

目中浮翳遮睛:白鹽生研少許,頻點屢效,小兒亦宜。(《直指方》)

小兒目翳或來或去,漸大侵睛。雪白鹽少許,燈心蘸點,日三、五次。不痛不礙,屢用有效。(《活幼口議》)

塵物眯目:以少鹽並豉置水中,視之立出。(孫真人方)

酒皶赤鼻:白鹽常擦之,妙。(《直指方》)

口鼻急疳,蝕爛腐臭:斗子鹽、白麵等分。為末。每以吹之。(《普濟方》)

面上惡瘡五色者:鹽湯浸綿拓瘡上,五、六度即瘥。(《藥性論》)

體如蟲行,風熱也:鹽一斗,水一石,煎湯浴之,三、四次。亦療一切風氣。(《外臺秘要》)

瘡癬痛癢初生者:嚼鹽頻擦之,妙。(《千金翼》)

手足心毒,風氣毒腫:鹽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立瘥。(《肘後方》)

手足疣目:鹽敷上,以舌舐之。不過三度,瘥。(《肘後方》)

熱病生䘌,下部有瘡:熬鹽綿裹熨之,不過三次瘥。(《梅師方》)

一切漏瘡:故布裹鹽,燒赤為末。每服一錢。(《外臺秘要》)

臁瘡經年:鹽中黑泥,曬研搽之。(《永類方》)

蠷螋尿瘡:鹽湯浸綿,拓瘡上。(《食療本草》)

蜈蚣咬人:嚼鹽塗之,或鹽湯浸之,妙。(《梅師方》)

白話文:

喉嚨長肉:

用布包著筷子頭,沾鹽按壓喉嚨,每天五、六次。(孫思邈)

喉風,導致喉嚨腫脹下垂半寸:

煅燒食用鹽,頻繁點塗患處,腫脹就會消散。(《聖惠方》)

耳鳴是由於風病:

蒸熱五升鹽,用耳朵枕著,冷了就換新的。(《肘後方》)

耳朵突然疼痛:

方法同上。

眼睛流淚:

將鹽點入眼內,用冷水洗滌數次,即可痊癒。(《範汪方》)

眼睛有浮翳遮擋瞳孔:

研磨少許白鹽,頻繁點眼,多次有效,小兒也適用。(《直指方》)

小兒眼睛有浮翳時好時壞,逐漸擴大侵犯瞳孔:

取少許雪白鹽,用燈芯沾取點眼,每天三至五次。無疼痛,且多次使用有效。(《活幼口議》)

塵物迷眼:

將少許鹽和醬油放入水中,看水後即可去除。(孫思邈)

酒糟鼻,鼻子紅赤:

經常用白鹽擦拭,效果神奇。(《直指方》)

口鼻有急性炎症潰爛,腐臭:

用等量的斗子鹽和白麵研磨成粉末。每次用粉末吹患處。(《普濟方》)

臉上長有各種顏色的惡瘡:

用鹽湯浸泡棉花,敷於瘡上,五至六次即可痊癒。(《藥性論》)

身體像蟲子爬行,這是風熱病:

用一斗鹽和一石水熬製成湯,用於泡澡,三次至四次。也能治療各種風氣病。(《外臺祕要》)

初發的瘡癬疼痛瘙癢:

頻繁咀嚼鹽後擦拭患處,效果顯著。(《千金翼》)

手足心長毒,風氣中毒腫脹:

等量鹽末和椒末,用醋調和後敷於患處,立即痊癒。(《肘後方》)

手足上有疣狀物:

用鹽敷在患處,用舌頭舔舐。不超過三次,即可痊癒。(《肘後方》)

熱病引起腎部結節,下部有瘡:

熬製鹽末,用棉花包裹熨燙患處,不超過三次即可痊癒。(《梅師方》)

各種漏瘡:

將舊布包著鹽,燒成黑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外臺祕要》)

臁瘡經年不癒:

取鹽中的黑色泥土,曬乾研磨後塗抹患處。(《永類方》)

蠷螋尿液引起的創傷:

用鹽湯浸泡棉花,敷於傷口。(《食療本草》)

蜈蚣咬傷:

咀嚼鹽塗抹傷口,或用鹽湯浸泡傷口,效果顯著。(《梅師方》)

蚯蚓咬毒,形如大風,眉鬢皆落:惟濃煎鹽湯,浸身數遍即愈。浙西軍將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一僧用此方而安。蚓,畏鹽也。(《經驗方》)

蜂蠆叮螫:嚼鹽塗之。(《千金方》)

白話文:

蚯蚓咬中帶毒,症狀如同大風吹過,眉毛和鬢角的頭髮都掉落:只要將鹽巴煎熬成濃湯,將身體浸泡在其中浸泡數遍即可痊癒。浙西軍將張韶感染了此病,每到夜晚都能聽到蚯蚓在他體內鳴叫,有一位僧人使用這個治療方法,症狀果然痊癒。蚯蚓,害怕鹽巴。

蜂蠆叮咬:咀嚼鹽巴塗抹患處。(《千金方》)

解黃蠅毒:烏蒙山峽多小黃蠅,生毒蛇鱗中,齧人初無所覺,漸癢為瘡。勿搔,但以冷水沃之,擦鹽少許,即不為瘡。(《方輿勝覽》)

毒蛇傷螫:嚼鹽塗之,灸三壯,仍嚼鹽塗之。(徐伯玉方)

白話文:

黃蠅毒的解決方法:烏蒙山峽有很多小黃蠅,它們生長在毒蛇的鱗片中,咬了人起初沒有感覺,漸漸地會發癢,最後形成瘡。不要抓撓,只用冷水沖洗,擦少許鹽,就不會形成瘡。(《方輿勝覽》)

蛇傷:噛嚼鹽巴塗抹傷口,灸三處穴位,再嚼鹽巴塗抹傷口。(徐伯玉的方劑)

蝨出怪病,臨臥渾身蝨出,約至五升,隨至血肉俱壞,每宿漸多,痛癢不可言狀,惟吃水,臥床晝夜號哭,舌尖出血不止,身齒俱黑,唇動鼻開。但飲鹽醋湯十數日,即安。(夏子益《奇疾方》)

白話文:

因為蝨子而得怪病,晚上睡覺時全身爬滿蝨子,估計約有五升之多。接著血肉開始腐敗,每晚蝨子數量逐漸增多,痛癢難忍,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病人只能喝水,躺在牀上晝夜號哭,舌尖出血不止,全身牙齒都發黑了,嘴巴動著,鼻子張著。服用鹽醋湯十幾天後,病情就痊癒了。(取自夏子益《奇疾方》)

解狼毒毒:鹽汁飲之。(《千金方》)

藥箭毒氣:鹽貼瘡上,灸三十壯,良。(《集驗方》)

救溺水死:以大凳臥之,後足放高,用鹽擦臍中,待水自流出,切勿倒提出水。(《救急方》)

潰癰作癢:以鹽摩其四圍,即止。(《外科精義》)

白話文:

**解狼毒毒:**用鹽水喝下去。(《千金方》)

**藥箭毒氣:**把鹽敷在傷口上,灸三十壯,有效。(《集驗方》)

**救溺水死:**用大凳子躺著,後腳放高,用鹽擦肚臍,等水自行流出,切勿倒提出來。(《救急方》)

**潰瘍發癢:**用鹽摩擦潰瘍周圍,即可止癢。(《外科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