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19)
石部第十卷 (19)
1. 石蟹
(宋《開寶》)
【集解】志曰:石蟹生南海,云是尋常蟹爾,年月深久,水沫相著,因化成石,每遇海潮即飄出。又有一種入洞穴年深者亦然。皆細研水飛,入諸藥相助用之。
頌曰:近海州郡皆有之。體質石也,而都與蟹相似,但有泥與粗石相著爾。
時珍曰:按:顧玠《海槎錄》云:崖州榆林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最寒,但蟹入則不能運動,片時成石矣。人獲之名石蟹,置之几案,云能明目也。復有石蝦似蝦,出海邊;石魚似魚,出湘山縣。石魚、蝦並不入藥用。《一統志》言:鳳翔汧陽縣西有山魚隴,掘地破石得之,云可闢蠹。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青盲目淫,膚翳疔翳,漆瘡(《開寶》)。解一切藥毒並蠱毒,天行熱疾,催生落胎,療血暈,並熟水磨服(大明)。醋摩敷癰腫。熱水磨服,解金石毒(蘇頌)。
【附方】新一。
喉痹腫痛:石蟹,磨水飲,並塗喉外。(《聖濟錄》)
白話文:
【概述】 根據古籍記載,石蟹產於南海,外觀與一般螃蟹相似。據說螃蟹經過長時間在水中,被水沫包裹後,會逐漸變成石頭。還有一種說法是,螃蟹進入洞穴深處,經過長時間也會石化。這些石化的螃蟹都要磨成細粉,用水調開後加入其他藥物一起使用。
這種石蟹在近海的州郡都有。雖然質地是石頭,但外觀和螃蟹很像,只是上面會有一些泥土或粗糙的石頭附著。
有人說,崖州榆林港內有一處泥土極細膩且寒冷的地方,螃蟹進入後無法動彈,很快就會變成石頭。人們撿到這些石化的螃蟹,稱之為石蟹,放在桌案上,據說有明目的功效。另外,海邊還會出現像蝦子的石蝦,以及湘山縣產出像魚的石魚。但是,石魚、石蝦都不能入藥。還有一種說法是,鳳翔汧陽縣西邊的山魚隴,挖地破石可以找到石化的魚,據說可以驅除蛀蟲。
【性味】 味道鹹,性寒,沒有毒性。
【功效與主治】 主要治療青盲(眼疾,視力模糊)、眼睛發紅或流淚、眼翳、疔瘡以及漆瘡。還可以解除各種藥物中毒、蠱毒、流行性熱病,並且可以催生、墮胎,治療血暈。將石蟹磨成粉末,用煮開的水調服。此外,用醋磨石蟹外敷可以治療癰腫。用熱水磨服可以解除金石類藥物的毒性。
【附方】 治療喉嚨腫痛:將石蟹磨水服用,並塗抹於喉嚨外部。
2. 石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石蛇,出南海水旁山石間,其形盤屈如蛇,無首尾,內空,紅紫色,以左盤者良。又似車螺,不知何物所化?大抵與石蟹同類,功用亦相近。
宗奭曰:石蛇,色如古牆上土,盤結如查梨大,空中,兩頭鉅細一等。不與石蟹同類,蟹則真蟹所化,蛇非真蛇。今人用之絕少。
時珍曰:按:姚寬《西溪叢話》云:南恩州海邊有石山嘴,每蟹過之則化為石,蛇過亦然。此說不知果否?若然,則石蛇亦真蛇所化。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解金石毒(蘇頌)。
白話文:
石蛇,產於南海靠近水邊的山石之間,形狀彎曲盤繞像蛇,沒有頭尾,內部是空心的,呈現紅紫色,以左旋盤繞的為佳。外觀又有點像車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變成的?大概和石蟹屬於同一類,功效也相近。
石蛇的顏色像古老牆上的泥土,盤結的形狀像查梨般大小,內部是空心的,兩頭粗細一樣。它和石蟹不是同一類,石蟹是真正的螃蟹變成的,但石蛇不是真正的蛇變成的。現在用它的人非常少。
據說,南恩州海邊有石山突出處,每當螃蟹經過就會變成石頭,蛇經過也是這樣。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否真實?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石蛇也是真正的蛇變成的。
石蛇味道鹹,性平,沒有毒。
主要功效是解金屬礦物之毒。
3. 石蠶
(宋《開寶》)
【釋名】石殭蠶(《綱目》)。
【集解】志曰:石蠶生海岸石旁,狀如蠶,其實石也。
【氣味】苦,熱,無毒。《藥訣》曰:苦,熱,有毒。獨孤滔曰:制丹砂。
【主治】金瘡止血生肌,破石淋血結,磨服,當下碎石(《開寶》)。
白話文:
翻譯:
[石蠶]
別名: 也叫石殭蠶。
產地與外觀: 這種藥材生長在海岸邊的石頭旁邊,外形像蠶,但實際上是石頭。
味道與屬性: 味道苦,藥性熱,沒有毒。《藥訣》說:味道苦,藥性熱,有毒。獨孤滔說:可以用來煉製丹砂。
主要功效: 可以用來治療外傷出血,促進傷口肌肉生長,還可以用來治療結石引起的血尿,磨成粉末服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結石。
4. 石鱉
(《綱目》)
【集解】時珍曰:石鱉生海邊,形狀大小儼如䗪蟲,蓋亦化成者。䗪蟲,俗名土鱉。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淋疾血病,磨水服(時珍)。
白話文:
石鱉,這種生物生長在海邊,外形大小很像䗪蟲(一種俗稱土鱉的昆蟲),大概也是由䗪蟲變化而來的。
味道是甘甜的,屬性偏涼,沒有毒性。
主要可以治療小便淋瀝不暢、以及血方面的疾病,將石鱉磨成粉末加水服用。(這是李時珍的說法)
5. 蛇黃
(《唐本草》)
【集解】恭曰:蛇黃出嶺南,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志曰:蛇黃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
頌曰:今越州、信州亦有之。今醫所用,云是蛇冬蟄時所含土,到春發蟄吐之而去,大如彈丸,堅如石,外黃內黑色,二月採之。與舊說不同,未知孰是?
時珍曰:蛇黃生腹中,正如牛黃之意。世人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於蛇故爾。廣西平南縣有蛇黃岡,土人九月掘下七、八尺,始得蛇黃,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其色紫。《庚辛玉冊》云:蛇含自是一種石,云蛇入蟄時,含土一塊,起蟄時化作黃石,不稽之言也。有人掘蛇窟尋之,並無此說。
【修治】大明曰:入藥燒赤醋淬三、四次,研末水飛用。
【氣味】冷,無毒。
【主治】心痛疰忤,石淋,小兒驚癇,婦人產難,以水煮研服汁(《唐本》)。
鎮心(大明)。磨汁,塗腫毒(時珍)。
【附方】新六。
暗風癇疾:忽然仆地,不知人事,良久方醒。蛇黃,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調酒服二錢,數服愈。年深者亦效。(危氏《得效方》)
驚風癇疳:神穴丹:治急驚風、癇疾、天吊、疳熱等證。用紫色蛇黃四兩(煅過),獖豬屎二兩(小者泥固煅過),鐵粉一兩,硃砂半兩,麝香一錢。為末,糯粉糊丸芡子大,漆盤曬乾。看之每丸有一小穴,故名神穴丹。每服一丸,薄荷酒化下,立蘇。疳熱,冷水化下。(《靈苑方》)
小兒項軟因風虛者:蛇含石一塊(煅七次,醋淬七次研),鬱金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白米飯丸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服,一日一服。(《活幼全書》)
瘴瘧鬼瘧食瘧。蛇含石末一兩,信石(末)一兩。
研勻,入水火鼎內,上以盞蓋,六一泥固濟,煅至藥升在盞,刮下為末,米糕糊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每服一丸,黑豆研水,五更送下。(《摘玄方》)
血痢不止:蛇含石二枚。火煅醋淬,研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普濟方》)
腸風下血脫肛:蛇黃二顆。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三錢,陳米飲下。(《普濟方》)
白話文:
蛇黃
[簡述]
據說蛇黃產於嶺南,是從蛇的腹中取得,外形圓潤,質地如錫般沉重,顏色呈黃、黑、青等雜色。也有說法是蛇黃多為赤色,有時蛇會吐出來,被山野之人拾獲。現在越州、信州一帶也有這種東西。現今醫生所用的蛇黃,據說是蛇冬眠時含在口中的泥土,到春天甦醒時吐出來的,大小如彈丸,堅硬如石頭,外黃內黑,一般在二月採集。這種說法與古代記載不同,不知道哪個才正確。
蛇黃長在蛇的腹中,就像牛黃一樣。因為蛇黃難以取得,所以有人用蛇含過的石頭來代替,因為這些石頭也出自蛇腹。廣西平南縣有個地方叫蛇黃岡,當地人在九月挖地七八尺深,就能挖到蛇黃,大的像雞蛋,小的像彈丸,顏色是紫色的。《庚辛玉冊》說,蛇含是一種石頭,蛇冬眠時含一塊土,醒來時土就變成黃色的石頭,這是不實的說法。有人挖蛇穴找過,並沒有這種情況。
[炮製]
將蛇黃燒紅後用醋淬三四次,然後研成粉末,再用水飛(一種傳統的藥材處理方法,將藥材研成粉末後,在水中攪拌,待粗渣沉澱後,取上層懸浮液,經沉澱乾燥後所得的細粉)使用。
[性味]
性寒,無毒。
[主治]
主治心痛、疰忤(一種因外感或飲食不適導致的病症)、石淋(泌尿系統結石)、小兒驚癇、婦女難產。可以用水煎煮或研磨後服用藥汁。
能鎮定心神。還可以磨汁塗抹腫毒。
[附方]
**1. 暗風癇疾:**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過一會才醒來。用蛇黃,燒紅後用醋淬七次,研成粉末。每次用酒調服二錢,服用幾次就會好轉。時間長的病症也有效。
**2. 驚風、癇症、疳積:**神穴丹:治療急驚風、癲癇、天吊(類似癲癇的病症)、疳積發熱等病症。用紫色蛇黃四兩(煅燒過),公豬糞二兩(用泥土包好煅燒過),鐵粉一兩,硃砂半兩,麝香一錢。研成粉末,用糯米粉糊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在漆盤上曬乾。每個丸子上都有一個小孔,所以叫神穴丹。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酒送服,立刻見效。治療疳積發熱,用冷水送服。
**3. 小兒因風虛導致脖子軟弱無力:**用蛇含石一塊(煅燒七次,用醋淬七次,研成粉末),鬱金等量。研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用白米飯捏成龍眼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一天服用一次。
**4. 瘴瘧、鬼瘧、食瘧:**用蛇含石粉末一兩,信石粉末一兩。研磨均勻,放入水火鼎內,用杯子蓋住,用六一泥封好,煅燒到藥物升華到杯子上,刮下來研成粉末,用米糕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雄黃做外衣。每次服用一丸,用黑豆水在五更時送服。
**5. 血痢不止:**用蛇含石兩塊。燒紅後用醋淬,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
**6. 腸風下血、脫肛:**用蛇黃兩顆。燒紅後用醋淬七次,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陳年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