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17)
石部第十卷 (17)
1. 砭石
(音邊。《綱目》)
【釋名】針石。
【集解】時珍曰:按:《東山經》云:高氏之山,鳧麗之山,皆多針石。郭璞注云:可為砭針也。
白話文:
**釋名:**針石。
**集解:**李時珍說:根據《東山經》記載:「高氏之山」、「鳧麗之山」都有很多針石。郭璞注釋說:針石可以製成砭針。
《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東方之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從東方來。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為針。蓋古者以石為針,季世以針代石,今人又以瓷針刺病,亦砭之遺意也。但砭石無識者,豈即石砮之屬為之歟?
【主治】刺百病癰腫。
白話文:
《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提到:東方沿海地區,人們多食用魚鹽,生活在傍水海濱,容易患癰瘍,因此治療方法應以砭石為主。砭石類似於玉,可以製成針。古代是用石頭做針,後來才改用金屬針。現在還有人用瓷針來治療疾病,這也是砭石的遺意。但砭石製作方法已經失傳,現在的人們已經不認識砭石了。
主治:用針刺治療各種癰腫疾病。
【附錄】石砮,時珍曰:石砮出肅慎。國人以枯木為矢,青石為鏃,施毒,中人即死。石生山中。禹貢荊州、梁州皆貢砮,即此石也。又南方藤州,以青石為刀劍,如銅鐵,婦人用作環玦。琉璃國人墾田,以石為刀,長尺余。皆此類也。
白話文:
【附錄】石砮:李時珍說:石砮產於肅慎。當地人用枯木做箭,青石做箭頭,塗上毒藥,射中人就會立即死亡。石砮生長在山中。禹貢中記載荊州、梁州都進貢石砮,指的就是這種石頭。另外,南方藤州的人用青石做刀劍,鋒利如銅鐵,婦女用它做成環形耳飾和玉玦。琉璃國的人墾田時,也用石頭做成刀,長一尺多。這些都屬於同一類石頭。
2. 越砥
(宋《嘉祐》)
【釋名】磨刀石(藏器)、羊肝石(《綱目》)、礪石。
時珍曰:《尚書》:荊州厥貢砥礪。注云:砥以細密為名,礪以粗糲為稱。俗稱者為羊肝石,因形色也。
弘景曰:越砥,今細礪石也。出臨平。
【氣味】甘,無毒。
【主治】目盲,止痛,除熱瘙(《別錄》)。磨汁點目,除障翳。
白話文:
釋名 磨刀石(藏器)、羊肝石(《綱目》)、礪石。
時珍曰:《尚書》中記載:荊州進貢的砥礪。註釋說:砥以細密為名,礪以粗糙為稱。俗稱的羊肝石,是因為它的形狀和顏色像羊肝。
弘景曰:越砥,就是現在的細礪石。產於臨平。
氣味 甘甜,無毒。
主治 治療眼盲、止痛、消除熱癢(《別錄》)。將磨汁滴入眼睛,可以消除障礙和翳膜。
燒赤投酒飲,破血瘕痛切(藏器)。礪石,【主治】破宿血,下石淋,除結瘕,伏鬼物惡氣,燒赤投酒中飲之。人言:踏之患帶下,未知所由(藏器)。
磨刀垽(一名龍白泉粉)
【主治】敷蠷螋尿瘡,有效(藏器)。塗瘰癧結核(時珍)。
白話文:
將燒至赤紅的鐵片丟入酒中飲用,可以破壞血塊、紓緩內臟疼痛。(藏器)
磨尖的石頭,主要用於破壞積聚的陳年血塊,排出體內的石塊,清除結塊的積聚物,驅除邪靈鬼怪和惡劣的氣息。使用方法是將磨尖的石頭燒至赤紅,然後丟入酒中飲用。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女子踩在上面會患上帶下病,但具體原因不明。(藏器)
【主治】敷於蠷螋(一種昆蟲)的尿液引起的瘡瘍,有效(藏器)。塗抹於瘰癧結核(李時珍)。
3. 薑石
(《唐本草》)
【釋名】𥓌礰石。
時珍曰:薑石以形名。或作礓礫,邵伯溫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類得之則為礓礫是也。俗作𥓌礰。
【集解】恭曰:薑石所在有之,生土石間,狀如薑。有五種:以色白而爛不磣者良,齊州歷城東者好。採無時。
宗奭曰:所在皆有,須不見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熱豌豆瘡,疔毒等腫(唐本)。
【附方】舊二,新二。
白話文:
【釋名】薑石。
時珍曰:薑石以它的形狀命名。有的書籍上寫作礓礫,邵伯溫認為,天地之間存在極端的戾氣與幽暗,這種氣氛影響下生成的石頭就稱為礓礫。民間則常寫作薑石。
【集解】恭曰:薑石在各地都有產,它生長於土石之間,外觀形狀類似薑。薑石有五種,以白色且質地細膩、沒有粗糙表面的品質最佳,齊州歷城東部的薑石質量很好。採收時間無特定限制。
宗奭曰:薑石在各地都可找到,但必須選在未被陽光直射的情況下採收,選擇稍微帶點白色的薑石效果更佳。
【氣味】薑石的氣味屬鹹,性寒,對人體無毒害。
【主治】薑石可以治療熱豌豆疹、疔毒等症狀引起的腫脹。
【附方】此藥方已有兩種古法和兩種新法。
疔瘡腫痛:白薑石末,和雞子清敷之,干即易,療自出,神效。(崔氏方)乳癰腫大如碗腫痛:方同上。(《外臺秘要》)
白話文:
疔瘡腫痛:將乾薑研製成末,和雞蛋清敷在患處,幹了就換,一直到病症自行消失,療效神奇。(崔氏方)乳房腫大如碗且疼痛:方法同上。(《外臺祕要》)
產後脹沖氣噎:𥓌礰石、代赭石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醋湯下。(潔古《保命集》)
通身水腫:薑石燒赤,納黑牛尿中,熱服,日飲一升。(《千金方》)
白話文:
產後腹脹氣頂住喉嚨使人窒息:𥓌礰石、代赭石等分,磨成粉,用醋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三、五十丸,用醋湯送服。(潔古《保命集》)
全身水腫:將薑石燒紅,放入黑牛尿中,溫熱服用,每天喝一升。(出自《千金方》)
4. 麥飯石
(宋《圖經》)
【釋名】時珍曰:象形。
白話文:
【釋名】李時珍說:形狀像。
【集解】時珍曰:李迅云:麥飯石處處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盞,或如餅,大略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點如豆如米,其色黃白,但於溪間麻石中尋有此狀者即是。古方云:曾作磨者佳,誤矣。此石不可作磨。若無此石,但以舊面磨近齒處石代之,取其有麥性故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時珍)。
白話文:
李迅說:麥飯石在各地的山澗溪流中都有。這種石頭大小不一,有的像拳頭,有的像鵝蛋,有的像茶杯,有的像餅乾,總的形狀像是一團聚攏的麥飯,上面有像豆子或米粒一樣大小的顆粒,顏色黃白色。只要在溪流中,麻石中找到形狀類似的石頭,那就是麥飯石。古方中說:曾經做過磨刀石的麥飯石比較好,這是錯誤的。這種石頭不能做磨刀石。如果沒有麥飯石,可以用舊的麵磨刀時靠近刀刃處的石頭代替,因為它有麥子的特性。
【氣味】甘甜,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各種腫脹、膿瘡、背部發炎(李時珍)。
【發明】頌曰:大凡石類多主癰疽。世傳麥飯石膏,治發背瘡甚效,乃中嶽山人呂子華秘方。裴員外啖之以名第,河南尹脅之以重刑,呂寧絕榮望,守死不傳其方。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人更碾五、七日,要細膩如面)四兩,鹿角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止,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末)二兩。
白話文:
【說明】:頌詞說:一般來說,石類的大多主治癰疽。世人稱道的麥飯石膏,治療發背瘡效果顯著,是中嶽山人呂子華的祕方。裴員外用這個方子得到了功名,河南尹用重刑威脅呂子華,呂子華寧願放棄功名,誓死不傳授方子。
【配方】:
-
麥飯石:四兩(搗碎成棋子大小,用炭火燒紅,投入米醋中浸泡,如此反覆十次,研磨成細末,放入乳缽中,由數人輪流研磨五到七天,使其細膩如麵粉)
-
鹿角:二兩(必須是從活鹿頭上取下連著腦骨的鹿角,自然脫落的鹿角不能使用,每二到三寸截斷,用炭火燒至冒煙停止,研磨成細末)
-
白蘞:二兩(生研末)
用三年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旋入藥在內,竹杖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盆內,待冷以紙蓋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泄氣。如未有膿即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即排膿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爛落,見出筋骨者,即塗細布上貼之,干即易,逐日瘡口收斂。
白話文:
把三年陳的米醋放入銀器中,煮到像魚眼一樣沸騰,然後緩緩倒入藥物,用竹杖不住地攪拌,熬煮一到兩個時辰,待醋的稀稠度合適後,倒入盆中,等冷卻後用紙蓋好收起來,不要讓灰塵進去。使用時,用鵝毛刷蘸取藥膏,塗抹在腫脹發紅的地方,中間留一個銅錢大小的地方讓氣體排出。如果沒有膿液,就會內部消退;如果有膿頭,就會縮小;如果已經潰爛,就會排出膿液,像湍急的流水一樣。如果患處很嚴重,肌肉腐爛,露出筋骨,就將藥膏塗抹在細布上,貼在患處,藥膏乾了就更換,每天瘡口都會收斂。
但中隔不穴者,即無不瘥。已潰者,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挹干,乃用藥。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合藥亦忌此等。
白話文:
但是隔著外層沒有戳洞治療的,沒有一個不能痊癒。已經出現潰爛的,在用藥時,必須先用豬蹄湯洗去膿血,然後用乾淨的布擦乾,再用藥。治療這種外傷時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手觸碰,長出的新肉不能讓口氣吹到,也不能讓腋下的汗臭味、月經血,以及懷孕的人看到,用藥時也要忌諱這些。
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此方孫真《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詳悉耳。又北齊馬嗣明治楊遵彥背瘡,取粗黃石如鵝卵大者,猛火燒赤,納濃醋中,當有屑落醋中,再燒再淬,石至盡,取屑日乾搗篩極細末,和醋塗之,立愈。劉禹錫《傳信方》謂之煉石法,用敷瘡腫無不驗。
白話文:
在治療初期,每天清洗傷口並更換敷藥一次,十天後改為兩天更換一次。這種藥粉必須研磨得非常細膩,才能發揮療效。如果研磨的不夠細膩,塗抹在傷口上會非常疼痛。這個方子在孫真所著的《千金月令》中也有記載,但沒有這裡描述的這麼詳細。另外,北齊時期的馬嗣明曾治療楊遵彥背部的瘡瘍,他取來粗黃色的石頭,像鵝卵石那麼大,用猛火燒紅後,放入濃醋中,石頭會在醋中分解成碎屑,然後再次燒紅,再淬入醋中,直到石頭完全分解為碎屑。取出的碎屑在太陽下曬乾,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與醋混合後塗抹在傷口上,很快就治好了。劉禹錫在《傳信方》中將這種方法稱為煉石法,用於敷治瘡腫,無不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