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5)
石部第十卷 (5)
1. 太一餘糧
(《本經》上品)
【釋名】石腦(《本經》)、禹哀(《吳普》)。
藏器曰: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理化神君,禹之師也。
白話文:
釋名 古代稱之為「石腦」(《本經》),又稱「禹哀」(《吳普》)。
藏器曰 太一,是道的宗源。太,指大;一,指道。大道之師,就是理化神君,也是禹的老師。
師嘗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張司空云: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依數必得。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乎?
白話文:
師父曾經服食過這種藥草,所以纔有「太一」這個名字。張司空說:「還魂草中生有黃色果實,鬼怪和野獸守護著它,不能隨意得到。會稽有個叫蓼的地方,出產餘糧。當地人會去挖掘它,用東西交換購買,他要的數量都是固定的,依他所說的數目,一定能得到。這其中仍然有神靈,難道它不是太一嗎?」
【集解】《別錄》曰:太一餘糧生泰山山谷,九月採。
普曰:生泰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採無時。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太一餘糧生長在泰山上的山谷中,在九月採收。
【普濟方】記載:太一餘糧生長在泰山。它有外殼,外殼裡面有白色,白色裡面有黃色,像雞蛋黃的顏色。採收不受時間限制。
弘景曰: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相同。而今世惟有禹餘糧,不復識太一。《登真隱訣》:長生四鎮丸云: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臟。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今人亦總呼為太一禹餘糧。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塗物正如雄色。
白話文:
葛洪說:本草中有太一餘糧和禹餘糧兩種,治療效果相同。而現在世上只剩下禹餘糧,不太認識太一。在《登真隱訣》中提到:「長生四鎮丸,其中有太一禹餘糧,這個藥丸能安撫六腑、平定五臟。」把這兩種藥的名稱合起來,很難分辨哪一種纔是正確的。現在的人也習慣把太一禹餘糧統稱為禹餘糧。 有人曾在銅官的石坎上採集到空青,發現了一塊黃赤色的石頭,它和現有的餘糧很像,但顏色更紅更好,懷疑這就是太一。他們稱呼它為雌黃,塗抹在物品上時,顏色與雄黃相似。
恭曰: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乃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若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變赤,因赤漸紫。紫及赤者,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禹餘糧。今泰山不見採得,而會稽、王屋、澤、潞州諸山皆有。陶云黃赤色,疑是太一。然無殼裹,殊非的稱。
白話文:
恭恭敬敬的說:太一餘糧和禹餘糧,其實是一種東西,只是因為精粗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它們的外殼像瓷器,形狀不定。剛開始在殼中的時候還沒凝結,還是黃色的水,叫做石中黃子。時間長了就會凝結成多種顏色,有青色、白色、紅色或黃色。年份越久顏色就會變成紅色,紅色漸漸變成了紫色。紫色和紅色的,都叫做太一。其他顏色的統稱為禹餘糧。現在泰山已經採不到了,會稽、王屋、澤、潞州等地的山裡都有。陶弘景說黃赤色的是太一,但我懷疑那是太一。因為它沒有外殼包著,所以並不是真正的太一。
斆曰:凡使,勿誤用石中黃並卵石黃,二石真相似。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如粉,兼重重如葉子雌黃也。
白話文:
《名醫別錄》中說:凡是使用石中黃,不要誤用卵石黃,這兩種石頭的外觀很相似。石中黃的外表呈赤黑色黃色,味道淡而略微酸。卵石黃的味道酸,每個都像雞蛋,裡面有一塊子,不能用。如果誤食,會導致腸燥。太一餘糧看起來像石頭一樣,輕輕一敲就碎成粉末,兼且很重,就像葉子雌黃一樣。
宗奭曰:太一餘糧,是用其殼也,故入藥須火燒醋淬。石中黃是殼中乾者及細末者。石中黃水,是未成餘糧黃濁水也。
白話文:
宗奭說:太一餘糧,是使用它的殼,因此入藥時需要火燒醋淬。石中黃是殼中乾的和細小的部分。石中黃水,是還沒有變成餘糧的黃濁水。
時珍曰:按《別錄》言: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太一餘糧生泰山山谷,石中黃出餘糧處有之,乃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據此則三者一物也。生於池澤者,為禹餘糧;生於山谷者,為太一餘糧;其中水黃濁者,為石中黃水;其凝結如粉者,為餘糧;凝干如石者,為石中黃。其說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義晦。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別錄》記載:禹餘糧生長在東海的池沼和山島上,太一餘糧生長在泰山山谷中,石中黃出現在餘糧生長的地方,它是餘糧殼中未長成的黃濁水。據此可以說明這三種東西是同一個東西。生長在池沼中的,叫禹餘糧;生長在山谷中的,叫太一餘糧;其中水黃濁的,叫石中黃水;凝結成粉末的,叫餘糧;凝結乾燥得像石頭的,叫石中黃。這個說法本來很清楚,但注釋者憑空猜測,反而使意義變得晦澀難懂。
晉宋以來,不分山谷、池澤所產,故通呼為太一禹餘糧。而蘇恭復以紫赤色者為太一,諸色為禹餘糧。皆由未加詳究本文也。寇宗奭及醫方乃用石殼為禹餘糧,殊不察未成餘糧黃濁水之文也。其殼粗頑不入藥。《庚辛玉冊》云:太一禹餘糧,陰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層疊,深紫色。
白話文:
從晉朝和宋朝開始,不分山林與湖泊生產的物種,所以普遍稱之為「太一禹餘糧」。蘇恭則認為紫色偏紅的物種是「太一」,其他顏色的則為「禹餘糧」。這都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其原始文本所致。寇宗奭以及醫學配方中使用石殼作為「禹餘糧」,卻忽略了「未成餘糧黃濁水」的描述,實際上,石殼粗硬且不易入藥。《庚辛玉冊》提到,「太一禹餘糧」是一種陰石,在各地都有產出,其特徵為一片片層疊,深紫色。
中有黃土,名曰石黃。其性最熱,冬月有餘糧處,其雪先消。《雲林石譜》云:鼎州祈閣山出石,石中有黃土,目之為太一餘糧。色紫黑,礧塊大小圓扁,外多黏綴碎石,滌去黃土,即空虛可貯水為硯。《丹房鏡源》云:五色餘糧及石中黃,皆可干汞,出金色。
白話文:
在一些地方,存在著一種叫做石黃的黃土。它的性質非常熱,在冬天食物儲藏過剩的地方,它會使積雪最先融化。《雲林石譜》記載:鼎州祈閣山出產一種石頭,石頭裡面有黃土,人們稱之為太一餘糧。它顏色紫黑,石塊大小不一,圓形或扁形,表面附著著許多碎石。去除黃土後,石頭內部就會變得空虛,可以盛水作為硯台。《丹房鏡源》記載:五色餘糧和石中黃都可以用来與汞混合,可以提取出金色的物質。
中醫認為,石黃是一種生長在黃土中的礦物,具有極熱的特性。在冬天,有石黃的地方,雪會首先融化。
《雲林石譜》記載:在鼎州祈閣山,有一種石頭,裡面含有黃土,人稱太一餘糧。這種石頭呈紫黑色,表面大小圓扁,外側經常粘合著碎石。如果將石頭表面的黃土清洗乾淨,就會發現裡面中空,可以盛水作硯臺。
《丹房鏡源》記載:五色餘糧和石中黃都可以用來鍊製水銀,可以煉出金色的水銀。
白話文:
中醫認為,石黃是一種生長在黃土中的礦物,非常熱。冬天,有石黃的地方,雪會最先融化。
《雲林石譜》記載:在鼎州祈閣山,有一種石頭,裡面有黃土,人們稱它為太一餘糧。這種石頭是紫黑色的,表面圓扁,大小不一,外側經常粘著碎石。如果把石頭表面的黃土洗乾淨,就會發現裡面是空的,可以裝水做硯臺。
《丹房鏡源》記載:五色餘糧和石中黃都可以用來煉製水銀,可以煉出金色的水銀。
【修治】斆曰:凡修事,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餘糧四兩煮之,旋添,汁盡為度,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白話文:
斆醫生說:凡是 修補事情的藥,運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於瓷鍋中,再加入四兩未煮過的新米,不斷添料,直 到汁液全部用盡為止,此時的藥物具有新米般的自然香味。將藥品搗碎後,接著研磨一萬次,纔可以使用 。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甘,平;李當之:小寒;扁鵲:甘,無毒。
之才曰: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白話文:
**氣味:**甘,性平,無毒。
諸家言論:
- 神農、岐伯、雷公:味甘,性平
- 李當之:味微寒
- 扁鵲:味甘,無毒
附註:
依照之才的說法,杜仲為其使藥(配伍時可增強藥效)。禁忌與貝母、菖蒲、鐵落合用。
【主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本經》)。治大飽絕力身重(《別錄》)。
益脾,安臟氣(雷斆)。定六腑,鎮五臟(弘景)。
白話文:
【主治】咳嗽逆氣上衝,癥瘕積血閉塞,月經斷絕,驅除邪氣,四肢關節活動不利。長期服用能耐寒暑而不飢餓,身體輕盈飛行千里,可以成仙(《本經》)。治療暴飲暴食,四肢無力,體重過重(《別錄》)。
益脾胃,安撫臟腑氣機(雷斆所言)。安定六腑,鎮定五臟(弘景所言)。
【發明】時珍曰:禹餘糧、太一餘糧、石中黃水,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藥有精粗之等爾。故服食家以黃水為上,太一次之,禹餘糧又次之。《列仙傳》言:巴戎赤斧上華山,餌禹餘糧,即此。
白話文:
【說明】李時珍說:禹餘糧、太一餘糧、石中黃水,性質、味道和功效都相似,但是作為藥物使用,有精緻和粗糙之別。所以,服用的人以黃水為上等,太一次之,禹餘糧再次之。《列仙傳》記載:巴戎赤斧上華山,服用禹餘糧,就是指的這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