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22)
石部第九卷 (22)
1. 石面
(《綱目》)
白話文:
《本草綱目》
【集解】時珍曰: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或曰:饑荒則生之。唐玄宗天寶三載,武威番禾縣醴泉湧出,石化為面,貧民取食之。憲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間,石化為面,人取食之。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飢,鄉寧縣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餅餌。仁宗嘉祐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五月,鍾離縣地生面。
白話文:
【集解】時珍說:石頭上長出面粉並不常見,也是一種祥瑞之兆。有人說:鬧飢荒時就會長出石面。唐玄宗天寶三年的時候,武威番禾縣醴泉湧出,石頭變成了麪粉,貧窮的百姓拿來食用。憲宗元和四年的時候,山西雲、蔚、代三州山谷間,石頭變成了麪粉,人們拿來食用。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的某個時候,慈州百姓們正為飢餓所苦,鄉寧縣山中的石頭上長出了如同麵粉一樣的石脂,可以做成餅子來充飢。仁宗嘉祐七年三月的某個時候,彭城大地上長出了石面;五月的某個時候,鍾離縣大地上長出了石面。
哲宗元豐三年五月,青州臨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蒐集於此,以備食者考求云。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調中,食之止飢(時珍)。
白話文:
哲宗元豐三年五月,青州臨朐、益都的石頭都化成了麵粉,人們取來食用。收集於此,供食用者考究。
【氣味】味道甘甜,性平,無毒。
【主治】補氣調和中氣,食用可止飢(李時珍)。
2. 浮石
(《日華》)
【校正】併入《拾遺》水花。
【釋名】海石(《綱目》)、水花。
白話文:
【校正】併入《拾遺》部分的水花。
【釋名】海石(《本草綱目》)、水花。
【集解】時珍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浮石,是江海間的細沙、水沫凝聚,經過長久時間形成的。形狀像水沫和鐘乳石,有細孔像蟲蛀的窩,顏色是白色,體質輕而虛。現在皮匠用來磨皮垢非常有效。海中的浮石,味道鹹,入藥的效果更好。
《抱朴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水沫為浮石,此皆去其柔脆,變為堅剛也。《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
【氣味】咸,平,無毒。時珍曰:小寒。
白話文:
《抱朴子》說:用火燒過泥土就可以變成磚瓦,用火燒過木頭就可以變成木炭,水冷卻以後就成凍結成冰,這些都是把柔軟脆弱的東西,變成堅硬剛強的物品。《交州記》說:海上有浮石,輕而薄可以磨掉腳上的老皮,煮水飲用可以止渴。那就是這個東西。
**氣味:**鹹,性平,無毒。
**時珍曰:**小寒。
【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大明)。止咳(弘景)。去目翳(宗奭)。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震亨)。消瘤癭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時珍)。
白話文:
【主治】煮成汁可飲用,能止渴,治療淋病,解獸類毒(大明)。止咳(弘景)。消除球翳(宗奭)。清金降火,消退塊狀物,化解老舊的痰(震亨)。消除腫瘤、癭瘤、結核、疝氣,排放氣體,消除瘡腫(時珍)。
【發明】藏器曰:水花主遠行無水止渴,和苦栝蔞為丸,每旦服二十丸,永無渴也。
震亨曰:海石治老痰積塊,咸能軟堅也。
白話文:
《發明》一書中記載:水花可以主治遠行缺乏水源時的口渴,與苦瓜、栝蔞共同製成藥丸,每天早上服用二十丸,便能永久解決口渴的問題。
張震亨說:海石可以治療年老後痰飲積聚成塊狀的疾病,因為它的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
時珍曰:浮石乃水沫結成,色白而體輕,其質玲瓏,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按余琰《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附方】新十二。
咳嗽不止: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肘後方》)
白話文:
李時珍說:浮石是水沫凝結而成的,它的顏色是白色的而且質地輕盈,它的質地玲瓏剔透,像肺的形狀。它的氣味是鹹寒的,它具有潤下通便的作用。所以它可以進入肺,去除上焦痰熱,止咳化痰,軟堅散結。它可以清肺熱,所以它還能治療各種淋病。
根據餘琰的《席上腐談》的記載:肝屬木,它應該浮在水面,但它反而沉入水中;肺屬金,它應該沉入水中,但它反而浮在水面,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肝實而肺虛。所以石頭放入水中就會沉入水中,而南海卻有浮在水面的石頭;木頭放入水中就會浮在水面,而南海卻有沉在水中的沉水香。虛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相反。
附方 新十二
咳嗽不止: 服用浮石末湯,或服用蜜丸。(《肘後方》)
消渴引飲:《本事方》:浮石、舶上青黛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溫湯服一錢。又方:白浮石、蛤粉、蟬殼等分,為末。鯽魚膽汁七個,調服三錢,神效。
白話文:
消除糖尿病引起的口渴:
- 古書《本事方》中的方法:
- 浮石和舶上青黛等量,麝香少許,研磨成細末。
- 用溫水送服一錢。
- 另一個方法:
- 白浮石、蛤粉、蟬殼等量,研磨成細末。
- 加入七個鯽魚膽汁,調和後服用三錢,療效顯著。
血淋砂淋,小便澀痛:用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服。(《直指方》)石淋破血:浮石滿一手,為末,以水三升,酢一升,和煮二升,澄清,每服一升。(《傳信適用方》)
小腸疝氣,莖縮囊腫者。
白話文:
1、血淋砂淋,小便澀痛:將黃爛浮石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甘草煎煮的湯劑送服。(出自《直指方》)
2、石淋破血:取滿一手黃爛浮石,研成粉末,加入水三升、醋一升,一起煎煮至剩二升,待藥液澄清後,每次服用一升。(出自《傳信適用方》)
小腸疝氣,陰莖縮回囊腫者。
《直指方》:用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丹溪方:用海石、香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汁調下。
白話文:
《直指方》:將浮石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木通、赤茯苓、麥門冬煎煮的湯汁將其調和,再飲用。
丹溪方:將海石、香附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汁將其調和,再飲用。
頭核腦痹,頭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痹。用輕虛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掃塗之。勿用手按,即漲。或加焙乾黃牛糞尤好。亦治頭𤷍。(《直指方》)
白話文:
頭核腦痹:頭枕後部生痰核。正對後腦的是腦,偏向一側的是痹。
用輕浮的白浮石燒成灰,研成細末,加入少許輕粉,用麻油調勻,塗抹在患處。不要用手按,否則會腫脹。或者加入炒乾的黃牛糞更佳。也可治療頭癬。(《直指方》)
底耳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為末。繳淨吹之。(《普濟方》)
白話文:
耳朵底部有膿:用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研磨成粉末。將耳道清洗乾淨後,將藥粉吹入耳道。(《普濟方》)
疳瘡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半,水煎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一年者,半年愈。(《儒門事親》)
白話文:
疳瘡久治不愈:海浮石(燒紅後,用醋淬火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搗成細末。每次服二錢半,用清水煎服。病在上焦,飯後服;在下焦,飯前服。如果是患病一年者,可於半年內痊癒。(出自《儒門事親》)
疔瘡發背: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臨臥,冷酒下。(《普濟方》)
諸般惡瘡:方同上。
白話文:
疔瘡發背
- 白浮石:半兩
- 沒藥:二錢半
將兩者磨成細粉,用醋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六、七丸,睡前用冷酒送服。(《普濟方》)
諸般惡瘡
用方同上。
【附錄】暈石(《拾遺》),藏器曰:生海底,狀如薑石,紫褐色,極緊似石,是鹹水結成,自然生暈。味鹹,寒,無毒。主石淋,磨汁飲之,亦燒赤投酒中飲。
白話文:
【附錄】暈石(《拾遺》):
藏器說:暈石生長在海底,形狀像薑石,呈紫褐色,非常堅硬,像石頭一樣,是鹹水凝結而成的,自然形成暈紋。味道鹹,性寒,無毒。主治石淋,將暈石研磨成汁服用,也可以將暈石燒紅後投入酒中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