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八卷 (18)
禽部第四十八卷 (18)
1. 雉
【附方】舊三,新一。
脾虛下痢,日夜不止:野雞一隻,如食法,入橘皮、蔥、椒、五味,和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之。(《食醫心鏡》)產後下痢:用野雞一隻,作餛飩食之。(同上)消渴飲水小便數:用野雞一隻,五味煮取(三升以來)汁飲之。肉亦可食,甚效。(同上)心腹脹滿:野雞一隻(不拘雄雌),茴香(炒)、馬芹子(炒)、川椒(炒)、陳皮、生薑等分,用醋以一夜蒸餅和雉肉作餡料,外以麵皮包作餛飩,煮熟食。仍早服嘉禾散,辰服此,午服導氣枳殼丸。
(《朱氏集驗方》)
腦
【主治】塗凍瘡(時珍)。
嘴
【主治】蟻瘻(孫思邈)。
尾
【主治】燒灰和麻油,敷天火丹毒(時珍)。
屎
【主治】久瘧(時珍)。
【附方】新一。
久瘧不止:雄野雞屎、熊膽、五靈脂、恆山,等分為末,醋糊丸黑豆大。正發時,冷水下一丸。(《聖惠》)
鸐雉(音狄。《食療》)
【釋名】鸐(《禽經》)、山雞(同上)、山雉。
時珍曰:翟,美羽貌。雉居原野,鸐居山林,故得山名。大者為鷮。
【集解】頌曰:伊洛、江淮間一種雉,小而尾長者,為山雞,人多畜之樊中,即《爾雅》所謂「鸐,山雉也」。時珍曰:山雞有四種,名同物異。似雉而尾長三、四尺者,鸐雉也。似鸐而尾長五、六尺,能走且鳴者,鷮雉也,俗通呼為鸐矣。其二則鷩雉、錦雞也。鷮、鸐皆勇健自愛其尾,不入叢林。
雨雪則岩伏木棲,不敢下食,往往餓死。故師曠云:雪封枯原,文禽多死。南方隸人,多插其尾於冠。其肉皆美於雉。《傳》云:四足之美有麃,兩足之美有鷮。
肉
【氣味】甘,平,有小毒。
詵曰:發五痔,久食瘦人。和蕎麥麵食,生肥蟲。同豉食,害人。卵同蔥食,生寸白蟲。余並同雉。
【主治】五臟氣喘不得息者,作羹臛食(孟詵)。炙食,補中益氣(時珍)。
鷩雉(敝、鱉二音。《拾遺》)
【釋名】山雞(《禽經》)、錦雞(同上)、金雞(《綱目》)、採雞(《周書》)、鵕䴊(音峻儀)。時珍曰:鷩性憋急耿介,故名。鵕䴊,儀容俊秀也。周有鷩冕,漢有鵕䴊冠,皆取其文明俊秀之義。鷩與鸐同名山雞,鸐大而鷩小;鷩與鷊同名錦雞,鷊紋在綬而鷩紋在身,以此為異,大抵皆雉屬也。按:《禽經》云:首有采毛曰山雞,腹有采色曰錦雞,項有采囊曰避株。
是山雞、錦雞又稍有分別,而俗通呼為一矣。蓋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集解】藏器曰:鷩似雉五色。《山海經》云「小華之山多赤鷩,養之禳火災」,是也。
時珍曰:山雞出南越諸山中,湖南、湖北亦有之。狀如小雞,其冠亦小,背有黃赤紋,綠項紅腹紅嘴。利距善鬥,以家雞鬥之,即可獲。此乃《爾雅》所謂「鷩,山雞者也」。《逸周書》謂之採雞。錦雞則小於鷩,而背紋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鶾,天雞」者也。
白話文:
雉
**【附方】**過去有三個,現在新增一個。
- **脾虛引起的腹瀉,日夜不停:**用野雞一隻,按照一般吃飯的方式烹煮,加入橘皮、蔥、花椒、五味子等調料,做成餛飩煮熟,空腹食用。(出自《食醫心鏡》)
- **產後腹瀉:**用野雞一隻,做成餛飩食用。(同上)
- **消渴症導致飲水多、小便頻繁:**用野雞一隻,加入五味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左右),取汁飲用,肉也可以吃,效果很好。(同上)
- **心腹脹滿:**用野雞一隻(不論公母),茴香(炒過)、馬芹子(炒過)、川椒(炒過)、陳皮、生薑等量,用醋浸泡一夜,將這些藥材和雞肉做成餡料,再用麵皮包成餛飩,煮熟食用。早上服用嘉禾散,上午服用此餛飩,中午服用導氣枳殼丸。(出自《朱氏集驗方》)
腦
- **【主治】**塗抹凍瘡。(李時珍說的)
嘴
- **【主治】**治療蟻瘻。(孫思邈說的)
尾
- **【主治】**燒成灰,和麻油調勻,敷在天火丹毒上。(李時珍說的)
屎
- **【主治】**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李時珍說的)
**【附方】**現在新增一個。
- **久治不癒的瘧疾:**用公野雞的糞便、熊膽、五靈脂、恆山,等量磨成粉,用醋調成糊狀,做成黑豆大小的藥丸。在瘧疾發作時,用冷水吞服一丸。(出自《聖惠方》)
鸐雉(音同狄。《食療》中記載)
**【別名】**鸐(《禽經》中記載)、山雞(同上)、山雉。
李時珍說:翟,指的是羽毛美麗的樣子。雉生活在平原野地,鸐生活在山林裡,所以叫做山名。大的叫做鷮。
**【解釋】**宋代學者說:在伊洛、江淮一帶,有一種雉,體型小而尾巴長,叫做山雞。很多人把牠們養在籠子裡,就是《爾雅》裡說的「鸐,山雉也」。李時珍說:山雞有四種,名稱相同但樣子不同。像雉雞但尾巴長三四尺的,是鸐雉。像鸐但尾巴長五六尺,會走會叫的是鷮雉,俗稱鸐。另外兩種是鷩雉和錦雞。鷮和鸐都勇敢且愛惜自己的尾巴,不進叢林。
下雨或下雪時,牠們會躲在岩石下或樹上,不敢下地覓食,常常會餓死。所以師曠說:大雪封住乾枯的草原,美麗的鳥類大多會死亡。南方的一些人,會把牠們的尾巴插在帽子上。牠們的肉都比雉雞美味。《傳》裡說:四隻腳的美味有麃,兩隻腳的美味有鷮。
肉
**【味道】**味甘,性平,有小毒。
孟詵說:會引發痔瘡,長期食用會使人消瘦。和蕎麥麵一起吃,會生寄生蟲。和豆豉一起吃,會對人有害。雞蛋和蔥一起吃,會生寸白蟲。其它的食用禁忌和雉雞相同。
**【主治】**治療五臟氣喘、呼吸困難的,可以煮湯或羹食用。(孟詵說)烤著吃,可以補中益氣。(李時珍說)
鷩雉(讀音有兩種:敝、鱉。《拾遺》中記載)
**【別名】**山雞(《禽經》中記載)、錦雞(同上)、金雞(《綱目》中記載)、採雞(《周書》中記載)、鵕䴊(音同峻儀)。李時珍說:鷩的性格急躁、剛烈,所以這樣稱呼它。鵕䴊,形容牠儀態俊美。周朝有鷩冕,漢朝有鵕䴊冠,都是取其文采華麗俊美的含義。鷩和鸐都叫做山雞,鸐體型大而鷩體型小;鷩和鷊都叫做錦雞,鷊的紋路在綬帶上,而鷩的紋路在身上,以此區分。總之,牠們都屬於雉類。《禽經》中說:頭上有彩色羽毛的叫做山雞,腹部有彩色的叫做錦雞,頸部有彩色的囊袋叫做避株。
所以山雞、錦雞還是稍微有點區別,但人們習慣統稱牠們為一種。大概牠們是一類的,差別不大。
**【解釋】**陳藏器說:鷩像雉雞一樣有五種顏色。《山海經》中說「小華山有很多赤鷩,飼養牠們可以消除火災」,說的就是牠。
李時珍說:山雞產於南越各山中,湖南、湖北也有。形狀像小雞,雞冠也小,背部有黃色和紅色的紋路,脖子是綠色的,腹部是紅色的,嘴是紅色的。牠們腳上的距很銳利,擅長打鬥,如果用家雞和牠鬥,很容易就能抓到牠。這就是《爾雅》中說的「鷩,山雞」。《逸周書》稱牠為採雞。錦雞比鷩小,背部的紋路是鮮紅色的,胸前有五彩斑斕的羽毛,像孔雀的羽毛一樣。這就是《爾雅》中說的「鶾,天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