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八卷 (19)
禽部第四十八卷 (19)
1. 雉
《逸周書》謂之文鶾(音汗)。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紋尤燦爛如錦。或云錦雞乃其雄者,亦通。劉敬叔《異苑》云:山雞愛其羽毛,照水即舞,目眩多死,照鏡亦然。與鸐雞愛尾餓死,皆以紋累其身者也。
肉
【氣味】甘,溫,微毒。
【主治】食之令人聰慧(汪穎)。養之禳火災(藏器)。
【附錄】吐綬雞,時珍曰:出巴峽及閩廣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雞,小者如鴝鵒。頭頰似雉,羽色多黑,雜以黃白圓點,如真珠斑。項有嗉囊,內藏肉綬,常時不見,每春夏晴明,則向日擺之。頂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乃徐舒其頷下之綬,長闊近尺,紅碧相間,采色煥爛,逾時悉斂不見。或剖而視之,一無所睹。
此鳥生亦反哺。行則避草木,故《禽經》謂之避株。《食物本草》謂之吐錦雞,《古今注》謂之錦囊,蔡氏《詩話》謂之真珠雞,《倦遊錄》謂之孝鳥。《詩經》謂之鷊(音厄),「邛有旨鷊」是矣。
鶡雞(曷、渴二音。《拾遺》)
【釋名】時珍曰:其羽色黑黃而褐,故曰鶡。青黑色者名曰䲸(音介),性耿介也。青鳳亦名鶡,取象於此也。
【集解】藏器曰:鶡雞出上黨。魏武帝賦云:鶡雞猛氣,其鬥期於必死。今人以鶡為冠。象此也。時珍曰:鶡狀類雉而大,黃黑色,首有毛角如冠。性愛其黨,有被侵者,直往赴鬥,雖死猶不置。故古者虎賁戴鶡冠。《禽經》云:鶡,毅鳥也,毅不知死,是矣。性復粗暴,每有所攫,應手摧碎。上黨即今潞州。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炙食,令人勇健(藏器)。炙食,令人肥潤(汪穎)。
白話文:
雉雞在《逸周書》中被稱為文鶠。大體上兩種雉雞屬於同一類,但錦雞的羽毛花紋尤其燦爛,如同錦緞一般。有人說錦雞是雄性雉雞,這種說法也說得通。《異苑》記載,山雞很愛惜自己的羽毛,只要看到水中的倒影就會跳舞,但因為過度炫耀而眼花撩亂,常常因此而死。看到鏡子也是這樣。這就像鸐雞因為愛惜尾巴而餓死一樣,都是因為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外在而招致禍患。
雉雞肉
【氣味】味甘,性溫,有微毒。
【功效】食用可以使人聰明(汪穎)。飼養可以避開火災(陳藏器)。
【附錄】吐綬雞,李時珍說:這種雞產於巴峽及福建、廣東的山區,人們多飼養牠來觀賞。大的像家雞一樣,小的則像八哥。頭和臉頰像雉雞,羽毛顏色多為黑色,夾雜著黃色和白色的圓點,如同珍珠的斑點。脖子上有個嗉囊,裡面藏有肉質的垂肉,平常看不到,每到春夏晴朗時,就會向著太陽搖晃。頭頂會先長出兩根約兩寸長的翠綠色角,然後慢慢伸展開下巴的垂肉,長度和寬度將近一尺,呈現紅色和碧色交錯的鮮豔色彩,過一會兒就會收起來,看不見了。如果解剖來看,卻什麼也找不到。
這種鳥天生有反哺的習性。牠們走路時會避開草木,因此《禽經》稱牠為「避株」。《食物本草》稱牠為「吐錦雞」,《古今注》稱牠為「錦囊」,蔡氏《詩話》稱牠為「真珠雞」,《倦遊錄》稱牠為「孝鳥」。《詩經》稱牠為「鷊」,「邛有旨鷊」說的就是牠。
鶡雞 (音同「曷」、「渴」。《拾遺》記載)
【名稱由來】李時珍說:牠的羽毛顏色黑黃帶褐,所以叫「鶡」。青黑色的叫做「䲸」,性情剛直不阿。青鳳也叫鶡,取其堅毅的象徵。
【產地與外形】陳藏器說:鶡雞產於上黨。魏武帝的賦中寫道:「鶡雞氣勢勇猛,爭鬥時抱著必死的決心。」現在人們用鶡雞的羽毛來裝飾帽子,就是取其勇猛的意象。李時珍說:鶡雞的樣子像雉雞,但體型較大,呈黃黑色,頭上有像冠子一樣的毛角。牠們很愛護同伴,如果有同伴被侵犯,就會奮不顧身地去戰鬥,即使戰死也不罷休。因此古代的虎賁部隊戴著鶡雞冠。《禽經》說:鶡雞是堅毅的鳥,不畏懼死亡,就是這個意思。牠的性情又很粗暴,每次抓到東西,都會應手摧毀。上黨就是現在的潞州。
鶡雞肉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烤著吃,可以使人勇猛強健(陳藏器)。烤著吃,可以使人身體肥潤(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