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八卷 (8)

回本書目錄

禽部第四十八卷 (8)

1.

治小兒食瘧,療大人淋漓反胃,消酒積,主喉閉乳蛾,一切口瘡,牙疳諸瘡(時珍)。

【附方】舊三,新十七。小便遺失:用雞膍胵一具,並腸燒存性,酒服。男用雌,女用雄。(《集驗》)

小便淋瀝痛不可忍:雞肫內黃皮五錢,陰乾燒存性,作一服,白湯下,立愈。(《醫林集要》)

膈消飲水:雞內金(洗,曬乾)、栝蔞根(炒)各五兩,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日三。(《總錄》)

反胃吐食:雞膍胵一具,燒存性,酒調服。男用雌,女用雄。(《千金》)

消導酒積:雞膍胵、乾葛為末,等分,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袖珍方》)

噤口痢疾:雞內金焙研,乳汁服之。

小兒瘧疾:用雞膍胵黃皮燒存性,乳服。男用雌,女用雄。(《千金》)

喉閉乳蛾:雞肫黃皮勿洗,陰乾燒末,用竹管吹之即破,愈。(《青囊》方)

一切口瘡:雞內金燒灰敷之,立效。(《活幼新書》)

鵝口白瘡:燒雞肫黃皮為末,乳服半錢。(《子母秘錄》)

走馬牙疳:《經驗》: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五枚,枯礬五錢,研搽立愈。《心鑑》:用雞肫黃皮,燈上燒存性,入枯礬、黃柏末等分,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洗漱後,貼之。

陰頭疳蝕:雞內金(不落水)拭淨,新瓦焙脆,出火毒,為細末。先以米泔水洗瘡,乃搽之。亦治口疳。(《經驗方》)

穀道生瘡久不愈:用雞膍胵燒存性為末,干貼之,如神。(《總錄》)

腳脛生瘡:雄雞肫內皮,洗淨貼之。一日一易,十日愈。(《小山奇方》)

瘡口不合:雞膍胵皮,日貼之。

發背初起: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乾,臨時溫水潤開貼之,隨干隨潤,不過三五個,即消。(楊氏《經驗方》)

發背已潰:用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搽之,即愈。

金腮瘡蝕:初生如米豆,久則穿蝕。用雞內金(焙)、鬱金等分,為末。鹽漿漱了貼之。忌米食。(《總錄》)

小兒疣目:雞肫黃皮擦之,自落。(《集要》方)

雞骨哽咽:活雞一隻打死,取出雞內金洗淨,燈草裹,於火上燒存性。竹筒吹入咽內,即消,不可見肉。(《攝生方》)

(男用雌,女用雄)

【主治】遺溺,小便數不禁。燒存性,每服三指,酒下(《別錄》)。止遺精、白濁、消渴(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小便頻遺:《心鏡》:用雄雞腸一具作臛,和酒服。《普濟》:用雄雞腸,水煎汁服,日三次。

肋骨(烏骨雞者良)

【主治】小兒羸瘦,食不生肌(《別錄》)。

【附方】新二。小兒囟陷:因臟腑壅熱,氣血不榮。用烏雞骨一兩(酥炙黃),生乾地黃(焙)二兩,為末。每服半錢,粥飲調下。(《聖惠方》)

瘡中朽骨:久疽久漏,中有朽骨。以烏骨雞脛骨,實以砒石,鹽泥固濟,煅紅出毒,以骨研末,飯丸粟米大。每以白紙捻送一粒入竅中,外以拔毒膏藥封之,其骨自出。(《醫學正傳》)

白話文:

治療小孩因瘧疾引起的食慾不振,治療大人小便不順、反胃,消除飲酒造成的積食,主要治療喉嚨腫痛、扁桃腺炎、各種口腔潰瘍、牙齦潰爛等瘡瘍。(李時珍的說法)

【附方】

  • 小便失禁: 用雞的砂囊(雞胗)一個,連同腸子燒成炭,用酒送服。男性用雌雞的,女性用雄雞的。(《集驗方》)
  • 小便淋漓疼痛難忍: 用雞胗內層的黃皮五錢,陰乾後燒成炭,做成一劑,用白開水送服,立刻見效。(《醫林集要》)
  • 因胸膈積熱而飲水不止: 用雞內金(洗淨、曬乾)和栝樓根(炒過)各五兩,磨成粉,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總錄》)
  • 反胃嘔吐: 用雞的砂囊一個,燒成炭,用酒調服。男性用雌雞的,女性用雄雞的。(《千金方》)
  • 消除飲酒造成的積食: 用雞的砂囊和葛根磨成粉,等量混合,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酒送服。(《袖珍方》)
  • 因痢疾而無法進食: 將雞內金烘烤研磨成粉,用母乳送服。
  • 小孩瘧疾: 用雞砂囊的黃皮燒成炭,用母乳送服。男性用雌雞的,女性用雄雞的。(《千金方》)
  • 喉嚨腫痛、扁桃腺炎: 將雞胗的黃皮不洗,陰乾後燒成粉,用竹管吹入患處,腫痛就會消散,病就好了。(《青囊方》)
  • 各種口腔潰瘍: 用雞內金燒成灰敷在患處,立刻有效。(《活幼新書》)
  • 鵝口瘡: 將雞胗黃皮燒成粉,用母乳送服半錢。(《子母秘錄》)
  • 走馬牙疳: 《經驗方》:用雞胗黃皮(不沾水)五個,枯礬五錢,研磨後塗抹,立刻見效。《心鑑方》:用雞胗黃皮,在燈火上燒成炭,加入等量的枯礬、黃柏粉,以及少許麝香。先用米泔水漱口,再將藥粉敷在患處。
  • 陰部潰爛: 用雞內金(不沾水)擦乾淨,在新瓦上焙烤至脆,去除火毒,磨成細粉。先用米泔水清洗患處,再塗上藥粉。也可用於治療口瘡。(《經驗方》)
  • 肛門生瘡久治不癒: 用雞的砂囊燒成炭,磨成粉,直接敷在患處,效果神奇。(《總錄》)
  • 小腿生瘡: 用雄雞的胗內皮,洗乾淨後貼在患處。一天換一次,十天就會好。(《小山奇方》)
  • 傷口不癒合: 用雞的砂囊皮,每天貼在患處。
  • 背部生瘡初期: 用雞胗黃皮(不沾水)陰乾,臨時用溫水浸潤後貼在患處,隨時保持濕潤,貼個三五次,瘡就會消散。(楊氏《經驗方》)
  • 背部生瘡已經潰爛: 用雞胗黃皮,和棉絮一起焙乾磨成粉,塗抹在患處,很快就會痊癒。
  • 腮部生瘡潰爛: 開始像米粒或豆子大小,久了會穿透腐蝕。用雞內金(焙乾)和鬱金等量混合磨成粉,用鹽水漱口後塗抹在患處。忌食米飯。(《總錄》)
  • 小孩長疣: 用雞胗黃皮擦拭,疣就會自己脫落。(《集要方》)
  • 雞骨卡住喉嚨: 把活雞打死,取出雞內金洗淨,用燈芯草包好,在火上燒成炭。用竹筒吹入喉嚨,雞骨就會化解,但要注意不要接觸到雞肉。(《攝生方》)

雞腸(男性用雌雞的,女性用雄雞的)

【主治】 治療小便失禁,小便次數頻繁無法控制。燒成炭後,每次服用三指寬的量,用酒送服。(《別錄》)可止遺精、白濁、消渴。(李時珍的說法)

【附方】

  • 小便頻繁失禁: 《心鏡方》:用雄雞的腸子做成肉羹,和酒一起服用。《普濟方》:用雄雞的腸子,用水煎煮後服用,每天三次。

雞肋骨(烏骨雞的效果最好)

【主治】 治療小孩身體虛弱、瘦弱,吃東西不長肉。(《別錄》)

【附方】

  • 小孩囟門凹陷: 因內臟積熱、氣血不足。用烏雞骨一兩(酥油炙黃),生乾地黃(烘烤)二兩,磨成粉。每次服用半錢,用稀粥送服。(《聖惠方》)
  • 瘡口裡有腐爛的骨頭: 長期形成的膿瘡、瘺管中,內部有腐爛的骨頭。用烏雞腿骨,填入砒霜,用鹽泥封固,煅燒至紅色後取出,研磨成粉,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用白紙捻成小條,每次送入一粒到瘺管中,外敷拔毒膏藥,腐骨就會自己排出。(《醫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