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八卷 (2)
禽部第四十八卷 (2)
1. 雞
【發明】普曰:丹雄雞一名載丹。宗奭曰:即赤雞也。時珍曰:雞雖屬木,分而配之,則丹雄雞得離火陽明之象,白雄雞得庚金太白之象,故辟邪惡者宜之;烏雄雞屬木,烏雌雞屬水,故胎產宜之;黃雌雞屬土,故脾胃宜之;而烏骨者,又得水木之精氣,故虛熱者宜之,各從其類也。吳球云:三年鏾雞,常食治虛損,養血補氣。
【附方】新二。闢禳瘟疫:冬至日取赤雄雞作臘,至立春日煮食至盡,勿分他人。(《肘後方》)百蟲入耳:雞肉炙香,塞耳中引出。(《總錄》)
白雄雞肉
【氣味】酸,微溫,無毒。藏器曰:甘,寒。
【主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別錄》)。調中除邪,利小便,去丹毒(《日華》)。
【發明】藏器曰:白雄雞養三年,能為鬼神所使。時珍曰:按陶弘景《真誥》云:學道山中,宜養白雞、白犬,可以辟邪。今術家祈禳皆用白雞,其原本此。是乃異端一說耳,雞亦何神何妖哉?
【附方】舊三,新四。
癲邪狂妄:自賢自聖,行走不休。白雄雞一隻煮,以五味和作羹粥食。(《心鏡》)
驚憤邪僻:治因驚憂怖迫,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者。白雄雞一頭(治如食法),真珠四兩,薤白四兩,水三升,煮二升,盡食之,飲汁令盡。(《肘後》)
卒然心痛:白雞一頭,治如食法,水三升,煮二升,去雞,煎取六合,入苦酒六合,真珠一錢,復煎取六合,納麝香二豆許,頓服之。(《肘後》)
赤白痢下:白雄雞一隻,如常作臛及餛飩,空心食。(《心鏡》)
猝得咳嗽:白雞一隻。苦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並淡食雞。(《肘後》)
水氣浮腫:小豆一升,白雄雞一隻,治如食法,以水三斗煮熟食之,飲汁令盡。(《肘後方》)
肉壞怪病:凡口鼻出腥臭水,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走躍,捉之即化為水,此肉壞也。但多食雞饌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烏雄雞肉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補中止痛(《別錄》)。止肚痛,心腹惡氣,除風濕麻痹,補虛羸,安胎,治折傷並癰疽。生搗,塗竹木刺入肉(《日華》)。
【發明】時珍曰:按李鵬飛雲:黃雞宜老人。烏雞宜產婦,暖血。馬益卿雲:妊婦宜食牡雞肉,取陽精之全於天產者。此亦胎教宜見虎豹之意耳。又唐崔行功《纂要》云:婦人產死,多是富貴家,旁人擾攘,致婦驚悸氣亂故耳。惟宜屏除一切人,令其獨產,更爛煮牡雞取汁,作粳米粥與食,自然無恙,乃和氣之效也。
蓋牡雞汁性滑而濡。不食其肉,恐難消也。今俗產家,每產後即食雞啖卵,氣壯者幸而無恙,氣弱者因而成疾,皆由不解此意也。
【附方】舊四,新六。
白話文:
雞
【發明】
普氏說:「紅色的公雞又名載丹。」宗奭說:「指的就是紅色的雞。」李時珍說:「雞雖然五行屬木,但若細分來看,紅色的公雞帶有離火和陽明的特性,白色的公雞則有庚金和太白的特性,所以能辟邪除惡;黑色的公雞屬木,黑色的母雞屬水,因此適合孕婦生產時食用;黃色的母雞屬土,適合脾胃虛弱的人;而烏骨雞則具有水木的精氣,所以適合體虛有熱的人食用,各有其對應的屬性。」吳球說:「飼養三年的老閹雞,經常食用可以治療虛損,補養氣血。」
【附方】
- 辟除瘟疫: 冬至日取紅公雞醃製成臘肉,到立春日煮食完畢,不要分給別人吃。(《肘後方》)
- 蟲子進入耳朵: 將雞肉烤香,塞入耳朵中,可以引出蟲子。(《總錄》)
白雄雞肉
【氣味】 酸味,性微溫,無毒。陳藏器說:「味甘,性寒。」
【主治】 降氣,治療狂邪病症,安和五臟,治療因傷而引起的消渴症。(《別錄》)調和脾胃,驅除邪氣,利小便,去除丹毒。(《日華》)
【發明】 陳藏器說:「飼養三年的白公雞,能被鬼神所使喚。」李時珍說:「查閱陶弘景的《真誥》記載:在山中修道的人,應該飼養白雞、白犬,可以辟邪。現在術士祈福禳災都用白雞,其源頭在此。這只是一種特殊的說法,雞又怎麼會有什麼神力或妖力呢?」
【附方】
- 癲邪狂妄: 自認為賢能聖明,不停行走。用一隻白公雞煮湯,加入五味調料煮成粥食用。(《心鏡》)
- 驚恐憤怒導致的邪病: 治療因驚嚇憂慮恐懼或激怒惆悵,導致意志錯亂、心性乖僻的病症。用一隻白公雞(處理方法如平常食用),加上四兩珍珠,四兩薤白,用水三升,煮到剩二升,全部吃完,把湯汁也喝盡。(《肘後方》)
- 突然心痛: 用一隻白公雞,處理方法如平常食用,用水三升,煮到剩二升,撈出雞肉,將湯汁煎到剩六合,加入六合苦酒,一錢珍珠,再次煎到剩六合,加入少許麝香,一次服用。(《肘後方》)
- 赤白痢疾: 用一隻白公雞,像平常一樣做成肉羹或餛飩,空腹食用。(《心鏡》)
- 突然咳嗽: 用一隻白公雞。用一斗苦酒,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同時吃雞肉。(《肘後方》)
- 水腫: 用一升小豆,一隻白公雞,處理方法如平常食用,用水三斗煮熟食用,把湯汁也喝盡。(《肘後方》)
- 肉腐怪病: 如果口鼻流出腥臭的液體,用碗盛著,看起來像鐵色的蝦魚在跳動,捉住就化為水,這就是肉腐病。只要多吃雞肉料理就會痊癒。(夏子益《奇疾方》)
烏雄雞肉
【氣味】 味甘,性微溫,無毒。
【主治】 補養中氣,止痛。(《別錄》)止腹痛,消除心腹的惡氣,去除風濕麻痹,補虛弱,安胎,治療跌打損傷和癰疽。生搗後塗抹,可以治療竹木刺扎入肉中的情況。(《日華》)
【發明】 李時珍說:「據李鵬飛說:黃雞適合老人食用。烏雞適合產婦食用,可以溫暖血液。馬益卿說:孕婦適合吃公雞肉,因為公雞吸收了天地間的陽氣精華。這也是胎教中要讓孕婦接觸虎豹,取其陽剛之氣的意思。又據唐代崔行功的《纂要》記載:婦女難產死亡,多是因為富貴人家,旁人吵鬧,導致孕婦驚恐氣亂。應該屏退所有人,讓她獨自生產,再將公雞煮爛取汁,做成粳米粥給她吃,自然會平安無事,這是調和氣的作用。公雞汁液性質滑潤。不吃雞肉,恐怕難以消化。現在民間產婦,往往產後就吃雞肉和雞蛋,體質好的人幸好沒事,體質弱的人反而因此生病,都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
【附方】 (原文中【附方】只有標示新舊數量,並未列出實際附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