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金石部第八卷 (20)

回本書目錄

金石部第八卷 (20)

1. 白玉髓

(《別錄》有名未用)

【校正】併入《拾遺》玉膏。

【釋名】玉脂(《綱目》)、玉膏(《拾遺》)、玉液。

白話文:

**校正:**併入《拾遺》的玉膏。

釋名:

  • 玉脂(《綱目》)
  • 玉膏(《拾遺》)
  • 玉液

【集解】《別錄》曰:生藍田玉石間。時珍曰:此即玉膏也,別本以為玉泉者是矣。《山海經》云:密山上多丹木,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黃帝乃取密山之玉,禜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慄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玉膏生長在藍田的玉石之間。李時珍說:這就是玉膏,其他的書籍認為是玉泉,這是對的。《山海經》記載:密山上有很多丹木,丹水從中流出,向西流入稷澤。其中有很多白玉,有玉膏。丹水泉源沸沸揚揚,黃帝是吃它並用它來祭祀。這是玄玉生長的地方,玉膏從這裡流出,用來灌溉丹木。黃帝於是取來密山的玉,用來祭祀,並把它投入鐘山之陽。瑾瑜之玉是最好的玉,堅硬、緻密,有光澤,五色鮮明,能調和剛和柔。天地鬼神都吃它並用它來祭祀。

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謹按密山亦近於闐之間。是食者,服食也。是饗者,祭祀也。服之者,佩服也。玉膏,即玉髓也。《河圖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記》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飲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鮮明如水精,以無心草末和之,須臾成水,服之一升長生。皆指此也。

白話文:

君子佩戴它,可以抵禦不吉祥的事情。謹慎地考察,密山也靠近於闐之間。食用是食物,服食是藥物。饗是祭祀。服之是佩戴。玉膏,就是玉髓。《河圖玉版》說:少室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記》說: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飲數升則醉,令人長生。《抱朴子》說: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鮮明如水精,以無心草末和之,須臾成水,服之一升長生。這些都指的是玉膏。

藏器曰:今玉石間水飲之,亦長生潤澤。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無子,不老延年(《別錄》)。

白話文:

**藏器曰:**現在將玉石浸泡於水中飲用,也可長生不死,皮膚潤澤。

**【氣味】**甘甜,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婦女不孕,不老長壽(《別錄》)。

2. 青玉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谷玉。

時珍曰:谷,一作瑴,又作玨,谷、角二音。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

【集解】《別錄》曰:生藍田。

白話文:

【名稱】穀玉。

李時珍說:穀,又作瑴,又作玨,讀作「穀」、「角」兩音。兩塊玉相合在一起叫瑴,這是因為這種玉經常成對生長。

【說明】《別錄》記載:產於藍田。

弘景曰:張華言合玉漿用谷玉,正縹白色,不夾石者。大如升,小者如雞子,取於穴中者,非今作器物玉也。出襄鄉縣舊穴中。黃初時,詔徵南將軍夏侯尚求之。

白話文:

弘景說:張華說玉漿用的是穀玉,顏色深藍,裡面沒有夾雜著石頭。大的像米鬥那麼大,小的像雞蛋那麼小,取自洞穴中的,不是現今用來做器物的玉。出自襄鄉縣的舊洞穴中。黃初年間,皇帝命令徵南將軍夏侯尚去尋找它。

時珍曰:按:《格古論》云:古玉以青玉為上,其色淡青,而帶黃色。綠玉深綠色者佳,淡者次之。菜玉非青非綠,如菜色,此玉之最低者。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格古論》記載,古玉以青玉為上品,青玉的顏色淡青,並且帶有黃色。綠玉以顏色深綠色者為佳,淡綠色者次之。菜玉既不是青色也不是綠色,就像蔬菜的顏色那樣,這是玉中最差的一種。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無子,輕身不老長年(《別錄》)。

【附錄】璧玉,《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明目益氣,使人多精生子。

白話文:

**氣味:**甘味,性質平和,無毒。

**主治:**治療婦女不孕不育,輕身不老,延年益壽(《別錄》)。

**附錄:**壁玉,《別錄》記載:味甘,無毒。主治明目益氣,使人精力充沛,有助於生子。

時珍曰:璧,瑞玉圜也。此玉可為璧,故曰璧玉。璧外圓象天,內方象地。《爾雅》云:璧大六寸謂之瑄;肉倍好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瑗。

玉英,《別錄》曰:味甘,主風瘙皮膚癢,生山竅中,明白可作鏡,一名石鏡,十二月採。

白話文:

李時珍說:璧,是吉祥的玉環。這種玉可以做成璧,所以稱作璧玉。璧外圓像天,內方像地。《爾雅》中說:璧的直徑大於六寸的,叫做瑄;玉邊比玉肉厚一倍的,叫做壁;玉肉比玉邊厚一倍的,叫做瑗。

玉英,別錄記載:味道甘甜,主治風瘙和皮膚癢,生長於山洞中,摸起來很光滑可以當作鏡子,別名石鏡,全年都可以採收。

合玉石,《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益氣,療消渴,輕身辟穀。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白話文:

合玉石:《別錄》上說: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用於增強元氣,治療消渴症,減輕體重,闢穀。生長在常山中間的山丘上,外觀像豬油。

時珍曰:此即碾玉砂也,玉須此石碾之乃光。

青琅玕(《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石闌干。

【釋名】石闌干(《拾遺》)、石珠(《本經》)、青珠(《別錄》)。

時珍曰:琅玕,象其聲也。

可碾為珠,故得珠名。

【集解】《別錄》曰:青琅玕,生蜀郡平澤,採無時。

白話文:

時珍說:這便是研磨玉器的砂子,玉器必須用這種石頭研磨才會光亮。

青琅玕(《本經》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石闌幹。

【釋名】石闌幹(《拾遺》)、石珠(《本經》)、青珠(《別錄》)。

時珍說:琅玕這個名字,是象徵它的聲音。

可以碾磨成珠,因此得名珠。

【集解】《別錄》說:青琅玕生長在蜀郡平澤,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弘景曰:此《蜀都賦》所稱青珠、黃環者也。琅玕亦是崑崙山上樹名,又《九真經》中大丹名。

恭曰:琅玕有數種色,以青者入藥為勝,是琉璃之類,火齊寶也。今出巂州以西烏臼蠻中,及於闐。

白話文:

弘景說:這首《蜀都賦》中所說的青珠和黃環就是它。琅玕也是崑崙山上的樹名,又是《九真經》中的大丹名稱。

恭謹地說明:琅玕有多種顏色,其中以青色入藥為佳,屬於琉璃一類,是火中取寶的珍寶。現今出產於巂州以西的烏臼蠻之中,以及於闐。

藏器曰:石闌干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樹,有根莖,莖上有孔,如物點之。漁人以網罾得之,初從水出微紅,後漸青。

白話文:

藏器說:石闌幹生長在大海深處,高一尺多,形狀像樹,有根和莖,莖上有小孔,像有人點上去的。漁民用網子捕到它,剛從水裡撈出時略微發紅,後來逐漸變成青色。

頌曰:今秘書中有異魚圖,載琅玕青色,生海中,雲海人以網於海底取之,初出水紅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竅,如蟲蛀,擊之有金石之聲,乃與珊瑚相類。其說與《別錄》生蜀郡平澤,及蘇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識。謹按《尚書》:雍州缺貢球、琳、琅玕。《爾雅》云:

白話文:

古人讚頌說:現在祕書省裡有一幅關於異魚的圖畫,記載了一種青色的琅玕,它生長在海中。人們說,海中的人用漁網在海底捕撈它,剛打撈出來時它呈紅色,時間一長就變成青黑色了。它的枝幹像珊瑚,上面有孔洞,像被蟲子蛀過一樣,敲打它時會發出金屬或石頭的聲音,它和珊瑚很相似。這種說法與《別錄》中記載的生長在蜀郡平澤的琅玕,以及蘇恭所說的琅玕不同,世人沒有人能夠確切地辨認它。謹慎地考證《尚書》中,雍州曾進貢了球、琳、琅玕。《爾雅》中說:

西北之美者,有崑崙墟之璆、琳、琅玕。孔安國、郭璞注,皆以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經》云:崑崙山有琅玕。若然是石之美者,明瑩若珠之色,而狀森植爾。大抵古人謂石之美者,多謂之珠,《廣雅》謂琉璃、珊瑚皆為珠是也。以上所說,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圖》乃雲海底得之。蓋珍貴之物,山、海或俱產焉,今醫家亦以難得而稀用也。

白話文:

從中國西北部產出的美玉,有崑崙山美玉中的璆、琳、琅玕,像珠子一樣。孔安國、郭璞在注釋中都認為琅玕是像珍珠的石頭。而《山海經》中說,崑崙山有琅玕。如果確實是石頭中的珍品,它們像珠子一樣明亮透徹,形態像樹木。古代人把石頭中的珍品大多叫做珍珠,《廣雅》中把琉璃、珊瑚都叫做珍珠就是這個道理。上面說到的這些東西,都產自中國西北部山中,而現在《圖經》中卻說它們是在海底產出的。珍貴的東西,山裡、海里可能都有產出,現在醫家也因為它們難得而少用。

宗奭曰:《書》云:雍州厥貢球、琳、琅玕。《西域記》云:天竺國正出此物。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之物,琅玕非火成者,安得同類?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琅玕,石之似玉者。

白話文:

宗奭說:《尚書》中記載:雍州出產珠寶,其中包括球、琳、琅玕。《西域記》中記載:天竺國盛產這些寶物。而蘇恭認為:這些寶物是琉璃一類的。琉璃是經由火鍛煉的製品,而琅玕不是,怎能屬於同一類呢?

李時珍說: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琅玕是一種像玉的礦石。

孔安國云:石之似珠者。《總龜》云:生南海石崖間,狀如筍,質似玉。《玉冊》云:生南海崖石內,自然感陰陽之氣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萊之山,珠玕之樹叢生。據諸說,則琅玕生於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間。其云生於海底網取者,是珊瑚,非琅玕也。

白話文:

孔安國說:琅玕是一種像珠子的石頭。《總龜》說:琅玕生長在南海的石崖間,形狀像竹筍,質地像玉。《玉冊》說:琅玕生長在南海的崖石內,自然感應陰陽之氣而形成,像珠子一樣,但它是紅色的。《列子》說:蓬萊山上,珠玕樹叢生。根據這些說法,琅玕生長在西北山區和海山崖間。那些說琅玕生長在海底,用網取的,那是珊瑚,不是琅玕。

在山為琅玕,在水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種青珠,與碧靛相似,恐是琅玕所作者也。《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即琅玕也。余見珊瑚下。

【氣味】辛,平,無毒。

之才曰:殺錫毒,得水銀良,畏雞骨。

白話文:

在山中是琅玕,在水中是珊瑚,珊瑚也有碧綠色的。這一次民間地方出了一種青色的珠子,和碧靛很相似,恐怕是琅玕所製成的。《山海經》說:開明山北邊有珠樹。《淮南子》說:城牆有九重,西邊有珠樹。珠樹就是琅玕。我在珊瑚的下面看見。

氣味:辛,平,無毒。

祖崇之說:能解除錫中毒,搭配水銀使用效果良好,但忌用雞骨。

【主治】身癢,火瘡癰瘍,疥瘙死肌(《本經》)。白禿,浸淫在皮膚中,煮煉服之,起陰氣,可化為丹(《別錄》)。療手足逆臚(弘景)。

石闌干:主石淋,破血,產後惡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燒投酒中服(藏器)。

白話文:

【功效】治療身體瘙癢、火瘡癰瘍、疥瘡及腐敗的皮膚組織(《本經》)。治療禿髮,將藥材浸泡在皮膚中,煉製服用,可產生陰氣,並可化為丹藥(《別錄》)。治療手足逆臚(弘景)。

石闌幹:治療石淋症,化解血瘀,產後惡露,研磨後服用,或煮沸後飲用,也可以火燒後丟入酒中服用(《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