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1)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卷 (1)

1. 石蠶

(《本經》下品)

【校正】並人有名未用石蠹蟲。

【釋名】沙蝨(《本經》)、石蠹蟲(《別錄》)、石下新婦(《拾遺》)。

弘景曰:沙蝨乃東間水中細蟲。人入水浴,著身略不可見,痛如針刺,挑亦得之。今此或名同而物異耳。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沙蝨作沙蚌。

【集解】

別錄曰:石蠶生江漢池澤。

宗奭曰:石蠶在處山河中多有之。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其色如泥,蠶在其中,故謂之石蠶,亦水中蟲耳。方家用者絕稀。

《別錄》曰:石蠹蟲生石中。

藏器曰:石蠹蟲一名石下新婦,今伊洛間水底石下有之。狀如蠶,解放絲連綴小石如繭。春夏羽化作小蛾,水上飛。

時珍曰:《本經》石蠶,《別錄》石蠹,今觀陳、寇二說及主治功用,蓋是一物無疑矣。又石類亦有石蠶,與此不同。

【正誤】

弘景曰:李當之云:石蠶江左不識,謂為草根。其實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上。傖人得而食之,味鹹微辛。所言有理,但江漢非傖地。大都是生氣物,如海中蛤、蠣輩,附石生不動,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亦似蠶。恐未是實,方家不用。

恭曰: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生江漢側石穴中。岐、隴間亦有,北人多不用,採者遂絕耳。

韓保升曰:李謂是草根,陶謂是生氣物。蘇恭之說,半似草,半似蟲,皆妄矣。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取為鉤餌。馬湖石間最多,彼人啖之,云咸、微辛。

頌曰:石蠶,陶、蘇都無定論,《蜀本》之說為是。今川、廣中多有之。其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之,亦採入藥。詳見菜部草石蠶下。

【氣味】咸,寒,有毒。

保升曰:咸、微辛。

吳普曰:雷公:咸,無毒。

【主治】五癃,破石淋墮胎。其肉:解結氣,利水道,除熱(《本經》)。

石蠹蟲:主石癃,小便不利(《別錄》)。

【發明】宗奭曰:石蠶謂之草者,謬也。《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不辨定,何耶?

時珍曰:石蠶連皮殼用也,肉則去皮殼也。

【附錄】雲師、雨虎,

時珍曰:按《遁甲開山圖》云:霍山有云師、雨虎。榮氏注云:雲師如蠶,長六寸,有毛似兔。雨虎如蠶,長七、八寸,似蛭。雲雨則出在石上。肉甘,可炙食之。此亦石蠶之類也。

白話文:

石蠶

《本經》將石蠶列為下品。古籍記載中,名稱不一,有沙蝨、石蠹蟲、石下新婦等稱呼。 有些古籍將沙蝨誤認為其他物種,如沙蚌。

石蠶主要生長在江河湖澤的石頭上,以絲繭包裹自身,形狀像髮簪,長約一寸,顏色像泥土。 它是一種水生蟲,藥用較少。 有些記載則稱石蠶生長在石頭中。 據說,石蠶在春夏時會羽化成小蛾,在水上飛舞。

古籍中關於石蠶的描述有所差異,有些認為是草根,有些則認為是附著在石頭上的生物。 有人認為江淮地區不認識石蠶,誤認作草根。也有人描述石蠶形似蠶,細小有節,青黑色,生長在江漢地區的石頭縫隙中。 岐州、隴州也有,但北方地區少用,採集者也漸漸減少。

一些古籍對石蠶的描述存在矛盾,有人認為陶弘景、蘇頌等人的說法都不確切,《蜀本草》的記載比較可靠,四川、廣東等地盛產。 此外,也有一種形似蠶的草根,也被稱為石蠶,產於福州等地。 詳細內容可參考菜部草石蠶的記載。

石蠶味鹹,性寒,有毒(部分古籍記載無毒)。

石蠶的藥效包括治療五種癃閉、破石、治療淋病、墮胎,其肉則可解結氣、利水道、除熱。 石蠹蟲則主治石癃、小便不利。

古籍中關於石蠶是草還是蟲的爭論,其實指的是是否連皮殼一起使用,去皮殼後則是石蠶的肉。

此外,還有古籍記載雲師、雨虎,形似蠶,長數寸,也屬於石蠶類,肉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