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虫部第三十九卷 (1)
虫部第三十九卷 (1)
1. 九香蟲
(《綱目》)
【釋名】黑兜蟲。
【集解】
時珍曰:九香蟲,產於貴州永寧衛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黽,身青黑色。至冬伏於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驚蟄後即飛出,不可用矣。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時珍)。
【發明】時珍曰:《攝生方》:烏龍丸:治上證,久服益人,四川何卿總兵常服有效。其方: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橘皮各四錢,白朮(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白湯或鹽酒服,早晚各一服,此方妙在此蟲。
白話文:
九香蟲
九香蟲,又名黑兜蟲,產於貴州永寧衛赤水河,大小如小指頭,形狀像水黽,身體青黑色。冬天時躲藏在石頭底下,當地人常捕捉它來使用。驚蟄後就會飛走,就不能再使用了。 它味鹹性溫,無毒。 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腹脹滿積滯、脾腎虛損,以及壯陽。 古籍《攝生方》記載的烏龍丸方劑,用九香蟲治療上焦疾病,長期服用可以強身健體,四川何卿總兵就常服用此方,效果很好。此方用九香蟲一兩(半生或焙乾)、車前子(微炒)、陳橘皮各四錢、白朮(焙乾)五錢、杜仲(酥炙)八錢,混合研磨成粉,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用鹽水或鹽酒送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此方藥效的關鍵就在於九香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