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七卷 (14)
木部第三十七卷 (14)
1. 竹
產後煩熱,內虛短氣:甘竹茹湯:用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服。(《婦人良方》)。
婦人損胎:孕八、九月,或墜傷,牛馬驚傷,心痛。用青竹茹五兩,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錄》)。
月水不斷:青竹茹微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普濟方》)。
小兒熱痛,口噤體熱。竹青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子母秘錄》)。
齒血不止:生竹皮,醋浸,令人含之,噀其背上三過。以茗汁漱之。(《千金方》)。
牙齒宣露:黃竹葉、當歸尾,研末,煎湯,入鹽含漱。(《永類方》)。
飲酒頭痛:竹茹二兩,水五升,煮三升,納雞子三枚,煮三沸,食之。(《千金方》)。
傷損內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脅中刺痛。用青竹茹、亂髮各一團,炭火炙焦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淡竹瀝
【修治】機曰:將竹截作二尺長,劈開。以磚兩片對立,架竹於上。以火炙出其瀝,以盤承取。時珍曰:一法:以竹截長五、六寸,以瓶盛,倒懸,下用一器承之,周圍以炭火逼之,其油瀝於器下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
時珍曰:薑汁為之使。
【主治】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別錄》)。中風失音不語,養血清痰,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震亨)。治子冒風痓,解射罔毒(時珍)。
䈽竹瀝
【主治】風痓(《別錄》)。
苦竹瀝
【主治】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別錄》)。
功同淡竹(大明)。治牙疼(時珍)。
慈竹瀝
【主治】療熱風,和粥飲服(孟詵)。
【發明】弘景曰:凡取竹瀝,惟用淡、苦、䈽竹者。
雷曰:久渴心煩,宜投竹瀝。
震亨曰:竹瀝滑痰,非助以薑汁不能行。諸方治胎產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本草言其大寒,似與石膏、黃芩同類。而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經》云: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寒而能補,與薯蕷寒補義同。大寒言其功,非獨言其氣也。世人食筍,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又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但能食者用荊瀝,不能食者用竹瀝。
時珍曰: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濕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筍性滑利,多食瀉人,僧家謂之刮腸篦,即此義也。丹溪朱氏謂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氣,殊悖於理。謂大寒為氣,何害於功?《淮南子》云:槁竹有火,不鑽不然。今苗僚人以干竹片相戛取火,則竹性雖寒,亦未必大寒也。
白話文:
竹
產後感到煩躁發熱,身體虛弱、呼吸短促:可以用甘竹茹湯。藥方是: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分次服用,一天三次。(出自《婦人良方》)
婦人因意外導致流產:懷孕八、九個月時,或因跌倒受傷,或因牛馬驚嚇而導致心痛。可以用青竹茹五兩,用酒一升煎煮至五合服用。(出自《子母秘錄》)
婦女月經不止:將青竹茹稍微烤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煎煮後服用。(出自《普濟方》)
小兒發熱疼痛,出現牙關緊閉、全身發熱的症狀。可以用竹青茹三兩,用醋三升煎煮成一升,服用一合。(出自《子母秘錄》)
牙齦出血不止:用生的竹皮,用醋浸泡後,含在口中,然後對著背後噴三次,再用茶水漱口。(出自《千金方》)
牙齒鬆動外露:用黃竹葉和當歸尾磨成粉末,煎湯,加入鹽後含漱。(出自《永類方》)
飲酒後頭痛:用竹茹二兩,加水五升煮成三升,放入雞蛋三枚,煮滾三次後食用。(出自《千金方》)
因外傷導致內傷疼痛:因刀劍、棍棒擊打,或被木頭石頭擠壓,導致胸部、背部、肋部出現刺痛。可以用青竹茹和亂髮各一團,用炭火烤焦後磨成粉末。用酒一升煮滾三次後服用。服用三次後可以痊癒。(出自《千金方》)
淡竹瀝
【製作方法】 記載說:將竹子截成二尺長,劈開。用兩片磚頭立起來,將竹子架在上面。用火烤竹子,使其汁液流出,用盤子接住。另一種方法:將竹子截成五、六寸長,放入瓶子中,倒掛起來,下面用器皿接住,周圍用炭火加熱,其油狀液體就會滴到下面的器皿中。
【氣味與藥性】 味甘,性大寒,無毒。
李時珍說:可以用生薑汁引導藥效。
【主治】 可以治療突然中風、風痹,以及胸中煩熱、止渴、勞累後復發等症狀。(出自《別錄》)還可以治療中風導致失音、說不出話,有養血清痰的功效,對於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以及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膚下的情況,必須用此藥才能使痰液排出。(出自朱震亨的著作)可以治療小兒因受風而抽搐,並能解除射罔的毒。(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䈽竹瀝
【主治】 可以治療風痓(出自《別錄》)
苦竹瀝
【主治】 可以治療口瘡、眼睛疼痛,有明目、通利九竅的作用(出自《別錄》)。功效與淡竹瀝相似(出自《大明》)。還可以治療牙痛(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慈竹瀝
【主治】 可以治療熱風,可以和粥一起服用。(出自孟詵的著作)
【前人闡述】 陶弘景說:凡是取竹瀝,只能用淡竹、苦竹、䈽竹這三種竹子。
雷敩說:如果長期口渴心煩,應該服用竹瀝。
朱震亨說:竹瀝具有滑痰的功效,但必須用薑汁引導才能發揮作用。許多藥方用竹瀝來治療孕婦產後疾病、金瘡、牙關緊閉,以及血虛自汗、消渴多尿等症狀,這些都屬於陰虛引起的疾病,都必須用到竹瀝。產後使用竹瀝不會妨礙身體虛弱,孕期使用也不會傷害胎兒。本草綱目記載竹瀝性大寒,似乎與石膏、黃芩同類。但世俗之人因為「大寒」二字就拋棄不用。《黃帝內經》說:「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去除陰虛所導致的發熱。
竹瀝寒涼卻能補益,與山藥寒涼而補益的道理相同。說它「大寒」是說它的功效,不單單指它的氣味。世人從小到大都吃竹筍,沒有因為竹筍性寒而生病的。竹瀝是竹筍的汁液,而且要經過火烤才能取得,怎麼會寒涼到這種程度呢?不過,能吃的人可以用荊瀝,不能吃的人則用竹瀝。
李時珍說:竹瀝性寒而滑,大抵適用於因風火燥熱而產生痰液的情況。如果寒濕體質、胃虛腸滑的人服用,反而會傷害腸胃。竹筍性滑利,多吃會腹瀉,僧人稱之為「刮腸篦」,就是這個意思。朱丹溪認為「大寒」是說竹瀝的功效而非其氣味,這與道理相悖。說它「大寒」是其氣味,又何妨於其功效?《淮南子》說:「枯竹中有火,不鑽不燃」。現在苗族人用乾燥的竹片相互摩擦來取火,可見竹子雖然性寒,但未必是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