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七卷 (13)
木部第三十七卷 (13)
1. 竹
煎湯,熨霍亂轉筋(時珍)。
淡竹葉
【氣味】辛,平、大寒,無毒。
權曰:甘,寒。
【主治】胸中痰熱,
咳逆上氣(《別錄》)。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甄權)。
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風,止驚悸,溫疫迷悶,妊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大明)。
喉痹,鬼疰惡氣,煩熱,殺小蟲(孟詵)。涼心經,益元氣,除熱緩脾(元素)。煎濃汁,漱齒中出血,洗脫肛不收(時珍)。
苦竹葉
【氣味】苦,冷,無毒。
【主治】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別錄》)。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療中風喑啞(大明)。殺蟲。燒末,和豬膽,塗小兒頭瘡耳瘡疥癬;和雞子白,塗一切惡瘡,頻用取效(時珍)。
【發明】弘景曰:甘竹葉最勝。
詵曰:竹葉:䈽、苦、淡、甘之外,余皆不堪入藥,不宜人。淡竹為上,甘竹次之。宗奭曰:諸竹筍性皆微寒,故知其葉一致也。張仲景竹葉湯,惟用淡竹。元素曰:竹葉苦平,陰中微陽。杲曰:竹葉辛苦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除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之上衝。
【附方】新二。
上氣發熱,因奔趁走馬後,飲冷水所致者。竹葉三斤,橘皮三兩,水一斗,煮五升,細服。三日一劑。(《肘後方》)。時行發黃:竹葉五升(切),小麥七升,石膏三兩,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細服,盡劑愈。(《肘後方》)
䈽竹根
【主治】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本經》)。
消毒(《別錄》)。
淡竹根
【主治】除煩熱,解丹石發熱渴,煮汁服(藏器)。
消痰去風熱,驚悸迷悶,小兒驚癇(大明)。同葉煎湯,洗婦人子宮下脫(時珍)。
苦竹根
【主治】下心肺五臟熱毒氣。銼一斤,水五升,煮汁一升,分三服(孟詵)。
甘竹根
【主治】煮汁服,安胎,止產後煩熱(時珍)。
【附方】新一。
產後煩熱逆氣:用甘竹根(切)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入小麥二升,大棗二十枚,復煮麥熟三、四沸,入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升,再煎至二升。每服五合。(《婦人良方》)
淡竹茹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別錄》)。
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甄權)。噎膈(孟詵)。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時珍)。
苦竹茹
【主治】下熱壅(孟詵)。水煎服,止尿血(時珍)。
筀竹茹
【主治】勞熱(大明)。
【附方】舊五,新五。
傷寒勞復:傷寒後交接勞復,卵腫腹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朱肱《南陽活人書》)
婦人勞復,病初愈,有所勞動,致熱氣衝胸,手足搐搦拘急,如中風狀:淡竹青茹半斤,栝蔞二兩,水二升,煎一升,分二服。(《活人書》)。
白話文:
竹
煎煮湯藥,可以用來熱敷治療霍亂引起的腿部抽筋(李時珍所說)。
淡竹葉
【氣味】味道辛,性平、或說大寒,沒有毒性。 另有說法:味道甘,性寒。
【主治】可以清除胸中的痰熱,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別錄》)。還可以治療吐血、熱毒引起的風症,止渴,以及壓制丹石的毒性(甄權)。 能化解痰,治療因熱引起的狂躁煩悶、中風失語、高熱頭痛、頭風,也能止驚悸、溫疫引起的昏迷、孕婦頭暈跌倒、以及小兒驚風癲癇(大明)。 可以治療喉嚨腫痛、鬼疰惡氣、煩熱,並且能殺死小蟲(孟詵)。能清涼心經,增益元氣,消除熱氣並緩和脾胃(李杲)。煎煮濃汁漱口,可以治療牙齦出血,也能清洗脫肛不收的情況(李時珍)。
苦竹葉
【氣味】味道苦,性冷,沒有毒性。
【主治】可以治療口瘡、眼睛疼痛,使眼睛明亮、通暢九竅(《別錄》)。能治療失眠、止渴、解酒毒、消除煩熱、發汗,還能治療中風失語(大明)。可以殺蟲。將其燒成灰末,與豬膽汁混合,塗抹在小孩的頭瘡、耳瘡、疥癬上;與雞蛋清混合,塗抹在各種惡瘡上,頻繁使用能見效(李時珍)。
【發明】陶弘景說:甘竹葉是最好的。 孟詵說:竹葉除了䈽竹、苦竹、淡竹、甘竹之外,其餘都不適合入藥,對人無益。淡竹葉最好,其次是甘竹葉。陳宗奭說:各種竹筍的性質都稍微寒冷,所以竹葉的性質也相同。張仲景的竹葉湯,只用淡竹葉。李元素說:竹葉味苦性平,是陰中帶有微陽之性。李杲說:竹葉味辛苦性寒,能升能降,是陽中之陰。它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消除新舊風邪引起的煩熱,二是止喘促氣逆上衝。
【附方】新增兩個。
上氣發熱,是因為奔跑趕馬後,飲用冷水所導致的:取竹葉三斤、橘皮三兩,用水一斗,煮至五升,慢慢服用,三天服用一劑。(《肘後方》)。 流行性黃疸病:取竹葉五升(切碎)、小麥七升、石膏三兩,用水一斗半,煮至七升,慢慢服用,服完即可痊癒。(《肘後方》)。
䈽竹根
【主治】用來煮湯,可以增益氣力、止渴、補虛、降氣(《本經》)。 可以解毒(《別錄》)。
淡竹根
【主治】可以消除煩熱、解除丹石發熱引起的口渴,煮汁服用(陳藏器)。 能化痰、去除風熱,治療驚悸昏迷、小兒驚風癲癇(大明)。與葉子一起煎湯,可以用來清洗婦女子宮下垂(李時珍)。
苦竹根
【主治】可以清除心肺五臟的熱毒之氣。將苦竹根切碎一斤,用水五升,煮至一升,分三次服用(孟詵)。
甘竹根
【主治】煮汁服用,可以安胎,止產後煩熱(李時珍)。
【附方】新增一個。
產後煩熱氣逆:用甘竹根(切碎)一斗五升,煮至七升,去除殘渣,加入小麥二升、紅棗二十枚,再次煮至麥熟三、四沸,加入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升,再次煎至二升。每次服用五合。(《婦人良方》)。
淡竹茹
【氣味】味道甘,性微寒,沒有毒性。
【主治】可以治療嘔吐、身體發熱發冷、吐血、崩漏、溢筋(《別錄》)。 能止肺痿咳血、鼻出血,治療五痔(甄權)。可以治療食道梗阻(孟詵)。能治療傷寒勞復、小兒熱驚風、婦女胎動不安(李時珍)。
苦竹茹
【主治】可以疏導熱氣的壅滯(孟詵)。用水煎服,可以止尿血(李時珍)。
筀竹茹
【主治】可以治療勞熱(大明)。
【附方】舊方五個,新增五個。
傷寒勞復:傷寒病癒後,因性行為勞累而復發,導致陰囊腫脹、腹痛。用竹皮一升,用水三升,煮沸五次,服用湯汁。(朱肱《南陽活人書》)。 婦女勞復,病剛好轉,因勞動導致熱氣上衝胸部,手足抽搐拘急,類似中風的症狀:用淡竹青色的內皮半斤、栝蔞二兩,用水二升,煎至一升,分兩次服用。(《活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