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七卷 (2)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七卷 (2)

1. 茯苓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而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之才曰: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藥無馬間,或是馬莖也。

恭曰:李氏《本草》:馬刀為茯苓使。間字草書似刀字,傳訛爾。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當是馬藺字。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本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別錄》)。

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甄權)。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元素)。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理(李杲)。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破結氣(甄權)。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時珍)。

茯苓皮

【主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時珍)。

【發明】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善能斷谷不飢。宗奭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元素曰:茯苓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氣味俱薄,性浮而升。

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虛熱也,止瀉也。如小便利或數者,多服則損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損元氣,夭人壽,為其淡而滲也。又云:淡為天之陽,陽當上行,何以利水而瀉下?氣薄者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瀉下。不離陽之體,故入手太陽。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味甘而淡,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治驚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又云:濕淫所勝,小便不利。淡以利竅,甘以助陽。甘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氣分,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

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元。味甘而平,如何是利小便耶?震亨曰: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屬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

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陳積垢,為搬運之功爾。時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腎邪。至李東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同硃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白話文:

陶弘景說:製作藥丸或藥散時,要先將茯苓煮沸兩三次後切開,曬乾後使用。

【氣味】味甘,性平和,沒有毒性。

張元素說:性溫,味道甘淡,氣味都很薄弱,浮而向上升,屬於陽性。

吳之才說:馬間是茯苓的使藥。搭配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可以共同治療五臟疾病。它厭惡白蘞,畏懼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諱米醋及酸性食物。

陶弘景說:藥材中沒有「馬間」這個,或許是指「馬莖」。

蘇恭說:李氏《本草》記載:「馬刀」是茯苓的使藥。「間」字草書寫起來像「刀」字,是傳抄錯誤。

寇宗奭說:上述兩種註解恐怕都不對,應該是「馬藺」字。

【主治】治療胸脅部氣逆,憂愁、憤怒引起的驚恐和心悸,心下部位結痛,寒熱往來、煩躁不安、咳嗽氣逆、口乾舌燥,以及小便不利。長期服用可以安定心神,養護精神,不易感到飢餓,可以延年益壽(出自《本經》)。還可以止渴,治療嗜睡、腹部脹大、小便淋漓不斷、膈中痰液、水腫、小便結澀,開通胸腹,調理臟腑之氣,驅除腎臟邪氣,增強陰氣,補充氣力,保護精神,固守中焦(出自《別錄》)。

可以開胃止嘔吐,善於安定心神,主要治療肺部虛弱、痰液壅塞,心腹脹滿,小兒驚風癲癇,婦女小便淋漓(出自甄權)。可以補益五勞七傷,使人心情開朗、增進意志,治療健忘,溫暖腰膝,安胎(出自大明)。可以止渴,利小便,消除濕氣,增加乾燥,調和中焦,補益氣力,通暢腰部和肚臍之間的血脈(出自張元素)。可以驅逐體內的水濕,緩和脾臟功能,產生津液,引導氣的運行,平息火氣,止瀉,消除虛熱,疏通皮膚紋理(出自李杲)。可以瀉膀胱的濕熱,補益脾胃,治療腎臟積聚、奔豚氣(出自張好古)。

赤茯苓

【主治】破除體內氣結(出自甄權)。可以瀉心、小腸、膀胱的濕熱,疏通孔竅,促進水液運行(出自李時珍)。

茯苓皮

【主治】治療水腫、皮膚腫脹,疏通水道,疏通皮膚紋理(出自李時珍)。

【發明】陶弘景說:茯苓白色補益,赤色利水。民間用得很多,仙方服食也將其視為重要藥材。據說它能溝通神靈、使人靈敏,調和魂魄,煉養精氣,疏通孔竅、增強肌肉,厚實腸胃、使人心胸開闊,調理營衛之氣,是上等的仙藥。能夠使人斷絕食慾而不感到飢餓。寇宗奭說:茯苓利水的功能很強,對心脾的補益也不可或缺。張元素說:茯苓赤色瀉,白色補,古代並沒有這種說法。茯苓氣味都很薄弱,性質輕浮而向上升。

它的作用有五個方面:利小便、疏通皮膚紋理、產生津液、消除虛熱、止瀉。如果小便順暢或次數過多,服用過多會損傷視力。多汗的人服用過多,也會損傷元氣,減損壽命,因為它味道淡而有滲泄作用。還有人說:淡屬於天的陽氣,陽氣應該向上升,為什麼能利水而向下排泄呢?氣味薄弱的屬於陽中的陰,所以茯苓可以利水向下排泄。它不脫離陽的本質,所以可以進入手太陽經脈。李杲說:白茯苓進入壬癸水臟,赤茯苓進入丙丁火臟。

茯苓味甘而淡,性屬下降,屬於陽中之陰。它的作用有六個方面:疏通孔竅、消除濕氣,補益氣力、調和中焦,治療驚悸,產生津液,小便過多可以止住,小便不通可以疏通。還有人說:濕氣過盛,小便不利。淡味可以疏通孔竅,甘味可以助長陽氣。甘味平和能夠補益脾臟、驅除水濕,是消除濕氣的聖藥。張好古說:白茯苓進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氣分,赤茯苓進入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陽膀胱經的氣分。

可以驅除腎臟邪氣。小便過多,可以使其減少;小便澀滯,可以使其通暢。與車前子相似,雖然可以利小便,但不消耗氣力。用酒浸泡後與光明硃砂一起使用,可以秘藏真元。味道甘平,為什麼可以利小便呢?朱震亨說:茯苓是吸收松樹的餘氣形成的,屬於金性。張仲景利小便時經常使用它,這是治療新發疾病的重要藥物。如果屬於陰虛的人,恐怕不適合服用。這種藥有排泄水濕的功能,長期服用會損傷身體。

八味丸中使用它,也不過是引導其他藥物歸入腎經,去除胞中積累的污垢,起到搬運的作用。李時珍說:茯苓的本草記載既有利小便、驅除腎臟邪氣的作用,而李東垣、王海藏卻說小便多的人可以使其停止,小便澀的人可以使其通暢,和硃砂一起使用可以秘藏真元。而朱丹溪又說陰虛的人不宜使用,這些說法好像互相矛盾,這是為什麼呢?茯苓氣味淡而有滲透作用,它的性質是向上升的,可以產生津液,疏通皮膚紋理,滋養水液的源頭而使其下降,從而利小便。所以張潔古說它屬於陽,輕浮而向上升,說的是它的性質;李東垣說它屬於陽中之陰,下降而向下,說的是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