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七卷 (1)
木部第三十七卷 (1)
1. 木部第三十七卷
2. 木之四
(寓木類一十二種)
白話文:
木之四:包含十二種木類藥材的特性與應用。
3. 茯苓
(《本經》上品)
【釋名】伏靈(《綱目》)、伏菟(《本經》)、松腴、不死麵(《記事珠》),抱根者名伏神(《別錄》)。
宗奭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氣味,抑鬱未絕,精英未淪。其精氣盛者,發泄於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離其本體,有零之義也。津氣不盛,只能附結本根,既不離本,故曰伏神。
時珍曰: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仙經》言:伏靈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徵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爾。
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別錄》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
虛赤者不佳。性無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猶色理無異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不復採用。第一齣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處皆有,惟華山最多。生枯松樹下,形塊無定,以似龜、鳥形者為佳。
禹錫曰:《範子計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輔。《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典術》言: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廣志》言:茯神乃松汁所作,勝於茯苓。或云即茯苓貫著松根者。生朱提、濮陽縣。
頌曰:今太、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有赤、白二種。或云松脂變成,或云假鬆氣而生。今東人見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其枯折槎枿,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即於四面丈餘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乃掘取之。
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其包根而輕虛者為茯神。則假氣生者,其說勝矣。《龜策傳》云:茯苓在菟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新雨已霽,天靜無風,以火夜燒菟絲去之,即篝燭此地罩之,火滅即記其處。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類今不聞有之。
宗奭曰:上有菟絲之說,甚為輕信。時珍曰: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菟絲也。注《淮南子》者,以菟絲子及女蘿為說,誤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劉宋·王微《茯苓贊》云:皓苓下居,彤絲上薈。
中狀雞鳧,其容龜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終志不移,柔紅可佩。觀此彤絲,即菟絲之證矣。寇氏未解此義。
【修治】斅曰:凡用,去皮、心,搗細,於水盆中攪濁,浮者濾去之。此是茯苓赤筋,若誤服餌,令人瞳子並黑睛點小,兼盲目。
白話文:
茯苓
茯苓,古稱伏靈、伏菟,也叫松腴、不死麵。依附在松樹根上的則稱為伏神。
多年砍伐的松樹,其精氣鬱結不散,精氣旺盛的便會外泄凝結成茯苓,因此不依附樹根,故名茯苓;精氣不足的則附著在樹根上,故名伏神。
茯苓之名出自《史記·龜策傳》,因其為松樹的神靈之氣凝結而成。古籍記載,佩帶如拳頭大的茯苓能驅除百鬼,可見其神靈之氣。民間俗稱「苓」,是文字傳抄的誤寫。
茯苓下有茯苓,上則有菟絲,故又名伏兔。也有人說因其形似兔子而得名。
茯苓和茯神皆生長在太山山谷的大松樹下,二月和八月採收,陰乾。 古籍記載其產地有郁州、泰山、華山、雍州南山、嵩山等地,其中以華山所產質量最佳,形狀多似鳥獸龜鱉。顏色赤紅者質量較差,茯苓不易腐爛,埋在地下三十年仍色澤如新。
茯苓生於枯松樹下,塊狀大小不一,形似龜鳥者為佳。 也有記載說茯苓是松脂在地下千年形成的,或說是松樹精氣所生。 採集茯苓的方法,古籍記載有以鐵錐探測,錐子無法拔出則表示有茯苓;也有以火燒菟絲後,在附近尋找的方法。
依附松樹根部,輕虛鬆軟者稱為茯神。 茯苓有大如斗、堅如石者,品質最佳,輕虛者則品質較差,多因年份淺,尚未成熟。
古籍記載茯苓上方有似絲狀的靈氣,而非菟絲子。
使用茯苓時,需去除外皮和內心,搗碎後放入水中攪拌,將浮在水面的赤筋濾除。 赤筋誤服會導致瞳孔縮小,甚至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