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43)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43)

1. 牡荊

【氣味】苦,溫,無毒。時珍曰:辛,溫。

之才曰: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主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別錄》)。

得柏實、青葙、術,療風(之才)。炒焦為末,飲服,治心痛及婦人白帶(震亨)。

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盞,煎一沸,熱服,治小腸疝氣甚效。浸酒飲,治耳聾(時珍)。

【附方】新一。

濕痰白濁:牡荊子炒為末。每酒服二錢。(《集簡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䘌薄腳,主腳氣腫滿(《別錄》)。

【發明】崔元亮《海上集驗方》:治腰腳風濕痛,蒸法:用荊葉不限多少,蒸令熟熱,置大甕中,其下著火溫之。以病人置葉中,須臾當汗出。蒸時旋旋吃飯,稍倦即止。便以被蓋避風,仍進蔥豉酒及豆酒並得,以瘥為度。時珍曰:蒸法雖妙,只宜施之野人。李仲南《永類方》云:治腳氣諸病,用荊莖於壇中燒煙,熏湧泉穴及痛處,使汗出則愈。

此法貴賤皆可用者。又談野翁《試驗方》:治毒蛇、望板歸螫傷,滿身洪腫發泡。用黃荊嫩頭搗汁塗泡上,渣盦咬處,即消。此法乃出於葛洪《肘後方》(治諸蛇,以荊葉搗爛袋盛,薄於腫上)者也。《物類相感志》云:荊葉逼蚊。

【附方】舊一,新一。

九竅出血:荊葉,搗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小便尿血:荊葉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氣味】甘、苦,平,無毒。時珍曰:苦、微辛。

【主治】水煮服,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別錄》)。

【發明】時珍曰:牡荊苦能降,辛溫能散;降則化痰,散則祛風,故風痰之病宜之。其解肌發汗之功,世無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風數年。予以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日服,遂愈。蓋得此意也。

荊莖,《別錄》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採,陰乾。

藏器曰:即今荊杖也。煮汁堪染。

【主治】灼爛(《別錄》)。洗灼瘡及熱焱瘡,有效(藏器)。同荊芥、蓽茇煎水,漱風牙痛(時珍)。

【附方】新一。

青盲內障:春初取黃荊嫩頭(九蒸九曝)半斤,用烏雞一隻,以米飼五日,安淨板上,飼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糞曝乾,入瓶內熬黃,和荊頭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陳米飲下,日二。(《聖濟總錄》)

荊瀝

【修治】時珍曰:取法:用新採荊莖,截尺五長,架於兩磚上,中間燒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又法:截三、四寸長,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燒,其汁瀝入下瓶中,亦妙。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飲之,去心悶煩熱,頭風旋暈目眩,心頭瀁瀁欲吐,猝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時珍)。

白話文:

牡荊果實

【氣味】味道苦,性溫和,沒有毒性。李時珍說:味道辛辣,性溫和。

張之才說:防風能加強它的藥效,不能與石膏一起使用。

【主要功效】可以去除骨頭之間的寒熱,疏通腸胃的氣,止咳、止嘔吐,使氣往下走(出自《名醫別錄》)。

與柏實、青葙子、蒼朮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風症(出自張之才)。將其炒焦磨成粉末,服用,可以治療心痛和婦女白帶(出自朱震亨)。

用半升炒熟的牡荊子,加入一盞酒中,煎煮一下,趁熱服用,治療小腸疝氣效果很好。用它泡酒喝,可以治療耳聾(出自李時珍)。

【附加藥方】新增一個。

濕痰引起的白濁:將牡荊子炒熟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出自《集簡方》)

牡荊葉

【氣味】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慢性痢疾、霍亂引起的抽筋、血尿、下身瘡瘍、濕疹、腳腫,以及腳氣引起的腫脹(出自《名醫別錄》)。

【功效闡述】崔元亮的《海上集驗方》說:治療腰腿風濕疼痛,用蒸的方法:用不限量的荊葉,蒸到熟熱,放在一個大甕中,下面用火加熱。將病人放在葉子中,過一會兒就會出汗。蒸的時候可以慢慢吃飯,感到疲勞就停止。然後用被子蓋好,避風,並喝蔥豉酒或豆酒,直到病好為止。李時珍說:蒸的方法雖然好,但只適合在野外使用。李仲南《永類方》說:治療各種腳氣病,用荊莖在壇中燒煙,熏湧泉穴和疼痛的地方,使之出汗就會好。

這個方法不論貴賤的人都可以使用。還有一個談野翁的《試驗方》說:治療毒蛇、望板歸咬傷,導致全身紅腫起泡。用黃荊嫩芽搗汁塗在水泡上,用渣敷在咬傷處,腫就會消退。這個方法出自葛洪的《肘後方》(治療各種蛇咬傷,用荊葉搗爛裝在袋子裡,敷在腫脹處)。《物類相感志》說:荊葉可以驅趕蚊子。

【附加藥方】舊有的一個,新增一個。

九竅出血:將荊葉搗汁,用酒調和,服用二合。(出自《千金方》)。

小便出血:將荊葉搗汁,用酒送服二合。(出自《千金方》)。

牡荊根

【氣味】味道甘甜、苦,性平,沒有毒性。李時珍說:味道苦,稍微帶點辛辣。

【主要功效】用水煮服,可以治療心風頭痛、肢體各種風症,可以發汗解表(出自《名醫別錄》)。

【功效闡述】李時珍說:牡荊味道苦能使氣往下走,辛溫能使氣散開;往下走可以化痰,散開可以祛風,所以風痰類的疾病適合用它。它能發汗解表,世人卻不知道。根據王氏《奇方》記載:有個人得了風症好幾年,我給他用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每天服用,就治好了。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名醫別錄》中有記載荊莖,但沒有說明用途,說:八月、十月採摘,陰乾。

陳藏器說:就是現在的荊條。煮汁可以染色。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燒燙傷(出自《名醫別錄》)。清洗燒燙傷和熱瘡,有效果(出自陳藏器)。與荊芥、蓽茇一起煎水,漱口可以治療風引起的牙痛(出自李時珍)。

【附加藥方】新增一個。

青盲內障:在春天初期,取黃荊嫩芽(蒸九次,曬九次)半斤,用一隻烏雞,用米餵養五天,放在乾淨的板子上,餵食大麻子,兩三天後,收集雞糞曬乾,放入瓶子裡熬黃,和荊芽一起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到二十丸,用隔夜的米湯送服,每天兩次。(出自《聖濟總錄》)

荊瀝(從牡荊莖中取得的汁液)

【製備方法】李時珍說:取得方法:用剛採摘的荊莖,截成一尺五寸長,架在兩塊磚上,中間用火炙烤,兩頭用器皿接取,趁熱服用,或者加入藥中。另一種方法:截成三、四寸長,捆在一起放入瓶中,再用一個瓶子蓋住固定好,外面用糠火煨燒,汁液就會滴到下面的瓶子裡,效果也很好。

【氣味】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喝下去,可以去除心中煩悶發熱、頭暈目眩、心頭覺得空空的想吐、突然失聲、小孩心熱驚風、止渴、祛痰、使人不易睡覺(出自陳藏器)。可以去除風熱,疏通經絡,引導痰涎,運行氣血,解除熱痢(出自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