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42)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42)

1. 牡荊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荊莖。

【釋名】黃荊(《圖經》)、小荊(《本經》)、楚。

弘景曰:既是牡荊,不應有子。小荊應是牡荊。牡荊子大於蔓荊子,而反呼小荊,恐以樹形為言。不知蔓荊樹亦高大也。

恭曰:牡荊作樹,不為蔓生,故稱為牡,非無實之謂也。蔓荊子大,牡荊子小,故呼小荊。時珍曰: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刑。其生成叢而疏爽,故又謂之楚(從林,從匹,匹即疏字也),濟楚之義取此。荊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

【集解】《別錄》曰:牡荊實生河間、南陽、冤句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實,陰乾。弘景曰: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棰之荊。其子殊細,正如小麻子,色青黃。牡荊乃出北方,如烏豆大,正圓黑。仙術多用牡荊,今人都無識者。李當之《藥錄》言: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理白中虛,斷植即生。

按:今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形類乖異。而仙方用牡荊,云能通神見鬼,非惟其實,枝葉並好。又云:荊樹必枝葉相對者是牡荊,不對者即非牡荊也。並莫詳虛實,更須博訪。恭曰:牡荊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實細黃色,莖勁作樹生。《漢書·郊祀志》以牡荊莖為幡竿,則明知非蔓荊也。

有青、赤二種,以青者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荊為蔓荊,此極誤也。頌曰:牡荊,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黃荊是也。枝莖堅勁,作科不作蔓。葉如蓖麻,更疏瘦。花紅作穗。實細而黃,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荊也。按:陶隱居《登真隱訣》云:荊木之葉、花,通神見鬼精。

注云:荊有三種。荊木即今作棰杖者,葉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藥。方術則用牡荊,其子入藥,北人無識其木者。天監三年,天子將合神仙飯。奉敕論牡荊曰:荊,花白多子,子粗大。歷歷疏生,不過三、兩莖,多不能圓,或扁或異,或多似竹節。葉與余荊不殊。蜂多采牡荊,牡荊汁冷而甜。

余荊被燒,則煙火氣苦。牡荊體慢汁實,煙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風第一。於時遠近尋覓,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別蔓荊,亦不識牡荊。蔓荊蔓生,牡荊樹生,理自明矣。時珍曰:牡荊處處山野多有,樵採為薪。年久不樵者,其樹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

葉如榆葉,長而尖,有鋸齒。五月杪間開花成穗,紅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蘇頌云葉似蓖麻者,誤矣。有青、赤二種:青者為荊,赤者為楛。嫩條皆可為筥囤。古者貧婦以荊為釵,即此二木也。按:裴淵《廣州記》云:荊有三種:金荊可作枕,紫荊可作床,白荊可作履。

與他處牡荊、蔓荊全異。寧浦有牡荊,指病自愈。節不相當者,月暈時刻之,與病人身齊等,置床下,病雖危亦無害也。杜寶《拾遺錄》云:南方林邑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荊,大者十圍,盤屈瘤蹙,紋如美錦,色如真金。工人用之,貴如沉、檀。此皆荊之別類也。《春秋運鬥樞》云:玉衡星散而為荊。

白話文:

牡荊

《名醫別錄》將牡荊列為上品。 有人將《名醫別錄》中記載但未使用的「荊莖」併入牡荊條目。

牡荊別名黃荊(《圖經本草》)、小荊(《神農本草經》)、楚。

陶弘景說:既然是牡荊,就不應該有子(果實)。「小荊」應該就是牡荊。牡荊的果實比蔓荊的果實大,卻稱為「小荊」,可能是根據樹的形態而言。但他不知道蔓荊樹也相當高大。

寇宗奭說:牡荊長成樹木,不是蔓生植物,所以稱為「牡」,並不是說它沒有果實的意思。蔓荊的果實大,牡荊的果實小,所以叫它「小荊」。李時珍說:古代用荊條做刑杖,所以這個字從「刑」。牡荊叢生而枝葉疏朗,所以又稱為「楚」(「楚」字從「林」從「匹」,「匹」通「疏」)。「荊楚」這個地名,是因為這個地方盛產牡荊而得名。

《名醫別錄》記載:牡荊的果實生長在河間、南陽、冤句的山谷,或平壽、都鄉的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收果實,陰乾。陶弘景說:蔓荊應該就是現在用來製作杖槌的荊條。它的果實非常細小,像小麻子一樣,顏色青黃。牡荊則產自北方,果實像烏豆那麼大,呈黑色且圓潤。古代方術中常用牡荊,現在的人都已經不認識它了。李當之的《藥錄》說:溲疏又名楊櫨,又名牡荊,其性味功能與牡荊大相逕庭,外形也差異巨大。而仙方中使用的牡荊,據說可以通神見鬼,不只是果實,枝葉也很好。還有人說:荊樹的枝葉必須相對生長的才是牡荊,枝葉不相對生長的則不是牡荊。這些說法真偽難辨,需要進一步考證。寇宗奭說:牡荊就是用來製作杖槌的荊條,到處都有。它的果實細小呈黃色,莖幹堅硬,長成樹木。《漢書·郊祀志》記載用牡荊的莖做幡竿,這就清楚地表明它不是蔓荊。

牡荊有青、赤兩種,青色的比較好。現在的人往往把牡荊誤認為是蔓荊,這是很大的錯誤。蘇頌說:牡荊現在眉州、蜀州以及汴京附近也有,俗稱黃荊。它的枝莖堅硬,長成灌木狀而不是蔓生。葉子像蓖麻葉,但更稀疏瘦弱。花紅色,成穗狀。果實細小而呈黃色,像麻子那麼大。有人說它就是小荊。陶隱居的《登真隱訣》說:荊樹的葉子、花朵,可以通神見鬼。註解說:荊有三种。荊木就是現在用來做杖槌的荊條,葉子有香味,也有花和果實,但果實不用於藥用。方術則使用牡荊,其果實入藥,北方人都不認識這種樹。天監三年,皇帝要準備仙家飲食。奉旨討論牡荊時記載:荊樹的花白色,果實很多,果實粗大,一個個疏朗地生長,每株通常只有三、兩枝,大多數不能長成圓形,有的扁平,有的形狀奇特,有的像竹節。葉子與其他荊條沒有區別。蜜蜂喜歡採集牡荊的花蜜,牡荊的汁液清涼甘甜。其他荊條被燒後,煙火氣味苦澀。牡荊的汁液飽滿,煙火不易進入,最能治療心風。當時各地都去尋找,但最終沒有找到。保升說:陶弘景不僅沒有區分蔓荊,也沒有認識牡荊。蔓荊是蔓生植物,牡荊是樹木,道理很清楚。李時珍說:牡荊到處都有,山野很多,人們砍來當柴燒。多年不砍伐的牡荊樹,樹幹可以長到像碗口那麼粗。它的木心方形,枝條對生,每枝有五片或七片葉子。

葉子像榆樹葉,長而尖,有鋸齒。五月底開花,花成穗狀,紅紫色。果實像胡荽子那麼大,外面有一層白色的膜皮包裹著。蘇頌說葉子像蓖麻葉是錯誤的。有青、赤兩種:青色的叫荊,紅色的叫楛。嫩枝條都可以用來製作盛物的容器。古代貧窮婦女用荊條做髮簪,就是指這兩種樹木。裴淵的《廣州記》記載:荊有三種:金荊可以做枕頭,紫荊可以做床,白荊可以做鞋。與其他地方的牡荊、蔓荊完全不同。寧浦的牡荊,可以治病,指著病人就能自愈。節不規則的牡荊,可以在月暈的時候,按病人身高裁剪,放在床下,即使病情危重,也不會有害。杜寶的《拾遺錄》記載:南方林邑等地,位於海中。山中有很多金荊,大的有十圍粗,盤曲多瘤,紋理像精美的錦緞,顏色像黃金。工匠們使用它,價值如同沉香、檀香一樣珍貴。這些都是荊的不同種類。《春秋運斗樞》記載:玉衡星散落而變成荊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