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15)

1. 梔子

仲景治煩躁用梔子豉湯,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香豉以治腎躁。

杲曰:仲景以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香豉色黑味鹹,入腎而治躁。

宗奭曰: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因其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而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也。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用去皮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炙甘草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頌曰:張仲景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四物作湯飲。

又治大病後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利小便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附方】舊十,新十七。

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屢用有效。(黎居士《簡易方》)。

小便不通:梔子仁十四個,獨頭蒜一個,滄鹽少許。搗貼臍及囊,良久即通。(《普濟方》)。

血淋澀痛:生山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下。(《經驗良方》)。

下利鮮血:梔子仁,燒灰,水服一錢匕。(《食療本草》)。

酒毒下血:老山梔子仁,焙研。每新汲水服一錢匕。(《聖惠方》)。熱毒血痢:梔子十四枚,去皮搗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大效。亦可水煎服。(《肘後方》)。

臨產下痢:梔子,燒研,空心熱酒服一匙。甚者不過五服。(《勝金方》)。

婦人胎腫屬濕熱:山梔子一合炒研。每服二、三錢,米飲下。丸服亦可。(丹溪方)。

熱水腫疾:山梔子仁炒研,米飲服三錢。若上焦熱者,連殼用。(《丹溪纂要》)。

霍亂轉筋,心腹脹滿,未得吐下:梔子二七枚燒研,熟酒服之立愈。(《肘後方》)。冷熱腹痛㽲刺,不思飲食: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腹痛,茴香湯下。(《博濟方》),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立止。復發者,必不效。

用玄明粉一錢服,立止。(《丹溪纂要》)。

五臟諸氣,益少陰血:用梔子炒黑研末,生薑同煎,飲之甚捷。(《丹溪纂要》)。

五屍疰病:沖發心脅刺痛,纏綿無時。梔子三七枚燒末,水服。(《肘後方》)。

熱病食復及交接後發動欲死,不能語:梔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梅師方》)。

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閻孝忠《集效方》)。

盤腸釣氣:越桃仁半兩,草烏頭少許,同炒過,去草烏,入白芷一錢,為末。每服半錢,茴香蔥白酒下。(《普濟方》)。

白話文:

張仲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煩躁不安,所謂的「煩」是指氣的問題,「躁」是指血的問題。氣主要與肺有關,血主要與腎有關。所以用梔子來治療肺部的煩悶,用香豉來治療腎的躁動不安。

杲(一位醫家)認為,張仲景用梔子是因為它顏色赤紅、味道苦,能入心經而治療煩悶;用香豉是因為它顏色黑、味道鹹,能入腎經而治療躁動。

宗奭(另一位醫家)說,張仲景治療傷寒病發汗、催吐、瀉下後,身體虛弱而煩悶,無法入睡;病情嚴重時,會反覆翻身、焦躁不安,心中煩悶難忍,這時候就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因為身體虛弱,所以不用大黃這類藥性較猛的藥,而且體內還有寒毒。梔子雖然藥性寒涼但沒有毒性,能治療胃中熱氣,當體內失血、津液不足,導致臟腑失去滋養,就會產生虛熱,非得用梔子才能去除。梔子還能治療心經的鬱熱,導致小便赤澀,可以用去皮梔子(用火煨過)、大黃、連翹、炙甘草等量磨成粉末,用水煎服三錢,就會有效果。宋朝的醫家也說,張仲景和古代名醫治療黃疸,都會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這四味藥煮湯來喝。

另外,治療大病後身體虛弱復發,也都會用梔子、鼠矢(老鼠屎)等煮湯,有利小便的效果。這類方子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附加藥方】舊的藥方有十個,新加的有十七個。

鼻出血:用山梔子燒成灰,吹入鼻中,多次使用有效。(黎居士《簡易方》)。

小便不通:用梔子仁十四個,獨頭蒜一個,少許食鹽,一起搗爛,敷在肚臍和陰囊上,過一會兒就能通暢。(《普濟方》)。

血淋(小便帶血)疼痛:用生山梔子粉末、滑石粉等量,用蔥湯送服。(《經驗良方》)。

大便下鮮血:用梔子仁燒成灰,用水服用一小茶匙。(《食療本草》)。

酒毒引起的下血:用老山梔子仁,烘焙後磨成粉,每次用新汲取的水服用一小茶匙。(《聖惠方》)。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個,去皮搗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一天三次,效果很好。也可以用水煎服。(《肘後方》)。

臨產時下痢:用梔子燒成粉末,空腹時用熱酒服用一匙。嚴重者,服用不超過五次。(《勝金方》)。

婦女懷孕期間水腫,屬於濕熱:用山梔子一合炒過磨成粉,每次服用二、三錢,用米湯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丹溪方)。

熱性水腫:用山梔子仁炒過磨成粉,用米湯送服三錢。如果上焦(胸部以上)有熱,就連梔子的外殼一起用。(《丹溪纂要》)。

霍亂引起轉筋,心腹脹滿,還沒吐或瀉出來:用梔子二十八個燒成粉末,用熱酒送服,立刻見效。(《肘後方》)。冷熱腹痛,像針刺一樣,沒有食慾:用山梔子、川烏頭等量,一起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生薑湯送服。小腹痛,用茴香湯送服。(《博濟方》)。胃脘(胃部)火痛:用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用水一碗煎至七分,加入生薑汁飲用,立刻止痛。如果復發,就沒有效果。

可以用玄明粉一錢服用,立刻止痛。(《丹溪纂要》)。

五臟各種氣病,可以補益少陰的血:用梔子炒黑磨成粉末,和生薑一起煎煮,飲用效果很好。(《丹溪纂要》)。

五屍疰病(一種疑難雜症):胸脅疼痛,時好時壞。用梔子二十一個燒成粉末,用水送服。(《肘後方》)。

熱病後吃錯東西,或是性生活後病發,身體非常虛弱,無法說話:用梔子三十枚,用水三升,煎至一升服用,使身體微微出汗。(《梅師方》)。

小兒狂躁:體內蓄積熱氣,導致發熱、狂躁、昏迷不進食。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服用。可能吐也可能不吐,效果很好。(閻孝忠《集效方》)。

盤腸釣氣(一種腹痛):用越桃仁半兩,草烏頭少許,一起炒過,去掉草烏頭,加入白芷一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茴香蔥白酒送服。(《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