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4)
木部第三十六卷 (14)
1. 枸橘
(《綱目》)
【釋名】臭橘。
【集解】時珍曰:枸橘處處有之。樹、葉並與橘同,但干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蘺,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葉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下痢膿血後重,同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調二錢服。又治喉瘻,消腫導毒(時珍)。
【附方】新一。
咽喉怪症:咽喉生瘡,層層如疊,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必愈。(夏子益《奇病方》)
刺
【主治】風蟲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時珍)。
橘核
【主治】腸風下血不止。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時珍)。
【附方】新一。
白疹瘙癢遍身者:小枸橘細切,麥麩炒黃為末。每服二錢,酒浸少時,飲酒。初以枸橘煎湯洗患處。(《救急方》)
樹皮
【主治】中風強直,不得屈伸。細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溫服半升。酒盡再作(時珍)。
白話文:
枸橘
枸橘各地都有。樹和葉都與橘子相似,但樹幹有很多刺。三月開白花,花蕊青綠色,沒有香味。果實大小像彈珠,形狀像枳實但果皮較薄,也沒有香味。人們多種植它作為籬笆,也有人收集小果實,冒充枳實和青橘皮出售,需注意辨別。
葉:辛溫,無毒。主治痢疾伴膿血、裡急後重,與萆薢等量炒至焦黃研末,每次用茶水送服兩錢。也治喉嚨廔管,消腫解毒。
附方:咽喉長瘡,層層疊疊,不痛,久之則潰爛流出臭氣,影響飲食。用枸橘葉煎湯服用,必能痊癒。
刺:主治風蟲引起的牙痛,每次用一合煎汁含漱。
橘核:主治腸風下血不止。與樗樹根白皮等量炒研,每次服用一錢,用皂莢子煎湯送服。
附方:全身長白疹瘙癢者:將枸橘切碎,用麥麩炒黃研末。每次服用兩錢,用少量酒浸泡一會兒,然後飲酒服用。一開始可用枸橘煎湯清洗患處。
樹皮:主治中風導致肢體僵硬,不能屈伸。將樹皮切碎一升,用酒二升浸泡一夜。每天溫服半升,酒喝完後再重新浸泡。
2. 梔子
(《本經》中品)
【釋名】木丹(《本經》)、越桃(《別錄》)、鮮支(《綱目》),花名薝蔔。
時珍曰:卮,酒器也。梔子象之,故名。俗作梔。司馬相如賦云:鮮支黃礫。注云:鮮支即支子也。佛書稱其花為薝蔔,謝靈運謂之林蘭,曾端伯呼為禪友。或曰:薝蔔金色,非梔子也。
【集解】《別錄》曰:梔子生南陽川穀。九月採實,曝乾。弘景曰:處處有之。亦兩、三種小異,以七稜者為良。經霜乃取,入染家用,於藥甚稀。頌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薝蔔也。
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南人競種以售利。《史記·貨殖傳》云:卮、茜千石,與千戶侯等。言獲利博也。入藥用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其大而長者,雷斅《炮炙論》謂之伏屍梔子,入藥無力。時珍曰:梔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
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蜀中有紅梔子,花爛紅色,其實染物則赭紅色。
【修治】斅曰:凡使,須要如雀腦,並須長有九路赤色者為上。先去皮、須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為末用。震亨曰:治上焦、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炒黑用。好古曰:去心胸中熱,用仁;去肌表熱,用皮。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曰:大寒。元素曰: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
杲曰:沉也,陰也。入手太陰肺經血分。《丹書》:梔子柔金。
【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齇鼻,白癩、赤癩、瘡瘍(《本經》)。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別錄》)。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䗪蟲毒(甄權)。解玉支毒(弘景。羊躑躅也)。
主喑啞,紫癜風(孟詵)。治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元素)。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震亨)。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燙火傷(時珍)。
【發明】元素曰:梔子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
其用有四: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四也。
震亨曰:梔子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溫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梔子以導熱藥,則邪易伏而病易退。
好古曰:本草不言梔子能吐,仲景用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食令上吐,則邪因以出,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或用為利小便藥,實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出也。本草言治大小腸熱,乃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
白話文:
梔子
梔子,又名木丹、越桃、鮮支,花名薝蔔。其名稱由來,因其形狀像古代的酒器「卮」而得名。古籍中有多種稱呼,如司馬相如稱其為「鮮支」,佛經稱其花為「薝蔔」,謝靈運稱其為「林蘭」,曾端伯則稱其為「禪友」。
梔子廣泛分佈,南方和西蜀地區常見,植株高約七、八尺,葉片厚硬,類似李樹葉或樗蒲子葉。二、三月開花,花朵潔白芳香,六瓣,據說就是西域的薝蔔。夏秋之際結果,果實形似訶子,青澀時呈綠色,成熟後則為黃色,內含深紅色種子。南方地區多有種植梔子,以獲取利潤,《史記》中記載梔子茜草的利潤豐厚,可與千戶侯相比擬。入藥需選用山梔子,也就是古籍中所說的「越桃」,以皮薄、圓小、刻有七至九個稜的為佳。果實過大過長者,稱為「伏屍梔子」,藥效較差。梔子葉片似兔耳,厚實而深綠,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夏季開花,花朵如酒杯大小,白色花瓣,黃色花蕊,開花後即結果,果皮薄,種子細小,帶有絨毛,霜降後採收。蜀地還有紅梔子,花朵呈鮮紅色,果實用於染色則呈現赭紅色。
使用梔子入藥,需選擇果實如雀腦般大小,並帶有九道紅色紋路的最佳。需先去除果皮和絨毛,留下種子,再用甘草水浸泡一夜,瀝乾後烘乾,搗碎篩粉備用。處理梔子時,上焦、中焦的藥方可連殼使用,下焦的藥方則需去除果殼,洗去黃色汁液後再炒用。治療血症,需將梔子炒黑使用。去心胸熱用種子,去肌表熱用果皮。
梔子味苦,性寒,無毒。其氣味輕清上行,味厚而下降,具有清熱瀉火之效。入肺經。
梔子主治五臟邪氣、胃熱、面赤酒渣鼻、白癩、赤癩、瘡瘍、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熱、心煩悶熱、熱毒風、時疾熱、五種黃疸、五淋、小便不利、消渴、明目、中惡、殺蟲毒、解玉支毒(羊躑躅)、喑啞、紫癜風、心煩懊惱失眠、臍下血滯小便不利、瀉三焦火、清胃脘血、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損傷瘀血、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燙火傷。
梔子性輕飄如肺,色赤如火,能瀉肺火。其用途有四:一是治療心經客熱;二是消除煩躁;三是去除上焦虛熱;四是治療風症。梔子能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的火邪,最能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排出。心痛久治不癒者,不宜溫散,以免助長火邪,故古方多用梔子來引導熱邪外出,使邪氣容易伏藏,病情容易減退。 古方中雖有以梔子作吐藥者,但梔子本身並非吐藥,乃因邪氣在上,拒而不納,食令上吐,則邪氣因而排出。 古方用梔子利小便,並非直接利小便,而是清肺,肺清則氣化,而膀胱為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小便自利。古方用治大小腸熱,是因其藥性與其他藥材相合,能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