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3)
木部第三十六卷 (13)
1. 枳
小兒驚風:不驚丸:治小兒因驚氣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陳文中《小兒方》)。
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聖惠方》)。
風疹作癢:枳殼三兩。麩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仍以汁塗。(《經驗後方》)。
小兒軟癤:大枳殼一個。去白,磨口平,以麵糊抹邊合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痕也。(危氏《得效方》)。
利氣明目:枳殼(麩炒)一兩。為末。點湯代茶。(《普濟方》)。
下早成痞:傷寒陰症,下早成痞,心下滿而不痛,按之虛軟。枳殼、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黃連湯調下。(《宣明方》)。脅骨疼痛因驚傷肝者:枳殼一兩(麩炒),桂枝(生)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本事方》)
枳茹
樹皮也。或云:枳殼上刮下皮也。
【主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及口僻眼斜。刮皮一升,酒三升,漬一宿,每溫服五合,酒盡再作(蘇頌)。樹莖及皮:主水脹暴風,骨節疼急(弘景)。
根皮
【主治】浸酒,漱齒痛(甄權)。煮汁服,治大便下血。末服,治野雞病有血(藏器)。
嫩葉
【主治】煎湯代茶,去風(時珍。出《茶譜》)。
白話文:
枳
小兒驚風:
有個叫做「不驚丸」的藥方,可以治療小孩因為受到驚嚇而嘔吐、抽搐、痰多堵塞、手腳抽動、眼睛斜視等症狀。藥方組成是:枳殼(去掉裡面的瓤,用麩皮炒過)和淡豆豉,兩種藥材的份量相同,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少量),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半錢(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一到兩克),如果是急性的驚風,用薄荷自然汁送服;如果是慢性的驚風,則用荊芥湯加幾滴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出自陳文中《小兒方》)
牙齒疼痛:
用枳殼浸泡在酒中,然後用酒漱口。(出自《聖惠方》)
風疹發癢:
用枳殼三兩(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90克),用麩皮炒過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6克),用水一杯煎煮到剩六分(約等於現在的水量剩下一半多一點),去掉藥渣,溫服。同時可以用煎煮後的藥汁塗抹患處。(出自《經驗後方》)
小兒軟癤:
用一個大的枳殼,去掉裡面的白色部分,把開口磨平,然後用麵糊塗抹邊緣,把枳殼合在癤子上。這樣會自然流出膿血,直到膿血排盡,就不會留下疤痕。(出自危氏《得效方》)
利氣明目:
用枳殼(用麩皮炒過)一兩(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30克),磨成粉末。用熱水沖泡後,當茶飲用。(出自《普濟方》)
下早成痞:
如果因為傷寒這種陰性疾病,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容易導致胸腹間形成痞塊,感到心下脹滿但不疼痛,按下去會感覺虛軟。可以用枳殼、檳榔,兩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9克),用黃連湯送服。(出自《宣明方》)
脅骨疼痛因驚傷肝者:
因為受到驚嚇傷到肝臟,導致脅骨疼痛,可以用枳殼一兩(用麩皮炒過),桂枝(生的)半兩,兩種藥材都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6克),用薑棗湯送服。(出自《本事方》)
枳茹
指的是枳樹的樹皮,也有人說是指刮下來的枳殼外皮。
【主治】 可以治療中風導致身體僵直,無法彎曲伸展,以及口眼歪斜等症狀。把刮下來的樹皮一升(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200毫升),用三升酒浸泡一個晚上,每次溫服五合(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100毫升),酒喝完了再重新製作。(出自蘇頌)樹的莖和皮可以治療水腫、突發的風症,以及關節疼痛等急症。(出自弘景)
根皮
【主治】 用根皮浸泡在酒中,可以用來漱口,治療牙痛。(出自甄權)煮汁服用,可以治療大便出血。磨成粉末服用,可以治療野雞病,就是指帶血的腹瀉。(出自藏器)
嫩葉
【主治】 煎湯當茶飲用,可以祛風。(出自時珍,《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