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2)
木部第三十六卷 (12)
1. 枳
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杜壬方載湖陽公主苦難產,有方士進瘦胎散方。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自五月後一日一服,至臨月,不惟易產,仍無胎中惡病也。張潔古《活法機要》改以枳朮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
而寇宗奭《衍義》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所謂縮胎易產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說似覺為優。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用之,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後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震享曰:難產多見於鬱悶安逸之人,富貴奉養之家。
古方瘦胎飲,為湖陽公主作也。予妹苦於難產,其形肥而好坐,予思此與公主正相反也。彼奉養之人,其氣必實,故耗其氣使平則易產。今形肥則氣虛,久坐則氣不運,當補其母之氣。以紫蘇飲加補氣藥,與十數貼服之,遂快產。
【附方】舊三,新十六。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未知再服。(《本事方》)。
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名四炒丸。商州枳殼(厚而綠背者,去穰)四兩,分作四分: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炒,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兩用乾漆一兩同炒,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四味,只取枳殼為末。以四味煎汁,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五十丸。(王氏《易簡方》)。
消積順氣: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小,但是氣積,並皆治之,乃仙傳方也。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乾(勿炒)為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邵真人《經驗方》)。
順氣止痢:枳殼(炒)二兩四錢,甘草六錢,為末。每沸湯服二錢。(《嬰童百問》)
疏導腳氣:即上方,用木瓜湯服。(《直指方》)。
小兒秘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鑑》)。
腸風下血:不拘遠年近日。《博濟方》:用枳殼(燒黑存性)五錢,羊脛炭(為末)三錢,和令勻,五更空心米飲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當日見效。《簡便方》:用枳殼一兩,黃連五錢,水一鍾,煎半鍾,空心服。痔瘡腫痛:《必效方》:用枳殼煨熟熨之,七枚立定。《本事方》:用枳殼末,入瓶中,水煎百沸,先熏後洗。
懷胎腹痛:枳殼三兩(麩炒),黃芩一兩,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服。若脹滿身重,加白朮一兩。(《活法機要》)。
產後腸出不收:枳殼,煎湯浸之,良久即入也。(《袖珍方》)。
白話文:
從飛門(指口部)到魄門(指肛門),都由肺臟主管,三焦是相通的,它們的運作都靠同一股氣。所以枳殼和甘草這兩種藥物可以一起使用,不分開也沒關係。
有個叫杜壬的人寫的藥方,記載了湖陽公主難產的痛苦,有位方士進獻了瘦胎散的藥方。用四兩枳殼和二兩甘草,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開水沖服。從懷孕五個月後每天服用一次,直到臨盆時,不僅容易生產,而且沒有胎中的疾病。張潔古的《活法機要》將此方改為每天服用枳朮丸,使胎兒瘦小容易生產,稱之為束胎丸。
但寇宗奭在《衍義》中說:胎兒強壯則生產時有力氣容易出生,如果服用枳殼這種藥反而會導致胎兒無力,同時胎兒的氣也弱,難以養育。所以說所謂的縮小胎兒易於生產是絕對不正確的。依照道理思考,寇氏的說法似乎更為合理。或許懷孕前期氣盛導致氣滯的人適合使用,所以說懷孕八、九個月時一定要用枳殼、蘇梗來順氣,如果懷孕前期沒有氣滯,那麼產後就不會有虛弱的情況。如果本身氣血弱的人,就不適合使用這個藥了。震享說:難產大多發生在憂鬱安逸、生活富裕的人身上。
古代瘦胎飲是為湖陽公主製作的。我的妹妹難產,她的體型肥胖而且喜歡坐著,我認為這跟公主的情況正好相反。那些生活富裕的人,氣一定很盛,所以要耗損她的氣使之平和才能容易生產。現在妹妹的體型肥胖是因為氣虛,久坐則氣不流通,應當補她的母氣。用紫蘇飲加上補氣的藥,服用十幾帖後,就順利生產了。
【附方】(以下是各種不同情況下的藥方)
傷寒引起的呃逆:用半兩枳殼和一錢木香,磨成粉末。每次用開水沖服一錢,效果不佳可再服。(《本事方》)
老人小孩腹脹:血氣凝滯引起的,用此方寬腸順氣,名為四炒丸。用商州的枳殼(厚而綠背的,去除中間的瓤)四兩,分成四份:一份用一兩蒼朮同炒,一份用一兩蘿蔔子同炒,一份用一兩乾漆同炒,一份用一兩茴香同炒黃。去除這四味藥,只取枳殼磨成粉末。用四味藥煎的汁水,煮麵糊和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飯後,用米湯送服五十丸。(王氏《易簡方》)
消除積食順氣:治療各種積食,無論男女老幼,只要是氣積,都可使用此方,是仙人傳授的方子。用三斤枳殼(去除中間的瓤),每個放入一顆巴豆仁,合在一起煮,用小火加水煮一天。湯汁減少後再加熱水,不要用冷水。等時間足夠,湯汁煮乾,取出巴豆,將枳殼切片曬乾(不要炒),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和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四十丸,依病情用不同的湯水送服。(邵真人《經驗方》)
順氣止痢:用炒過的枳殼二兩四錢和六錢甘草,磨成粉末。每次用開水沖服二錢。(《嬰童百問》)
疏導腳氣:用上面的方子,用木瓜湯送服。(《直指方》)
小孩便秘:用煨過的枳殼(去除中間的瓤)和甘草各一錢,用水煎服。(《全幼心鑑》)
腸風下血:不論發病時間長短。《博濟方》:用燒成炭的枳殼(保留藥性)五錢,羊脛炭(磨成粉末)三錢,混合均勻,在清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如果走五里路,再服一次,當天可見效。《簡便方》:用一兩枳殼和五錢黃連,加一碗水,煎成半碗,空腹服用。痔瘡腫痛:《必效方》:用煨熟的枳殼熱敷患處,七個即可見效。《本事方》:用枳殼粉末放入瓶中,加水煎煮沸騰,先用熱氣熏,再用藥液洗。
懷孕時腹痛:用三兩麩炒的枳殼和一兩黃芩,磨成粗粉末。每次用五錢,加一碗半水,煎成一碗服用。如果腹脹身體沉重,可加一兩白朮。(《活法機要》)
產後腸子脫出無法收回:用枳殼煎湯浸泡,良久即可收回。(《袖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