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1)
木部第三十六卷 (11)
1. 枳
【附方】舊九,新四。
猝胸痹痛:枳實搗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肘後方》)。
胸痹結胸: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枳實薤白湯主之。陳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栝蔞一枚,桂一兩,以水五升,先煎枳、樸,取二升去滓,納余藥,煎三、兩沸,分溫三服,當愈。(張仲景《金匱要略》)。傷寒胸痛:傷寒後,猝胸膈閉痛。
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濟眾方》)。產後腹痛:枳實(麩炒)、芍藥(酒炒)各二錢,水一盞煎服。亦可為末服。(《聖惠方》)。奔豚氣痛:枳實,炙為末。飲下方寸匕,日三、夜一。(《外臺秘要》)。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碎炒,帛裹熨之,冷即易。
(《子母秘錄》)。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分,為末,飯丸,米飲下。(危氏《得效方》)。積痢脫肛:枳實石上磨平,蜜炙暖,更互熨之,縮乃止。(《千金方》)。小兒久痢,水穀不調:枳實搗末,飲服一、二錢。(《廣利方》)。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黃耆半斤。
為末。米飲,非時服二錢匕。糊丸亦可。(《經驗方》)。小兒五痔,不以年月:枳實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飲下三十丸。(《集驗方》)。小兒頭瘡:枳實燒灰,豬脂調塗。(《聖惠方》)。皮膚風疹:枳實,醋浸,火炙熨之,即消。(《外臺秘要》)
枳殼
【氣味】苦、酸,微寒,無毒。
權曰:苦、辛。元素曰:氣味升降,與枳實同。
杲曰:沉也,陰也。
【主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開寶》)。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關膈壅塞(甄權)。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明目。
炙熱,熨痔腫(大明)。泄肺氣,除胸痞(元素)。治裡急後重(時珍)。
【發明】:元素曰:枳殼破氣,勝濕化痰,泄肺走大腸,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只可二、三服而已。稟受素壯而氣刺痛者,看在何部經分,以別經藥導之。
杲曰:氣血弱者不可服,以其損氣也。
好古曰: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異。朱肱《活人書》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誤下,氣將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損胸中之氣,先之一字有謂也。
時珍曰: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故以枳殼利胸膈,枳實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裡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高也。
白話文:
枳
【附方】(這裡列出一些古人用枳實的配方)
- 突然胸痛: 將枳實搗成粉末,用熱水沖服一茶匙的量,一天服用三次,晚上一次。(出自《肘後方》)
- 胸悶、胸部結塊: 胸部悶痛,感覺心中有硬塊,像是氣體停留在胸部,胸悶、肋骨下方有氣逆衝心臟的感覺,可以用枳實薤白湯治療。配方是:陳年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瓜蔞一枚、桂枝一兩,加水五升,先將枳實和厚朴煎煮至兩升,去除藥渣後,再加入剩下的藥材,煎煮一下即可。分三次溫服,應該可以痊癒。(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
- 傷寒引起的胸痛: 傷寒病後,突然感到胸膈閉悶疼痛。將枳實用麥麩炒過後磨成粉末,用米湯沖服二錢的量,一天服用兩次。(出自《濟眾方》)
- 產後腹痛: 將枳實(用麥麩炒過)、芍藥(用酒炒過)各二錢,加水一碗煎服。也可以將它們磨成粉末服用。(出自《聖惠方》)
- 奔豚氣痛: 將枳實烤過後磨成粉末,用熱水沖服一茶匙的量,一天服用三次,晚上一次。(出自《外臺秘要》)
- 婦人陰部腫痛: 將半斤枳實搗碎後炒熱,用布包起來熨敷在患處,冷了就更換。(出自《子母秘錄》)
- 大便不通: 將枳實、皂莢等分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出自危氏《得效方》)
- 慢性痢疾脫肛: 將枳實在石頭上磨平,用蜂蜜烤熱,交替熨敷患處,讓脫肛縮回去。(出自《千金方》)
- 小兒久痢、消化不良: 將枳實搗成粉末,用熱水沖服一、二錢的量。(出自《廣利方》)
- 腸風下血: 將枳實半斤(用麥麩炒過)、黃耆半斤磨成粉末,用米湯沖服二錢的量,可以在任何時候服用。也可以做成糊狀藥丸服用。(出自《經驗方》)
- 小兒痔瘡: 將枳實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熱水送服三十丸。(出自《集驗方》)
- 小兒頭瘡: 將枳實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後塗在患處。(出自《聖惠方》)
- 皮膚風疹: 將枳實用醋浸泡後,用火烤熱熨敷患處,風疹就會消退。(出自《外臺秘要》)
枳殼
【氣味】 苦、酸,性微寒,無毒。
權氏認為: 苦、辛。
李杲認為: 其氣味升降,和枳實一樣。
李杲認為: 其性下沉,屬於陰性。
【主治】 可以治療風癢、麻痹、使關節通暢、勞累引起的咳嗽、背部和肩膀悶倦、散開胸膈中積聚的痰液、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消除脹滿、治療腸風、使胃部舒適、止痛。(出自《開寶》) 甄權認為可以治療全身風疹、皮膚像長了麻豆一樣瘙癢、腸風痔瘡、心腹脹氣、兩脅脹滿、胸膈不通。(甄權) 大明認為能健脾開胃、調理五臟、使氣下行、止嘔吐、消除痰液、治療反胃、霍亂、腹瀉、消化食物、破除積聚的腫塊、治療氣滯、肺氣腫、利大小腸、驅風明目。加熱後可以熨敷痔瘡腫痛。(大明) 李元素認為可以疏泄肺氣、消除胸部痞塞。(元素) 李時珍認為可以治療腹痛、裡急後重(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時珍)
【發明】
李元素認為:枳殼有破氣的作用,可以去除濕氣、化痰、疏泄肺氣、通大腸。但如果大量使用會損傷胸中的氣,所以只能服用兩三次。如果本身體質強壯,但氣有刺痛感,需要根據疼痛部位判斷屬於哪條經絡,再用其他藥物引導。
李杲認為:氣血虛弱的人不能服用,因為它會損傷氣。
張好古認為:枳殼主治高處的病,枳實主治下部的病;高處指氣,下部指血。所以枳殼主治胸膈、皮膚的病,枳實主治心腹、脾胃的病,兩者大同小異。朱肱在《活人書》中說:治療痞塞應該先用桔梗枳殼湯,並非用它來治療心下痞塞。如果知道是誤用下藥導致氣下陷形成痞塞,就要先用這個方子,讓氣不會陷下去。如果痞塞已經形成才用這個方子,就太晚了,不但不能消除痞塞,反而會損傷胸中的氣。這就是強調「先」字的原因。
李時珍認為:枳實和枳殼,氣味和功效都相同,古代也沒有區分。從魏晉時期開始才區分枳實和枳殼的用途。張潔古和李東垣又進一步區分它們一個主治高處的病,一個主治下部的病。總的來說,它們都有疏通氣的作用。氣順暢了,痰喘就會停止;氣運行了,痞脹就會消除;氣通了,疼痛就會停止;氣順了,裡急後重就會消除。所以用枳殼來疏通胸膈,用枳實來疏通腸胃。但是,張仲景用枳實作為治療胸痹痞滿的主要藥物,而許多治療下血痔瘡、大腸便秘、裡急後重的方子,又都用枳殼。可見枳實不單只治療下部的病,而枳殼也不單只治療高處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