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7)
木部第三十六卷 (7)
1. 柘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從石,其取此義歟?
【集解】宗奭曰:柘木里有紋,亦可旋為器。其葉可飼蠶,曰柘蠶,然葉硬,不及桑葉。入藥以無刺者良。
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干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葉飼蠶,取絲作琴瑟,清響勝常。《爾雅》所謂棘繭,即此蠶也。《考工記》云:弓人取材以柘為上。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天子所服。《相感志》云:柘木以酒醋調礦灰塗之,一宿則作間道烏木紋。物性相伏也。
木白皮、東行根白皮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婦人崩中、血結,瘧疾(大明)。煮汁釀酒服,主風虛耳聾,補勞損虛羸,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泄精者(藏器)。
【發明】時珍曰:柘能通腎氣,故《聖惠方》治耳鳴耳聾一、二十年者,有柘根酒。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鐵二十斤,煅赤,以水五斗,浸取清,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釀酒成。用真磁石三斤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飲之,取小醉而眠。聞人聲乃止。
【附方】新二。
飛絲入目:柘漿點之,以綿蘸水拭去。(《醫學綱目》)。
洗目令明:柘木煎湯,按日溫洗,自寅至亥乃止,無不效者。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徐神翁方也。(《海上方》)。
小兒鵝口重舌:柘根五斤(銼),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頻塗之。無根,弓材亦可。(《千金方》)
柘黃,見菜部木耳。
奴柘(《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野。似柘,節有刺,冬不凋。
時珍曰:此樹似柘而小,有刺。葉亦如柞葉而小,可飼蠶。
刺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老婦血瘕,男子痃癖悶痞。取刺和三稜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藏器)。
白話文:
柘
宋代《嘉祐本草》記載:
李時珍說:根據陸佃《埤雅》的記載,柘樹適合生長在岩石地區,柞樹則適合生長在山坡地帶。柘字從「石」,大概就是取這個意思吧。
各家註解:
寇宗奭說:柘木的木質內部有紋理,可以旋製成器物。柘葉可以飼養蠶,稱為柘蠶,但是柘葉較硬,不如桑葉。入藥應選擇無刺的柘樹較好。
李時珍說:柘樹各地山區都有,喜歡叢生,樹幹稀疏而直立,葉片茂盛而厚實,呈圓形並帶有尖端。用它的葉子飼養蠶,可以取其絲線製作琴瑟,聲音清脆悅耳,比一般的琴瑟更好。 《爾雅》中所說的「棘繭」,就是指這種柘蠶。《考工記》記載:製作弓箭的人,認為柘木是最好的材料。柘樹的果實形狀像桑葚,但果實圓而小,像胡椒粒一樣,叫做「隹子」(音同錐)。柘木可以染成黃赤色,稱為「柘黃」,是古代天子所穿服飾的顏色。《相感志》記載:用酒醋調和礦灰塗在柘木上,一夜之後,就會出現像烏木紋理一樣的花紋,這是物性互相影響的結果。
文中提到的柘木,包括柘木白皮和東行根白皮。
柘木的藥性:甘味,溫性,無毒。
主治:婦女崩漏、血塊,瘧疾(出自《大明本草》)。煮汁釀酒服用,可以治療風虛引起的耳聾,補益勞損虛弱,腰腎寒冷,以及夢遺、遺精等症狀(出自《藏器方》)。
藥性闡述:
李時珍說:柘樹能夠通利腎氣,所以《聖惠方》中治療耳鳴耳聾十幾二十年的方劑,就有用到柘根酒。做法是:取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用水一石,煮取汁液五斗。再取鐵二十斤,燒紅,用水五斗浸泡,取其清液,與前述汁液混合,總共一石五斗;然後用米二石,酒曲二斗,按照常規釀酒。最後加入研磨成粉的磁石三斤,浸泡在酒中三天三夜。每天飲用,喝到微醉就睡覺,聽到人聲就停止飲用。
附方:
-
飛絲入眼:用柘樹的汁液滴入眼中,再用棉花沾水擦拭。(出自《醫學綱目》)
-
洗眼明目:用柘木煎湯,每天溫熱清洗眼睛,從寅時(凌晨3-5點)到亥時(晚上9-11點),沒有不有效的。具體時間為: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出自《海上方》,徐神翁方)
-
小兒鵝口瘡(舌苔厚白):取柘根五斤(切碎),加水五升,煮成二升,去渣,再煎成五合,頻頻塗抹患處。如果沒有柘根,也可以用做弓箭的柘木。(出自《千金方》)
柘黃,見於蔬菜類木耳條目。
奴柘(出自《拾遺錄》)
各家註解:
藏器說:生長在江南山野,類似柘樹,枝節有刺,冬天不枯萎。
李時珍說:這種樹木類似柘樹但較小,有刺。葉片也像柞樹葉,但較小,可以飼養蠶。
刺
藥性:苦味,微溫,無毒。
主治:老年婦女的血塊症,以及男子腹部脹痛、痞塊等症狀。取刺與三稜草、馬鞭草一起煎煮成像稠糖一樣的膏藥。如果病症在心臟部位,飯後服用;如果病症在肚臍部位,空腹服用。可以排出體內毒素(出自《藏器方》)。
2. 楮
(《別錄上品》)
【釋名】榖(音媾。亦作構)、榖桑。
頌曰:陸機《詩疏》云:構,幽州謂之榖桑,或曰楮桑。荊揚、交廣謂之榖。時珍曰:楮本作柠,其皮可績為苧故也。楚人呼乳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陸佃《埤雅》作穀米之谷,訓為善者,誤矣。或以楮、構為二物者,亦誤矣。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楮實生少室山,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實曬乾,四十日成。
弘景曰:此即今構樹也。南人呼榖紙亦為楮紙。武陵人作榖皮衣,甚堅好。
頌曰:此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紋,謂之斑榖,今人用皮為冠者;一種皮白無花,枝葉大相類。但取其葉似葡萄葉作瓣而有子者為佳。其實初夏生,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八、九月採,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谷田久廢必生構。
葉有瓣曰楮,無曰構。陸氏《詩疏》云:江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長數丈,光澤甚好。又食其嫩芽,以當菜茹。今楮紙用之最博,楮布不見有之。醫方但貴楮實,余亦稀用。
大明曰: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榖。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言楮、榖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丫叉,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實,歉年人採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丫叉,亦開碎花,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並易生,葉多澀毛。南人剝皮搗煮造紙,亦緝練為布,不堅易朽。
裴淵《廣州記》言:蠻夷取榖皮熟捶為揭里罽布,以擬氈,甚暖也。其木腐後生菌耳,味甚佳好。
楮實,亦名榖實(《別錄》)、楮桃(《綱目》)。
【修治】斅曰:採得後,水浸三日,攪旋投水,浮者去之。曬乾,以酒浸一伏時了,蒸之,從巳至亥,焙乾用。《經驗後方》:煎法:六月六日,採取榖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微火煎如餳用。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別錄》)。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健腰膝,益顏色(大明)。
【發明】弘景曰:仙方採搗取汁和丹用,亦干服,使人通神見鬼。
頌曰:仙方單服,其實正赤時,收子陰乾,篩末,水服二錢匕,益久乃佳。《抱朴子》云:楮木實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徹視見鬼神。道士梁須年七十,服之更少壯,到百四十歲,能行及走馬。
時珍曰:《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徵乎?按:《南唐書》云: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獨請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他日取用皆不驗,扣廷紹。答云: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愚謂此乃治骨鯁軟堅之義爾,群醫用治他噎,故不驗也。
白話文:
楮樹,古稱榖或榖桑,其皮可製成苧麻。樹木內含有白色汁液,如同乳汁,故名。楮與構並非兩種植物,只是雄雌之別。
楮樹有兩種:一種樹皮有斑點花紋,稱為斑榖,其皮可製成帽子;另一種樹皮潔白,無花紋,葉片形似葡萄葉,且結果實,這種較佳。楮樹的果實初夏時青綠色,如彈丸大小,六七月轉為深紅色成熟。八九月採收,需水浸去除果皮及果肉,取其種子。久耕之田荒廢後,往往會長出楮樹。葉片有裂瓣的稱為楮,無裂瓣的稱為構。楮樹的樹皮可製成布和紙,其嫩芽亦可食用。目前楮紙廣泛應用,但楮布則少見。醫方多使用楮實,其他部位較少使用。
樹皮有斑點的是楮,樹皮潔白的是榖。其實楮和榖乃同種植物,只是雄雌之分。雄樹樹皮有斑點,葉片無分叉,三月開花,花穗如柳絮,不結果,歉年人們會採集花朵食用。雌樹樹皮潔白,葉片有分叉,也開花,但會結出如楊梅般的果實。半熟時可水煮去核,再用蜂蜜煎熬食用。兩種樹都容易生長,葉片多有粗糙的毛。南方人剝取樹皮,搗煮造紙,也可編織成布,但這種布不堅固,容易腐朽。蠻族人會將楮樹皮捶打後製成一種保暖的布料。楮樹木腐朽後會長出美味的菌類。
楮實又名榖實或楮桃。採收後需水浸三日,去除浮起的果實,曬乾後再以酒浸泡片刻,蒸煮,然後烘乾備用。也可在六月六日採集楮實,加水煮製成膏狀使用。
楮實味甘,性寒,無毒。具有治療陽痿水腫、益氣、明目等功效。長期服用可延年益壽,輕身健體,強健筋骨,補益虛勞,健壯腰膝,益顏美容。古籍記載,仙方會使用楮實的汁液,亦可直接服用其乾粉,據說能通神見鬼。食用成熟的紅色楮實,曬乾研磨成粉末服用,可延年益壽。
雖然古籍記載楮實有很好的補益功效,但也有記載長期服用會導致骨骼軟弱。也有記載用楮實治療骨哽,這或許與其軟化骨骼的特性有關。南唐烈祖曾因食用飴糖噎住喉嚨,群醫束手無策,只有吳廷紹用楮實湯治愈,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飴糖屬甘,而楮實有軟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