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61)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61)

1. 巴豆

喉痹垂死,只有餘氣者:巴豆去皮,線穿,內入喉中,牽出即蘇。(《千金》)。

纏喉風痹:巴豆兩粒,紙卷作角,切斷兩頭,以針穿作孔子,入鼻中,氣透即通。(《勝金方》)。

傷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紙捻卷,內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濟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亂髮雞子大,燒研,酒服。(《聖惠》)。

中風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研,左喎塗右手心,右喎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藥上。須臾即正,洗去。(《聖惠方》)。

小兒口瘡不能食乳:剛子一枚,連油研,入黃丹少許,剃去囟上發,貼之。四邊起粟泡,便用溫水洗去,乃以菖蒲湯再洗,即不成瘡,神效。(《瑞竹堂方》)。

風蟲牙痛:《聖惠》:用巴豆一粒(煨黃去殼)。蒜一瓣,切一頭,剜去中心,入豆在內蓋定,綿裹,隨左右塞耳中。《經驗方》:用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又方: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三、五次神效。

天絲入咽:凡露地飲食,有飛絲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瘡。急以白礬、巴豆燒灰,吹入即愈。(《瑣碎錄》)。

耳猝聾閉:巴豆一粒。蠟裹,針刺孔通氣,塞之取效。(《經驗》)。

風瘙隱疹,心下迷悶: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隨手愈。(《千金翼》)。

疥瘡搔癢:巴豆十粒。炮黃去皮、心,右順手研,入酥少許,膩粉少許,抓破點上,不得近目並外腎上。如熏目著腎,則以黃丹塗之,甚妙。(《十全方》)。

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經驗方》)。

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硫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

癰疽惡肉:烏金膏: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點痛處則解毒,塗瘀肉上則自化。加乳香少許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斂者,宜作捻紝之,不致成瘡。(《外科理例》)。

疣痣黑子:巴豆一錢(石灰炒過),人言一錢,糯米五分(炒)。研點之。(《怪症方》)。

箭鏃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與蜣螂同研塗之,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拔動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瘡腫。夏侯鄲在潤州得此方,後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瘡,呻吟不已,鄲用此方試之,即痛止也。(《經驗方》)。

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龔氏《醫鑑》)。

牛疫動頭: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兩,漿水半升,和灌之。(賈相公《牛經》)。

【主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捻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時珍)。

白話文:

巴豆

喉嚨腫痛快要死了,只剩一口氣的時候:把巴豆去皮,用線穿起來,放進喉嚨裡,再拉出來,人就會醒過來。(《千金方》)

喉嚨像被繩子纏住一樣的病痛:用兩粒巴豆,用紙捲成角狀,把兩頭剪開,用針在中間穿個孔,放進鼻子裡,氣息通了就暢通了。(《勝金方》)

傷寒導致舌頭伸出來:用一粒巴豆,去掉油脂取出霜,用紙捻捲起來,塞進鼻子裡,舌頭就會縮回去。(《普濟方》)

舌頭上出血像簪子孔一樣:用一枚巴豆,加上一團頭髮大小的亂髮,一起燒成灰研磨,用酒服下。(《聖惠方》)

中風導致嘴歪:用七枚去皮的巴豆研磨成粉,嘴往左歪就塗在右手心,嘴往右歪就塗在左手心,再用一小杯溫水放在藥上面,過一會兒就會正了,然後洗掉。(《聖惠方》)

嬰兒長口瘡不能吃奶:用一枚剛子(即未成熟的巴豆),連同油脂一起研磨,加入少許黃丹,把頭頂囟門上的頭髮剃掉,貼在上面。四周會起像小米一樣的小水泡,就用溫水洗掉,然後再用菖蒲湯洗,就不會形成瘡,效果神奇。(《瑞竹堂方》)

風蟲引起的牙痛:《聖惠方》:用一粒巴豆(煨黃去殼),一瓣蒜,把蒜的一頭切開,挖去中心,放入巴豆在裡面蓋好,用棉花包起來,根據牙痛在哪邊就塞在哪邊的耳朵裡。《經驗方》:用一粒巴豆研磨,用棉花包著咬住。另一個方法:用針刺巴豆,在燈上燒到出煙,熏痛的地方,三、五次效果神奇。

細小的絲狀物進入喉嚨:凡是在露天吃飯,有飛絲進入,吃了會讓喉嚨長瘡。趕緊用白礬、巴豆燒成灰,吹進喉嚨裡就會好。(《瑣碎錄》)

耳朵突然聽不見:用一粒巴豆,用蠟包起來,用針刺出氣孔,塞進耳朵裡就會有效。(《經驗》)

風疹導致全身癢,心裡悶:用五十粒巴豆(去心、皮),用水七升煮到三升,用布沾藥水擦拭,擦到哪裡就好到哪裡。(《千金翼方》)

疥瘡搔癢:用十粒巴豆,炮製至黃色,去掉皮和心,順時針研磨,加入少許酥油和膩粉,把疥瘡抓破後點在上面,不要靠近眼睛和外生殖器。如果熏到眼睛或外生殖器,就用黃丹塗抹,效果很好。(《十全方》)

像荷錢形狀的癬瘡:用三個巴豆仁,連同油脂一起搗成泥,用生絲布包起來擦,每天一到兩次,三天就好。(碑以正《經驗方》)

各種惡瘡:用三十粒巴豆,用麻油煎到變黑,去掉巴豆,用油調和硫黃和輕粉末,經常塗抹就會有效。(《普濟方》)

癰疽等惡性瘡:烏金膏:能解各種瘡毒,腐化瘀肉,最能去除舊的、產生新的。把巴豆仁炒焦,研磨成膏,點在痛的地方可以解毒,塗在瘀肉上就會自行腐爛。加入少許乳香也可以。如果毒性很深無法收斂,可以用藥捻插入瘡口,避免形成新的瘡。(《外科理例》)

疣、痣、黑痣:用一錢巴豆(用石灰炒過),加上五分炒過的糯米,研磨後點在患處。(《怪症方》)

箭頭射入肉中無法拔出:用新鮮的巴豆仁(稍微熬一下),和蜣螂一起研磨塗在傷處,過一會兒就不痛了,感覺微微發癢先忍著,等到非常癢的時候,就可以搖動箭頭拔出來,趕快用生肌膏敷上就會痊癒。也可以治療瘡腫。夏侯鄲在潤州得到這個方子,後來到洪州,旅店老闆娘背上長瘡,痛苦呻吟,鄲用這個方子試了一下,立刻就不痛了。(《經驗方》)

嬰兒痰喘:用一粒巴豆,搗爛,用棉花包著塞進鼻子裡,男孩塞左邊,女孩塞右邊,痰就會自己流出來。(龔氏《醫鑑》)

牛的瘟疫導致頭部搖晃:用兩粒巴豆(研磨),加上三兩生麻油,半升漿水,調和灌下去。(賈相公《牛經》)

巴豆油

【主治】中風痰厥、氣厥、突然發病、喉嚨腫痛、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用研磨爛的巴豆,用棉紙包著,壓榨取油做燈芯點燈,吹滅後用煙熏鼻子,或者用熱煙刺入喉嚨,立刻就會流出涎液或惡血而醒來。另外,舌頭無故出血,用煙熏舌頭的上下,就會止血。(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