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60)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60)

1. 巴豆

飛屍鬼擊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走馬湯: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黃),杏仁二枚,以綿包椎碎,熱湯一合,捻取白汁服之,當下而愈。量老小用之。(《外臺》)。

食瘧積瘧:巴豆(去皮、心)二錢,皂莢(去皮、子)六錢,搗丸綠豆大。一服一丸,冷湯下。(《肘後方》)。

積滯泄痢,腹痛裡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個,同燒存性,研泥,熔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錢。(劉守真《宣明方》)。

氣痢赤白: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以熟豬肝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三、四丸,量人用。此乃鄭獬侍御所傳方也。(《經驗方》)。

瀉血不止:巴豆一個。去皮,以雞子開一孔納入,紙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虛人分作二服,決效。(《普濟方》)。

小兒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鑑》)。

夏月水瀉不止:巴豆一粒,針頭燒存性,化蠟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同上)。

伏暑霍亂傷冷,吐利煩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心及油),黃丹(炒,研)一兩二錢半,化黃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和劑方》)。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熱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作餅子。先滴蔥、鹽汁在臍內,安餅於上,灸二七壯,取利為度。(《楊氏家藏》)。

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張杲《醫說》)。

風濕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滾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書一冊。先將無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紙壓去油,分作三餅。如病在左,令病人將右手仰置書上,安藥於掌心,以碗安藥上,傾熱水入碗內。水涼即換,良久汗出,立見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隨左右安之。(《保壽堂經驗方》)。

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閉,但出氣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此太師陳北山方也。(《仁齋直指方》)

解中藥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彈丸。(《初虞世方》)。

白話文:

巴豆

  • **飛屍鬼擊中邪,心痛腹脹,大便不通:**用走馬湯:取巴豆兩顆(去皮、去心,炒至黃色),杏仁兩顆,用棉布包起來搗碎,用一杯熱水,擠出汁液服用,應該會立即排便而痊癒。用量要根據老人和小孩的情況調整。(出自《外臺》)

  • **因瘧疾引起的積食:**取巴豆(去皮、去心)二錢,皂莢(去皮、去籽)六錢,搗成丸狀,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冷水送服。(出自《肘後方》)

  • **積食引起的腹瀉痢疾,腹痛裡急(想排便卻排不出):**取杏仁(去皮、去尖)和巴豆(去皮、去心)各四十九個,一同燒至保留藥性,研磨成泥,用融化的蠟混合,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丸,用煎好的大黃湯送服,隔一天服用一次。也可以加入三錢的百草霜。(出自劉守真《宣明方》)

  • **氣痢(痢疾的一種)帶有紅色或白色:**取巴豆一兩,去皮、去心,熬製研磨,用煮熟的豬肝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早上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四丸,用量要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這是鄭獬侍御流傳下來的方子。(出自《經驗方》)

  • **瀉血不止:**取巴豆一個,去皮,在雞蛋上開一個小孔放入,用紙封住煨熟,取出巴豆吃下,病就會停止。體虛的人可以分兩次服用,效果顯著。(出自《普濟方》)

  • **小兒腹瀉,排出紅色或白色黏液:**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成粉末,用飛過的羅面煮成糊,做成如黍米大小的丸藥,用量要根據個人情況調整。腹瀉帶紅色的用甘草湯送服,帶白色的用米湯送服,紅白色都有的用薑湯送服。(出自《全幼心鑑》)

  • **夏天水瀉不止:**取巴豆一粒,用針頭燒至保留藥性,用蠟融化混合做成丸藥。用倒流水送服。(出自危氏《得效方》)

  • **小兒嘔吐腹瀉:**取巴豆一個(用針穿過在燈上燒一下),黃蠟一豆粒大小(在燈上燒,滴入水中)。一起搗成如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用五、七丸,用蓮子和燈心草煮的湯送服。(同上)

  • **因暑熱、霍亂、受寒引起的吐瀉煩渴:**用“水浸丹”:取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去心及油脂),黃丹(炒過,研磨)一兩二錢半,用融化的黃蠟混合,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丸,用水浸泡片刻,另外用剛打好的新鮮水吞服。(出自《和劑方》)

  • **乾霍亂:**心腹脹痛,無法嘔吐也無法排便,情況危急。取巴豆一枚(去皮、去心),用熱水研磨服用,如果能吐能瀉,症狀就會穩定下來。如果大小便不通:取巴豆(帶油)和黃連各半兩,搗成餅狀。先在肚臍內滴入蔥和鹽汁,將藥餅敷在上面,灸十四壯,直到排便為止。(出自《楊氏家藏》)

  • **寒痰氣喘:**取青橘皮一片,展開後放入一個剛子(一種小容器),用麻繩紮緊,放在火上燒至保留藥性,研成粉末。用薑汁和酒調和,喝下一杯。天台李翰林用這個方子治好了莫秀才,一喝下就止住,是很神奇的方子。(出自張杲《醫說》)

  • **風濕痰病:**讓人坐在密室中,左邊放一盆滾燙的熱水,右邊放一盆炭火,前面放一張桌子,上面放一本書。先將沒有油脂的新鮮巴豆四十九粒研磨成泥,用紙吸去油脂,分成三份。如果病在左邊,讓病人將右手掌心朝上放在書上,將藥放在掌心,再用碗蓋在藥上,倒入熱水。水涼了就換,過一段時間就會出汗,立即見效。病在右邊就放在左掌心。也有說法是根據病在左右手來放藥。(出自《保壽堂經驗方》)

  • **陰毒傷寒:**心臟部位感覺堵塞,按壓會劇痛,大小便不通,只有呼吸還有點熱氣。緊急取巴豆十粒研磨,加入一錢麵粉,做成餅狀,放在肚臍內,用小艾柱灸五壯,氣通暢後就會排便。這是太師陳北山的方子。(出自《仁齋直指方》)

  • **解除中藥毒性:**取巴豆(去皮,不去油)、馬牙硝等量,研成丸狀。用冷水送服一粒。(出自《初虞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