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37)
木部第三十五卷 (37)
1. 皂莢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腸虛秘:風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為度。下痢不止,諸藥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盡,即變黃色,屢驗。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醫方摘要》)。
腸風下血:皂莢子、槐實各一兩,用黏穀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名神效散。(《普濟方》)。
裡急後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過)、枳殼(炒)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莢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一錢二分,為末,薑汁丸麻子大。每溫水下五丸。(《聖濟總錄》)。
惡水入口及皂莢水入口,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和膏,含之。(《博濟方》)。
婦人難產: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皂角子末,綿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更互熨之,日三、五度。(《聖惠方》)。
粉滓面䵟: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勻。夜以津和,塗之。(《聖惠方》)。
預免瘡癤: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歲吞皂莢子,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靜齋所傳方也。(吳旻《扶壽方》)。
便癰初起:皂角子七個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歲吞之。(《儒門事親》方)。
一切疔腫: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癧:阮氏《經驗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乾,炒令酥。看癧子多少,如一個服一粒,十個服十粒,細嚼米湯下。酒浸煮服亦可。《聖濟總錄》言:虛人不可用硇砂也。
刺(一名天丁)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米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蘇頌)。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時珍)。
【發明】楊士瀛曰:皂莢刺能引諸藥性上行,治上焦病。
震亨曰:能引至癰疽潰處,甚驗。
時珍曰: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神仙傳》云:左親騎軍崔言:一旦得大風惡疾,雙目昏盲,眉發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異人傳方:用皂角刺三斤燒灰,蒸一時久,曬乾為末。食後濃煎大黃湯調一匕,飲之。一旬眉發再生,肌潤目明。
後入山修道,不知所終。又劉守真《保命集》云:癘風乃營氣熱,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宜先用樺皮散服五、七日,後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後,每旦早服樺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湯下錢氏瀉青丸。晚服二聖散(用大黃末半兩煎湯,調皂角刺灰三錢)。乃緩疏泄血中之風熱也。仍戒房室三年。
白話文:
皂莢
- **腰腿風痛,無法行走:**取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用少量酥油炒香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上空腹時,用蒺藜子、酸棗仁湯送服三十丸。
- **大腸虛弱便秘:**不論是風邪引起的、體質虛弱的或是腳氣患者,若出現大腸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的情況,服用上述藥丸,吃到一百丸左右,以能通便為止。若是腹瀉不止,其他藥物無效,服用此藥三次,宿便都能排乾淨,大便會轉為黃色,效果顯著。將皂角子用瓦片烘焙後磨成粉末,再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陳年茶湯送服。
- **腸風下血:**用皂莢子、槐實各一兩,與黏米糠一起炒香,去除米糠後磨成粉末,用陳粟米湯送服一錢,此方稱為神效散。
- **裡急後重:**將沒有蟲蛀的皂角子(用米糠炒過)和枳殼(炒過)等份磨成粉末,再用飯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 **小兒流口水,脾胃有熱、有痰:**用皂莢子仁半兩、半夏(用薑湯浸泡七次)一錢二分,磨成粉末,再用薑汁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水送服五丸。
- **誤食髒水或皂莢水,引起劇烈疼痛:**將皂莢子燒成炭後磨成粉末取一分,加入半兩砂糖混合成膏狀,含在口中。
- **婦女難產:**吞服兩顆皂角子。
- **風蟲牙痛:**將皂角子磨成粉末,用棉花包裹成彈子大小的兩團,用醋煮熱後輪流熨敷患處,每天三到五次。
- **粉刺黑斑:**將皂角子、杏仁等分磨勻,晚上用口水調和後塗在患處。
- **預防瘡癤:**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讓小兒按年齡吞服皂莢子,可以預防瘡癤。成人也可吞服七顆或二十一顆。這是林靜齋流傳下來的方子。
- **便癰初期:**將七個皂角子磨成粉末,用水送服,效果顯著。另有一方:按年齡吞服皂角子。
- **各種疔瘡腫:**將皂角子仁磨成粉末,敷在患處,五天可以痊癒。
- **多年瘰癧:**阮氏《經驗方》:用沒有蟲蛀的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一起煮乾,再炒酥。根據瘰癧的數量,一顆吃一粒,十顆吃十粒,細嚼後用米湯送服。也可以用酒浸泡後煮著服用。《聖濟總錄》說:體虛的人不可以用硇砂。
皂莢刺(又名天丁)
- **味道:**辛,性溫,無毒。
- **主治:**用米醋熬煮嫩皂莢刺成濃汁,塗抹瘡癬有奇效(蘇頌)。可以治療癰腫、產後乳房脹痛、風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李時珍)。
- **說明:**楊士瀛說:皂莢刺能引導藥性向上走,治療上焦的疾病。朱震亨說:皂莢刺能將藥力引導到癰疽潰爛處,效果顯著。李時珍說:皂莢刺治療風疾、殺蟲的功效和皂莢相同,只是皂莢刺更為銳利,能直達病灶。《神仙傳》記載:左親騎軍崔言,突然得了嚴重的風疾,雙目失明,眉毛頭髮脫落,鼻梁塌陷,情況危急。後來遇到一位異人,傳授了一個方子:用皂角刺三斤燒成灰,蒸一段時間後曬乾磨成粉末。飯後用濃煎的大黃湯調服一勺,喝下。十天后眉毛頭髮重新長出來,皮膚潤澤,眼睛也恢復了光明。之後他便入山修道,不知所蹤。劉守真《保命集》中提到:癘風是因為營氣熱盛,風寒侵入經脈而無法排出。應該先服用樺皮散五到七天,之後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後,每天早上服用樺皮散,中午用升麻葛根湯送服錢氏瀉青丸,晚上服用二聖散(用大黃粉末半兩煎湯,調入皂角刺灰三錢)。這樣可以慢慢疏導血中的風熱。還要戒除房事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