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36)
木部第三十五卷 (36)
1. 皂莢
(《梅師方》)。腸風下血:用長尺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溫水下二十丸。(《聖惠》)。
大腸脫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挼取汁二升。浸之,自收上。收後以湯蕩其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則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為末,棗肉和丸,米飲下三十丸。(《聖惠方》)。下部䘌瘡:皂莢燒研,綿裹導之。(《肘後方》)。外腎偏疼:皂角和皮為末,水調敷之,良。
(《梅師方》)。便毒腫痛: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研末,以熱醋調,攤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又方:用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空心溫酒服五錢。(《袖珍方》)。便毒癰疽:皂角一條,醋熬膏,敷之,屢效。(《直指方》)。
婦人吹乳:《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疔腫惡瘡:皂角去皮,酥炙焦為末,入麝香少許,人糞少許,和塗。五日後根出。(《普濟方》)。小兒頭瘡黏肥及白禿:用皂角燒黑為末,去痂敷之,不過三次即愈。
(鄧筆峰《衛生雜興》)。小兒惡瘡:先以皂莢水洗,拭乾。以少油麻搗爛,塗之。(《肘後方》)。足上風瘡作癢甚者:皂角炙熱,烙之。(潘氏方)。大風諸癩:長皂角二十條。炙,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候冷,入雪糕,丸梧桐子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積年疥瘡:豬肚內放皂角,煮熟,去皂角,食之。(《袖珍方》)。射工水毒生瘡:皂莢長尺二者,苦酒一升煎汁,熬如飴,塗之。(《肘後方》)。咽喉骨哽:豬牙皂角二條切碎,生絹袋盛縫滿,線縛項中,立消。(《簡便方》)。魚骨哽咽:皂角末吹鼻取嚏。(《聖惠方》)。
九里蜂毒:皂莢鑽孔,貼叮處,艾灸孔上三、五壯即安。(《救急方》)。腎風陰癢:以稻草燒皂角,煙燻十餘次即止。(《濟急仙方》)
子
【修治】斅曰: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剝去硬皮一重,取向里白肉兩片,去黃,以銅刀切,曬用。其黃消人腎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導五臟風熱壅(宗奭)。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蘇頌)。仁,和血潤腸(李杲)。
治風熱大腸虛秘,瘰癧腫毒瘡癬(時珍)。
【發明】機曰:皂角核燒存性,治大便燥結。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自通也。
時珍曰:皂莢味辛屬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附方】舊三,新十一。
白話文:
皂莢
**腸風下血:**使用長約一尺的皂角五條(去除外皮和種子,用酥油烤三次,磨成粉末),加上精選羊肉十兩(切碎搗爛)。混合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水送服二十丸。
**大腸脫肛:**取沒有被蟲蛀的皂角五條,搗碎,用水揉搓取出兩升汁液。用汁液浸泡脫肛處,脫肛會自然縮回。縮回後再用熱水沖洗腰部和腹部上下,讓皂角藥氣運行,便不再復發。也可以將皂角去皮,用酥油烤過後磨成粉末,與棗肉混合搓成藥丸,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下部疔瘡:**將皂莢燒成灰,磨成粉末,用棉布包裹後塞入患處。
**外腎偏疼:**將皂角連同外皮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處,效果很好。
**便毒腫痛:**將皂角炒焦和水粉(也是炒過)等份磨成粉末,用熱醋調成糊狀,敷在患處,並經常用水保持濕潤,很快見效。另一個方法是用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除外皮和筋,去除火毒,磨成粉末。空腹用溫酒送服五錢。
**便毒癰疽:**用一條皂角,用醋熬成膏狀,敷在患處,屢試有效。
**婦人吹乳:**用豬牙皂角去皮,用蜂蜜炙過後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錢。還有一首詩說:「婦人吹奶用什麼方法?用皂角燒成灰和蛤粉混合。用一杯熱酒調和少許,保證她馬上就笑容滿面。」
**疔腫惡瘡:**將皂角去皮,用酥油烤焦後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和少許人糞,混合塗抹在患處。五天後疔瘡的根部會被拔出。
**小兒頭瘡黏肥及白禿:**將皂角燒黑後磨成粉末,去除結痂後敷在患處,敷三次左右就會痊癒。
**小兒惡瘡:**先用皂莢水清洗患處,擦乾。用少量搗爛的麻油塗抹在患處。
**腳上風瘡瘙癢難忍:**將皂角烤熱,用來烙患處。
**大風癩病:**取長皂角二十條,烤過後去除外皮和種子,用酒煎煮至濃稠,過濾放涼,加入雪糕,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酒送服五十丸。
**多年疥瘡:**將皂角放入豬肚中煮熟,去除皂角,食用豬肚。
**射工水毒引起的瘡:**用長約二尺的皂莢,用一升苦酒煎煮取汁,熬成麥芽糖狀,塗抹在患處。
**咽喉卡住骨頭:**將豬牙皂角兩條切碎,用生絹袋裝滿縫好,用線綁在脖子上,骨頭會立刻消除。
**魚骨卡在咽喉:**用皂角末吹入鼻中,使其打噴嚏。
**被九里蜂蜇傷:**在皂莢上鑽孔,貼在被叮咬的地方,在孔上用艾草灸三到五壯就會好。
**腎風陰癢:**用稻草燒皂角,用煙燻患處十幾次就會止癢。
[修治]
選擇圓潤、堅硬、沒有被蟲蛀的皂角,用瓶子煮熟,剝去外層硬皮,取出內側白肉兩片,去掉黃色部分,用銅刀切開,曬乾使用。皂角的黃色部分會消耗人的腎氣。
[氣味]
味道辛辣,性溫,無毒。
[主治]
炒過後,搗碎去除紅色外皮,用水浸泡至軟,煮熟後用糖醃製食用,可以疏通五臟的風熱鬱積。皂角核內的白色部分,可以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皂角核內的黃色部分,嚼食可以治療膈間痰多和吞酸。皂角仁,可以調和血液,潤滑腸道。
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大腸虛弱便秘,以及瘰癧、腫毒、瘡癬。
[發明]
皂角核燒過後保留其藥性,可以用來治療大便乾燥結塊。它的藥性遇濕則滑潤,滑潤則乾燥結塊的狀況就能通暢。
皂莢味道辛辣,屬金,能夠疏通大腸陽明燥金,是通過辛味來潤燥的道理,並不是因為遇濕而滑潤。
[附方]
有舊方三條,新方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