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12)
木部第三十五卷 (12)
1. 椿樗
【發明】詵曰: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並赤帶下。宜取東引細椿根一大握洗淨,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便斷。小兒疳痢,亦宜多服。仍取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兩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葉功用皆同。震亨曰:椿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
凡濕熱為病,瀉痢濁帶,精滑夢遺諸症,無不用之,有燥下濕及去肺胃陳痰之功。治泄瀉,有除濕實腸之力。但痢疾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見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湯使,名固腸丸也。時珍曰: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
蓋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正如茯苓、芍藥,赤、白頗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瘡腫下藥,用樗皮以無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數行,是其驗矣。
故陳藏器言樗皮有小毒,蓋有所試也。宗奭曰:洛陽一女人,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畜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蓋腸風則有血無膿。如此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減肌瘦。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即注泄食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
如此期年,垂命待盡。或人教服人參散,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米飲亦可。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
【附方】舊六,新十一。
去鬼氣:樗根皮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浸一宿,絞汁煎一沸。三、五日一度,服之。(陳藏器《本草》)
小兒疳疾:椿白皮(曬乾)二兩為末,以粟米淘淨研濃汁和,丸梧桐子大。十歲三、四丸,米飲下,量人加減。仍以一丸納竹筒中,吹入鼻內,三度良。(《子母秘錄》)
小兒疳痢困重者:用樗白皮搗粉,以水和棗作大餛飩子。日曬少時,又搗,如此三遍,以水煮熟,空肚吞七枚。重者不過七服。忌油膩、熱面、毒物。又方:用樗根濃汁一蜆殼,和粟米泔等分,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如神。
大人亦宜。(《外臺秘要》)休息痢疾,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東垣《脾胃論》:用椿根白皮、訶黎勒各半兩,母丁香三十個,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唐瑤《經驗方》:用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焙為末。每一兩加木香二錢,粳米飯為丸。
白話文:
[椿樗]
【發明】
李詵說:女子血崩,或是生產後血流不止,月經量過多,以及赤白帶下等症狀,應該取向東邊生長的細椿樹根一把,洗乾淨後,用一大升水煮成藥汁,分次服用就能止血。小兒疳痢也適合多服用。另外,取椿樹白皮一把,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把,炙甘草三寸,豆豉兩合,加水一升,煮成半升,隨意服用。椿樹的枝葉功效也相同。朱震亨說:椿樹根的白皮,性涼而且能夠收斂止血。
凡是濕熱引起的疾病,例如腹瀉、痢疾、白濁、遺精等症狀,都可以使用,有乾燥濕氣、去除肺胃陳舊痰液的功效。治療腹瀉,有去除濕氣、固腸的作用。但是,痢疾還沒完全好、腸道還有氣滯的人,不可以馬上使用。可以加入藥丸或藥散中使用,也可以煎煮服用,不會有害處。我(朱震亨)經常將它炒過磨成粉做成藥丸,再根據病人情況做成湯藥使用,稱為「固腸丸」。李時珍說:椿樹皮顏色紅而且有香味,樗樹皮顏色白而且有臭味,多服用會稍微讓人腹瀉。
椿樹皮入血分,藥性收斂;樗樹皮入氣分,藥性通利,不可以不分辨清楚。它們的主治功效雖然相同,但是收斂和通利的效果卻不同,就像茯苓和芍藥,紅色和白色有很大的區別。凡是血分有病,虛弱不足的,適合用椿樹皮;氣分有病,氣機鬱滯的,適合用樗樹皮。這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乾坤生意》書中記載,治療瘡腫時,用樗樹皮加上無根水磨成汁,服用兩三碗,可以使人腹瀉數次,這是它的功效驗證。
所以陳藏器說樗樹皮有小毒,應該是有過實驗。宗奭說:洛陽有一個婦女,四十六、七歲,過度飲酒,又吃很多魚蟹,導致毒素積在內臟,每天腹瀉二三十次,大便夾雜膿血,大腸連著肛門疼痛難忍。醫生用止血痢的藥沒效果,又用治療腸風的藥反而更嚴重,因為腸風通常只有血沒有膿。這樣持續半年多,氣血逐漸衰弱,食慾減少,身體消瘦。服用熱藥腹痛更嚴重,出血更多;服用寒涼藥又會腹瀉食慾下降,服用溫和的藥又沒有效果。
這樣過了一年,病情危重。有人教她服用人參散,服用一次就見效,服用兩次就減輕,服用三次膿血都止住了,於是長期服用就痊癒了。這個方子治療大腸虛弱、飲酒過度、挾帶熱邪引起的痢疾膿血、疼痛劇烈、久治不癒的症狀。用樗樹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也可以用米湯送服。忌吃油膩、濕麵、青菜、水果、甜食、雞、豬、魚、羊、蒜、韭菜等食物。
【附方】
原本有六個方子,新增加十一個方子。
- **去除鬼氣:**用樗樹根皮一把,切細,用童子尿二升,豆豉一合,浸泡一夜,絞汁煮沸。每隔三五天服用一次。(出自陳藏器《本草》)
- **小兒疳疾:**用椿樹白皮曬乾後磨成粉二兩,用小米淘洗乾淨後磨成濃汁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十歲小孩服用三四丸,用米湯送服,可以根據情況增減。另外,取一丸放在竹筒中,吹入鼻孔,三次就好。(出自《子母秘錄》)
- **小兒疳痢嚴重者:**用樗樹白皮搗成粉,用水和紅棗做成大餛飩大小的藥丸,在太陽下曬一會兒,再搗,這樣重複三次,用水煮熟,空腹吞服七枚。病情嚴重的,服用不超過七次。忌吃油膩、熱麵、有毒的食物。另外一個方子:用樗樹根濃汁一蜆殼,和小米淘米水等量,灌入肛門。第二次就痊癒,效果神奇。大人也適用。(出自《外臺秘要》)
- **休息痢疾,**日夜腹瀉不止,腥臭難聞,肚臍周圍疼痛:李東垣《脾胃論》的方子:用椿樹根白皮、訶子各半兩,母丁香三十個,磨成粉,用醋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唐瑤《經驗方》的方子:用從東南方生長的椿樹根白皮,在長流水中漂洗三天,去除黃皮,烘乾後磨成粉。每一兩加入木香二錢,用粳米飯做成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