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2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25)

1. 蜜香

(《拾遺》)

【釋名】木蜜(《內典》)、沒香(《綱目》)、多香木(同)、阿𨲠(音矬)。

【集解】藏器曰:蜜香生交州。大樹,節如沉香。《法華經》注云:木蜜,香蜜也。樹形似槐而香,伐之五、六年,乃取其香。《異物志》云:其葉如椿。樹生千歲,斫僕之,四、五歲乃往看,已腐敗,惟中節堅貞者是香。珣曰:生南海諸山中。種之五、六年便有香。《交州記》云:樹似沉香無異也。

時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木蜜號千歲樹,根本甚大,伐之四、五歲,取不腐者為香。觀此,則陳藏器所謂生千歲乃斫者,蓋誤訛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沒樹出波斯國、拂林國人呼為阿𨲠。樹長丈餘,皮青白色,葉似槐而長,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酸甜可食。

《廣州志》云:肇慶新興縣出多香木,俗名蜜香。辟惡氣,殺鬼精。《晉書》云:太康五年,大秦國獻蜜香樹皮紙,微褐色,有紋如魚子,極香而堅韌。觀此數說,則蜜香亦沉香之類,故形狀功用兩相彷彿。《南越志》謂:交人稱沉香為蜜香。《交州志》謂:蜜香似沉香。《嶺表錄異》言:棧香皮紙似魚子。

尤可互證。楊慎《丹鉛錄》言蜜樹是蜜蒙花樹者,謬也。又枳椇木亦名木蜜,不知亦同類否?詳見果部。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去臭,除鬼氣(藏器)。辟惡,去邪鬼屍注心氣(李珣)。

白話文:

蜜香

蜜香,古稱木蜜(《內典》)、沒香(《本草綱目》)、多香木,又稱阿𨲠(音cuó)。

據記載,蜜香產於交州,樹木高大,節理如同沉香。《法華經》注釋說,木蜜就是香蜜,樹形像槐樹,卻帶有香氣,砍伐後需五六年才能採集其香。另有記載說,蜜香樹葉像椿樹葉,樹齡可達千年,砍伐後需四五年才能採收,此時樹木大多腐敗,只有樹幹中間的節理部分堅硬且留有香味。也有記載說,蜜香產於南海諸山中,種植五六年就能採收香料。總體來說,蜜香樹的外形與沉香相似。

《魏王花木志》記載,木蜜又稱千歲樹,根部粗大,砍伐後四五年採集不腐爛的部分作為香料。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沒香樹產自波斯國和拂林國,當地人稱之為阿𨲠,樹高約一丈多,樹皮青白色,葉子像槐樹葉但更長,花像橘花但更大,果實黑色,大小如山茱萸,酸甜可食。

《廣州志》記載,肇慶新興縣盛產多香木,俗稱蜜香,有辟除惡氣、殺鬼精之效。《晉書》記載,太康五年,大秦國曾進貢蜜香樹皮製成的紙張,顏色微褐,紋理如魚子,香氣濃郁且堅韌。綜合以上記載,蜜香與沉香同類,因此在形狀和功效方面都十分相似。《南越志》和《交州志》都記載交州人將沉香稱為蜜香。《嶺表錄異》也記載棧香樹皮製成的紙張紋理如魚子。這些記載相互印證。楊慎《丹鉛錄》將蜜樹等同於蜜蒙花樹的說法是錯誤的。另外,枳椇樹也稱木蜜,是否與蜜香同類,尚待考證(詳見果部)。

蜜香辛溫,無毒,具有去除臭氣、驅除鬼氣、辟邪等功效。

2. 丁香

(宋《開寶》)

【校正】併入《別錄》雞舌香。

【釋名】丁子香(《嘉祐》)、雞舌香。

藏器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禹錫曰:按:《齊民要術》云: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為丁子香。時珍曰:宋《嘉祐本草》重出雞舌,今併為一。

【集解】恭曰:雞舌香樹葉及皮並似慄,花如梅花,子似棗核,此雌樹也,不入香用。其雄樹雖花不實,採花釀之以成香。出崑崙及交州、愛州以南。珣曰:丁香生東海及崑崙國。二月、三月花開,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實,小者為丁香,大者如巴豆,為母丁香。志曰:丁香生交、廣、南番。

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餘,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二月、八月採子及根。一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採之。頌曰:雞舌香,《唐本草》言其木似慄;《南越志》言是沉香花;《廣志》言是草花蔓生,實熟貫之,可以香口。其說不定。

今人皆以乳香中揀出木實似棗核者為之,堅頑枯燥,絕無氣味,燒亦無香,用療氣與口臭則甚乖疏,不知緣何以為雞舌也?京下老醫言:雞舌與丁香同種,其中最大者為雞舌,即母丁香,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葛稚川《百一方》:治暴氣刺心痛,用雞舌香酒服。又《抱朴子》書:以雞舌、黃連,乳汁煎之,注目,治百疹之在目者皆愈,更加精明。

古方治瘡癰五香連翹湯用雞舌香,而孫真人《千金方》無雞舌,用丁香,似為一物也。其採花釀成香之說,絕無知者。慎微曰:沈存中《筆談》云:予集《靈苑方》,據陳藏器《拾遺》,以雞舌為丁香母。今考之尚不然,雞舌即丁香也。《齊民要術》言雞舌俗名丁子香。《日華子》言丁香治口氣,與《三省故事》載漢時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芬芳之說相合。及《千金方》五香湯用丁香無雞舌,最為明驗。

《開寶本草》重出丁香,謬矣。今世以乳香中大如山茱萸者為雞舌,略無氣味,治疾殊乖。承曰:《嘉祐補註》及蘇頌《圖經》引諸書,以雞舌為丁香。《抱朴子》言可注眼。但丁香恐不宜入眼,含之口中熱臭不可近。乳香中所揀者,雖無氣味,卻無臭氣,有淡利九竅之理。

諸方用治小兒驚癇,亦欲其達九竅也。斅曰:丁香有雌、雄。雄者顆小;雌者大如山茱萸,更名母丁香,入藥最勝。時珍曰:雄為丁香,雌為雞舌,諸說甚明,獨陳承所言甚為謬妄不知乳香中所揀者,乃番棗核也,即無漏子之核,見果部。前人不知丁香即雞舌,誤以此物充之爾。

白話文:

丁香

宋代的《開寶本草》將丁香和雞舌香視為同一種植物。丁香也稱丁子香或雞舌香。古籍記載中,雞舌香是丁香的另一種稱呼,是丁香中最大的一種,形狀像雞舌頭,故名。有人認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和果實叢生,最大的那一個就是雞舌香,也就是丁香的母株。也有人說,雞舌香因為形似丁子,所以俗稱丁子香。宋代的《嘉祐本草》將雞舌香和丁香分開記載,後世將其合為一物。

丁香樹的葉子和樹皮都像栗子樹,花像梅花,果實像棗核,這是雌樹,不具備香氣,不作香料使用。雄樹雖開花但不結果,人們採集雄樹的花來釀製香料。丁香產自崑崙山以及交州、愛州以南地區。丁香生長在東海和崑崙國,二、三月開花,花是紫白色的,到七月才結果,小的就是丁香,大的像巴豆,叫做母丁香,也稱雞舌香。丁香也產於交州、廣州和南番等地。

根據文獻記載,丁香樹高約一丈多,樹木種類像桂樹,葉子像櫟樹葉,花是圓而細小的黃色,冬天也不凋謝。果實像釘子一樣長在枝條上,長三、四分,呈紫色,其中有粗大的像山茱萸一樣的果實,俗稱母丁香。二、八月採收果實和根。也有人說,丁香在盛冬開花結果,到第二年春天採收。古代文獻中對雞舌香的描述不一,有的說樹木像栗樹,有的說是沉香的花,有的說是草本植物,藤蔓生長,果實成熟後可以串起來,用來香口。

現今人們常將從乳香中挑選出來、形似棗核的木質果實當作雞舌香,但這種果實堅硬乾燥,完全沒有氣味,燃燒也沒有香味,用於治療口臭和體臭效果很差,原因不明。一些資深醫生認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其中最大的就是雞舌香,也就是母丁香,治療口臭效果最好,也能治療體臭。古方中記載,雞舌香可以治療暴怒導致的心痛,也可以治療眼疾。古方中,有的用雞舌香,有的用丁香,似乎指的是同一種藥物。至於採花釀香的說法,則鮮為人知。

有人認為雞舌香就是丁香的母株,但這種說法有待考證。事實上,雞舌香就是丁香,古代文獻中也有將雞舌香俗稱為丁子香的記載。丁香治療口臭,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官員含雞舌香以保持芬芳的說法相符。《千金方》中五香湯使用丁香而不用雞舌香,說明兩種藥物很可能是同一種。將丁香和雞舌香分開記載是不必要的。現代人將乳香中像山茱萸一樣大的果實當作雞舌香,但這種果實沒有氣味,治療疾病效果不好。《嘉祐補註》和蘇頌的《圖經》都認為雞舌香就是丁香。但丁香不宜入眼,含在口中會有臭味。乳香中挑選出來的果實雖然沒有香味,但沒有臭味,具有通暢九竅的功效。

一些藥方使用丁香治療小兒驚癇,也是為了使其通暢九竅。丁香分雌雄,雄性果實較小,雌性果實像山茱萸一樣大,也叫母丁香,藥效最好。總而言之,雄性丁香就是丁香,雌性丁香就是雞舌香,這一點已經很清楚了,只有少數說法是錯誤的。現代人將乳香中挑選出來的果實當作雞舌香,其實是番棗核,即無漏子的核。古代人因為不了解丁香就是雞舌香,所以才用這種果實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