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1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15)

1.

【發明】宗奭曰:桂甘、辛,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

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正合辛甘發散之意。本草三種之桂,不用牡桂、菌桂者,此二種性只於溫,不可以治風寒之病也。然《本經》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好古曰: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

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

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成無己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太陽中風,腠理致密,營衛邪實,津液禁固,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此必也。皮膚疏泄,自汗,脈浮緩,風邪干於衛氣者,乃可投之。

發散以辛甘為主,桂枝辛熱,故以為君。而以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者,風淫所勝,平以辛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也。以薑、棗為使者,辛甘能發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故麻黃湯不用薑、棗,專於發汗,不待行其津液也。承曰:凡桂之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水臟及下焦藥;輕薄氣味淡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

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牡桂利關節。仲景發汗用桂枝,乃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能發散。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尤宜入上焦藥用。時珍曰: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云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

又《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

白話文:

[桂]

【發明】

張元素說:桂的味道是甘甜、辛辣,藥性大熱。《素問》說:辛辣甘甜的藥性可以發散,屬於陽氣。

所以漢朝的張仲景用桂枝湯治療傷寒表虛證,都需要用到桂枝這味藥,正好符合辛甘發散的藥理。本草綱目記載了三種桂,不用牡桂和菌桂,是因為這兩種桂的藥性偏溫和,不能治療風寒的病症。然而《本經》只說桂,張仲景又說桂枝,是因為取的是桂樹枝條上的皮。

李杲說:有人問,《本草》說桂能止煩躁、出汗,而張仲景治療傷寒時,很多情況都需要發汗,都使用桂枝湯。

又說,沒有汗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愛出汗的人不應該再次發汗,如果用桂枝就等於再次發汗。汗多的人用桂枝甘草湯,這又是用桂枝來止汗。同一味藥有兩種不同的用法,和《本草》的理論相符嗎?

李杲回答說:《本草》說桂味道辛甘,藥性大熱,能引導各種藥物,疏通血脈,止煩躁,使汗自然而出,這是通過調理血脈來達到出汗的效果。張仲景說:太陽中風,體質虛弱的人,會自然出汗。這是因為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導致發熱出汗。

又說,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陰氣虛弱陽氣就自然上浮,所以都用桂枝來發汗。這實際上是通過調理營氣,使衛氣調和,風邪沒有容身之處,於是就自然出汗而病癒。並不是桂枝能打開毛孔,發出汗液。汗多的人用桂枝,是因為它能調和營衛,使邪氣隨著汗液排出,汗自然停止,並不是桂枝能關閉汗孔。不明白的人不理解發汗、止汗的道理,遇到傷寒無汗的人也用桂枝,那就大錯特錯了。

桂枝湯的方子裡寫的「發汗」,應該理解為「使汗自然而出」,不是像麻黃那樣能打開毛孔,發出汗液。用桂枝治療虛汗,也應該這樣去理解它的道理。

成無己說:桂枝本來是用來解肌的。如果是太陽中風,毛孔緊密,營衛氣血受到邪氣阻礙,津液凝固,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的人,不能使用桂枝。皮膚疏鬆、自汗、脈象浮緩,風邪侵犯衛氣的人,才可以用桂枝。

發散的藥物以辛甘為主,桂枝辛熱,所以作為君藥。用芍藥作為臣藥,甘草作為佐藥,是因為風邪盛行,要用辛苦的藥物來平息,用甘甜的藥物來緩解,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用生薑、大棗作為使藥,是因為辛甘能發散,同時又能運行脾胃的津液,調和營衛,不只是單純的發散作用。所以麻黃湯不用生薑、大棗,只專注於發汗,不需要運行津液。

許承說:凡是桂皮厚實、氣味濃重的,適合用於治療水臟和下焦的藥物;桂皮輕薄、氣味淡薄的,適合用於治療頭目和發散的藥物。

所以《本經》認為菌桂能養精神,牡桂能通利關節。張仲景用桂枝發汗,用的是桂樹的枝條,不是樹幹,取它輕薄能發散的特性。還有一種柳桂,是桂樹嫩小的枝條,尤其適合用於上焦的藥物。

李時珍說:麻黃能遍布全身皮膚毛孔,所以專門用於發汗,使寒邪散去,肺主皮毛,辛味的藥物歸肺經。桂枝能透達營衛,所以能解肌,使風邪散去,脾主營,肺主衛,甘味的藥物歸脾經,辛味的藥物歸肺經。

肉桂能向下走,補充腎臟的火氣,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腎臟怕乾燥,要急用辛味的藥物來滋潤它,打開毛孔,使津液流通,暢通氣機」。《聖惠方》說:桂心能入心經,引導血液化為汗液和膿液。這是因為手少陰心經的君火、手厥陰心包經的相火,與命門的真火同氣相連。《別錄》說桂能通血脈,這是正確的。

曾世榮說:小兒驚風和泄瀉,都應該用五苓散來瀉掉丙火,滲掉脾土的濕氣。五苓散中有桂,能抑制肝風,扶助脾土。

《醫余錄》記載:有人患有紅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肝,脾會更加虛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脾,肝又會更加旺盛。只能在溫和的藥物中加倍使用肉桂,既能抑制肝火,又能補益脾土,所以一舉兩得。傳說「樹木得到桂就會枯萎」,也是這個道理。這些都和《別錄》說的桂能疏利肝肺之氣,牡桂能治療脅痛、脅風的理論相符合。人們不了解這些,今天就把它們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