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13)
木部第三十四卷 (13)
1. 桂
厚者必嫩,薄者必老。採者以老薄為一色,嫩厚為一色。嫩既辛烈,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薄者即牡桂,卷者即菌桂也。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里而有味者。承曰:諸家所說,幾不可考。今廣、交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一說最近之。頌曰:《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本草載桂及牡桂、菌桂三種。
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之筒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者,則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則今之板桂也。而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總謂之桂,無復別名。
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中有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小皆成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牡桂,葉狹於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與今宜州、韶州所出者相類。彼土人謂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此又有黃、紫兩色,益可驗也。桂,葉如柏葉而澤黑,皮黃心赤;今欽州所出者,葉密而細,恐是其類,但不作柏葉形為異爾。蘇恭以單桂、牡桂為一物,亦未可據。
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家園圃亦有種者。移植於嶺北,則氣味殊少辛辣,不堪入藥也。三月、四月生花,全類茱萸。九月結實,今人多以裝綴花果作筵具。其葉甚香,可用作飲尤佳。二月、八月採皮,九月採花,並陰乾,不可近火。時珍曰: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紋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
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但以卷者為菌桂,半卷及板者為牡桂,即自明白。蘇恭所說,正合醫家見今用者。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復以單字桂為葉似柏者,亦非也。柏葉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蘇頌所說稍明,亦不當以欽州者為單字之桂也。
按:《屍子》云:春花秋英曰桂。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更無雜樹。有三種:皮赤者為丹桂,葉似柿葉者為菌桂,葉似枇杷葉者為牡桂。其說甚明,足破諸家之辯矣。又有岩桂,乃菌桂之類,詳菌桂下。韓眾《採藥詩》云:暗河之桂,實大如棗。
得而食之,後天而老。此又一種也。暗河不知在何處?
【正誤】好古曰:寇氏《衍義》言:官桂不知緣何立名?予考《圖經》,今觀、賓、宜諸州出者佳。世人以觀字畫多,故寫作官也。時珍曰:此誤。《圖經今觀》乃今視之意。嶺南無觀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桂(《別錄》),時珍曰:此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
白話文:
桂皮厚的,通常比較嫩;桂皮薄的,通常比較老。採集的人會把老而薄的桂皮歸為一類,把嫩而厚的桂皮歸為一類。嫩的桂皮味道辛辣濃烈,而且容易捲曲成筒狀;老的桂皮味道淡薄,自然會呈現板狀。薄的桂皮就是牡桂,捲曲的桂皮就是菌桂。桂心則是將桂皮表面粗糙的部分削去,取其中間有味道的部分。
有人說,各家對於桂的說法,幾乎難以考證。現在廣州、交州(今越南北部一帶)的商人所販賣的桂,以及醫生使用的桂,只有陳藏器的說法最接近實際情況。《爾雅》只說「梫,木桂」為同一種,而本草記載了桂、牡桂、菌桂三種。
現在嶺南地區出產的桂,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等名稱,但醫生們使用時很少加以區分。舊的說法認為,菌桂形狀正圓像竹子,有兩三層的,就是現在的筒桂。牡桂皮薄、顏色黃、油脂少的,就是現在的官桂。桂皮半捲曲、油脂多的,就是現在的板桂。但現在觀察賓州、宜州、韶州、欽州等地上貢的桂,種類也各不相同,但都統稱為桂,沒有其他名稱。
參考舊的註解,菌桂的葉子像柿子葉,中間有三道紋路,肌理緊密薄如竹子,大小都呈筒狀,與現在賓州出產的相似。牡桂的葉子比菌桂狹窄,長度是菌桂的好幾倍,嫩枝的皮半捲曲、顏色偏紫,與現在宜州、韶州出產的相似。當地人稱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這種桂皮又有黃、紫兩種顏色,更可以驗證其說法。桂的葉子像柏葉,但表面光滑黑亮,皮呈黃色,內部為紅色;現在欽州出產的桂,葉子細密,可能屬於這類,但葉子形狀不像柏葉,有所不同。蘇恭認為單桂和牡桂是同一種,這個說法不可靠。
這些桂樹都高三四丈,大多生長在深山蠻族的洞穴中,也有人家在園圃裡種植。如果移植到嶺北地區,其氣味會變得缺少辛辣,不能用來入藥。桂樹在三月、四月開花,花朵很像茱萸。九月結果實,現在的人多用來裝飾花果做成宴席的擺設。桂葉非常香,可以用來泡茶,味道極佳。二月、八月採集桂皮,九月採集桂花,都需陰乾,不可靠近火。李時珍說,桂有幾種,根據現在的考察,牡桂的葉子長得像枇杷葉,堅硬且有毛和鋸齒,花是白色的,皮脂很多;菌桂的葉子像柿子葉,但頂端尖而窄,光滑乾淨,有三道縱向紋路但沒有鋸齒,花有黃色和白色,皮薄而捲曲。
現在商人販賣的,都是這兩種桂。只要把捲曲的稱為菌桂,半捲曲和板狀的稱為牡桂,就可以清楚明白了。蘇恭所說,正符合現在醫生使用的情況。陳藏器、陳承認為菌桂、牡桂是同一種,這是錯的。陶弘景把單字的「桂」說成是葉子像柏葉的那種,也是不對的。葉子像柏葉的桂,是道家服食用的,不是用來治病的桂。蘇頌的說法比較明確,但不應該把欽州出產的桂當作單字的「桂」。
按照《屍子》的說法:「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的叫做桂。」嵇含《南方草木狀》說:「桂樹生長在合浦、交趾一帶,一定生長在高山頂上,冬天夏天都是綠色的。它們成片地長成樹林,沒有其他雜樹。桂有三種:皮是紅色的叫丹桂,葉子像柿子葉的叫菌桂,葉子像枇杷葉的叫牡桂。」這個說法很明確,足以反駁各家的爭論。還有岩桂,是菌桂的一種,詳細記載在菌桂的條目下。韓眾《採藥詩》說:「暗河的桂,果實大如棗。吃了可以延緩衰老。」這又是另一種桂。暗河不知道在哪裡?
【正誤】有人說,寇氏《衍義》說:「官桂不知道為何這樣命名?」我查閱《圖經》,現在觀察賓州、宜州等地出產的桂品質最好。世人因為「觀」字筆畫多,所以寫作「官」。李時珍說,這是錯的。《圖經》中的「今觀」是「現在觀察」的意思。嶺南沒有觀州。稱作官桂,是因為這是上等用來進貢給官府的桂。桂(出自《別錄》),李時珍說,這就是肉桂。肉厚且味道辛辣濃烈,使用時要去掉粗糙的外皮。去掉內外皮的,就稱為桂心。